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 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 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 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 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 《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 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 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 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返回

看——成岭 看——成峰 变幻莫测
写景

远近高低——不同
题西 林壁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明理
只 缘——此山中
赞 美 庐 山 奇 景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题 西 林 壁
认识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词语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鼠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缘:因为。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 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 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赛课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共27张PPT)

(赛课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共27张PPT)

从山顶俯视下来,__________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4/292021/4/29T hursday, April 29, 2021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又称苏 东坡,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 苏”。
学习小提示 1.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读,纠正字音,互帮互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陡峭挺立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山下抬头仰望,______________
走近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4/292021/4/292021/4/294/29/2021 9:30:45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4/292021/4/292021/4/29Apr-2129-Apr-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4/292021/4/292021/4/29Thursday, April 29, 2021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
1. 《题西林壁》的意思啊,哎呀,就像是给你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你看到庐山不一样的模样!就好比你看一个人,从不同角度看是不是感觉也不一样呢?
2. 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的意思呀,简单说就是告诉你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多角度去观察呀!这就像你吃蛋糕,只咬一口怎么能知道整个蛋糕的美味呢?
3. 嘿,《题西林壁》的意思啊,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所见局限住嘛!就像你找东西,只在一个地方找怎么行呢?
4. 哇哦,《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要全面地去认识事物呀!好比你玩拼图,只看一小部分可拼不出完整的画面哟!
5. 《题西林壁》的意思,不就是提醒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嘛!就像你看一幅画,远看和近看感觉能一样吗?
6. 哎呀呀,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就是说我们不能死脑筋,要灵活呀!这和你做游戏要灵活应变不是一个道理吗?
7. 哈哈,《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知道事物有很多面呀!就好像你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衣服,每一件都有它独特的样子呀!
8. 哟呵,《题西林壁》的意思啊,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一切呀!这跟你交朋友一样,要了解全面才知道是不是真朋友呢!
9. 嘿呀,《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就是让我们晓得要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呢!好比你搭积木,从不同角度搭会有不同的造型呀!
10. 《题西林壁》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呀!就像你去爬山,在山顶和山脚下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
我觉得《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特别重要,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全面地看待事情,避免片面和狭隘,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呀!。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PPT课件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7
庐山介绍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8
6
评析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山水,来表现哲理的诗篇。 诗人以庐山的形态难以认识,说明认识事物形态 的困难。诗的前两名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 在庐山中”。 最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 识事物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 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朗读课文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 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 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 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 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3
横远 看近 成高 岭低 侧各 成不 峰同
2019/1/24
题:题写。 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题西林壁 译文

题西林壁 译文

题西林壁译文一、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题西林壁》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四、赏析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

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

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

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

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

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四年级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101小学准备整理了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题西林壁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快看看吧~《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优质课教案_1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二十二页,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寓意深刻的小诗-----题西林壁,请同学们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注释中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指的就是西林寺。

西林壁呢?就是西林寺的墙壁。

好,谁来说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书写西林寺墙壁,嗯,很好,每个字的意思都照顾到了,不过这种翻译方法会让人产生误解,书写的是什么?是诗。

这首诗是写在什么地方呢?哦,原来这首诗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请看屏幕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面。

当初的西林寺由于岁月迁徙已经破败不堪,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林壁上的题字啊,是后人书写后刻在石头上的。

那《题西林壁》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呢?没错,是庐山,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庐”是房舍的意思),因此而得名。

庐山,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例如我们学过的李白《望庐山瀑布》和即将要学习的《题西林壁》。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没错,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当古人驾车的时候会手抓着“轼”眼睛往前看,这样才能坐得稳,骑得安全,子瞻就是人眼睛往前看的意思,原来轼和子瞻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组成了古人驾车的一系列动作;这样我们就找到苏轼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大家记住了吗?苏轼,字?子瞻。

我们再看他的号,苏轼号东坡居士,为什么号东坡居士呢?原来呀,苏轼曾经被罢官,就是说朝廷不让苏轼做官了,把他流放到东坡这个地方,于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所以后世还称苏轼苏东坡。

苏轼位列古代十大天才文人之首,说他是天才是因为他不但擅长书法和绘画,还是著名的大文豪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美食家。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侧看远看近看Fra bibliotek抬头仰望
低头俯视
注释: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 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在江西庐山。 ·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就是从东面向西面看。 · 侧:侧面。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再 见
5 古诗两首
题 西 林 壁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 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 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 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 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 奥的道理。
题解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 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 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 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 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庐山 的风雨云雾就使人感到惊异骇怪。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的四月,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 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 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 的陌生人;要想和他熟悉起来,今后就得常来常往。 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大诗人苏轼以他 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 西林壁》。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 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 想)。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 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 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 见。
细节分析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 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 山之中。
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