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合集下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1 单 细 胞 原 生 动 物 寄 生 虫 病 .
色, 鱼体 出现 严 重 弯 曲等 。 主要 危 害鲢 、 鱼 种 , 病 率 高 、 鳙 发 死 亡率高 , 流行 于 5 8月 , ~ 8月之 后是 自 内瘴症状 。
() 3 九江 头槽 绦 虫病 。 鱼体 重 减轻 , 表 黑色 素增 加 , 病 体 离群 独 游 , 有恶性 贫 血 , 重时 前肠 第 一盘 曲胀 大 呈 胃囊 并 严
关 键 词 淡 水 鱼 类 ; 生 虫 病 ; 害 ; 治 措 施 寄 危 防 中 图分类号 ¥ 6 .. 9 51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0 —5 3 (0 8 1 — 2 2 0 0 7 7 9 2 0 )6 0 6 — 2
随着 我 国淡 水 渔 业技 术 的不 断发 展 , 殖 密 度 越 来越 养 大 , 病发 生机 率和 危 害性 也 不断提 高 , 鱼 已逐渐 成 为制 约 国
寄 生 虫 对 鱼 类 的影 响 显 著 时 可 引起 宿 主生 长 发 育 缓
跳 出水 面 , 造成 成 批死 亡 。 要 流行 于 初 冬和 春 末 , 其 能 主 尤 是密 集放 养 的越冬 池易 感染 此病 。
() 5 车轮 虫 病 。 鱼 类很 普 通 的 原 虫病 , 重 时 鱼 体 分 是 严
发 育 受 影响 , 者可 至死 亡 。 是 毒 素 的作 用 。 生 虫在 寄 重 四 寄
( ) 环 虫 病 。 我 国饲 养 鱼 类 中致 病 的有 鳃 片 指 环 1指 在
虫 、 指环 虫 、 指环 虫和 坏鳃 指 环虫 。 要 寄 生于 锶部 . 鳙 鲢 主 严
生过程 中 , 代谢 产物 排泄 于 宿主体 内。 其 有些寄 生 虫还 能 分 泌特 有 的有 毒物 质 , 宿 主产生 一定 的影响 。 对

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虫体 直径 5 ~ 0 微米 ; 4 11 还有一 些小 型车轮虫 , 如 卵形 车轮虫 、 眉溪 小 车轮 虫等 , 些虫 体 的 这 直径在 2 - 7 0 4 微米 。 车轮 虫 的外 形 , 面观象 毡 帽 , 口面观 侧 反 圆碟 形 , 运动 时作车轮 般旋转 而得 名 。虫 体隆 起 的一面 叫 口面或前 面 , 口面相 对而 凹入 的 和 面, 为反 口面或后 面 。口面有一 向左 或反时 针 环 绕 的 口沟 和胞 口相 通 , 口沟 绕 体 J0 8~ 2 0C( 7  ̄ 小车 轮虫 ) 3 0 4 0C( 或 3 - 5  ̄ 车轮虫 ) 因 , 种类而异 。口沟两侧各有一 列纤毛 , 形成 口带 , 直达前 腔。胞 口和胞 咽相连 。在胞 咽附近有一
维普资讯
宝 盛堂 专栏
危害淡水 鱼 的寄生虫病 有数 十种 , 本文 只 阐述 常见 的 、 发 的 、 害严 重 的寄 生虫 病及 多 危 其 防治技 术 , 于养 好鱼 , 高 单产 有重 要 意 对 提
义。
病原 体 J车轮 虫病 的 病 原 体 为 车轮 虫 。车轮 虫 . 隶属 于纤 毛 纲 、 毛 目、 动亚 目 、 形 科 、 缘 游 壶 车 轮虫亚科 。常见 的有显 著车轮虫 、 中华 杜 氏车 轮虫 、 方车轮虫 等 , 些都是较 大型 车轮虫 , 东 这

