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原理
农杆菌的活化培养及介导的遗传转化

农杆菌的活化培养及介导的遗传转化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掌握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技术与农杆菌介导获得目的基因的转化植株。
二、基本原理农杆菌共培养法最早是由Marton 等(1979 年)以原生质体为受体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系列改进后,目前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转化方法。
共培养法是利用Ti 质粒系统,将农杆菌与植物原生质体、悬浮培养细胞、叶盘、睫段等共同培养的一种转化方法。
三、材料及方法1.含目的基因共整合载体或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
2.植物幼苗。
(一)细菌培养液直接浸染法操作︰(1)无菌受体材料的准备︰叶片、睫段、胚轴、子叶等均可做受体材料,有两种来源。
取自无菌试管苗。
取自田间或温室栽培植株︰叶片、睫尖、睫段用蒸馏水冲冼1 遍后,70%乙醇洗45 秒,0.1%升汞消毒6~8 分钟,无菌水冲洗三遍,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2)受体材料预培养︰将无菌叶片剪成0.5cm×0.5cm 的小块或用6mm 打孔器凿成圆盘,无菌胚轴、睫切成约0.8~1cm 长的切段,接种在愈伤组织诱导或分化培养基上进行预培养,注意叶片近轴面向下︰预培养2~3 天,材料切口处刚刚开始膨大时即可进行侵染。
(3)农杆菌培养︰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到20mL 附加相应抗生素的细菌培养液体培养基(pH7.0)中,在恒温摇床上,于27℃, 180r/ min 培养至OD600 为0.6~0.8。
取OD600 为0.6~0.8 的菌液,按1%~2%的比例,转入新配制的无抗生素的细菌培养液体培养基中,可在与上相同的条件下培养6 小时左右,OD600 为0.2~0.5 时即可用于转化;或同时加入100~500μmol/的AS;(4)侵染︰于超净工作台上,将菌液倒入无菌小培养皿中(可根据材料对菌液的敏感情况进行不同倍数的稀释)。
从培养瓶中取出预培养过的外植体,放入菌液中,浸泡适当时间(一般1~5 分钟,不同材料处理时间不同)。
取出外植体置于无菌滤纸上吸去附着的菌液。
农杆菌介导法

目前已经发现9种信号因子,均为水溶性酚类化合物。 其中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和羟基乙酰丁 香酮(OH-AS)的作用较强,儿茶酚、原儿茶酚、没食 子酸、焦性没食子酸、二羟基苯甲酸、香草酚和对羟基 苯酚处理农杆菌时也对Vir区的基因表达起促进作用。 双子叶植物在在农杆菌侵染时可以形成大量的信号因子, 而使T- DNA可以成功的转入; 而单子叶植物需要加入外源酚类物质,才能激活Vir区 的基因,达到转基因的目的。
1974年,Zaenen et al, Schell, Van Larebeke et al. 从致瘤农杆菌中分离出一类巨大的质粒 (tumor inducing plasmid),称为Ti质粒。 Ti=TIP 1977年,Chilton et al.分子杂交技术证实肿瘤细胞中存 在外源的DNA ,与Ti质粒的DNA有同源性,是整 合到了植物染色体的农杆菌质粒DNA片段, T- DNA (transferred DNA),其内有致瘤和冠瘿 碱合成酶等基因。 1981年,Ooms et al.发现Ti质粒上有致瘤区(virulence region),Vir区。
VirD
4.5
4
16,47,21,75
C/M?
T-DNA border endonuclease (VirD1 and VirD2); pilot protein? nuclear localization?(VirD2)
VirC
2.0
2
26,23
C?
processing of T-DNA(VirC1)
最先激活表达的是virA基因,它编码感受蛋白,位于细菌细胞膜的疏水区,可接 受环境中的信号分子。 在virA蛋白的激活下,virG基因表达,virG蛋白经磷酸化由非活性态变为活化状 态,进而激活vir区其他基因表达。 其中virD基因产物virD1蛋白是一种DNA松弛酶,它可使DNA从超螺旋型转变为 松弛型状态;而virD2蛋白则能切割已呈松弛态的T-DNA,2个边界产生缺口,使 单链T-DNA得以释放。 VirE基因所表达的virE2蛋白是单链T-DNA结合蛋白。可使T-DNA形成1个细长的 核酸蛋白复合物(T-复合体),以此保护T-DNA不被包内外的核酸酶降解。 T-复合体依次穿过根癌农杆菌和植物细胞膜及细胞壁。并进入植物细胞核,最终 整合进入植物核基因组。 T-DNA的转移机理比较复杂,依赖于T-DNA区和vir区共同参与,涉及多个基因表 达及一系列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
农杆菌转基因法

