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

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

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

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常

在白天、站立时发作。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皮质中反映失真,产

生旋转、倾倒、起伏的感觉,常见于前庭系统病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等。

●Willis环:即大脑动脉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

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各动脉相交处常有动脉瘤形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

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

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

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 disease,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

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感觉系统不受累。

●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

常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多与基底节病变有关。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多为亚

急性起病,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多见。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

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

式的痫性发作。

●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

的组合。

●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

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Jackson发作:是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的一种形式,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

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自动症:是指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

性的无意识活动,临床上以复杂部分性发作自动症最常见。

●Froin征:是指脊髓压迫症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

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结的现象。

●周围神经:是指嗅神经、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

●Bell征:是指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患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双眼球

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的体征。

●Guillain-Barré综合征: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

经病,常累及脑神经,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首发症状多为肢体对称性无力,伴肢体感觉异常和双侧面神经麻痹。脑脊液特征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

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度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周期性麻痹:是一组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麻痹为特征的肌病,与钾代谢异常有关,临

床以低钾型者多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时痴呆最常见病因。病理三大特征是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椎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和神经元缺失。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持续进展。

阿罗(Aryll-robertson)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

昂伯氏征:又称闭目难立征,是检查平衡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方法,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部分性发作:是指源于大脑半球局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包括单纯部分性、复杂部分性、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三粪,前者为局限性发放,无意识障碍,后两者放电从局部扩展到双侧脑部,出现意识障碍。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当椎体束损害时才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的释放。

Benedikt syndrome、红~:病变位于中脑,侵犯了动眼神经,黑质,红核,而锥体束未受影响。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Bell麻痹(Bell palsy):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神经麻痹。

brudzinski征:患者平卧,医生一手托住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部,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患者双侧屈髋屈膝。

Babinski征:用竹签在患者足底沿外侧缘向前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阳性味拇趾背屈,也称为跖反射伸性反应

脑梗死(cerebral mfarct)

搓丸样动作: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搓丸样”动作,有节律性(频率4~6Hz),是帕金森氏病患者静止性震颤这一临床症状的的典型表现。

齿轮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PD患者,被动运动关节时可感到均匀阻力,并且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 似转动齿轮故称~。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特点是短暂,剧烈,爆炸样头痛发作。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伴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塞和Horner综合症。持续数周或数月。

蛋白-细胞分离──指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数正常,多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 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检查无责任病灶。为脑卒中的高危因子。

跌倒发作(cirop attack):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发作时出现短时问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瓢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预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

单瘫(monoplegia):一个肢体瘫痪。病变可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大脑脚综合症(Weber syndrome):病变位于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侵犯了动眼神经和椎体束,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

胆碱能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抗胆碱酯酶药过量时,可出现呼吸肌麻痹,称胆碱能危象

E-W核: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脑分水岭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

死。

Froin's Syndrome在脊髓压迫症中,腰穿时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脑脊液呈黄色流出后自动凝结称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Fisher综合征: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轻度四肢肌力减弱。

frohlich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下丘脑腹内侧核及结节部附近,因性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

复视:复视某个眼肌瘫痪时,不对称的视网膜刺激在枕叶皮质上引起两映象的冲动,称为复视。

感觉过敏──为感觉障碍的一种类型,属刺激性症状,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GTCS-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也称大发作,是成人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为特征。分为①强直期②阵挛期③发作后期。

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rome):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临床表现有四主症:计算不能,手指失认症,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

吉兰-巴雷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主要损害多数脊神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巨噬细胞浸润以及神经纤维的脱髓鞘,严重病例可出现继发轴突变性

Gowers征:为DMD特征性表现。患者走路呈鸭步,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四肢共同支撑躯干,在用手按压膝部以辅助四头肌肌力,最后双手攀附下肢缓慢站立。随症状加重而出现跟腱挛缩,双足下垂,平地步行困难。

慌张步态:PD患者有姿势步态障碍,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或前冲步态。

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ophthalmoplegia):病变主要损伤脑干内侧纵束,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霍纳综合症(Hornersynrome):表现为病变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面部少汗。是由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所致。

