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0、贝耳现象: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
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名解〕1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 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
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构造交感纤维损害。
3 亨特综合征Hunt~: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与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 强直性阵挛发作GTCS: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可由局部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构造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与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7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8 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损伤外表以下呈缓慢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与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与反射性排尿。
神经病学名解简答论述

TODD麻痹Gower征核间性眼肌麻痹脊髓压迫症开关现象
简答
1。重症肌无力的Osserman分型
2。简述脊髓横贯脊髓半切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症内囊病变的感觉障碍
病例讨论:
男,76岁,晨起后右侧肢体无力。发音不利?有高血压病史3年,糖尿病7年,没怎么吃药。
右侧肢体无力反复发作。
体格检查:右上肢完全无力,右下肢可以在床上移动,右侧鼻唇沟消失,示齿时口角左偏,伸舌右偏,右侧偏身感觉障碍。
论述:1急性脑梗死的处理
2眼睑下垂12年,声嘶2年,呼吸困难3天,伴缺氧表现,给与吸氧及肌注新斯蒂明后有改善,
可能诊断?分型?属于哪种危象?怎么处理?
名解2.5*4
Jackson癫痫,脊髓休克,Hunt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简答5*4
1.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及定位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表现
Bell sign
Horner's syndrome
Foster-Kenndey syndrome
trigger spots
简答:5'X4
1.manifestation of decortical syndrome
2.briefly describe the informations of upper motor neuron lesion and lower motor neuron lesion of facial nerve,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4.何谓共济失调?有何检查方法
四、简答(20×2)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
06本科5年制神经病非选择题名解:1jackson麻痹2脊髓休克3Hunt综合症4tia
神经病学 简答题

神经病学1.脑血管病(CV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
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
脑血管病病因:①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②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③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高黏血症,凝血机制异常④其他病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主要临床表现:㈠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局部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历时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不留后遗症状。
由于微栓塞导致的脑缺血范围很小,一般神经功能缺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比较有限。
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㈡颈内动脉系统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分布有关。
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TIA可出现缺血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空间定向障碍。
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缺血可出现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等。
颈内动脉(ICA)主干TIA主要表现为眼动脉交叉瘫(患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失明和或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Horner交叉瘫(患侧Horner征,对侧偏瘫)㈢椎-基底动脑系统TIA:最常见表现是眩晕,平衡障碍眼前运动异常和复视。
可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周麻木,单独出现或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呈现典型或不典型的脑干缺血综合征。
此外,基底动脑系统TIA还可出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3.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意识,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等)障碍;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及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较TACI局限或不完全。
神经病学名解、填空、问答

