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全)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使变电所设计做到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装和维护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电压为20kV及以下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变电所设计。
1.0.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负荷性质、用电容量、所址环境、供电条件、节约电能、安装、运行和维护要求等因素,合理选用设备和确定设计方案,并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1.0.4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所址选择2.0.1 变电所的所址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等因素综合分析和比较后确定:1 宜接近负荷中心;2 宜接近电源侧;3 应方便进出线;4 应方便设备运输;5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6 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物质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或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7 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处,也不宜设在与上述场所相贴邻的地方,当贴邻时,相邻的隔墙应做无渗漏、无结露的防水处理;8 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毗连时,变电所的所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 的有关规定;9 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10 不宜设在对防电磁干扰有较高要求的设备机房的正上方、正下方或与其贴邻的场所,当需要设在上述场所时,应采取防电磁干扰的措施。
2.0.2 油浸变压器的车间内变电所,不应设在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当设在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应采取局部防火措施。
2.0.3 在多层建筑物或高层建筑物的裙房中,不宜设置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当受条件限制必须设置时,应将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设置在建筑物首层靠外墙的部位,且不得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处以及疏散出口的两旁。
高层主体建筑内不应设置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
变电电气专业设计规范、规程与技术规定

变电电气专业设计规范、规程和技术规定(2007年1月)一、规范电压、电流和频率规范电流GB_T_762-2002规范电压GB_156-2003规范频率GB_T_1980-2005电压偏差GB_T_12325-2003电压波动闪变GB_T_12326-2000频率偏差GB_T_15945-1995电能质量暂态过电压GB_T_18481-2001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_T_14549-1993三相短路电流计算GB_T_15544-1995二、变压器和电抗器Loading guide for oil-immersed power transformers IEC60076-7-2005 Power transformers —— Part 1 General IEC60076-1-2002(暂无电子版)Power transformers ——Part 3 Insulation levels, dielectric tests and externalclearances in air IEC60076-3-2000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500kV级GB/T16274-1996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GB 1094.1-1996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GB1094.2-1996变压器短路能力GB 1094.5-2003变压器负载导则GB_T_15164-1994变压器绝缘实验GB 1094.3-2003变压器选用导则GB_T_17468-1998变压器应用导则GB_T_13499-2002变压器声能测定GB_T_1094~10-2003油浸变压器GB_T_6451-1999换流变GB_T_3859~3-1993隔离变压器GB _13028-1991干式变压器GB_6450-1986干式变参数和要求GB_T_10228-1997电抗器GB_T_10229-1988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72-1995高压/低压预装箱式变电站选用导则DL/T537-2002三、CT、PT电流互感器GB_1208-1997500kV电流互感器GB_T 17443-1998电压互感器GB_1207-1997电容式电压互感器GB_T_4705-1992电力用电流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DL/T725-2000电力用电压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DL/T726-2000电流、电压互感器选用计算导则DL/T 866-2004电流互感器实验导则JB/T5356-2002四、GIS和开关柜72.5kV以上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_7674-19973~35kV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_3906-1991户内交流开关柜订货技术条件DL/T 404-1997户内交流充气式开关柜选用导则DL/T 791-2001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DL/T 617-1997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订货技术导则DL/T728-200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实验规程DL/T618-1997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耐压及绝缘实验导则DL/T555-2004五、断路器和隔离开关高压开关设备共用技术要求GB_T_11022-1999交流高压断路器GB_1984-2003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GB_1985-2004高压开关设备的共用订货技术导则DL/T593-1996交流高压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DL/T402-1999交流高压断路器参数选用导则DL/T615-1997进口252kV~550kV交流断路器隔离开关技术规范DL/T405-199612-40.5kV高压真空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403-2000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订货技术条件DL/T486-2000六、熔断器和分段器户外交流高压跌落熔断器及熔件订货技术条件DL/T 640-1997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保护用熔断器订货技术条件DL442-1991交流自动分段器订货技术条件DL 406-199112kV高压交流自动重合器技术条件DL/T813-2002七、避雷器Surge Arresters IEC 60099-4氧化锌避雷器GB_11032-2000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锌避雷器使用导则DL/T 804-2002进口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技术规范DL/T 613-1997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DL/T 815-200235kV及以下交流系统用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JB 8952-2005八、外绝缘、绝缘子和套管瓷件绝缘IEC 60815高压设备污秽等级GB_T_5582-1993污秽分级外绝缘选择规范GB_T_16434-1996高压套管技术要求GB_T_4109-1999126kV~550kV电容式瓷套管技术规范DL/T865-2004耐污型户外棒形支柱绝缘子GB12744-1991户内绝缘子运行条件电气部分DL/T729-2000进口110kV~500kV棒式支柱绝缘子技术规范DL/T 811-2002 330~500kV交流绝缘子串电压分布DL/T487-2000九、电容器高压并联电容器GB 11024.1-2001串补电容GB_T_6115~1-1998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27-95高压并联电容器串联电抗器订货技术条件DL 462-1992耦合电容器电容分压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536-1993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订货技术条件DL 628-1997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订货技术条件DL/T 604-1996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程SDJ 25-1985高压并联电容器用阻尼式限流器使用技术条件DL/T841-2003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L/T840-2003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L/T842-2003十、消防和防火建筑设计防火GBJ 16-2001建筑内装修防火GB 50222-1995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1996电缆防火措施设计验收规范DLGJ 154-2000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x(报审稿)十一、防雷、接地及绝缘配合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_311~1-1997绝缘配合使用导则GB_T_311.2-2002建筑物防雷GB 50057-2000建筑物电气装置电击防护GB 16895.21-200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导则DL/T605-1996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1997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 