亨特综合症(Hunt syndrome):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和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常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红核综合症(Benedikt syndrome):病变位于中脑,侵犯了动眼神经,黑质,红核,而锥体束未受影响。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艟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中老年卒中,突发意识障碍并较快恢复,出现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垂直凝视麻痹,无明显运动和感觉障碍。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脊髓圆锥:腰膨大以下逐渐变细,成为脊髓圆锥,圆锥尖端伸出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脊髓受累节段呈上升性,起病急骤,病变常在1~2天甚至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可致死亡。

截瘫(paraplegia):双下肢瘫。多由脊髓的胸腰段病变引起。

交叉瘫(crossed hemiplegia):一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有脑干损害引起。

假性癫痫发作:又称瘫症样发作,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由心理障碍而非脑电紊乱引起的脑部功能异常。可有运动、感觉和意识模糊等类似癫痫发作症状,难以区分。

基底型偏头痛:又称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先兆症状多为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视野缺损等,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等,亦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跌倒发作。先兆症状后出现枕颈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紧张性头痛(tensionheadache ,TH):又称肌收缩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主要为双侧性轻中度的压迫性或紧束性非搏动性头痛,不伴有恶心,呕吐,可伴有或不伴有头部肌群的痉挛性收缩及压痛或肌电图改变。

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时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肌麻痹。

脊髓休克:脊髓急性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截瘫肢体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伴二便潴留,常见于急性脊髓炎早期。

进展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进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病理为肌纤维的变性、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增生。临床表现:假肥大型:(Duchenne型),DMD特征表现为Gowers征

剂末现象:又称疗效减退或剂末恶化,每次用药的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需要每日增加服药次数或服药剂量,常见于帕金森症长期应用多巴胺能药物。莱尔米特征:多形性硬化时,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出刺痛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是因屈颈时脊髓局部的牵拉力和压力升高、脱髓鞘的脊髓颈段后索受激惹引起。

Lhermitte'ssign: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s征):多发性硬化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刺痛感或触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下肢的放射性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屈颈动作愈迅速有力,触电感亦愈强烈,如屈颈动作缓慢,触电感则较轻微。是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lasegue征: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能抬高至70°角,如抬不到30°即出现自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是lasegue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

lennox-Gastaut综合征:好发于1-8岁,表现为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并存,精神发育迟滞和弥漫性<3Hz棘慢波及睡眠中10Hz快节律三联征,对常用抗癫痫药耐药,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Lambert-Faton综合征: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伴发恶性肿瘤。主要影响四肢肌肉,下肢更明显,眼肌受累少见。病肌无力时短暂收缩时症状减轻,但继续收缩后又加重。新斯的明试验可阳性。

面具脸:PD患者有运动迟缓的症状,体检时表现面容呆板,表情肌活动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

马尾:脊髓与脊柱长度不等,神经根均由相应椎间孔走出椎管,愈下位脊髓节段的神经根愈向下偏斜,腰段的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形成马尾,由L2至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末梢型感觉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Miler-Fisher综合症:是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一种特殊型或变异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经颅底入颅,在脑底先连成脑底动脉环(W illis环),由动脉环发出分支入脑,由颅底向脑室反向辐射分布。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脑梗死(cerebral m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

凝视麻痹:又名核上性眼肌麻痹,皮质侧视中枢或中脑上脑损害时出现双眼水平同向运动障碍或向上垂直运动不能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

偏瘫(hemiplegia):一侧上下肢体瘫痪。病变多在对侧大脑半球内囊附近。

皮质盲: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

腔隙性梗死: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故称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状态:是腔隙性梗死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柬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铅管样强直:帕金森氏病患者肌强直的表现,为屈肌&伸肌均受累,被动运动关节阻力大小始终一致,基本不受被动运动的速度和力量的影响,似弯曲软铅管感,

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浅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光反射和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变化

去大脑皮质状态(decorticated state):皮质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双眼凝视或无目的的活动无自发言语,呼之不应,貌似清醒,实无反应。存在觉醒睡眠周期,但时间紊乱,缺乏随意运动,原始反射活动保留。情感反应缺乏。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大小便失禁,腺体分泌亢进。表现特殊身体姿势,双前臂屈曲和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