名解1.去皮质综合症: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脑干功能保存,可有一些无意识的活动,脑干反射存在,有睡眠觉醒周期。
身体姿势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
2.无动性缄默症: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损害,而大脑半球及传出通路无病变。
外界刺激无反应,无锥体束征,存在觉醒睡眠周期。
3.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4.Fisher综合症:是GBS勺变异型之一,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突然发作的脑供血区剧照性神经功能障碍。
6.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坏死区完全缺血导致脑死亡,而缺血半暗带仍有侧支循环,可有部分血供,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
在一定时间内使缺血脑组织回复血供,可使缺血半暗带功能恢复。
否则中心坏死区会扩大,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损伤。
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7.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Horner 征,同侧小脑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8.开关现象:是长期应用多巴胺替代疗法治疗帕金森病时出现的一种副作用,表现为症状在突然缓解和加重之间波动。
9.重症肌无力:是ACHF接到,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首发症状为眼外肌麻痹。
10.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病变。
11.昏迷:患者意识丧失,表现为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面部和肢体无目的性动作,疼痛刺激可能无反应或引发脊髓或脑干通路传递的无目的反射动作。
12.意识障碍:指人们对自深圳的环境和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心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在神经病学领域,一些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经常在考试中被提及。
这些名词对于了解和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神经病学中常见的名词。
一、神经元(Neuron)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负责将信息从一个部位传递到另一个部位。
神经元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存储蛋白质。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则将信号传递给目标神经元或肌肉。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系统能够传递信息、控制各种生理功能,以及感知和响应外部刺激。
二、突触(Synapse)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它位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之间。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当一个神经脉冲到达突触前膜时,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谷氨酸等)会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这些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结合,并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三、脑干(Brainstem)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它包含许多关键的脑神经核和神经纤维束,控制着呼吸、心跳、消化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脑干还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中脑负责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并控制眼球的运动。
桥脑在大脑和脊髓之间传递信息,并调节呼吸、咀嚼和吞咽等功能。
延髓与心脏、血压和消化有关。
四、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脑脊液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充满在脑室和脊髓管中。
它起到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免疫功能。
脑脊液还帮助排除过多的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
通过脑脊液,医生可以进行腰穿和脑脊液检查,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
五、皮层(Cortex)皮层是大脑的外部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大脑功能高级化的核心区域。
人类皮层有两个半球,每个半球由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组成。
皮层是认知、感知、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病侧额纹减少,闭眼不拢、眼裂较大、鼻唇 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鼓腮吹口哨时病受侧是由 于神经核或核下性病变。中枢性面瘫:只出现病变对侧下 半部后的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 对侧,是由核上的皮质延脑束或皮质运动区病变。 13.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依据有①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 ②脑膜刺激征阳性;③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④排除脑膜炎与脑出血。前者开始有发热,脑脊液白细胞 高,非血性脑脊液,后者意识严重,发病时即出现偏瘫等 脑实质损害表现。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 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去除引起出血的病因、预防复发。治 疗:头颅 CT 并腰穿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保持大便通 畅和情绪稳定、预防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外 科手术去病因,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10.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一般治疗 1.颅内高压者脱水降颅 压 2.高热者降温抗惊厥 3.头痛严重者给予镇痛 4.烦躁不 安者给予镇静 5.加强护理对症治疗:1.抗结核四联(异 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2.皮质类固醇激素
颅内感染(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的鉴别?
15.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多为 60 岁以上 多为 60 岁以下 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中 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 十余小时或 1~2 天达到高峰 十分钟或数小 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 轻或无 头痛、呕吐、嗜睡等高血压症状 意识障碍 轻或无 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
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CT 检查 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脑实质内高密度 脑脊液 无色透明 可有血性 脑梗死 治疗原则:1 超早期治疗: 2 个体化治疗: 3 整体化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 症 1 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 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 慎重降压 2 吸氧和通气支持 3 降低颅内压, 4 感染:呼 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 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 物,6 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性药物肝素 8 血糖:控制在 8.3mmol/L 以下 9 水电 解质平衡紊乱 10 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 11 癫痫:一般 不预防,相应处理 特殊治疗:1 静脉溶栓 2 动脉溶栓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 抗凝治疗 5 脑保护治疗 6 血管内治 疗 7 外科治疗 8 康复治疗
9.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如何处理?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者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至 发作间歇中意识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处理① 在给氧,防护的同时,应从连控制发作,首选安定静注;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④防治脑水肿 药物;⑤降温;⑥抽搐停止后,肌注苯巴比妥维持,意识 清醒后改口服。药物选择:药物特点 能静脉给药,可快 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 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 地西泮 2 地西泮加 苯妥英钠 3 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 5 副醛 三 维持治疗 临床特点:短暂性、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
3.试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类型。 1)成年型 Ⅰ眼肌型 ⅡA 轻度全身型 ⅢB 中度全身型 :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 创伤、全身性疾病、过度疲劳 1 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 劳呈波动性;有“晨轻暮重”现象,持续活动肌无力加 重,短期休息后好转。2.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 N 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出 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发音障碍。 3.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 血,尿,脑 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 2 重复神经电刺激 3 AChR 抗 体滴度的检测 5 胸腺 CT MRI 有助于诊断试验:1 疲劳试 验 2 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鉴别诊断:肉毒杆菌中毒、延髓麻痹、肌营养不良、多 发性肌炎、Lamber-Eaton 肌无力综合征 4.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 1)保呼吸道通畅 2)抗胆碱酯酶药物,溴斯的明 3)肾上 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开始 4)免疫抑制剂 5)大剂量免疫 球蛋白。 5.简述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急性亚急性起病 2)病前有感染史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 瘫痪 4)末梢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 5)脑脊液蛋白—细 胞分离 6)肌电图早期 F 波或 H 反射延迟。吉兰—巴雷综 合症 GBS 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 3、未梢型感觉障 碍 4、脑神经麻痹 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 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 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治疗:1 血 浆置换 2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 皮质类固醇 4 抗生素预 防控制感染 5 辅助呼吸 6 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周期性瘫痪、急性脊髓炎 8.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①前 者发病较急,后者急骤;②前者安静发病,后者多在活动 时发病;③前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无、后者 明显;④前者脑膜刺激征阴性,后者常为阳性;⑤脑脊液 前者正常,后者压力高,为血性;⑥CT 检查前者为脑内 低密度区、后者为高密度影。 癫痫药物治疗原则:按发作类型选药;药物剂量从低限 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加;合并用药时应避免药理作用相 同,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应用;定时果查肝肾功能、血 象以防药物副作用;规律性取药每日数次服用;用药疗程 长,一般控制发作后数年才减药,且逐渐减量,均忌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