475-2006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经管规程DL548-94水利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DL/T 5091-1999防雷技术规范规范汇编(暂无电子版)十二、导体、端子和金具变压器、高压电器套管接线端子GB_5273-1985电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 11022-1999金具术语GB_T_5075-2001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_2314-1997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2-2005软母线固定金具DL/T696-1999硬母线固定金具DL/T697-1999连续金具DL/T 758-2001连接金具DL/T759-2001均压环、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DL/T760.3-2001十三、设计规范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L311-2004电力系统设备统一编号准则SD 240-1987330~500kV变电所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5014-1992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GJ25-1994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范DL/T 5056-199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照明技术规程DLGJ 56-1995变电所安全技术规定DL 5009 3-1997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103-1999220kV~500kV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 5155-200235~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5216-2005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05十四、供配电、照明和综合布线低压配供电设计GB 50054-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特低压限值GB_T_3805-1993计算机房设计GB 50174-1993工业企业照明设计规范GB 50034-2004综合布线设计(已作废)CECS 72-97综合布线设计GB 50311-2000(代替CECS 72-97)综合布线设计CECS 119-2000综合布线验收CECS 89-1997十五、安全用电及带电作业外壳防护等级GB_4208-19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GB_T_4942~2-1993用电安全导则GB_T_13869-1992电流通过人体效应常用部分GB_T_13870.1-1992电流通过人体效应特殊情况GB_T_13870.2-1997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电流通过家畜躯体的效应GB_T_13870.3-2003安全净距计算方法GB_T_19185-2003电力设备带电水冲洗规程GB_13395-1992带电作业绝缘配合导则DL/T876-2004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使用的一般要求DL/T877-2004带电作业用导线软质遮蔽罩DL/T880-2004十六、电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1994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SDJ26-1989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 31-1991高压电缆选用导则DL/T401-2002十七、HVDC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4-2005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3-2005十八、其它电工产品高海拔使用条件GB_T_14597-1993电力符号GB_4728~1-2005明细表编制GB_T_19045-2003发输配电术语GB_T_2900 52-2000发输配电术语变电站GB_T_2900 59-2002直流输电术语GB_T_13498-1992工企卫生规范GBZ_1-2002高压带电显示装置技术条件DL/T 538-1993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器DL/T 780-2001电力行业规范编写基本规定DL/T 600-2001十九、二次部分火灾报警装置施工及验收GB 50166-1992火灾报警设备专业名词术语GB 4718-1984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电力继保自动装置GB 50062-1992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DJ 161-1985电力系统谐波经管规定SD 126-198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DL/T723-2000电力勘测设计制图规定(综合)SDGJ 34-1983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2001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程DL/T 5149-2001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 5147-2001电气二次制图规定SDGJ 52-1984110kV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782-2001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44-2004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DL/T 724-2000整流逆变装置DL_T_857-2004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DL/T459-2000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2006(暂无电子版)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7-2001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DL/T769-200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5003-2005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478-2001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770-2001微机变压器保护技术导则DL/T 769-2001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DL/Z 713-2000变电所电压无功调节控制装置DL/T672-1999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DL/T795-2001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60870-5-103)DL/T667-1999模拟屏数字显示器通用技术条件DL/T632-1997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DL/T684-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DL/T575.1-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2DL/T575.2-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3 DL/T575.3-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4DL/T575.4-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5DL/T575.5-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6DL/T575.6-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7DL/T575.7-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8DL/T575.8-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9DL/T575.9-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10DL/T575.10-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11DL/T575.11-1999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687-1999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60870-5-102)DL/T719-2000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DL/T720-2000二十、地方规范和规定、反错等“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令第30号2002年6月8号)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质[2003]4号)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6月“33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Hard Copy)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华东公司文件华东电生【2002】165号“关于批准执行华东电网污区分布图(2000版)的通知(Hard Copy)上海电网若干技术原则的规定(上海市电力公司2002.3)(Hard Copy)变电站站内直流电源系统技术原则(上海市电力公司2003.6)上海市“关于执行电缆防火措施规定的通知”,(上海市电力公司上电司保字[2001]第580号)“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缆防火封堵规范的通知”,(江苏省电力公司苏电保[2000]第822号)增加部分一、电气专业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CS 81-1996套接扣压式薄壁钢导管电线管路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100-1998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408-1991电气绝缘液体的折射率和比色散实验方法DL/T 420-1991高压直流接地极技术导则DL/T 437-1991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经管规程DL/T 448-2000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DL 