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思考——基于统计口径因素的分析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和 市场 化 进程 的推进 ,货 币 和
种 资产 。该 观 点认 为 货 币 的 主要 功 能并 不 是交 易 和定 期 存 款 等 也 属 于货 币 ,即 为 M 2 = M 。 + D s + D t , M
金 融 在 中 国经 济 中 的作 用 凸显 。货 币 与 金融 统 计 的
二、 货 币 统计 的 理论 基 础 ( 一) 货 币统 计 范畴 简述
的存 款 外 . 政 府 和 大 企 业 发 行 的 短 期债 券 和 商业 票
据 等 金 融工 具 也 具 有 相 当的 流 动 性 。 这 些 金 融 工 具
也应 当计 入货 币量 。 即: M 4 = M L , 其 中 L代 表金 融 机
叁壁皇堡
丝兰 :
o u r n a l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货币供应量 统计 的 国际 比较 与中 国思考
基 于统计 口径 因素的分析
■ 缪 宗
本文 从 货 币 的概念 出发 , 介 绍 了货 币供 应 量统 计 口径 变 化 的影 响 因素 , 并从 统 计 口径 的角度 对美 国 、 欧盟 、 英 国和 日本 货 币供 应量 统 计 的变 化和 发 展进 行 了比较 。 同时 , 阐述 了 中国 的货 币 与金 融统 计 现状 , 并提 出 了 目前货 币 供 应量 统计 中存在 的 问题及 未 来 的发 展 方 向。 【 关 键 词1 货 币供 应 量 统 计 ; 统 计 口径 ; 中国 思考
有价证 券 , 都 具 有 一 定 的流 动 性 , 都 可 以 充 当流 通
手 段 和 支 付 手 段 的 职 能 。然 而 , 目前 学 术 界 对 货 币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据称 ,修订 后的 M2 +将纳入其他金融性公 司在存款性
公 司 的 存 款 、住 房 公 积 金 存 款 委 托 存 款 、 实体 经 济
_ 墨 圈 量 Q
界 贸 易组织 ( O 我 国对 外资金 融机构 的管理 和 WT ) 业 务许 可进一步扩大 。为加强和完善对外 资金 融机 构 的监督管理 ,促进银行业 的稳健运行 ,扩 大银 行业的 对 外开 放 ,根据 我 国加入 WT O的承诺 .国务 院签署 第 3 0 令 ,重新公布 《 4号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外资金融机 构管理 条例 》 。对外 资银行准 入的进 一步放 开 ,必将
业 务 开展 日趋 活跃 及 货 币跨 境 流动 不 断 加 大等 。
( 一)1 9 年货 币供应量指标的推 出 94
19 4年 1 9 0月 , 中 国人 民 银 行 印发 《 国 人 民银 中
行货 币供 应 量 统计 和公 布 暂行 办 法 》 ( 发 [9 4 银 19 ] 2 7 )( 6 号 以下简称 《 办法》 正 式推 出货 币供应量统 ) 计 指标 并规定 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层次划分 、机构 范 围、统计 形式、公布方式等。根据 《 办法》给出的 明确定义 ,货币供应量 是指金 融机 构和政府之外 ,企 业 、居 民、机 关团体等经济主体 的金融资产 。
括在内。
运行 。具体而言 ,货币供应量统计 E径调整 的主要原 l 因包括 : 一是新型金融资产 的出现及其 交易量 的迅速 增长 ,如与货 币供应量统计相关 的短期金融债券 、商 业票据 、回购 、银行理财产 品等 ; 二是金融机构体 系 发生变化 ,如证券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 住房公积金 、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简答题我国M0、M1ianda、M2的统计口径

解题思路:①结合教材第10章和第14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②全面理解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内容。
③从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参考答案:1、M0、M1、M2的统计口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2、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二是货币乘数,即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3、金净投放的计算公式及其含义:公式:现金净投放=报告期内现金支出总额-报告期内现金收入总额含义:现金净投放表示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测定市场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指标。
4、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的不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会增加基础货币。
发行央行票据只能将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转化为对央行票据的投资,不会造成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注解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注解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M0:这是指通货净额或现金,也就是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的总和。
这个指标是货币供应量的基
础,可以通过央行发行的现金总额减去银行机构的库存现金来推导。
M1:这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以及商业体系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也就是M0加上活期存款。
这里的活期存款指的是单
位活期存款。
M1反映了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
M2:这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在M1的基础上加上准货币。
准货币包括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保证金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等。
M2是最常用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它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
和潜在购买力。
M3:这是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M2的基础上加上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
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增设了M3这一层
次。
请注意,这些统计口径主要是基于我国的货币供应情况进行划分的,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口径。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2003年12月18日09:16 经济参考报现状:中国1994年10月份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可能的改动:尽管货币供应量统计已修订了两次,但它仍未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一是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加大。
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表现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外币的流入。
二是出现一些新的金融资产且交易量增长迅速,与货币供应量统计相关的有:短期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债券回购等。
三是金融机构发生变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公司、住房公积金、担保公司、养老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的一些资产构成了货币供应量。
也有部分存款性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他们吸收的存款不应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
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使保险存款增长较快,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2月17日发布公告,就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报告是央行研究局的《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个报告,现有的金融机构分类方式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将会进行调整。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分类有可能在原M0、M1、M2三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分层M3。
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修订,央行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四种方案。
其一,维持原结构不变,扩大数量较大、流动性变化明显的金融资产的监测层次。
货币供应量在原M0、M1、M2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再扩大到M3。
M0、M1、M2三个层次不做调整,保持了统计的连续性,便于操作和对比。
其二,对原结构进行微调,同时扩大货币供应量一个监测层次。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引言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关键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的供给量决定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水平。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货币供给口径。
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国或地区发行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广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
货币供给的增加通常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供给的稳定和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预期等等。
