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

合集下载

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历史隐喻

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历史隐喻
通过运用戏剧符号学理论对剧中的布景道具人物姓名音乐和服装符号中所包含的历史隐喻进行解读为戏剧研究握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黑人所经历的各种历史伤痛歧视和在大城市中的迷失
2 0 1 3 年第 2 期 ( 总第 1 3 2 期)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e a c h e r s ’ C o U e g e
Z HA0 J i n g. L v C h u n - me i

( Da l i a n U n i v e m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D a l i a n U a o n i n g 1 1 6 0 4 4 , Ch i n a )
Al  ̄t mo t : T h e t h e o r y o f S e mi o t i c s o f T h e a t r e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b r a n c h fl o i n g u i s i t c s o f s t mc t u r a l i s m, w h i c h b e g a n i n t h e e a r l y t w e n i t e h t c e n - t y s i s ft o h eh i s t o r i c a l me t a p h o r s 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 s i g n o f p r o p s , he t c h a r a c t e r ' sn 姗 e 8 , mu s i c a n dt h ec o s t u me b y U S —

高行健《野人》的生态批评

高行健《野人》的生态批评

高行健《野人》的生态批评
康建兵
【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4
【摘要】高行健的《野人》无论从创作动机、剧作主题还是舞台演剧来说,都堪称是一部经典的生态戏剧。

《野人》通过对一个林区的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失衡的灾难图景的呈现,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类蹂躏自然和破坏生态的强烈愤慨,写出了人对自然的愚昧认识,以及人对自身的戕害,也充满对人与自然和谐长存的美好理想。

从生态批评视野重读《野人》,发掘其丰富的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总页数】9页(P115-122,134)
【作者】康建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野人》: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高行健剧作《野人》的生态解读 [J], 佘爱春
2.打破中国传统戏剧意识的坚冰——从《野人》看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观 [J], 王艳
3.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庄园《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序 [J], 刘再复
4.野人之谜——①神农驾野人调查游客近距离目击“神农架野人” [J],
5.元代的野人、吾者野人、女直野人与北山野人 [J], 丛佩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破中国传统戏剧意识的坚冰——从《野人》看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观

打破中国传统戏剧意识的坚冰——从《野人》看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观

起, 剧场 中也 就可 以构成 多层 次的视 象形象 。而
点 是看不 大懂 ,过去话 剧存 在着 直奔 主题 、 露直 这种 多视 象 又伴 随着 多声部 的语 言 的交响 的话 , “ 浅 这
门的 毛病 , 招致 观众 的反感 。《 人》 能是想 反其 样 的戏剧 自然不 可能 只有单 一 的主题 和情节 , 野 可 他完
加 灿 烂 的面 容 。 多探索 性作 品为 文艺 界吹来一 阵阵 化多 端的表 现手法 时来 忽去 , 之全 剧 台词音 量 太 众
清风 , 发 了活力 。 剧也 不例外 , 激 戏 高行 健在这 一年 小 。 光光度 太低 , 灯 使人 昏 昏然 、 惶惶 然 。 H ” 当时大
推 出他 的探 索性 话 剧《 人》 此 剧公 演 以后 , 当 多 数评论 家 和 观众 都说 看 不懂 的主 要原 因 是抓 不 野 , 在 时的文 艺界 引起 了很 大反 响 , 然 当时多数 的声音 住 它的主题 。生 态问 题 、 虽 文化 问题 、 爱情 婚姻 问题 、 是 批判性 的 , 至直 到今天 评论 界对高行 健 及其作 官僚 作风等 等在剧 中都 有涉 及 , 多 的主题让 习 甚 这样
收稿 日期 :O 8 7 2 2 O —0 一l

作者简介 : 王

艳(9 2 )女, 18 一 . 山东兖州人 .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讲师, 学硕士 主要研 究方 向: 文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
2 ・ 8
第 1期

艳: 打破 中 国 传统 戏剧 意识 的 坚冰
全可 以把 不 同的主 题用 不 同 的方式 组合 在一 起 , 而 始脱 落 , 主题 意 义越来 越 模糊 。 难 得有 什 么简单 明 了的结论 。其 实 , 也更符 合 现 这

