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 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所谓西餐,一般是指西欧以意大利餐、法国餐等为代 表的西方厨艺文化。
在面点的制作上,西餐重烘烤,中餐多蒸煮。
中餐上菜顺序应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 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 道菜应同时上。
1中餐四大菜系清淡味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淮扬菜味浓重辣四川成都重庆川菜鲜嫩爽滑广州潮州等地粤菜清香鲜嫩味纯山东济南胶州鲁菜口味特点代表区域四大菜系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中国四大菜系
粤菜 金牌烧乳鸽
鲁菜 迎宾花篮
பைடு நூலகம்
川菜 香辣炒蟹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饮食变迁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东江盐焗鸡
•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
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 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 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 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 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
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 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 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历史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课美食

目录
壹
中国传统四大菜系
西餐传入中国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贰
叁
引子
• 清代《清稗类钞》记载 • 食品之有专嗜者,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 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 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 由此看来,每个地区因为本地区的历史和 文化,自然环境或者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形 成了不同口味偏好,因此形成了四大菜系。
影响
西餐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西餐中常见原料开 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 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专门生 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也开始出现, 西菜、西电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一些要说的话
近年来,在西方中餐倍受欢迎的同时,在中国西餐也 风靡全国,然而在一种接受与被接受的过程中,对两 种文化都是有益的,彭壮壮闪出了全球化的思想,这 样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既有各自独特蕴含和 魅力,又相互融合势必呈现多元化的餐饮文化。 我们期待中西饮食向着更加合理,更加绿色,更加健 康的方向发展!
谢
谢
观
赏
西餐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
• 中餐和西餐的区别:
• ①烹饪方式 • ②食品种类 • ③就餐环境 • ④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差异 • ⑤追求目标: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 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 成分,搭配合宜。
中西餐并行于世
19世纪40年代,随着鸦片战争等等的爆发,国门 被迫打开,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大量传 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最初由国外人经 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 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中国的四大菜系
无骨风爪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788-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5.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 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 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了(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建国初期,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A; 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人们的审 美观念返璞归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C;建国初期,中苏 关系交好,所以苏式服装流行,文革期间,斗资反修,所以盛 行军装和“干部服”,故选 D。
答案:D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4.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 “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 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 “品升楼” “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 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课堂达标点对点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
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
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服装是中山装,故选 C 项;其他各
4.中国近代风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 × )
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
【优化方案 优秀课件】历史必修二(配人民版)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6张PPT)

2.居室建筑的演进 (1)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 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
化的新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
欢迎。
(2)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 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图文探究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②女性服饰: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 旗袍 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_______
就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多
次改革与创新,使其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 装。 (2)现代 列宁装 和 ①建国后至60年代中期,以中山装、 ________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012优化方案 优秀课件】历史必 修二(配人民版)专题四 一 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6张PPT)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物 质 生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课程标准 教材研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课程标准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要点轻巧突破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
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并进而对社会生
活各领域影响的结果。
2.具体原因: (1)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不断 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
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民主平等思想的不
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 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3)辛亥革命、中华 民国的成立等重大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4)社 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 陈雨彤、施盛薇、 王惜雨、杜天慈、 江韵、郑若菡
目录
中国的四大菜系
西餐的传入(西餐与中餐的不同)
近代饮食特点
中国的四大菜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 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 化的手法描绘为: 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 苏、浙和徽菜好比 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 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 粤菜、川菜、淮扬菜,成 鲁菜犹如君临天下的北方帝王;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 被称作“四大菜系”。到 粤、闽菜宛若风流儒雅的公子; 清末时,浙菜、闽菜、湘 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 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 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 才艺满身的名士。 饮食的“八大菜系”。
谢谢观看 ~
组长:陈雨彤 演讲:陈雨彤、施盛薇 资料收集:江韵、郑若菡 ppt制作:王惜雨、杜天 慈 Nhomakorabea西餐
1、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 菜,目的是增进食欲。 2、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 般上有黄油、面包。 3、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 垫盘两侧相应的刀叉。 4、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主菜一般配 有熟蔬菜,此时要用刀叉分切后放餐 盘内取食。如有色拉,需要色拉匙、 色拉叉等餐具。 5、餐后食物。一般为甜品(点心)、水果、 冰淇淋等。 6、最后为咖啡,喝咖啡应使用咖啡匙、长 柄匙。
上 菜 顺 序
西餐的传入
近代饮食特点
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逐 渐受到国人欢迎。
近代饮食特点
近代饮食特点
中国近代以来饮食方式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 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餐逐渐由沿海进 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 供应,食物比较简单。 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食物品种 日益丰富
西餐与中餐的不同
中餐 西餐
装饰:灯光明亮 古典风 格
就 餐 环 境
装饰:高贵典雅 环境雅致 氛围:给人以柔和安静 温馨 色凋:以喜庆色、吉祥色 浪漫 如果是晚餐,灯光要暗, 温馨色为主 桌上要有蜡烛,营造一种浪 漫、迷人和淡雅的气氛 特点:清、奇、古、雅 音乐:欢快明亮比较喜庆 音乐:柔和的乐曲声音要达 到“似听到又听不到的程度” 的
中国的四大菜系
西餐的传入
(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与中餐的不同: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要求等与中餐区别明显。 (3)影响 ① 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 一些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 厂出现。 ③ 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 和健康。
西餐与中餐的不同
中餐
1.茶、生果 2.凉菜(下酒) 3.热菜:顺序是:头菜(一般都是宴 席上最名贵的原料制作、二菜 (一般是烧烤、油炸类的菜肴), 上一个汤(醒酒、开胃、提神)、 接下来是其他热菜(热菜一共是8 到12个,其中有两个汤,一个是二 汤,放在二菜后面;一个是座汤, 放在热菜结束的时候) 4.小吃:间插在热菜里上桌,从二菜 开始 5.随饭菜:一般是素菜,下饭用 6.水果:清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