460-1992电压监测仪订货技术条件DL/T 500-1992交流1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及其附件订货技术规范DL 509-1993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经管规程DL /T587-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实验规程DL/T 596-1996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DL/T 607-1996300MW级汽轮机运行导则DL/T609-1996多功能电能表DL/T614-1997大型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技术条件DL/T 650-1998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DL/T 653-1998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DL/T 685-1999绝缘油中含量的气相的色谱测定法DL/T 703-1999汽轮发电机组转子中心孔检验技术导则DL/T 717-2000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DL/T 727-2000电能表测量用误差计算器DL/T 731-2000电能表测量用光电采样器DL/T 732-2000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和评定DL/T 735-2000LW-10型六氟化硫断路器检修工艺规程DL/T 739-2000汽轮机铸钢件补焊技术导则DL/T 753-2001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T 788-2001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DL/T 801-2002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DL/T814-2002微机型反时限电流保护通用技术条件DL/T823-2002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DL/T825-2002大型汽轮发电机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技术条件DL/T 843-200312kV少维护户外配电开关设备通用技术条件DL/T 844-2003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技术条件DL/T 978-2005油浸式变压器绝缘老化判断导则DL/T 984-2005配电变压器能效及经济技术评价导则DL/T 985-200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DL5011-1992小型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规程DL/T 5120-2000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3-2002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DL/T 5186-200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通则DL/T5161.1-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2部分高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2-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3部分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3-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4部分母线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4-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5-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6部分接地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6-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7部分旋转电机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7-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8部分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8-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9部分蓄电池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9-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0部分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0-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1部分电梯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1-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2部分低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2-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3部分电力变流设备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3-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4部分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4-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5部分爆炸及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5-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6部分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6-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7部分电气照明装置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17-2002火力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5226-2005发电厂、变电所、调度所远动专用仪器仪表配置规范DLGJ 78-1995电缆扎带设计技术规范DLGJ 129-199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通信站房屋面积规范DLGJ 146-19980.2和0.5级电子式交流有功电度表JB/T 5461-1991耦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JB/T 8169-1999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 63-1990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J 64-19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 65-198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J 133-1990架空电力线路、变电所对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线电干扰防护间距规范GBJ 143-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8-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9-1990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3-1990绝缘油击穿电压测定法GB/T507-2002低压绝缘子瓷件技术条件GB/T773-1993高压线路针式瓷绝缘子技术条件GB 1000.1-1988高压线路针式瓷绝缘子尺寸与特性GB/T 1000.2-1988标称电压高于1000V的架空线路绝缘子第1部分:交流系统用瓷或玻璃绝缘子元件定义、实验方法和判定准则GB/T 1000.1-2003电力金具标称破坏荷重系列及零件联结尺寸GB/T 2315-2000电力金具电晕和无线电干扰实验GB/T 2317.2-2000电力金具热循环实验方法GB/T 2317.3-2000电力金具验收规则,标志与包装GB/T 2317.4-2000井用潜水异步电动机GB/T 2818-2002电工术语绝缘子GB/T 2900.8-1995-电工术语高压开关设备GB/T 2900.20-1994-电工术语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GB/T 2900.15-1997-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总则GB/T3048.1-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金属导体材料电阻率实验GB/T3048.2-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半导电橡塑材料体积电阻率实验GB/T3048.3-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导体直流电阻实验GB/T 3048.4-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挤出防蚀护套火花实验GB/T3048.10-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介质损失角正切实验GB/T3048.11-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局部放电实验GB/T3048.12-1994电线电缆冲击电压实验方法GB/T3048.13-1992电线电缆直流电压实验方法GB/T3048.14-1992电线电缆绝缘线芯直流火花实验方法GB/T3048.15-1992电线电缆电性能实验方法表面电阻实验GB/T3048.16-1994低压电力线路绝缘子第2部分:架空电力线路用拉紧绝缘子GB/T1386.2-1997低压电力线路绝缘子第3部分:低压布线用绝缘子GB/T1386.3-19973.6kV~40.5kV高压交流负荷开关GB 3804-2004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 3836. 