表演艺术符号学:一个建议

表演艺术符号学:一个建议
Yo Tu e网站边 听 边 唱 。他 承 认 :“ 读 不 懂 乐 谱 ,也 不 会 说 一 句 意 大 利 u b 我
话 。 ( 这种 情 况 下 ,我 建议 他 用 马塞 尔 ・ 内西 创 作 的歌 剧 ,通 过记 忆 和 ” 在 达
哼唱其 中著名 的 咏叹调 掌握 意 大利 语 ) 。接 下来 ,伦 斯 多夫先 生 开始在 观 众 面

个预 先设 定 的模 式或起 动 点 ,展 现 一 种存 在 如 何 变 为另 一 种存 在 ,即一 种 转化 。在 此过 程 中 ,那 些文 本 中的 隐含 意 义 突然 活 动 起来 ,并 获得 了新 的 品
质 。这是 某些 艺术 形式 的基 础 ,在 这一 过程 之 前 ,它 们还 没 有 成形 。如 果你 想强 调一 个事 实 ,即表演 主体 在上 面增 添 了新 的 内容 ,此 过程可 以称 为 阐 释 。
前 演 唱 ,并找 专业 声 乐老 师培训 ,他进 入丹 佛 音乐 剧 院 ,开 始 了声乐课 训 练 。
11 6

符号与传媒
20 0 9年 ,在 就读期 间 ,他 成功 申请 到 了印第 安 纳 大学 的奖学 金 。此 大 学前 任 系主任 查 尔斯 ・ 布在 观看 了伦 斯 多 夫 的几 次 小 型 独 唱会 后 ,给予 其 高度 评 韦
价 :“ 他拥 有 一 副极 有特 色 的男高 音 歌 喉 ,极 具 意 大利 风 格 ,并兼 具 了 2 O世
纪意 大利 卓越 歌剧 演 唱家拥 有 的洪亮 壮丽 、充 满力 度 、圆润 充 沛 的音 色 。 对 ” 这个 奇 迹般 的故 事 中的 意识 形 态 ,若 用 巴尔特 的方 式研 究 ,会很 有 趣 。此 故 事 说 出 了一个 美 国梦 神 话 :只要你 努力 ,无 论 何 时 ,一 切 皆有 可 能 。在 歌 唱 中 ,身体本 身 就是乐 器 ,就 是 品格 ,这种 奇 迹 确 实 可 以发 生 ,因为 大 多数 杰 出歌 手就 是如 此 。然而 ,若 无专 业训 练 ,再 出色 的嗓音 也可 能被 过 程 中 ,一 个 “ 汉 ”被 展 示 出来 :表 演 必 须 显 示 。 醉

电影符号学名词解释

电影符号学名词解释

电影符号学名词解释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电影符号学的创建者非法国人麦茨莫属,但麦茨及其所援引的从索绪尔到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并不是电影符号学的唯一源头,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意大利著名导演和理论家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在1965年发表《诗的电影》,电影符号学的一标志性文献。

意大利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是为电影符号学奠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一方面以麦茨和帕索里尼的研究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又质疑了麦茨和帕索里尼的某些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艾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之外又引入了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扩大了电影符号学的学术资源。

1967年,艾柯在皮萨罗电影节上发表论文《电影代码的分节方式》,强调电影影像与普通语言的区别,对电影影像进行三重分节:图像、符号、意素;动态影素、动态图像、动素,并且从“影像即符码”这一激进的观念出发,制定了影像的十大符号系统:感知符码、认识符码、传输符码(如新闻图片的斑点和电影图像的线条)、情调符码、形似符码(包括图像、符号与意素)、图式符码、体验与情感符码、修辞符码(包括视觉修辞格、视觉修辞提示、视觉修辞证明)、风格符码和无意识符码。

试图使电影符号学超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限。

英国的彼得·沃伦(Peter Wollen),他在1969年的著作《电影中的记号和意义》(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一书中借用皮尔斯的“三分法”把电影符号分为象形(如照片、地图)、标示(如指纹、印迹)和象征(复杂的隐喻)三大类,把不同的影片归入不同的符号体系。

浅谈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

浅谈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

浅谈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摘要】电影符号学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符号的运用可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符号学的概念及意义,然后探讨了符号学在电影中的应用,特别是颜色符号和音乐符号的运用。

接着讨论了符号学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中的应用,展示了符号学在提升电影质量中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强调了电影符号学的重要性,指出了未来电影符号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为更好地欣赏电影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符号学、影片表达、颜色符号、音乐符号、角色塑造、情节推进、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引言在本文中,将探讨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