原尾蚴在 中间寄 主体 内生活 时间 的长短 , 定 决 于剑水蚤 的寿命 。 带有成熟原 尾蚴 的剑 水蚤被 草鱼种 吞食后 , 圆尾 蚴就在鱼 肠道 中发育成 裂 头蚴 。 时身体不分节 , 此 在夏天经 J J天开始长 出节 片 、 发育为成虫 。在水 温 2 ~ 9 8 2 ℃时 , 裂头 蚴经 2 ~ 天达性成 熟 , J刀 初次 产卵。 ( 2) 双穴 吸虫 病 又称 复 口吸虫 病 , 其 病原体 为双穴吸虫尾 蚴 。 湖北双穴 吸虫 原蚴 如 及倪 氏双穴 吸虫 尾蚴 和 湖北 双 穴 吸虫及 倪 氏 吸虫 、 形双穴 吸虫 的后囊蚴 。隶 属双穴科 。 匙 后 囊 蚴 : 体 分 为前 后两 部 , 明 、 虫 透 扁平 、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现状及防治对策
维普资讯
动 物医学进 展 .0 6 2 ( ) 1 31 5 2 0 , 7 5 :0 —0
Pr g e si t rn r e ii e o r s n Vee ia y M d cn
我 国鱼类寄生虫病现状及 防治对 策
刘 海 侠 , 三科 于
可随着苗种的调运带入 。鱼病 已逐渐成了国内水产 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 中寄生虫病 占有重要的 2 季 节 动 态 研 究 其 位置 。 通常大多数寄生虫在 自然水体 中并不对鱼类 早在 2 世纪 6 O O年代 , 黄其 ] 报告 了鲶 鱼的 产生明显 的威胁 ,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中, 宿主和寄 1 种锚鱼盘虫的季节 动态 , 4 指出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 然而 当环境与生态 均以秋季为高。徐奎栋等[ 对山东沿海养殖鱼类 4 阳
的研 究 方 向 。
2 0 年鳜鱼尾孢虫病在苏南苏北鳜鱼养殖的鱼塘 01 中都有发现 , 有的鳜鱼池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 6 O
 ̄ --,
关键词 : 鱼类 ; 生虫病 ; 寄 防治
鱼类在人民生活 中具有重要 的经济意义, 渔业
7 。福建省连江县东 洛岛附近海区养殖着三四 0
20 年 这 生产有投资少 、 收效快、 益高 和不 占用耕地 等优 千 口网箱,0 1 9月下旬 , 片海水 网箱养殖 区 效 真绸 、 鲈鱼、 大黄鱼 、 美国红鱼等 点 。我国地处 温带 、 亚热 带 , 候 和地 理 条件 适宜 于 暴发了一起白点病 , 气 发病 率达 10, 病死率 达 2 ~3 , 0 , 9 6 O O 养殖事业的发展 。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 据调查 , 我 元一幸免 , 国淡水鱼约有 80 0 种左右, 中有经济价值的有 2 0 给养殖户造成极 大的经济损失 。20 其 5 ] 02年初冬 , 山 种以上 , 发展 成为养殖对象 的 已达 2 O多种 , 如青 、 东章丘市一鱼种塘发生严重 的车轮虫病 , 引起鲤鱼 草、 、 鲤 、 、 鲢 鳙、 鲫 鳊鱼等。 种大批死亡 , 危害较大F 引。河南平顶 山市新华 区阳 0 被大量鱼鲺寄生, 死 随着渔业养殖密度及产量 的不断提高 , 池塘逐 镇从武汉引进匙 吻鲟 500尾 ,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它是一种肉质鲿鲅目鳗鲬科的淡水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铜绿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体外长有铜绿色菌丝,病鱼身体消瘦,活动力减弱,常有腹背弯曲现象。

防治方法:鳅鱼患病后,应立即将病鱼隔离,不与健康鱼接触,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增强水质管理,维持良好的环境。

2. 痢疾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浑身发黑,肚部较大,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加强养殖池水管理,避免底泥积存,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增强养殖泥鳅的抵抗力。

二、寄生虫病害1. 鳃珠虫病症状:鳅鱼鳃部有大量白色或淡黄色的珠状体,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严重时可导致鳅鱼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去除饲养池底泥,避免虫卵再次孵化。

2. 鱼铁线虫病症状:鳅鱼肠道中有白色细线虫,鳅鱼食欲减退,腹部膨胀,体形瘦长。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剂进行治疗,每年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寄生虫滋生。

三、真菌性病害1. 黑鳞病症状:鳅鱼鳞片上生有黑色斑点,逐渐扩大,病变部位易于继发其他病害。

防治方法:使用真菌杀菌剂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养殖池水的清洁和水质管理。

2. 鳅霉菌病症状:鳅鱼体表覆盖有白色霉菌膜,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行动迟缓。

