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的风格流派看宋词的发展嬗变

合集下载

宋词的流派及发展

宋词的流派及发展

宋词的流派及发展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形成了多个流派。

这些流派在宋代以及后来的文坛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宋词可分为两大流派:江西派和浙江派。

江西派以边塞词为主,代表作家有辛弃疾和陆游;浙江派以婉约词为主,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和欧阳修。

这两大流派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西派的词作以豪放激昂为特点,其作品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辛弃疾是江西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热情激昂,充满豪情壮志。

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陆游也是江西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力图通过自己的词作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浙江派的词作以婉约细腻为特点,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李清照是浙江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细腻感人,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和哀怨之情。

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表达了她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欧阳修也是浙江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词作以婉约细腻见长,他的《生查子·元夕》一词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表达了他对元宵佳节的美好祝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词继续发展,形成了更多的流派。

元曲词、明清诗词等都可看作是宋词的发展延伸,它们在形式和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

元曲词以戏曲形式为载体,注重舞台表演和音乐演唱;明清诗词则更加注重意境的描绘和表达。

总的来说,宋词的流派及发展丰富多样,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流派不仅代表了不同作家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变化。

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宋词的流派及发展对于形成各个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江西派的豪放激昂,还是浙江派的婉约细腻,亦或是元曲词和明清诗词的创新与发展,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从比较中看南北两宋词风之嬗变--关于文学创作风格漫议之二

从比较中看南北两宋词风之嬗变--关于文学创作风格漫议之二

处 不 胜 寒 , 舞 弄 清 影 , 似 在 人 间j 起 何
转 朱 阁 , 缔 户 , 元 眠 。 应 有 恨 , 事 长 向别 时 圊 ? 低 照 不 何
人 有 悲 欢 离合 , 有 阴 晴 圊缺 , 事 古 难 垒 。但 愿 人 长 久 , 里 共 婵 娟 月 此 千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l期



V oI 4 N 0 l M a 2 02 r 0
2u 0 2年 ≥月
C1i e e W e t T rbun  ̄t s t s i e
从 比较 中 看 南 北 两 宋 词 风 之 嬗 变
[ 稿 E期 : 0 1U 一】 收 l 1 0 9 【 2 3 [ 者 简介 ] 连 仆 ‘ 94) 作 孙 l 3 一 男 . 津 市 人 宝 鸡 文 理 学 院 中 文 系教 授 天
维普资讯
不 掉 原 始 的 民间 情 昧 。所 以 , 凡 谈 起 这 类 作 品 时 , 不 “ 人 心 脾 , 人 耳 目 太 无 沁 豁 。王 国 维 在 《 论 人 间词 》 中说 ; 其 辞 脱 口而 出 , 矫 揉 妆 束 之 态 , 其 所见 者 , 知 者 深 也 。 “ 无 以 所 ” 宋 词 也 不 例 外 , 不 出这 一 规 律 北 宋 时 期 的 词 重 抒 情 、 写 实 、 歌 唱 , 到 了 南 宋 , 渐 逃 好 便 而 词 渐 地 就 失 去 了 自然 纯 朴 之 本 色 , 得 雕 琢 、 绘 。 变 藻 试看 , 是一个月 亮 , 同 北宋 人 引 吭高 歌 , 道 : 唱 明 月几 时 有 ?把 酒 问青 天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 夕 是何 年 。我欲 乘 风 归 去 , 恐 琼 楼 玉 宇 . 夸 又 高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以下是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详细介绍:1.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在唐代,诗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用长短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宋词的雏形。

2.宋词的发展:宋词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文人开始关注词的音韵和词牌,开创了词的新篇章。

到了北宋时期,宋词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得词的文学价值逐渐提升。

3.宋词的繁荣:南宋时期是宋词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更加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南宋的词人们通过深入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将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同时,南宋的词人们还创新了多种词牌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词的艺术形式。

4.宋词的演变: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其中,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他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作温婉细腻、柔情似水。

此外,还有辛弃疾等人的田园派、山水派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5.宋词的影响:宋词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为宋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宋词的影响也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宋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宋词的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概况北宋前期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并无多少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词风典雅清丽,语言工巧,音调和谐,较有艺术特色。

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词题材狭窄,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喜以俗语入词,清新自然,情意真挚缠绵,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

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

柳永词的出现,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对後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其词意境豪放雄壮,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

北宋後期北宋後期词坛,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

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亦有感伤身世之作,如《踏莎行郴州旅社》,《满庭芳山抹微云》等,皆感情真挚,风格纤弱,语言工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为後世词人的轨范,影响巨大。

贺铸词内容与词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为北宋後期重要作家。

其作品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少数写人世沧桑与个人闲愁的作品较为出色,如《青玉案》。

南宋前期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

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是为南宋。

北宋词至南宋词的词体递变

北宋词至南宋词的词体递变

北宋词至南宋词的词体递变两宋之间的词体递变是最为繁复的,从时代性来讲,彼时词人有经承平之盛世,又有受山河破碎之苦;从音乐系统来看,则又有“旧曲作新声”之变;而在此多方面的更迭影响下,两宋之词体变化便呈现出齐头并进、错综复杂的态势来。

