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的论文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学观念,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也被许多研究者所追捧。
作为一位文学家,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跨越了20世纪的时代背景,并且以文学形式深入探索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实践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进行论述,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所涉及的思想。
冯雪峰生于20世纪,其文学观念可从三个方面提出:一是时代反思主义;二是审美主义;三是艺术伦理。
首先,冯雪峰在他的作品中强调的是“时代反思主义”,他强调的是“当下的社会不仅是曾经出现过的文学,而且也是当下出现的文学,它需要文学家去反思”。
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当代的现实生活,其中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这些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一观念催生了他的作品,例如《三世纪》和《一九四九年》,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变化。
其次,冯雪峰强调“审美主义”,他认为文学审美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化,而且具有深刻的价值取向”。
他同时也强调,“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表现,也可以唤起人们的社会关怀”。
这种审美主义的观点使他的作品得以更深入地融入现实生活,并对它提出有益的批判。
最后,冯雪峰也强调“艺术伦理”,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种伦理和价值作为出发点”。
他强调,“在艰难的岁月里,文学家应该让艺术放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被社会底层或者物质需求所阻挠”。
以他的作品《梦游三部曲》为例,这部作品提出了一种远离物质的观点,旨在唤醒人们的艺术灵性。
因此,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是复杂而又深邃的。
他的作品以时代反思主义、审美主义和艺术伦理三位一体的形式,通过深刻的文学形式展现出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进而表达出他独特的社会性想法。
在冯雪峰的作品中,物质和精神,客观与主观,价值与行为都得到了有机结合,他的文学观念被好评为“独特而有深意,能够超越社会实践,这也决定了他的文学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王川霞摘要:冯雪峰以诗人的身份分析文学的本质,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是“艺术的最高境地”。
“生命”是贯穿“诗”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生命的展现,正是“国民精神”和“大众精神”的凸显。
在论及文学本质时,冯雪峰认为,一方面,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另一方面,文学的“政论性”与文学的时代性同驻,文学创作实践体现出来的“政论性”特质,要基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去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要根据中国社会、文艺界的具体现状和“自我思考”来看待,这与鲁迅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对鲁迅的研究中,冯雪峰把鲁迅的杂文归结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他认为,鲁迅弃“小说”从“杂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体现了鲁迅直击现实、放弃虚构、探寻国民性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冯雪峰;诗;政论作者简介:王川霞,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
(江苏苏州,215006)①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②③冯雪峰:《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雪峰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冯雪峰在《鲁迅论》中曾经谈到:“鲁迅先生借文学而为民族和大众作战……鲁迅先生独创了诗和政论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
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产物”①在这里,冯雪峰把杂文这种文艺形式概括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仔细探究冯雪峰杂文观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他把杂文概括成一种“诗”,这一概括并非形而上学,而确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冯雪峰首先强调杂文是“诗”。