首先将介绍电影符号学的概念及其意义,说明其在电影解读中的重要性。

然后将重点探讨符号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包括颜色符号和音乐符号的运用,以及符号学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中的应用。

通过对电影中符号的分析,可以揭示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

本文将总结电影符号学的重要性,探讨未来电影符号学的发展方向,并给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和电影解读提供一定的启示。

2. 正文2.1 电影符号学的概念及意义电影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电影中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的学科。

符号是一种代表特定含义或概念的物体、动作或情节元素。

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电影符号学的意义在于帮助观众理解电影背后的深层含义,揭示导演和编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电影中,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或景物,也可以是特定的颜色、音乐或声音。

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电影制作者可以传达特定的情感、氛围和主题。

符号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还可以增加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度。

电影符号学的概念在电影制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导演和编剧通常会精心选择符号,通过符号的暗示和象征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主题。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是一种表达艺术,通过舞台表演、对话和动作来展示故事、人物和情感。

戏剧包括许多专门的术语,下面是对一些常用戏剧名词的解释。

1. 情节(Plot):情节是戏剧中的故事线。

它描述了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角色(Character):角色是戏剧中扮演的人物。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目标和动机。

3. 对白(Dialogue):对白是角色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它是展示故事和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

4. 舞台(Stage):舞台是戏剧表演的地方。

它通常由舞台上的平台、背景和道具组成。

5. 舞台剧(Play):舞台剧是一种戏剧形式,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对白和动作来展示故事。

6. 导演(Director):导演是指挥并控制舞台剧的人。

他们负责解释剧本、指导演员表演,并决定舞台设计和灯光音效等方面。

7. 剧本(Script):剧本是戏剧的文字表达形式。

它包含了对白、舞台指示和注释。

8. 剧院(Theater):剧院是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

它提供舞台和观众席,让观众可以观看演出。

9. 表演(Performance):表演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

他们通过动作、对白和情感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

10. 舞台美术(Stagecraft):舞台美术是指舞台设计和装置的艺术。

它包括舞台背景、道具、灯光和音效等元素。

11. 舞台指示(Stage Directions):舞台指示是在剧本中用来指示演员和导演的动作和位置的说明。

12. 戏剧的三要素(The Three Unities):戏剧的三要素包括时间的统一、地点的统一和情节的统一。

这意味着剧本中的事件在短时间内、同一个地方发生,并且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

13. 戏剧冲突(Dramatic Conflict):戏剧冲突是指故事中的关键问题或争论。

它是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14. 戏剧心理学(Drama Therapy):戏剧心理学结合了戏剧和心理疗法的原理,通过戏剧活动来提高个人认知、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导语:电影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媒介,在影片中,导演常常使用符号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

西班牙导演创始人之一麦茨,是影像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电影作品致力于揭示符号的力量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以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1.影片中的符号麦茨认为,影片中的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特定的形式和结构来传递信息和观众的感受。

他将符号分为两种类型:可见符号和隐形符号。

可见符号即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符号,如物体、人物、场景等;而隐形符号则是隐藏在电影背后的意义,需要深入剖析才能理解。

2.符号的功能符号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符号可以传递情感和意义,通过形象、色彩、音乐等方式深入观众的内心。

其次,符号可以表达导演的观点和思想,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最后,符号可以创造电影的艺术效果,提升观影体验,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第二部分:麦茨的符号运用与电影艺术1.符号的构建与运用麦茨运用符号构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场景。

他善于使用光影、镜头语言、场景等元素来塑造情感和表达观点。

例如,在电影《爱情是一场意外》中,他通过夜晚、电线杆等符号来表达情感的寂寞和孤独。

在电影《时间的烙印》中,他通过快速剪辑和特殊的符号来呈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幻。

2.符号的意义和拓展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不仅仅局限于表达情感和意义,它还更进一步探讨了符号的多重解读和世界观的构建。

他认为,符号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他希望通过符号的运用,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心灵共鸣和思想碰撞。

第三部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对电影艺术的意义1.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

通过符号的运用,导演不仅可以传递情感和意义,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符号不仅仅是一种美学工具,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方式,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
摘要:戏剧演出中蕴含着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系统特征,作为戏剧文本以及演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调、音乐、音响效果当属听觉符号。

在高行健的多声部史诗剧《野人》中,处处克斥着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旋律,本文简要解析了其中的一个主人公老歌师曾伯的唱词,试以解读戏剧语言的符号化特征。

