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咽喉(会合任脉) 项后(会合督脉)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 跷脉 阴跷: 内踝下(照海) 阳跷: 足跟外(申脉)
下肢内侧 下肢外侧
伴足少阴经上行 目内眦 (会合)
伴足太阳经上行 睛明
阴 跷
阳 跷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输布气血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足三阴——腹及胸 ❖ 手、足三阳——头面(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例外: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部
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巅顶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第一侧线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62~68难主要对五输穴的含义、阴 阳属性与脏腑、脉气的关系和临床治疗 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5、69~76难主要论述各类疾病所宜的 补泻法,如子午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等, 注意针刺和季节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属性 确定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阴与 阳的先后,以调和营卫气血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3、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 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 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 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 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记载有关经脉循行、是动 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奏 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 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 学说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经络总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 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Biblioteka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针灸学(经络学总论)

针灸学(经络学总论)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的筋 肉组织。 十二经筋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与 脏腑无属络关系。其中,阳经结聚头面, 手三阴结聚于胸膈,足三阴结聚于阴部。 作用:联络筋骨、约束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是十二经 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作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 协助诊断。
六经皮部命名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络系统的联 络沟通,将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内溉脏腑,外 濡腠理,营养全身,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泻其有余,补 其不足,平复阴阳。
肢--四肢、体表,节--指穴位, 总括地指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体表部位。 四肢内侧面为阴--阴经--按前中后 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 四肢外侧面为阳--阳经--按前中后 依次为 阳明、少阳、太阳。
头身躯干
手三阴联系胸 手足三阳联系头 足三阴联系胸腹, 足三阳分布于躯干,分别是: 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区别
与脏腑无属络、表里关系; 除督、任脉外,其余六脉无专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⑴统领作用(任脉统领阴经,主一身之阴 气,为“阴脉之海”,督脉统领阳经,为 “阳脉之海”,冲为“血海”又是 “十二 经脉之海”) ⑵联络作用(带脉“络于督脉”约束诸脉,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联系阴阳经)。 ⑶调节作用(调整十二经脉气血,对十二 经脉气血有“溢”、“蓄”作用。
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诊法--运用于诊断方面。 分经辩证--运用于辩证方面。 循经取穴--运用于针灸按摩等治疗方面。 药物归经--运用于药物的使用方面。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手太阴、手阳明经别
• 手太阴:入腋,入走 肺,散大肠,出缺盆, 合手阳明
• 手阳明:入柱骨之下, 走大肠属肺,出缺盆, 合手阳明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 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 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部位: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的骨 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 脏腑。
第二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 一、根结: •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
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 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 二、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
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 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 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 本”部。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厉兑
厉兑 颊下,夹颃颡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 背俞与舌下两脉 溜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
养老 中渚 曲池 太渊 神门 内关

四街表
气街 头



部位 止之 止之膺 止之背俞与冲 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
于脑 与背俞 脉于脐左右
踝上以下
四、四海
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第二章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第二章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生理意义:加强结构与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病理意义:病变相互传变 治疗意义:表里两经的腧穴可交叉使用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
肩胛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侧 面
腋下 肋侧腹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四肢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前) 四肢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中) 足三阴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后)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前) 四肢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中) 足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后) 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经在前,是太阴经在中线 内踝上8寸以上,是太阴经在前,是厥阴经在中线
经 络 系 统 的 络脉 组 成
部分
连属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骨、关节的部分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所属划分的十二部分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
内容 手足
阴阳 脏腑
命名含义 手经偱行于上肢
足经偱行于下肢 阴经偱行于四肢内侧面
阳经偱行于四肢外侧面
头面部
躯干部
四肢部
躯干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 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 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 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 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 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 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 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 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 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 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 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8 寸
(前) 足厥阴
足少阴
(后)
足太阴 (中)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① 整体: 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②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
在立正姿势下,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是: 前
③ 手足三阳经:阳明


手足三阴经:太阴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① 整体: 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 ② 阳经:
阴经
手 太 阴
手 少 手阴 厥 阴
足 少 阴
足 厥 阴足 太 阴
阳经
手 少 阳
手 太 阳
手 阳 明 足 少 阳
足 阳 明
足 太 阳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① 整体: 四肢,纵贯全身。
明 阳 阳 明 阳
大 肠 小 肠 三 焦 胃 膀 胱 胆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足 少 阳
①循行部位 与四肢关系非常密切
阴气由多到少依次为:太阴、少阴、厥阴 ②阴阳属性 阳气由多到少依次为:阳明、太阳、少阳
③隶属脏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两阳合明也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① 整体: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肺 心 大肠 小肠
阴经循行重体内,善治
脏腑病。
阳经循行重体表,善治