何为诗?冯雪峰谈到:“关于究竟什么是诗,这个艺术的最高的境地,自然很难说明白,但即使很难说明,我想至少可以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虽然这并非可靠的办法。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 年11 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 年与中央领导(博古) 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 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年与中央领导(博古)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作者:冯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发展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这主要见于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引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界、批评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中的关键性范畴,它是串联起冯雪峰整个文艺思想的一根主线,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相关论述,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冯雪峰写过大量的文章,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性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这三篇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冯雪峰在不同时期文艺政治观的大致状况以及它的发展脉络,是我们了解冯雪峰文艺思想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一写于1932 年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可以看作是冯雪峰早期文艺政治观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冯雪峰高度评价丁玲:“作为艺术家,从观念走到唯物辩证法,从阶级观点的朦胧走到阶级斗争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从蔑视大众的,个人的英雄的捏造走到大众的伟大的力量的把握,从浪漫蒂克走向现实主义,从旧的写实主义走到新的写实主义,从静死的心理剖析走到全体中的活的个性的描写。
”这种评价显然是从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谈的,是以政治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作家。
权力话语与批评话语齿轮的咬合——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遭际反观20世纪50-70年代的文艺批评

现实社会政治权 力的争夺和分配 息息相关 。文艺话语 也概莫能外 。文艺话语“ 内部隐藏了反叛理性 的冲动” ,
毽 靛与 铆咋 Irt im A dc e to{第1 期l0 .l 锐 思 C ii n ai 总 3 1 1 新 之 s c r n 2 20
言人 , 文艺创作 更多地 表现为一种象征话语 , 求的则 吁
新诗 的讨论 、 围绕话剧《 红旗歌》 展开的争鸣等 , 显现 出 是程式化 、 写意化的艺术形式 。戏剧作为其时 的主流文 了文艺批评的新气象 。还有文艺工作者针对简单 、 粗暴 艺样式 几乎始终被置放 在政 治这面光怪陆离 的凹凸镜 和过火的批评尖锐地指出 , 有的批评家 “ 盛气凌人 , 居高 下, 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 文革 ” 至“ 时期 , 文艺的意识 临下 , 自视为裁判者 , 而把作 者与其作 品 , 看成为受审与 形态性被强调到极致 , 以致异变为帮派政 治的 同谋 。京 被拷问者……把棍棒代替了批评” 因而 ,在运用批评 ⑤, “ 剧 、芭蕾 舞剧成为了符合其时文化选择 的适宜载体 , 顺 武器时 , 就显得粗鲁 , 轻率 , 机械” “ ⑥,使我们底文艺批评 理成章地 “ 荣膺 ” 无 产阶级新文艺” 为“ 的基本艺术形式 。 实践成为无力和枯萎的东西 ” 。不过 , ⑦ 这些意见未及充 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文艺批评的—个重要维度, 意识形 分表达就被 压制和淹没在对 资产阶级 、 小资产阶级 文艺 态批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 但是 , 当文艺与意识形 倾向的批判中。 此后 , 文艺批评的政治化倾向愈益强烈 , 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被简化为“ 统治” “ 一 服务” , 时 当意 从对作 品思想倾 向的讨论 发展到 对作家政 治立场的批 识形态批评作为文艺批评众 多观照维度“ 之一 ” 被提纯为 判 。“ 虚伪 ” “ 、歪曲” “ 、侮辱” “ 、丑化 ” “ 、污蔑” “ 、反动 ” 等 “ 唯一” , 时 文艺批评的异化也就不百j 了 。与此相应的 词语 , 丁 眉 成为文艺批评文章 中的惯 常用语 。 是, 文艺的创作 、 平与阅读都成为了一种政治行为 , 批i_ 创作 新 中国文艺批评 “ 一体化 ” 的最后确 立 , 是通 过批 与批评更是由于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紧箍 咒而成为主流政 判 电影《 武训传》 批判《 、 红楼梦》 研究与胡适 资产阶级唯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战士,他生活在辛亥革命以后,这时候中国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革命,要么保守。
他选择了革命,但他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态度。
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的。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作家。
由于冯雪峰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他只能成为一名悲剧人物。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冯雪峰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就更加突出。
冯雪峰的人格魅力非常吸引我,他的语言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的文学观点分析如下:(一)重视情感。
他的散文创作就像一条主线,串联起冯雪峰的精神成长过程。
虽然,这些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并没有忽略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积极的入世的思想倾向。
例如,《沉吟》、《桃李》等。
他的诗歌抒发真挚的感情,也为青年学子们树立榜样,不过其中也蕴含着颓废、消沉的思想。
(二)文化传承。
他主张从文化传统中吸取养料,使作品显得厚重,特别是《山中杂记》、《读碑随笔》。
他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爱憎分明,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时的中国处于积弱积贫、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冯雪峰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却能够感同身受。