4-2000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6部分:油浸型”o” GB 3836.6-2004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8部分:”n”型电气设备GB 3836.8-2003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GB 3836.14-2000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B/T 4365-2003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第3部分:导体和连接件GB/T4728.3-1998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第4部分:基本无源元件GB/T4728.4-1999断路器电容器GB/T 4787-1996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01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2部分:实验方法GB 5013.2-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3部分:耐热硅橡胶绝缘电缆GB 5013.3-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GB 5013.4-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5部分:电梯电缆GB 5013.5-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6部分:电焊机电缆GB 5013.6-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7部分:耐热乙烯-乙酸乙烯酯橡皮绝缘电缆GB 5013.7-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02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实验方法GB 5023.2-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GB 5023.3-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4部分:固定布线用护套电缆GB 5023.4-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GB 5023.5-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6部分:电梯电缆和挠性连接用电缆GB 5023.6-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7部分:2芯或多芯屏蔽和非屏蔽软电缆GB 5023.7-1997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绘制原则GB/T 5465.1-1996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6463-198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GB6830-1986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3部分:接线图和接线表GB/T 6988.3-1997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2部分:功能性简图GB/T 6988.2-1997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7064-2002交流电力系统阻波器GB/T 7330-1998电力变压器和电抗器的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实验导则GB/T7449-1987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水溶性酸测定法(比色法)GB/T 7598-1987金属封闭母线GB/T 8349-2000电站电气部分集中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 11920-1989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 12527-1990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纸绝缘电力电缆第3部分:粘性油浸纸绝缘金属套电力电缆GB/T 12976.3-1991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纸绝缘电力电缆第2部分:不滴流油浸纸绝缘金属套电力电缆GB/T 12976.2-1991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纸绝缘电力电缆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 12976.1-1991电气颜色标志的代号GB/T 13534-1992低压熔断器第1部分:基本要求GB 13539.1-2002低压熔断器第2部分:专职人员使用的熔断器的补充要求(主要用于工业的熔断器)GB/T 13539.2-2002低压熔断器半导体器件保护用熔断体的补充要求GB 13539.4-1992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3-1992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GB 13618-1992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4-1992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7-1992电信线路磁感应纵电动势和对地电压、电感应电流及杂音计电压的测量GB/T 13998-199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电器GB 14048.3-200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辅助电器第2部分:铜导体的保护导体接线端子排GB 14048.8-199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多功能电器(设备)第2部分: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设备)GB 14048.9-199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第2部分:接近开关GB/T 14048.10-1999单边带电力线载波系统的设计导则GB/T 14430-1993电气继电器第8部分:电热继电器GB/T 14598.15-1998微机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15145-20010.5、1和2级交流有功电度表GB/T 15283-1994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交流电气化铁道电力机车运行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干扰的测量方法GB/T 15708-1995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技术要求GB 16847-1997建筑物电气装置第1部分:范围、目的和基本原则GB 16895.1-1997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防护第42章:热效应保护GB 16895.2-1997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第54章接地配置和保护导体GB 16895.3-1997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防护第45章:欠电压保护GB/T 16895.10-2001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防护第44章:过电压保护第443节:大气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保护GB/T 16895.12-2001高电压实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实验要求GB/T 16927.1-1997高电压实验技术第二部分:测量系统GB/T 16927.2-1997电能计量柜GB/T 16934-1997滨海设施外加电流阴级保护系统GB/T 17005-19971和2级静止式交流有功电能表GB/T 17215-2002单端荧光灯性能要求GB/T 17262-2002电磁兼容综述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GB/T 17624.1-1998电工用铝包钢线GB/T 17937-1999额定电压220kV(Um=252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2部分:额定电压220kV(Um=252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GB/Z 18890.2-2002额定电压220kV(Um=252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3部分:额定电压220kV(Um=252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附件GB/Z 18890.3-200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054.T-199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1993电热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6-1993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060.T-1992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1992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1997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062.T-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92(已作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1992(已作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0-1992(已作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箱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2-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驾空电力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3-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5-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6-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7-1996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199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 5-1985固定式发电用凝汽汽轮机技术条件(试行本)SD 269-1988汽轮发电机技术条件SD 270-1988进口220~500kV电力变压器技术规范SD 326-1989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 2011-1993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自动化设计技术导则电力顾问公司企标(暂无)Q/DG 