心包 脾 肾 肝
三焦 胃 膀胱 胆
外经病。
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
2、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针刺大肠经循经感传示意图
循经感传的一些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且不是匀速
行走。
多数呈双向传导。
感传宽度有粗有细。
可被机械压迫或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
向病灶。
可出现回流现象。
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
如何理解经络?
经络以系统的现象或功 能存在,而不以物理的 形态存在。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②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③加强了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 ④扩大了十二经经穴的主治范围。 ⑤拓宽了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途径。
十二经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
别络 经别
循 本经别出后,与 阴经经别从本经分出后, 行 其相表里的经脉 归向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相连接
作 主要加强了十二 加强十二经脉的内部联系, 用 经脉在体表的联 同时还加强了四肢与头面, 躯干的联系 及 系 意 义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3、十二经筋的作用
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②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③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
十二皮部
1、含义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
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2、特点
“观察渗透着理论”,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
导,西方医生对于上述现象大多会视而不见, 很难捕捉到并记录下这类现象,更不可能有 意识地观察、收集这类病案。我们所搜集到 的实例仅仅是实际发生过的这类现象中的极 小一部分,而绝大部分的实例从没有准备的 观察者眼前略过。只有把握了中医经络学说 的精髓并具备一定西医学知识的人才能发现 捕捉到这类镜头,并加以正确地连接,使之 成为通向探索生命奥秘的向导
足 厥 阴 (中) 足 太 阴 足 少 (前) 阴
(后)
8 寸
(前) 足厥阴
足少阴
(后)
足太阴 (中)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① 整体: 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②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
在立正姿势下,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是: 前
合谷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合谷
合谷
齿 脉
在经络学说提出两千多年后的1994年,美国
科学家在研究猴大脑皮层去感觉传入后功能 重组的实验中观察到:大拇指侧合谷穴区传 入信息与同侧的口面部的传入信息竟然重合 在同一皮层相互毗邻的神经元上,即颌面部 与拇指在感觉皮层定位是相互重叠的。 (Science, 1994年265,5期)这似乎已经 从高级中枢的联系上为中国的古代经络学说 给出了现代科学的证据,同时也为今后的 “经络”问题的研究提示了非常有价值的新 思路。
足 三 里
足三里
足 阳 明 胃 经 足三里
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人体机能的联络和调节系统 联络 调节
李约瑟博士评价
“揭示了人体体表反
应与内脏器官变化之间 存在必然联系的秘密”;
“堪称中国在生理学方
面的一大发现”。
循经感传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PSC)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足三阴经: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 厥 阴
(中)
8 寸
(前) 足厥阴
足 少 阴
(后)
足 太 阴
足少阴
(后)
(中) 足太阴
(前)
如何理解足太阴和足厥阴在 下肢部的位置交换情况?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上肢和下肢所处的姿
势是不对称的。
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 肝经在下肢部出现位 置交换的情况,是由 于下肢的特定姿势所 造成的 。
阳跷脉
起于足跟外侧→外踝→腓 骨后缘→股部外侧→胁后 →腋后→上肩→颈部→夹 口角→目内眦,与足太阳 膀胱经和阴跷脉相合 “跷”:足跟、轻健跷捷。 阴阳跷脉起于内外踝,主 一身左右之阴阳,调节肢 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3、奇经八脉特点
①不直属脏腑。 ②无表里关系。 ③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脉均无所属腧穴。
(《新医药杂志》,1974年第12期)
镜头二:
时间:1986年;地点:日本某 西医院;病例:一位老妇人因不明原因不能 张口、无法进食,多种治疗无效。尝试针刺 右合谷穴,治疗一次后病人口开。
(《医道の日本》,1986年第4期)
刺激合谷穴能 立竿见影地调 节下颌关节运 动障碍,难道 手部藏有控制 远端颌面部的 开关?
沟通了表里
两经的经气


沟通了腹、 背和胸胁部 的经气

十二经别
1、含义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
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特点
离、入、出、合。
六合:十二经脉按照 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 六组,称为六合。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
阴经
经别联系简图
3、十二经别的作用
督脉
起于小腹内(胞宫) →下出于会阴部→尾 骶部(长强)→向后、 向上行于脊柱内部→ 上达项后风府→上行 巅顶(百会)→沿前 额下行→鼻柱→止于 上唇内龈交穴。 “督”:督率。总督诸阳经。
阳脉之海
任脉
起于小腹内(胞宫)→下 出于会阴部(会阴穴)→ 向前上行阴毛部→在腹内 沿前正中线上行→关元穴 →咽喉部→环口唇→面部 →进入眼眶内联系眼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贯通上下,沟通 分支, 络脉 较经脉细小,纵横 网络 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贯通上下,沟通 内外,是经络系 统中的主干。
经络
路径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脉 较经脉细小,纵横 网络 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1、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
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2、特点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
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 内脏。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 骨节突出及肌 肉丰厚处。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目下
(后)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① 整体: 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②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
在立正姿势下,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是:




手足三阳经:阳明 手足三阴经:太阴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足 厥 阴 (中) 足 太 阴 足 少 (前) 阴
4、奇经八脉作用
①沟通和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溢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

十 五 络 脉
十二经的络脉从本经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 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分出,散 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分出,散 布于头,别走于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 于胸胁。
任、督、冲:一源三岐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
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带脉
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 下行到带脉穴→ 五枢穴→ 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有如束带,回绕横围于腰 腹,约束全身直行的阴阳 诸经。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脉
经络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 三 阴 经 足 三 阴 经
手 手 手 足
太 少 厥 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