“国民革命是‘小家’而共产主义是‘大家’,革命时期是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革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政权,而在于使革命者更好的领悟文化传统,避免中国文化‘日薄西山’的衰落。
”他的这些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不能一味推崇暴力革命,这种革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的断裂。
(三)意境创造。
《荷塘月色》、《黄昏》,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这与作者怀才不遇的悲伤情绪和其所处的独特环境有关。
作者既重视写实,又追求幻觉,常常通过人物心灵的闪现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实衬虚,从而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例如《秋夜》,画面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广寒宫描绘得如同仙境,那里不仅空旷寂静,而且变幻莫测,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可以感触的实在,给人以朦胧美感。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观念始终备受瞩目。
他的文学理论,既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也反映浓厚的诗人情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本文以《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为标题,通过对其文学观念的深入解析,探究其文学思想的特色及影响,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实生活观冯雪峰高度重视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历史和生活的背景,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写出文学真实性。
所以,他在许多作品中坚持立足现实、回归实际生活的原则,加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增强文学之真实性,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体、鲜明、活泼。
例如,《冲锋》就是一部以军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将抗战士气概的文学作品。
二、歌颂抗战者的精神状态冯雪峰的文学作品大多歌颂抗战者的正义事业和抗战勇士的英勇气概,展现他们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坚强的胆识,动人心魄。
例如,在《完败》中,冯雪峰展现了一群孤独而无畏的抗战勇士们在抗日战场上生死斗争的精神状态。
结合现实,冯雪峰把抗战的艰难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践,更表达了他对抗战者的崇高的崇敬和敬意。
三、青春期的生活体验冯雪峰不仅写当时的历史实践,也记录了青春期的生活体验。
冯雪峰描写少男少女们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活力的成长过程,深刻把握了青春年少时,感情、情感及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如,《灯火辉煌》就描写了一群少男少女受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流转着心灵的激情与挣扎,最终感受着来自无常的时代的孤独。
四、追求散文精神冯雪峰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以充分的文学气质展示出历史的真实,追求以散文形式表达社会观点与文学意义的“精神书”。
他认为文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意义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艺术表现上,所以他在作品中着力建立文学理论,追求文学的理性与美学效果,从而表达出现实及其深刻意义。
五、文学影响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的论文
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
冯雪峰(1903~1976),
通过在不同的范畴领域发现某些相同的本质,并以此确认不同范畴间的同一关系。
这种抽象和概括虽能发现事物间的一般规律,但本质同一”概念抹杀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把不同范畴领域强行纳入同一个本质规定之中,冯雪峰的理论观点显然属于政治决定论。
他认为“文艺对于现实之‘诗的’和‘形象’的把握,在文艺,则和它对于现实之思想的政治的把握,完全是—件事情。
在现在,我们文艺的‘诗’和‘形象’的低下,自然是和我们文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低下的现象不可分离的”。
可见,冯雪峰对艺术性的思考从属他的政治目的考虑,并未对艺术特性的在现实中的地位予以恰当的安排。
他的这种“本质同一论”直接导致他对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的审美感受力,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美学和历史的统一,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冯雪峰的理论批评实践也受制于他的这种认识,从而比较偏重于作品的政治思想性而缺乏艺术审美特性方面的考虑。
总之,基于现实政治的宣传需要,在对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中,冯雪峰是侧重于文艺为政治的,他的文艺政治生活的本质同一论,虽然认识到了生活之于文艺的重要,但却没有对文艺、生活、政治三者的关系予以正确地评价和定位,他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当作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只是为了实践某种政治目的才去描写生活,然而这种“政治一生活”的单一维度却只能限制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艺术规律的探讨.这也导致了冯雪峰的理论批评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三、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实践