1-D001-2004高压断路器运行规程2445工程建设规范强制性条文分类手册:发电电气专业分册902工程建设规范强制性条文分类手册:变电电气专业分册900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2395 关于颁发《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汽轮机篇、热控篇(1998年版)的通知(1998)二、系统专业循环式运动规约DL 451-1991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DL/T 550-1994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DL/T 686-199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 755-2001变电站运行导则DL/T 969-2005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条文说明DL/T 5015.T-1996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DL/T 5015-1996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 5118-2000低压无功功率静态补偿装置总技术条件GB 15576-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052.T-1995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大型水、火电厂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SDGJ 84-1988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SD 131-1984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SD 325-1989电力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试行)(1997)(暂无)F30110000-1997-047.pdf 电力系统联网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电计(1997)580号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实施办法(2001)国电发[2001]139号关于颁发《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经管规定(试行)》的通知(1993)能源电[1993]218号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暂行规定(87)电生供字第205号文电力系统联网初步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国电规(1999)521号文电力发展规划编制原则电计(1997)730号文电力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试行)编制说明(1997)233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暂行规定(87)电生供字第205号文模拟量控制系统负荷变动实验导则建质[1996]40号控制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能源电(1993)228号文三、继电保护专业火力发电厂大容量机组继电保护设计技术规定(继电保护配置原则)DLGJ13-1980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技术规定DL 428-1991静态距离保护装置技术条件DL/T 479-1992静态重合闸装置技术条件DL/T 483-1992静态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DL/T 526-2002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DL/T 527-2002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 553-1994220-50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559-19943-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584-1995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DL/T 623-1997继电保护微机型实验装置技术条件DL/T 624-1997220kV~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检测要求DL/T 663-1999微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671-1999电力系统远方跳闸信号传输装置DL/T 688-1999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DL/Z 713-2000微机型电动机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744-2001微波电路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设计技术规定DL/T 5062-1996电力系统远方保护设备的性能及实验方法第1部分:命令系统GB/T 15149.1-2002电力系统远方保护设备的性能及实验方法第2部分:模拟比较系统GB/T 15149.2-1998。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前言本规程是在DL5009•1—9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的基础上编写的。
原能源部(1992)129号文“关于颁发DL5009•1—9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的通知”中指出:“该规程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的施工,也适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的施工。
”但在执行过程中多有不便。
为此又组织编写了变电所施工专用的安全工作规程,即本规程。
本规程应遵照国务院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9次会议通过)和《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9次会议通过),并应与DL5009•1—9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和DL5009•2—9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输电线路部分)》的有关规定相符合。
本规程是在此前提下,结合变电所施工的特点,对安全、文明施工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是强制性的行业标准。
本规程由原电力工业部建设协调司提出。
本规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归口。
本规程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建设安全技术分委会及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电网部起草。
本规程起草人员:蔡新华、潘裕章、王瑞武、宋耐坚、华士元、解德山、朱海、何英。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工程建设局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 (243)2 引用标准 (243)3 通则 (243)3.1 总则 (243)3.2 施工现场 (244)3.3 施工用电 (246)3.4 防火 (250)3.5 季节性施工 (252)3.6 高处作业及交叉作业 (252)3.7 脚手架及梯子 (254)3.8 起重与运输 (258)3.9 焊接与切割 (269)3.10 小型施工机具 (273)4 建筑工程 (278)4.1 土石方及打桩 (278)4.2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281)4.3 砖石砌体及粉刷工程 (287)4.4 拆除工程 (288)4.5 其他施工 (289)4.6 施工机械 (291)4.7 构架安装 (296)5 电气装置安装 (297)5.1 对施工人员的基本要求 (297)5.2 电气设备全部或部分停电作业 (298)5.3 电气设备安装 (300)5.4 母线安装 (305)5.5 电缆 (306)5.6 电气试验、调整及启动带电 (308)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高压变电所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而应采取的措施和应遵守的安全施工要求,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变电所的建筑、安装、现场加工和启动带电等工作。
35kV110kV变电站设计指导规范标准

3电气部分
3.1.4、具有三种电压的变电站中,通过主变压器 各侧绕组的功率达到该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5%以上 时,主变压器宜采用三绕组变压器。
3.1.5、主变压器宜采用低损耗、低噪声变压器。 3.1.6、电力潮流变化大和电压偏移大的变电站,
3.2.5、当变电站装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时, 6kV~10kV电气接线宜采用单母线分段,分段 方式应满足当其中一台主变压器停运时,有 利于其他主变压器的负荷分配的要求。
3电气部分
3.2.6、当需限制变电站6kV-10kV线路的短路 电流时,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1、变压器分列运行; 2、采用高阻抗变压器; 3、在变压器回路中串联限流装置;
3.5.2、变电站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的 有关规定。
3.5.3、变电站建筑物的接地,应根据负荷性质确 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OO57中有关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地的 规定。
3电气部分
3.6站用电系统
3电气部分
3.6.3、站用电接线及供电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站用电低压配电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 统,宜采用动力和照明共用的供电方式,额定电压 宜为380V/220V。 2、站用电低压母线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每台 站用变压器宜各接一段母线;也可采用单母线接线, 两台站用变压器宜经过切换接一段母线。 3、站用电重要负荷宜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
3.11.2、变电站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设计,还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 置设计规范》GB/T50062的相关规定。
电缆敷设规范(最全-绝对标准!)