首先,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有直接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水平。
其次,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也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因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时,他们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口径货币供给有不同的口径,主要包括狭义货币供给和广义货币供给。
狭义货币供给是指只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通常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
狭义货币供给是货币供给的较窄口径,主要用于短期货币政策的制定。
广义货币供给是指将其他金融资产(如存款证明、金融债券等)纳入计算范围的货币供给口径。
广义货币供给是货币供给的较广口径,主要用于长期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
货币供给的口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政策需求。
狭义货币供给更侧重于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流通性,而广义货币供给则更全面地考虑了金融资产的作用。
结论货币供给及其口径是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减少对经济稳定和通货膨胀具有关键影响。
对修订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探讨

对修订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探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家,还是不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国家,几乎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
货币供应量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于它是监测货币对经济作用的手段。
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而且最终决定物价是否稳定。
一、制定和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制定和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必然要涉及货币的定义、货币层次的划分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统计操作的原则问题。
弄清这些基本理论和原则,是研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前提。
(一)理论界对货币定义及层次划分的争论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持货币名目主义的主张,从货币职能来定义货币。
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哪些种类的金融资产应视为货币,学术界意见不一。
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货币供应量M1应为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媒介,而是价值储藏。
货币供应量M2除M1外,还应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第三种观点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一样,也具有货币性或流动性,应当包括在货币供应量(M3)中。
第四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M4)还应包括一部分短期性资产,如短期债券、票据等。
(二)IMF及主要发达国家对货币的定义及划分IMF于1996年制定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并于1997年、200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在1997年修订的手册中指出:中央银行在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时,必须依据机构组织和市场特点,以满足政策制定和经济分析的需要。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本国经济和金融的特点,以实证分析为依据。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s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2003年12月18日09:16 经济参考报
现状:
中国1994年10月份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可能的改动:
尽管货币供应量统计已修订了两次,但它仍未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一是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加大。
货币在境内外的流动表现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外币的流入。
二是出现一些新的金融资产且交易量增长迅速,与货币供应量统计相关的有:短期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债券回购等。
三是金融机构发生变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公司、住房公积金、担保公司、养老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的一些资产构成了货币供应量。
也有部分存款性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他们吸收的存款不应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
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使保险存款增长较快,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2月17日发布公告,就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报告是央行研究局的《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个报告,现有的金融机构分类方式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将会进行调整。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分类有可能在原M0、M1、M2三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分层M3。
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修订,央行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四种方案。
其一,维持原结构不变,扩大数量较大、流动性变化明显的金融资产的监测层次。
货币供应量在原M0、M1、M2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再扩大到M3。
M0、M1、M2三个层次不做调整,保持了统计的连续性,便于操作和对比。
其二,对原结构进行微调,同时扩大货币供应量一个监测层次。
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监测外币存款,同时将M2中的部分金融资产调整到M1中去。
这个方案既考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连续性,又具有可操作性,但货币供应量包括的内容不全面,如日益发展的各种基金存款、商业票据等,没有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中。
其三,对原结构进行微调,同时扩大货币供应量两个监测层次。
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监测M3和外币存款。
其四,按目前金融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较全面的修订。
这个方案将货币供应量分为四个层次:M0、M1、M2、M3。
其中,M0=流通中现金-境外人民币流通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 包括结算中的款项 +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扣除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信托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外汇存款+回购协议;M3=M2+基金存款+保险公司存款+商业承兑汇票。
报告还建议调整金融机构分类方式,将金融机构划分为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三大类。
第一类是中央银行。
第二类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在我国包括存款货币公司和其他存款货币公司。
存款货币公司指可以吸收活期存款、使用支票进行转账并以此实现支付功能的金融公司。
在我国主要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其他存款货币公司指接受有期限、金额限制和特定来源存款的金融性公司。
在我国包括中资和在我国的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第三类是其他金融性公司,指除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公司。
在我国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养老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期货公司、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等。
国际参考指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提高成员国货币金融统计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不同国家之间主要金融指标的可比性,曾于1996年制定并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随后分别于1997、2000年两次修改。
《统计手册》为货币供应量统计提供了概念框架体系和基本方法,是当今指导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重要文件。
1997年版的《统计手册》提出并推荐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为:
M0:现金,本币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M+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1+一定期限内的(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