防治方法:使用霉菌杀菌药物进行治疗,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改善水质。

四、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底泥和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避免过度投饵导致水质恶化,合理控制水质的pH值和温度,提高鳅鱼的生活环境。

2. 注重饲料选择优质的饲料,合理膳食营养结构,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提高鳅鱼的免疫力。

3. 抗病药物根据鳅鱼不同的病害症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寄生虫、抗真菌等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淡水鱼类大全

淡水鱼类大全

淡水鱼类大全春季淡水鱼类易发的寄生虫病花罗汉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容易使鱼类感染各种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病易暴发,造成的损失较大,并严重影响存活个体后期的生长。

现将常见春季寄生虫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鱼波豆虫病1.症状:该虫寄生在体表,寄生处充血、发炎、糜烂,皮肤及鳃上粘液增多,鳃细胞坏死,病鱼呼吸困难。

镜检有大量波豆虫寄生。

2.治疗方法:鱼种放养前可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浸洗鱼体20~30分钟。

波豆虫二、斜管虫病1.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该病无特殊症状,在水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在北方地区越冬后期发病严重。

2.治疗方法:可用克/立方米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或单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斜管虫三、小瓜虫病1.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小瓜虫。

病鱼皮肤、鳍条或鳍瓣上肉眼可见布满了小点状白泡,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急游,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2.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50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天。

小瓜虫四、锚头鳋病1.病原及症状:因锚头鳋寄生而致病,寄生在鱼的头部、眼、皮肤、鳍、鳃及口腔内,寄生处红肿发炎;当大量寄生在体表时,虫体上好似披了蓑衣,故又叫蓑衣病;当大量寄生在口腔时,病鱼的口不能关闭。

2.治疗方法:可用0.5克/立方米硫酸铜加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或用0.7克/立方米晶体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1次,连泼3次;或每亩用松树枝叶15千克~20千克,扎成捆插挂在食场周围或捣碎、浸汁全池泼洒。

锚头鳋五、鱼虱病1.病原及症状:是一种侵袭性鱼病,该病在低温季节极易流行,并可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肉眼可见扁圆形的虫体在鱼体上爬行或叮咬,鱼表现出极度焦躁不安、跃出水面、急剧狂游等症状,有的病鱼靠池壁摩擦、翻滚等,病重鱼逐渐消瘦死亡。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淡水鱼指的是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淡水鱼种类有8600余种。

淡水鱼和一般的动物一样,都会发生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危害整片海域的鱼种。

那么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一、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

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低水温季节,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的选择性,各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能被感染。

密养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的鱼最易患水霉病。

防治方法: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

入池前用“种苗净”1/3000药溶泼洒。

避免在水温15℃以下处理养殖鱼类,以免鱼体冻伤或擦伤。

二、竖鳞病初步确诊,此病为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所引起。

患竖鳞病的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式血样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力稍压鳞片,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随之鳞片脱落。

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病。

随病情发展、病鱼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持续2天~3天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金鱼也时有发生。

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对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防治方法:在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鱼体入池时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溶5分钟;或“百鱼净”2-5毫克/升药浴30分钟。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
中国是一个淡水鱼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也比较常见。

寄生虫的存在不仅会对鱼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对于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

下面是一些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的方法:
1. 蒸煮法:将鱼类用高温蒸煮,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

蒸煮时间需要根据鱼的大小和种类来确定,一般为20-30分钟。

蒸煮时可以加入一些姜片、葱段、盐等调料,不仅可以去腥增香,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2. 盐水泡法:将鱼类放入盐水中泡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使鱼类体内的寄生虫浮出水面,便于清理。

盐水的浓度需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大小来确定,一般为5%-10%。

泡的时间需要根据鱼的大小和种类来确定,一般为30分钟左右。

3. 冷冻法:将鱼类放入低温冷冻库中冷冻,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

冷冻时间需要根据鱼的大小和种类来确定,一般为2-3天。

冷冻前需要将鱼类彻底清洗干净,以免污染其他食品。

4. 阳光晒法:将鱼类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样可以使鱼类体内的寄生虫死亡。

晒的时间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和鱼的大小和种类来确定,一般为2-3天。

总之,对于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健康和人体健康。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于淡水鱼养
殖和销售的监管,避免出现不合格的鱼类流入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

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

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

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

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

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

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

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

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

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

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

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

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

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
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

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

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

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

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

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

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

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

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

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

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

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

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

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