关键词:戏剧探索听觉符号唱词
在戏剧符号学研究视野中,戏剧文学特别是舞台演剧无疑是符号的王国。

即如符号学家维尔特鲁斯基所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记号”。

在中国当代戏剧中,能以戏剧的语言文本层面和舞台的非语言文本层面同时营造出这一“符号王国”的,当首推高行健的《野人》。

此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剧坛造成影响并引起争议乃至非议,与其说是因为包含了“混乱”的多主题,不如说是丰富的舞台语汇和戏剧符号强烈地激荡着处在危机探索中的当代戏剧人。

这部承载着高行健戏剧追求的“完全的戏剧”,无疑是符号学解读戏剧的范本。

一、听觉符号
高行健一直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中国戏剧发展的新时期。

他一直都在做着自觉的探索追求,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在力图挣脱传统戏剧意识的束缚,试图建立一种更为开放和广阔的戏剧体系,为我们在新时期对戏剧的探索起到了表率性的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高行健的话剧《野人》创作于1985年,这部戏剧他酝酿了很久,为此还特意来到长江流域做调查研究,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到过八个省、七个自然保护区,走过了三万里,在剧作中高行健采取了多种探索
手法,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有益形式加以吸收,对西方的现代戏剧的表
现手法加以利用,对过去的戏剧理论加以突破。

高行健一再谈论和探索戏
剧的多声部、多层次、多主题和复调性。

高行健以主题复调的艺术形式。

用跨时间、跨空间、整体而史诗般的艺术手法,把戏剧展现给现代的人们。

这种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声音、不同元素、不同媒介的重叠、错位、
交织、对立……造成总体形象、总体效果的内在复杂性。

既是一种与传统
不同的审美旨趣,也是一种崭新的戏剧思维。

笔者在此试以《野人》中的听觉符号来解读《野人》的深层次内涵。

《野人》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打破了戏剧的“第四堵墙”,该剧同时
也被称为“多声部史诗剧”。

《野人》的故事情节不容易归纳,基本有四
个基本线索:寻找野人,生态观念,现代人的悲剧,《黑暗传》的发现,
这些多个主题,多个层次交织在一起,像一首乐曲一样,缓缓道来。

全剧
三章,由薅草锣鼓、洪水与早魃,《黑暗传》与野人,《陪十姐妹》与明
天构成,整个章节的跳跃性很大,并且在时空上突破了传统话剧的规范,
从老歌师的唱词开幕,把当代人面临的文化、风俗、环境、爱情等发人深
思的主题摆到了观众的面前。

高行健在《关于演出(野人)的建议与说明》
中说:“本剧将几个不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调,又时而和谐
或不和谐地重叠在一起,形成某种对立。

不仅语言有时是多声部的,甚至
于同画面造成对立。

正如交响乐追求的是一个总体的音乐形象,本剧也企
图追求一种总体的演出效果,而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通过复调的、多声
的对比与反复再现来体现。

”这种交响乐式的表达,给观众听觉上带来巨
大的冲击。

歌舞队通过演唱的方式,在剧中穿插着出现,在开幕曲刚起,歌舞队
就开始击鼓、钹,男女群众从四面八方上场,帮手伴着节奏哼唱“嘿,想
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第一章就产生了一种浓厚的间离效果。

歌舞队并且
扮演刷中的任务,这对演员来说考验是很大的,
《野人》导演林兆华就这么表示:“这个戏对演员要求是多功能的,
前面讲过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由演员去表现的,一会儿演角色,一会儿是森林,一会儿是洪水,一会儿又成了生态学家的情绪,这就要求演员自我应
变能力极强。

导演充分调动了朗诵,舞蹈,哑剧,傀儡,面具,歌队等艺
术手段,运用的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气氛,使演出具备了多种听觉符号。

二、老歌师曾伯唱词之内蕴
笔者所理解的唱词也即语词,并非罗兰·巴特所说的“语言”或“言语”,也不具备抽象的偏重于形而上的意义,而是特指针对于戏剧文学和
舞台演剧的戏剧语言,也可以说是斯柯尔斯对符号学研究对象定义中的文
本的语言层面,即类似于赵毅衡先生所指的广义文本,如文学文本、宗教
文本和科学文本等,戏剧文学自然属于文学文本范围。

戏剧是一种多中介
符号,而语言中介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戏剧演出中,非语言中介与语
言中介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野人》中的语词或语调符号异常丰富。