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是构建双元表达载体系统,由两种质粒组成,一种是位于大肠杆菌中的穿梭质粒,另一种是位于农杆菌中的辅助性质粒。
将重组质粒电转化到农杆菌感受态细胞中后,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去侵染植物根部切口,通过辅助性质粒的Vir区表达蛋白与重组质粒T-DNA区(目的片段)的反式作用激活T-DNA的转移(此处可参见词条双元表达载体系统),从而将目的片段整合到紫云英根部细胞基因组中。
随着愈伤组织的形成以及根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使得新生根部细胞均含有该目的片段的基因(时圣晴分析)。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原理

!
冠瘿碱代谢基因
农杆菌转化植物的过程 •植物受伤部位酚类化合物的分泌 •附着(chvA、chvB) •VirA/G的双组分系统感受受伤信号 (signal to A Pi to G) •其他Vir基因的表达 •T-DNA链的切出(VirD1+VirD2;Border to Border) •T-complex的形成 •运输(从细菌中输出、进入入植物细胞、入入核) •整合
A
B
C
PCR(A)、RT-PCR(B)和 Southern(C)鉴定结果
影响植物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 •植物品种(基因型效应);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起始材料; •侵染所用用菌浓度(OD值); •共培养条件(温度、时间、光照、培养基成分); •共培养之后的筛选方方式; 等等;
农杆菌介导的 植物遗传转化
农杆菌的分类 革革兰氏氏阴性菌、杆状; 按侵染植物的后果分为: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形成冠瘿(crown gall)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形成发根(hairy root)
按合成/代谢冠瘿碱(Opine)的种类,根癌农杆菌分为 : •章⻥鱼碱(Octopine)型 •胭脂碱(Nopaline)型 •农杆碱(Agropine)型
The Plant Cell, Vol. 18, 3350–3352
冠瘿病的害处: 苗木木感病后发育受阻;生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小;严重 时叶片片萎蔫、早衰,甚至至死亡; 大大树受害后树势衰弱,生生⻓长不良,提前落叶,果实 变小小,树龄缩短。主干受害降低材质及工工艺价值。
农杆菌能够导致植物产生生冠瘿病的原因: Ti(Ri)质粒
•T-complex的转运 通过细菌细胞壁上由11个VirB蛋白白和VirD4组成的通 道从农杆菌向外输出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Agrobacterium-mediated plant transformation)是一种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该技术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
导入目标植物细胞,使其产生转基因植物。
农杆菌天然具有植物细胞转化的能力。
当农杆菌感染植物时,其携带的质粒(T质粒)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插入外源基因,并
将其转化为转座子形式,随后将其整合入宿主植物基因组中。
转座子通常包含目标基因、转座酶和调控序列,它们共同确保外源基因正确表达。
T质粒还携带有自身所需的发育激素和植
物生长调节物质,以维持转化后细胞的生存和分裂。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植物物种的基因转化。
其次,该技术可以实现整株或局部的基因转化,包括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个植株。
此外,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可实现稳定遗传转化,外源基因可以遗传到植物后代中。
最后,该技术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插入外源基因,使得外源基因可以与内源基因进行正常结合。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农业生产领域。
它为植物功能研究、抗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
然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转化效率低、插入位点随机性以及响应植物抗性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转基因技术和改进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以改善转基因植物的性状和应用。
农杆菌转基因原理