5 电缆敷设5.1 一般规定5.1.1电缆的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
2满足安全要求条件下,应保证电缆路径最短。
3应便于敷设、维护。
4宜避开将要挖掘施工的地方。
5充油电缆线路通过起伏地形时,应保证供油装置合理配置。
5.1.2电缆在任何敷设方式及其全部路径条件的上下左右改变部位,均应满足电缆允许弯曲半径要求。
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电缆绝缘及其构造特性要求。
对自容式铅包充油电缆,其允许弯曲半径可按电缆外径的20倍计算。
5.1.3同一通道内电缆数量较多时,若在同一侧的多层支架上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电压等级由高至低的电力电缆、强电至弱电的控制和信号电缆、通讯电缆“由上而下”的顺序排列。
当水平通道中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或为满足引入柜盘的电缆符合允许弯曲半径要求时,宜按“由下而上”的顺序排列。
在同一工程中或电缆通道延伸于不同工程的情况,均应按相同的上下排列顺序配置。
2支架层数受通道空间限制时,35kV及以下的相邻电压级电力电缆,可排列于同一层支架上,1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也可与强电控制和信号电缆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3同一重要回路的工作与备用电缆实行耐火分隔时,应配置在不同层的支架上。
5.1.4同一层支架上电缆排列的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和信号电缆可紧靠或多层叠置。
2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可采取品字形(三叶形)配置外,对重要的同一回路多根电力电缆,不宜叠置。
3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缆情况外,电力电缆相互间宜有1倍电缆外径的空隙。
5.1.5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相序配置及其相间距离,应同时满足电缆金属护层的正常感应电压不超过允许值,并宜保证按持续工作电流选择电缆截面小的原则确定。
未呈品字形配置的单芯电力电缆,有两回线及以上配置在同一通路时,应计入相互影响。
5.1.6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与公用通讯线路相距较近时,宜维持技术经济上有利的电缆路径,必要时可采取下列抑制感应电势的措施:1使电缆支架形成电气通路,且计入其他并行电缆抑制因素的影响。
电缆敷设作业

电缆敷设作业
标准是指在电力工程中进行电缆敷设作业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以下是电缆敷设作业的一般标准:
1. 设计准备:在进行电缆敷设作业之前,需要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
设计方案应包括电缆的类型、截面和敷设方式等信息。
2. 施工准备:施工前需要开展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施工区域、确定电缆敷设路线、准备敷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等。
3. 安全措施:电缆敷设作业涉及到电力设备和高压电缆,必须严格遵循安全规定和程序,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4. 敷设方式:电缆可以采用直埋、管道敷设或架空敷设等方式。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
5. 线路布置:电缆敷设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
应注意避开其他管道和设备,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距离要求。
6. 固定和保护:敷设完成后,电缆应进行固定和保护。
固定方式可以采用钢托架、托盘等,并确保电缆不会受到外部损坏。
7. 测试与验收:敷设完成后,应进行电缆的测试和验收,确保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缆敷设作业标准,具体的标准还应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和地区的规定进行调整和执行。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 2—88主编部门:华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执行日期:1989年10月关于颁发《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 2—88的通知能源电规[1989]318号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部委托华东电力设计院对《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79进行了修订,经组织审查,现批准颁发《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88,自发行之日起执行。
原颁发的《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79的有关内容同时停止执行。
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比原规程有较大改动,在国家标准《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颁发执行前,对于35kV变电所的设计,按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35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J59—83(试行)执行;对于63~110kV变电所的设计,仍暂按《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79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或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函告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及华东电力设计院。
1989年3月30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在变电所工程设计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体现社会主义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建设标准,使变电所设计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确保质量的要求,为此特制订本规程。
第1.0.2条变电所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安全与经济,基本建设与生产运行,近期需要与今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采用中等适用水平的建设标准,有步骤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并采用经试验鉴定合格的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
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
第1.0.3条本规程适用于电压为220~500kV新建变电所的设计。
对扩建或改建工程的设计以及国内外联合设计的变电所均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变电所的设计宜采用经过审定的通用设计或典型设计。