瑞内(Rinne)试验:正常时气导>骨导,传导性耳聋时气导<骨导,神经性耳聋时气导>骨导(均缩短)。

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睁眼时站立稳,闭眼时不稳,常见于感觉性共济失调。

Sciatica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称为

嗜睡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呼之能应,并能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固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视皮层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四肢瘫(quariplegia):四肢均瘫。可见于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延髓病变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深反射(deep reflexes):是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也叫腱反射或肌肉牵张反射。其反射弧是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失用症:肢体动作的运用障碍。包括运动性(不能完成精细动作),观念性(失去执行复杂精巧动作和完成整个动作的观念),结构性(空间关系的结构性运用障碍),观念运动性(不能按指令完成复杂的随意动作和模仿动作。)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又称Devic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以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为主要特征,呈进行性或缓解与复发病程。

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当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瘫痪侧。

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两侧病变,伸舌受限或不能。

痛性抽搐(Ticdouioureux)癫痫可引起反射性的肌抽搐,口角晕向患侧体面红,流细和流通,称病性抽搐

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未发现脑部有足以引起癫痫发作的结构性损伤或功能异常.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常在某一特定年龄段起病.具有特征性床及脑电图表现。如: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痛、家旅性颞叶癫痫等。

同相偏盲视束病变引起双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叫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传导径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 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

West综合症:三主征:肌阵挛发作(快速点头状痉挛\双上肢外展下肢&躯干屈曲,下肢伸直状);智力低下;EEG高度节律紊乱

顽固性癫痫:指无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疾病,但临床迁延,经两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单独或合用主要抗癫痫药,并达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的癫痫发作,称“顽固性癫痫”,又称“难治性癫痫”。

无动性缄默:又称睁眼昏迷,醒状昏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尽管对刺激可有反射性的四肢运动,但无随意运动、自发言语以及任何的情绪反应,可有如觉醒状态的自发性睁眼、注视、追视动作,临床较少见,在脑血管病、脑炎、肿瘤、肝脏病变、安眠药中毒等情况时均可能发生。

魏伯试验(Weber):正常时居中,传导性耳聋时偏向患侧,神经性耳聋时偏向健侧。

Wilson病(WD):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D-青霉素是本病的首选药

癫痫病理灶: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痫性放电和癫痫发作的脑组织病损或结构异常。CT和MRI通常可以显示病理灶,有的需要显微镜下才能发现。

运动障碍性疾病:即椎体外系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动作、肌张力异常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大多与基底节病变有关。一般没有瘫痪(肌力),感觉和共济运动(小脑功能)也不受累。

运动迟缓:PD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随意运动在始动时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速度及幅度均低,如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隐源性癫痫:临床表现提示为症状性癫痫.但目前的检查手段不能发现明确的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又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

意向性震颤:当运动指向目标出现时明显的震颤,见与小脑损害时协调运动障碍所致。

症状性癫痫:由各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损伤或功能异常所致,如: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寄生虫、遗传代谢性疾病、皮质发育障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和毒物等。

自动症(automatisms):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

周围神经疾病(peripheralneuropathy):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结构和功能障碍。周围神经包括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的突发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叫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Faton综合征: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伴发恶性肿瘤。主要影响四肢肌肉,下肢更明显,眼肌受累少见。病肌无力时短暂收缩时症状减轻,但继续收缩后又加重。新斯的明试验可阳性。

弛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较早发生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并有失神经定位,瘫痪范围也肌群为主。

真性球麻痹: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可见于吉兰巴雷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醉汉步态:行走时两足分开,重心不易控制,摇晃不稳状如酒醉,多见于小脑损害病变

