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图word版
全身穴位图之欧阳理创编

全身穴位图——很值得收藏的哦人体按摩穴位示意图一、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七、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八、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位图九、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十、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十一、手掌反射区图十二、双足全息图十三、针灸穴位图(1)十四、针灸穴位图(2)十五、针灸穴位图(3)十六、足背侧反射区十七、足底反射图区十八、足内侧反射区图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馨儿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对应大人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根据中国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著《人体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
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博大精深的人体经络、中医、阴阳学说,在整个人类中发扬光大。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根据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和针灸及其他各科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而逐步成】为系统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应该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络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够精确和许多没有阐明的问题,有待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及其生理病理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
经络有规律性的循行路线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
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
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大多没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奇经有八条。
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把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两脉,合称十四经脉。
络脉之中,较大的称别络(别络有十五条,是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通道),由别络分出之细小分支称孙络,孙络浮行在浅表的称浮络。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人体的十二经络: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三焦二三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转,会宗三阳四渎显。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阔。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风。
和髎眉梢丝竹空。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络的通假字)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别本作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足少阳胆四四念,瞳子听会上关厌。
颅厘曲鬓率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升。
本神阳白头临目,正营承灵脑空诉。
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肚。
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
阳陵阳交前外丘,光明阳辅悬钟悠。
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四趾外。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针灸穴位图一针灸穴位图二针灸穴位图三人体经络图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全身人体穴位图和注解

全身人体穴位图和注解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头颈部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人体气血循环图

人体气血循环图人体气血循环是指人体内气和血液在身体中不断流动的过程,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
气血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人体气血循环图。
一、人体气血循环的基本概念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泛指体内的能量和血液。
中医认为,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气血循环是指气和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的过程。
气的流动主要靠呼吸,血液的流动主要由心脏起搏和血管的作用共同完成。
二、人体气血循环图展示了气血在人体内的流动路径。
图中,连线表示流动的方向,箭头表示流动的方式。
以下是人体气血循环图中的几个关键部分:1. 心脏:心脏是人体气血循环的主要推动器官。
在气血循环中,心脏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动脉传输至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同时接收贫血的静脉血液,并将其送往肺部进行氧合。
2. 血管系统:血管系统是人体内的输送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微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促使氧气和养分与组织细胞交换。
3.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人体的气体交换。
当我们呼吸时,氧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经过支气管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壁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形成氧合血,并将其输送至心脏,再通过动脉分布至全身各个组织。
4. 脾脏:脾脏在人体气血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脾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失调。
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和造血过程,对维持人体气血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5. 肝脏: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对气血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肝脏具有储藏血液、调节气血、促进循环等功能。
在气血循环中,肝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气血失去平衡,出现眩晕、贫血等一系列症状。
6. 肾脏:肾脏是人体气血循环的重要调节器官。
肾脏通过排泄废物、调节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功能来保持气血的正常循环。
肾虚会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疲乏等症状。
经络知识人体穴位动畫演示图!

经络知识人体穴位动畫演示图!
任督二脉、小周天运行,是养生保健和武术内功的基础武侠小说பைடு நூலகம்总是将任督二脉、小周运行描写成江湖大侠的武术神功。其实,疏通任督、小周天运行也是疗疾健身、养生保健的内功基础。虚无子开讲《太极养生之小周天运行》,揭开任督二脉、小周天运行的神秘面纱。请予关注。
返回首页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厥阴肝经
督脉
任脉
经外奇穴
循经感传现象
十二经脉走向图及说明
人体穴位动画演示
点击穴位名称,穴位就会跳出来闪动
头正面
头侧面
头背面
腹胸部
腰背部一
腰背部二
上肢
下肢
足部一
足部二
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图(很强大)

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图(很强大)导读: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
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
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
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
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
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谢过程。
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而糖尿病的异常与这个圆运动的那些方面有关呢?第一,糖尿病消瘦快。
肌肉,脂肪组织委缩。
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与脾关系大。
脾的功能是吸收运化升清精微物质,脾功能失常后,精微物质无法运化,无法给机体利用,所以消瘦。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的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根本原因是胰腺的问题。
而在中医里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
张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