第1.0.5条变电所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能源部、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发电班查评依据

发电班查评依据1.3.1.1(1)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o【依据1】《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IT 7064--2002)。
【依据2】《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国家电力公司,1999年版)。
【依据3】《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
1.3.1.1(2)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
【依据1】《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国家电力公司,1999年版)。
【依据2】《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
1.3.1.1(3)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o【依据1】《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 7064 2002)。
【依据2】《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国家电力公司,1999年版)。
【依据3】《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_)。
【依据4】《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DL/T 607—1996)。
1.3.1.1(4)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o【依据1】《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 7064—2002)。
【依据2】《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国家电力公司,1999年版)。
【依据3】《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DL/T 651—1998)。
【依据4】《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
1.3.1.1(5)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o【依据1】《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 7064--2002)。
【依据2】《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国家电力公司,1999年版)。
【依据3】《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
1.3.1.1(6) 本条评价项目(见《评价》)的查评依据如下。
.【依据1】《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 7064--20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SDJ 26-89主编部门:能源部西南电力设计院能源部成都勘测设计院批准部门:能源部施行日期:198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关于颁发《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SDJ26—89的通知能源电规[1989]第89号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部委托西南电力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SDJ26—89。
经组织审查,现批准颁发,自发行之日起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或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函告我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及负责编制工作的西南电力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
1989年1月26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的设计(以下简称电缆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应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便于施工和检修维护。
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10~600MW发电厂、电压为35~500kV变电所新建或扩建工程的电缆设计(包括各型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
对其他容量和电压等级以及改建的工程,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1.0.3条电缆设计除应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能源部的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电缆选择第一节型式第2.1.1条缆芯材质的选择原则:一、控制电缆应采用铜芯。
二、35kV以上高压电缆,励磁回路、移动式设备回路、高温或爆炸场所以及厂用电源回路的电力电缆,应采用铜芯。
其他情况除按技术经济分析确认宜选铜芯者外,都可采用铝芯。
第2.1.2条电力电缆绝缘水平等级的选择原则:一、缆芯相间额定工频电压,不得低于使用回路的工作线电压。
二、缆芯与绝缘屏蔽层(或金属护套)之间的额定电压,应满足所在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运行要求的水平。
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当切除单相接地故障时间不超过1min时,可取100%相电压;切除单相接地故障时间在1min至2h以内时,宜取133%相电压。
三、缆芯与绝缘屏蔽层(或金属护套)之间的冲击耐压,应满足系统绝缘配合要求的雷电冲击绝缘水平。
必要时,宜进行验算。
第2.1.3条控制电缆的绝缘水平,不得低于500V额定电压级;当选用全塑绝缘电缆,且可能受外部过电压影响,要求较高绝缘水平时(如在500kV配电装置内敷设等),宜选用1000V额定电压级。
第2.1.4条自容式充油电缆敷设的最高与最低点间的允许高差,应根据依赖于电缆结构的长期容许最大油压来确定。
粘性油浸纸绝缘电缆敷设的最高与最低点间的允许高差,不应超过表2.1.4所列数值。
表2.1.4 粘性油浸纸绝缘电缆最大允许高差注:对35kV电缆,采取防止油干枯的有效措施时(如使用能补注油的充油式终端等),最大允许高差可达10m。
当使用场所的高差超过表2.1.4的规定值时,可选择适合高落差的其他型式电缆(如不滴流浸渍纸绝缘或塑料绝缘、橡胶绝缘等),必要时也可采用设置塞止式接头方式。
第2.1.5条用电设备需经常移动的供电回路,宜采用橡套电缆。
第2.1.6条在高温场所(如锅炉本体等)未具备有效隔热措施时、日光照射场所(如户外主变压器器身、烟囱以及户外架空敷设等)没有遮阳措施时,不宜采用普通型塑料电缆。
在可能被油泡浸的场所,不宜采用橡胶护套电缆。
第2.1.7条塑料电缆选择的基本要求:一、6kV及以上电压回路,不宜采用聚氯乙烯绝缘型,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型。