肌力: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比弗(Beevor)征。

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

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

或肌痉挛。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涎、多汗、腹痛、腹泻等)。

反拗性危象:MG治疗时,因机体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引起,滕喜龙试验无反应,此时应停止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过一段时间后如抗胆碱酯酶药有效时再重新调整剂量。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 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 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 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常 在白天、站立时发作。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_3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 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 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 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 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及简答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3.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4.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收,两眼聚运动仍正常。 5.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中脑上丘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病变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累及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可导致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6.阿-罗瞳孔(Argyell-Robertson瞳孔):发生在神经梅毒病人中,在半数左右的脊髓痨或者麻痹性痴呆病人中出现,主要是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调节反射是在看东西有远向近时,两眼向中间辐辏、瞳孔缩小)。 7.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临床意义不明。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喝缓慢恢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伴四肢腱反射消失(下肢明显)。若伴节段性无汗和直立性低血压等,称为艾迪综合征(Adie syndrome)。 8.膝状神经节损害时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9.华勒变性:是指神经纤维受各种外伤断裂后,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断端远侧的轴突由于得不到胞体的营养支持,只能生存几天,以后很快发生变性、解体。残骸由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断端近侧的轴突和髓鞘可有同样变化,但仅破坏l~2个郎飞结即停止。轴突断裂的胞体发生一系列改变(如染色质分解)准备修复断裂的轴突。靠近胞体的轴突断裂也可以使细胞体坏死。 10.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触觉。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和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位于侧丘系外方上行,止于背侧丘脑腹后侧核。 11.薄束、楔束:薄束、楔束位于脊髓白质后索,传导同侧的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中第四胸节以下的形成薄束,来自胸4以上的组成楔束,向上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1.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症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3.闭锁综合症:是指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闭塞致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 4.腔隙性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比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故称腔隙性梗死。 5.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1.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脚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 2.额颞叶痴呆:指一组与额颞叶变性有关,以明显的人格,行为改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综合征。 3.路易体痴呆:指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以视幻觉为突出代表的精神症状。 4.血管性痴呆:指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低血流灌注所致的各种临床痴呆,Hachinshi缺血评分量表》7分。 5.多系统萎缩:指一组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一组脑和脊髓以髓鞘破坏或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大题 必备 必考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 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 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 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 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 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主观重于客观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理学名词解释、填空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凋亡: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 细胞主动性死亡,其发生机制、生化特征及形态学变化都与细胞坏死不同。 2.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3.肺褐色硬化: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心衰细胞,故 肺组织质地变硬,肉眼观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4.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 湿细胞及伴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 5.软化灶: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 6.假小叶: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 肝细胞团,为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 7.大红肾(蚤咬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双侧肾脏肿大,肾表面充血, 有的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性,常见于肝细胞。 9.结核瘤: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常位于肺上叶。 10.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是由趋化因子引起的。 11.鳞状细胞化生:非鳞状上皮细胞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化为鳞状上皮,增强局部抵抗力。 1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刺激时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13.早期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 肝癌。 14.膨胀性生长:肿瘤生长推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的可形成纤 维包膜,多为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15.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为细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 僵硬,官腔缩小。 16.Primary complex:肺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征,由原发病灶,淋巴管 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17.Spotty necrosis:点状坏死,为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18.Granuloma: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 节状病灶。 19.Nephrotic syndrome: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 血症。 20.Pseudoutubercle:假结核结节,血吸虫感染时形成的慢性虫卵结节,由坏死物质、类 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等组成,形态上类似结核性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 21.红色梗死: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 官,并伴有严重淤血的基础上发生,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呈红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 22.渗出物:验证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做渗出,而这些渗出的成分称为渗出物。 23.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道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 位继续生长,称为肿瘤的转移。 24.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镜下可在癌巢中央见层状角化物,称角化珠或爱 珠。 25.向心性肥大: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壁肥厚,心脏体积增大,但心腔扩大不明显。 26.脑软化:类似软化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资料讲解

医学院的同学们子名词解释超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 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 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 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 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 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 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 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 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 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 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 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 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 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 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 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 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 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13、紧张性头痛(tension headache ,TH):又称肌收缩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 主要为双侧性轻中度的压迫性或紧束性非搏动性头痛,不伴有恶心,呕 吐,可伴有或不伴有头部肌群的痉挛性收缩及压痛或肌电图改变。14、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有些在发病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 重,出现呼吸肌逐受累,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 15、脊髓休克:脊髓急性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深浅 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截瘫肢体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伴二便潴留,常见于急性脊髓炎早期。 16、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 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 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 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病理名词解释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 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 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 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 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 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 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 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17. 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18. 修复(repair):当组织细胞出现“损耗”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19. 再生(regeneration):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20. 不稳定细胞:细胞总在不断地增值,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21. 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22. 包裹: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即在失活组织或异物不能完全被机化时,在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将其与正常组织隔离开。 23.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呈鲜红色似嫩肉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