《野人》就包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巫文化、《黑暗传》文化和民
间原生态地方文化等。

比如,曾伯的唱词之中的文化内蕴。

剧本场景在老歌师的开幕曲中得以呈现,结尾是在“救救森林的旋律”与“梦忆”的音乐重叠中停止,语言、语调、音乐、音响这些听觉符号自
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演出之中,唱词有多处,人物身份构成也有多种,老歌师、帮手、工匠头,众工匠、一个壮年汉子、媒婆、女子甲乙丙丁都有长
短不同的唱词。

当然,文本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老歌师的唱词,老歌师在
文本中成段的唱词共有13处,
每处都有不同的含义。

戏剧开始时老歌师浑厚的歌声就飘荡在舞台之上,只I匐观众的心灵。

老歌师是一位整天以歌讲历史的人物,他所演绎的就是这部分。

虽然剧中
其他人物,如帮手也有扮演这类型的角色,但讲到专业程度,仍差老歌师
一级。

如第一章的“开场锣鼓”,老歌师击鼓,帮手打锣,从一开始到结
束不断地穿插歌唱。

老歌师:(唱)
下得田来就喊个歌,
中不中听大家伙莫要怪我。

先唱个太阳东边起,
再唱个情妇妇穿花衣,
想到哪里哟就唱到哪里,
帮手:(喝)嘿,想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老歌师:(唱)
那边路上来了一个人,
不像是干部也不像种田人,
莫不是又来了一个
不找情姐姐的只专门找野人。

帮手:(唱)
依呀个嘛子只专门找野人。

这段唱词不但把一种淳厚而简单的农村生活展现了我们面前,而且通
过一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在轻松愉悦中引出剧本的题目‘野人》。

歌词中描述了农民生活的简单纯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为后面老歌师与生态学家关于生态问题的对话做下了铺垫,当人们意识到
生态遭到破坏时,再回想起这段唱词,就会更加激起观众的情绪变化,达
到戏剧演出的目的,戏剧文本所要展现的主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警示的效果。

老歌师就像个念诗的先知,整个剧本的灵魂似乎被老人的唱词所统摄,贯穿始终。

戏剧不可能不借助于语言,尤其是话剧更是如此。

《野人》采用了民
俗艺术形式并综合发挥传统戏曲的特点,如在第二章中老歌师吟唱的汉民
族史诗《黑暗传》,也是一种唱的技巧之表现。

这里是老歌师第八次吟唱:天皇弟兄一万八千岁,
地皇过了一万八千春,
人皇一共一万五千六百年,
才把江山让后人。

那时候男女交欢无分别,
只知其母无父亲。

讲起三皇到尧舜,
共有八千余氏女皇军。

哪一氏,猎禽兽?
哪一氏,出凤凰?
几只凤凰一同行?
哪一氏,人吃兽?
老歌师的第九次、第十次都在不断地重复吟唱:“兽多人吃人。

”当
后来生态学家问起怎么个《黑暗传》时,小学教员回答到:“从天地未分,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讲起,我们民族整整一部历史。

”老歌师曾伯是
一种古朴文化的代表,他的恬静得近乎原始的生存方式与现代经济社会分
飞速发展,产生了无法调和矛盾,这一切使他感到痛苦,在反复的吟唱中,通过唱词表达了老人心中的感慨“其实呀,人这东西子最恶”。

老歌师演
唱的《黑暗传》与生态学家撰写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人“救救森林”的朗诵与一个女演员背诵古巴比伦文化消失的诗歌,也形成了对比,声响
和画面浑然一体,老歌师对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失望,时刻都在提醒观众
的自我反省,对现实生活的构建是否已经我们带来了危害,又改如何挽救,一种潜在的戏剧画外音回荡在舞台之上。

在《野人》一剧里,老歌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唱词表现出来,传统文化
之内蕴也在唱词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唱和念两种戏剧手法的运用,成功地
刻画了老歌师的性格特点。

结语
《野人》中有许多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的特征,本文仅分析了听觉符
号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即语言中的唱词,在这部多声部的史诗巨作中,正
像导演林兆华描述的那样:“《野人》的多声部不只是语言的合声,它是
语言、说唱、音乐、形体造型的多重组合,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展现——现
实的、心理的,还有远古的不同的空间层次。

开天辟地、森林、水灾、旱
魃傩舞都是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笔者认为《野人》正是运用这种复调的叙
述手法重新赋予了戏剧以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