仁宗时期小令渐衰而慢词渐兴•内容的狭隘与小令之日衰仁宗以前的宋词,未曾脱去五代面目,故而经常发生与前代词互乱楮叶的事情(虽然期间有潘阆之《忆馀杭》、范仲淹之《渔家傲》等别开生面,但终不为主流声音)。

然早年令词的盛兴,不外乎是受到了题材的限制。

作为仅供文人们在宴席上遣兴之资的宋词,自然是要求即席挥就、临场口占才显得风流蕴积,故而字数颇少的小令自然更为风靡。

虽然令词胜场艳科口占,但一旦移题另入,其表现力便受到篇幅狭隘的桎梏。

盖因字数所限,内容亦有所限,如潘阆之《忆馀杭》共分十首,其中钱塘三首,西湖二首,孤山、吴山、西山、高峰、各一首。

《酒泉子》(十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潘阆)后欧阳修为十二月令节又各作《渔家傲》十二首;写西湖之胜又有《采桑子》十一首。

《采桑子》(十一之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不论是潘阆亦或是欧阳修,都是一曲数叠而成套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令词字数所言,所抒所感,不能全足罢了。

因此,宋词要完备词体,长调慢词的兴起便势在必行。

•长调的兴起长调并非起自宋朝,早在开元、天宝年间便已有之。

如唐本《云谣集杂曲子》中的《风归云》、《洞仙歌》等皆是,但此类作手全为民间佚名裂制,尤为士大夫所鄙视。

虽然此时宋代声乐已多有新声,但士大夫依然留意小令,只教坊乐工着手长调。

所谓“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吴曾说)又“北宋初年,小令盛行于士大夫间,而教坊乐工,乃极意于慢曲”(龙榆生说)当然,这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某体先发肯定是在于民间,才有文人着意润色,后复方能登堂入室。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泛博读者的爱慕。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北宋初期的宋词发展1.1 唐代绝句对宋词的影响唐代的绝句诗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句的短小精悍和压韵规律的运用,为宋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词吸收了绝句的形式特点,使其更加自由灵便,富有变化。

1.2 词牌的创作与发展北宋初期,词牌的创作和发展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词牌是宋词的基本形式,它既限制了词的创作,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初期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3 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北宋初期的词人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使宋词逐渐从宫廷文化走向民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中期的宋词发展2.1 词牌的丰富和变化北宋中期,词牌的丰富和变化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新创作的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宋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多样化。

2.2 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追求北宋中期的词人注重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深沉。

词人辛弃疾、陆游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词人的社会关心与时代意义北宋中期的词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量和关心。

他们通过词作表达对战争、灾难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南宋的宋词发展3.1 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南宋的词牌如《渔家傲》、《西江月》等,更加注重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绘,使宋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 词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辜鸿铭、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v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 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 影约重来。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嫁为人妇的李清照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 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中度过了晚年。“摩玩舒卷,指摘庇病,夜尽一烛为 率。甘心老是乡矣!”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李清照的家庭成员:
『娘家』四口之家: 父:李格非,学者兼文学家,时称“苏门后四学士”,
官至提点京东刑狱等。 母:王夫人,北宋汉国公王拱臣的孙女。 弟:李迒,幼时的玩伴,并照料了清照的晚年。 『婆家』六口之家: 公:赵挺之,官至右丞相。 婆:郭氏,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慨的女儿 夫:赵明诚,金石学家,排行老三,上有两兄,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 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两宋词的流变

两宋词的流变

两宋诗词的流变浅析经两宋发展,宋词成为唯一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但不能忽视北宋以后,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都市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发生裂变,以娱乐民众为目的的小说、戏曲勃然兴起,“言志”、“载道”为宗旨的正统文学萎缩,宋词也开始萎缩。

词从“词缘情”向“词言志”,从“以俗为美”向“以雅为美”,从“音乐性”向“文学性”三层次异化后,词失去其原始动力,欣赏主体和本质美感,致使其独树一帜之特色风格消亡殆尽,随着时代变迁从高峰滑落,如流星般陨落只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一、从“词缘情”到“词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系于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和市民风气的使然,表现市民趣味的词应运而生。

词作为歌筵酒席间伴随着乐曲而成长的新文体突破了我国文学历来强调的“诗言志”的传统和“文以载道”的原则,成为与“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截然不同的文体。

词产生之初是以娱宾佐欢为目的而进行创作和选编的曲子,当时持酒听歌、浅斟低唱为士大夫司空见惯的消遣方式和交际方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在娱乐中词人率性而为,不会过多地掩饰个人情感,正是个人情感最深情最真挚最坦诚的表达方式。

风流浪子、京华倦客,也因此一生对词迷恋、执著。

宋代初年文人大多有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双重意识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与词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词缘情”成为约定俗成之规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主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阅世极浅的纯真的性情领受到人生最大的悲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在伤春的情绪中,存在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感叹和惋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