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三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况,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2.《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哈多报告》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4)教诲与规则。
道德训条与规则的教导,使他们从道德理论上了解道德行的意义。
(5)择友。
(6)惩罚。
惩罚的适当运用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八、教育管理思想(一)国家的教育管理职权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对人的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
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立学校。
国家级对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而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二)国家应设立督学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设立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发展。
督学的主要职责:(1)对将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人进行培训(2)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3)检查学校的教学工作(4)监督各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5)了解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并加以指导,以便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取得一致。
(三)建立全国统一学制婴儿期(0~6岁)—— 母育学校儿童期(6~12岁)—— 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 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 大学(四)实施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五)学校各级人员的管理1.关于校长的规定校长的主要管理职责:(1)了解教师生活和教学工作情况,帮助和指导教师掌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监督整个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准则的执行;(3)妥善照管、认真保存学校的档案材料。
2.关于教师的规定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然后是待人接物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
他应爱护自己的事业,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鼓励儿童的学习兴趣。
3.关于学生的规定在宗教方面,敬畏上帝,认真祈祷。
在德行方面,尊敬教师和十人长,与同学与友好相处,保持清洁和整洁,行为要符合礼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虚。
在智慧面,认真听讲和思考,对每周检查做好充分准备,拉丁语学校的学生在校内都应用拉丁语交谈。
(六)纪律与规章制度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纪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无法正常有序的工作。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一、快乐之家【答案要点】(1)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古典学科和古典语为中心,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体罚,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启发式教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答案要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其内涵是: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经历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和宗教性为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要求培养具有资产阶级绅士的品质。
三、耶稣会学校【答案要点】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但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在教育管理上: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师资准备上: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
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
考研备考外国教育史

1.《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1959年,联邦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
《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
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4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
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总纲计划》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2.《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年,联邦德国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
这个法案成为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3.《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正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改变了过去因学生自由选课、自定毕业考试时间,平均修业七年的状况。
《总纲法》还对大学的任务、入学许可、学校内部人员机构构成、学校组织和管理、校长的任期、学历的认定等事宜作了规定。
这个法案的精神实质是既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1.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20世纪初期,美国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于是中等教育改革成为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古希腊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名词解释一、智者派【答案要点】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期,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
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美德即知识【答案要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相对于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③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三、苏格拉底法【答案要点】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又称为“产婆术”。
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
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三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今天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外国教育史古罗马教育的复习考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2)雄辩家的素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着作;(1)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早期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
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③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④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很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②提倡因材施教;③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⑤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⑥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着作《忏悔录》;(1)宗教哲学和教育:上帝即真理;(2)原罪论和禁欲主义;(3)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