冯雪峰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认为“具体的文艺批评首先就是生活的批评,社会的批评,思想的批评。
一般社会斗争上和思想斗争上的战斗的批判工作.在我们新文化史上原是最为辉煌的—个传统,这当然不就是文艺批评,但却与文艺批评相通”。
而冯雪峰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也正是这种特点的呈现,并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艺政治观。
1.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多偏重于作品政治思想的评论。
对作品的美学评析不足
纵观冯雪峰的批评实践,他多侧重于作品政治意义的估价,把它作为作品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
我们以他评欧阳山的《高干大》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来说明其批评特点。
他认为《高干大)以全部小说而论,辅助这个中心思想的艺术力量是还很不够的。
这部小说的感动力。
我觉得受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内容的生活力不够丰富,表现上的艺术力量不够丰富和旺盛,使读者必须有一半要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但同时他又认为《高于大》这部小说“是分明负起了政策的任务而得到了成功的作品;这就证明了观照政策——党性的具体反映之——并不妨碍作品的生机。
这部小说的思想性是相当高的,艺术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对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一方面指出“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同时又高度称颂“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
这里,之所以有这种批评的矛盾性,在于冯雪峰所侧重的是作品思想内容和阶级的分析与评价,他认为作品在艺术性上虽有欠缺,但只要能体现现实的政治意义就还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如他评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我觉得它是描写江山村土改
的一幅生动可爱的炭画,其中的缺点就似乎都没有重大关系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冯雪峰的文艺批评中存在忽略对作品的美学鉴赏的倾向。
在他的批评实践中,有的是本质、阶级、倾向、主题和政治意义的分析与评判,而缺少对作品应有的艺术方面的赏析与评价。
这种批评特点在他评论一些作家如鲁迅、丁玲、马加、柳青等人的作品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2.冯雪峰的文艺批评重视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分析。
对作者的创造性注意不够
冯雪峰认为“革命现实的文艺批评方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批评方法,是要分析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具体的真实的内容和联系,所负的任务并不下于创作,有时甚至要求走在创作之前,这都只能在具体批评里才能达到”,由此,他把作品视为社会的摹本,视为“社会研究资料”,着意于它与“社会潮流”的联系。
柔石的《为奴隶母亲》一发表,冯雪峰便认为“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有着大的社会意义,请读者们不要忽视此点”。
(对于马加的《江山村十日》,他认为最能够纵横地写出农村的历史面貌和阶级关系,能够最深入地写出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性格”。
这样在作品和政治现实的关系上,他“以后者为前者的批评标准,并由此对前者进行真实性的价值判断。
这种批评方法的突出之处.是强化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社会与政治的认知功能,并借助这样的认知功能使文艺最大可能地成为现实实践的一部分。
这种强调实践意义的文艺批评方法,在冯雪峰文艺批评活动的极为活跃的30、40年代,是可以很好地发挥文艺的革命斗争与民族救亡的战斗意义的”。
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学运动和社会运动”“同步调”和文学须“助进政治运动的任务”的主张。
总之,出于革命功利主义的考虑,冯雪峰把文艺批评局限于对作品的阶级、政治特征的分析,存在忽视艺术本体价值批评的局限性,把文学与生活的复杂联系全部焊接在政治、阶级、本质这些观念的绝缘板上,缺少对文艺作品艺术层面上的鲜活的把握,批评方法上处处显示出封闭性的特征,而目这种批评模式也制约着文艺内部规律的深入认识。
在理论上,他虽然注意到“社会学与美学的一致”,即文艺与政治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他的有关美学的赏析却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文艺批评所倡导的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要求,冯雪峰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学的批评体系和标准,而只是把文艺批评限于政治思想的评论。
这种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只能导致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使文艺批评的视角越来越狭窄,这是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方法本身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结语
诚如朱光潜所说:“站在这个时代里面,想看清它的成就或失败以及它所应走的路向,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精神审视所必须的冷静与透视距离”。
今天.以历史的视阈审视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我们理应充分肯定冯雪峰侧重文艺为政治在当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冯雪峰理论创建的时代,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