二、重要回路(如电源、厂用干线)或35kV以上电压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在可能有水浸泡时,宜选择内、外半导电层与绝缘层同时挤出的电缆结构或具有防水层(如铅包、铝包或塑料金属粘结层等)型式。
三、使用于水下时,应具有防水层构造(如铅包、铝包或塑料金属粘结层等)。
四、水平明敷电缆支承架的间距大于400mm,且未能在每隔3m以内距离固定时,应具有铠装。
五、直埋敷设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软土层、流砂地层、八度及以上地震基本烈度区等,以下同),或垂直明敷高差过大时(如50m以上),宜具有钢丝铠装。
六、除本条第三~五项外的情况,可采用无铠装的全塑型式。
第2.1.8条油浸纸绝缘电缆护层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明敷时,不得采用裸铅包,应具有金属铠装;在易受腐蚀环境(如潮湿或空气中含盐雾、二氧化硫等气体成分较多时,以下同),还应有塑料外护层。
明敷时,尤其户内明敷时,不得选用纤维外被层。
敷设在梯形桥架(以下简称桥架)上时,不宜采用无塑料外护层的钢铠护套。
二、水下敷设或直埋敷设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时,应有钢丝铠装;其他情况的直埋敷设时,除用于交流系统的单芯电缆外,可用钢带铠装。
直埋敷设在潮湿或有腐蚀性(如盐碱性等)的土壤中时,应有塑料外护层;其他情况,也可用纤维外被层。
三、穿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敷设时,宜有塑料外护层。
第2.1.9条敷设在易受震动场所并缺乏抗震措施时,不宜采用铅包电缆。
第2.1.10条用于交流系统的单芯电力电缆,不得用钢带铠装,应采用经隔磁处理的钢丝铠装。
第2.1.11条 110kV及以上电压电缆外护层的绝缘水平,不应低于表2.1.11所列数值。
表2.1.11 110kV及以上电压电缆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第2.1.12条用于35kV及以下电压交流系统的电力电缆芯数的选择原则:一、下列情况可采用单芯型:1.同一回路多根电缆的终端头,配置于柜(盘)内较拥挤时;2.在较长线路能免除设置中间接头盒时;3.制造的最大截面三芯电缆,不能满足回路要求的载流能力时。
二、三相四线制系统应采用四芯型,不得用三芯电缆加单芯电缆组合成同一回路的方式。
分支单相回路,可用两芯型。
三、除本条一、二项外的情况,应采用三芯型。
第2.1.13条在需要抑制干扰强度的场所或回路(如位于220kV及以上电压配电装置内、紧靠大电流回路并行敷设且控制回路传输低电平信号时等),控制电缆应具有金属屏蔽层,或从备用芯中择1芯接地,必要时也可选择线芯对绞型控制电缆。
第2.1.14条分相控制、双重化保护的同一低电平信号回路,或低电平信号与脉冲幅值高的回路(如变换器、跳合闸回路等),在同一通道中时,不得合用同一根多芯控制电缆。
第2.1.15条与SF6全封闭电器直接相连的充油电缆,必须满足最低工作油压大于SF6全封闭电器的最高气压。
第二节截面第2.2.1条电力电缆缆芯截面选择原则:一、持续工作回路的缆芯最高工作温度,不应超过附录一所列允许值。
二、短路计算用最高温度,不应超过附录一所列允许值。
三、应满足电气回路电压降不超过允许值。
四、铝芯电缆最小截面不宜小于4mm2。
五、大电流回路(如主电源、厂用工作电源)或35kV以上高压电缆,在满足本条第一~三项要求前提下,宜选择经济截面,可按“年费用支出最小”原则确定。
第2.2.2条在运用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表时,按敷设条件一般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予以校正,来计算实际允许载流量。
一、环境温度差异;二、直埋敷设时土壤热阻系数差异;三、多根电缆并行敷设时影响载流量降低;四、电缆敷设于封闭槽盒中时影响载流量降低;五、户外无遮阳架空敷设时影响载流量降低,可取日照量为0.1W/cm2;六、35kV以上高压单芯电缆,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方式的三个区段长度不均等时,影响载流量降低。
第2.2.3条电缆路径中散热条件不同时,确定允许载流量的原则:一、对运行一段时期后能改变散热条件的短区段(如采取软性耐火材料构筑的阻火墙或阻火段,使用一定时间后在更新时将挪动位置),可不考虑。
二、除本条第一项外,对重要回路的电缆,宜按其中散热条件最坏区段计;其他回路,可按大于10m区段的最坏散热条件计。
第2.2.4条确定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时,一般情况下可由附录二按使用基本条件选取对应的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值,并依附录三查出需计入项的校正系数值,进行连乘算出。
在附录二、三中未包含时,可按公认的标准计算方法或经由科学试验确定。
第2.2.5条确定电缆载流量用的环境温度,应按使用地区的气象温度并计入实际敷设条件的温升影响。
气象温度应取多年平均值。
一般情况下,宜符合表 2.2.5所列规定。
表2.2.5 确定电缆载流量用的环境温度①、③指最热月的日最高温度平均值。
②当通道设置防火门且正常为关门运行,或缆芯工作温度大于75℃的电缆数量较多时,需计入发热引起的较大温升影响。
第2.2.6条中频(400~500Hz)励磁回路选择非同轴电缆截面时,应考虑交流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较工频时引起电阻增大对载流量的影响。
当回路工作电流较大时,宜避免选用大截面(如35mm2以上)电缆。
第2.2.7条电缆在短路电流作用的“热-机械”效应影响下,应能保持使用特性不变。
可按附录四计算允许的最小缆芯截面。
第2.2.8条按短路条件选择电缆截面的规定:一、短路电流最大值:1.一般情况,可按三相短路计。
2.宜按工程设计规划容量计,并考虑所在系统的发展远景规划(可依工程建成后5~10年计)。
3.按可能发生最大短路电流的正常接线计,不应考虑仅在切换过程中可能短暂运行的接线方式。
二、短路点:1.对于未超过制造长度的单根电缆回路,应取短路发生在电缆末端;但对长度为200m以内的高压厂用电缆,可取短路发生在电缆回路首端。
2.当电缆线路较长且有中间接头时(如火电厂厂房至岸边水泵房回路等),应取短路发生在每一电缆线段缩减截面的首端;当电缆线段的截面相同时,可取短路发生在第二段电缆的首端,即第一个中间接头处。
3.无中间接头的并联同一回路电缆,短路点宜取在并列点之后。
三、短路切除时间:1.3~6kV厂用电动机馈线,应按主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的断路器全分闸时间计。
2.本条上述第1项外的其他回路,宜按后备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的断路器全分闸时间计。
第2.2.9条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的有效截面,宜满足各种可能运行方式下(如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不同地点的两相接地短路)该屏蔽层短时温度最高不超过150℃(聚氯乙烯外护层)或140℃(聚乙烯外护层)原则确定。
第三章单芯电缆主要附件选择和配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3.1.1条用于交流系统的单芯电力电缆金属护层,必须不少于1处直接接地。
距该接地处沿线金属护层上任一点的正常感应电压,不应大于50V;只有当采取不能任意接触的安全措施时,可不超过100V。
第3.1.2条交流系统中单芯电力电缆金属护层接地方式的选择原则:一、线路距离很短且年利用率很低(如备用回路等)或传输容量很小时,可采取两端直接接地(或称全接地),见图3.1.2(1)所示。
二、线路距离不很长时,宜采取一端直接接地,见图3.1.2(2a)或(2b)所示。
图3.1.2(1) 全接地ED —终端头图3.1.2(2) 一端直接接地ED—终端头;NJ —普通接头如电缆直接与架空线路连接,该直接接地端宜在靠架空线路侧。
三、线路较长时,可设置绝缘接头,使电缆金属护层分隔,并对每三个分隔区段构成的单元采取交叉互联接地,见图3.1.2(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