农杆菌转基因原理农杆菌转基因是一种常用的转基因技术,它利用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天然特性,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病性,以及生产重要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农杆菌是一种土壤中常见的细菌,它能够引起植物的根瘤病。
农杆菌感染植物时,会将一段称为T-DNA(转移DNA)的片段导入植物细胞中,从而改变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机制,将感兴趣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T-DNA中,再让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从而实现对植物基因的改变。
农杆菌转基因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的选择:研究人员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基因,这个基因可以是来自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物种的外源基因。
基因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目的,比如改良作物的耐盐性、抗虫性等特性。
2. 基因的构建:选择好基因后,研究人员需要将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T-DNA中。
这一步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完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基因与载体DNA连接,然后将连接好的DNA转化到农杆菌细胞中。
3. 农杆菌的培养:转基因农杆菌需要在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以增加其数量和活性。
培养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可以添加适当的抗生素来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农杆菌。
4. 植物的感染:培养好的农杆菌通常通过注射或浸泡等方式感染植物细胞。
在感染过程中,农杆菌会释放出T-DNA,将其导入植物细胞中。
T-DNA在植物细胞中的导入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完成的。
5. 基因的整合:一旦T-DNA进入植物细胞核,它会与植物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
整合的位置和数量是随机的,这也是转基因植物表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6.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为了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研究人员通常会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或选择性物质,只有含有目标基因的植物细胞才能生长和繁殖下去。
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

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
农杆菌转化法是一种利用外源DNA和农杆菌介导的在细胞内表达的方法。
该方法最早由美国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于1973年提出,并于1977年被用于创造第一个基因突变植物。
自此,农杆菌转化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近十几年来生物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是将外源DNA片段植入特定的农杆菌中,然后让农杆菌介导将外源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以达到改变宿主基因的目的。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在细胞中引入一种叫做“质粒”的载体,它可以携带外源DNA片段,然后在细胞中的特定位置,利用农杆菌提供的一些促进基因转移的酶将质粒植入细胞中。
农杆菌转化法为研究植物基因组提供了一种灵活、可靠、快速且高效的方法,可以用来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以及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而且,农杆菌转化技术还可以用来为研究人员提供精确的模型,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此外,农杆菌转化法还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材料和医药,以及制造其他用途的产品。
因此,农杆菌转化法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生物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农杆菌转化的原理

农杆菌转化的原理农杆菌转化是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一种生物技术。
农杆菌转化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农杆菌能够侵入植物细胞并将其特定DNA片段(Ti质粒)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农杆菌转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包括:有细胞壁组织的植物的整体组织转化和无细胞壁组织的植物的单细胞转化。
1. 整体植物组织转化整体植物组织转化是将植物芽的组织脱离植物本体,并在含有农杆菌的营养液中分化培养,使之获得外源基因之后,再将其重新接种到富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在培养的过程中,细胞会产生突变,使得植物具有新的花色、形态等改变。
整体植物组织转化主要是利用农杆菌特定的质粒(Ti质粒),其中含有内生基因(T-DNA),这些内生基因经调节作用,可以进入植物细胞,并在转化后整合到目标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
2. 单细胞转化单细胞转化是将农杆菌侵入植物菌落的单细胞中,通过合适的培养条件将其转化为整株植物。
农杆菌转化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选择适合农杆菌转化的植物细胞,在压滴培养基上培养植物细胞,调节菌落的密度和浓度,将农杆菌和外源基因DNA共同渗透进入细胞内,并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该方法的优点是转化效率较高,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多条转化株,是现在主要的转基因植物育种技术。
农杆菌转化技术虽然早已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它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在转化过程中植物组织的内源抗菌物质会阻碍农杆菌人工导入外源基因。
相关研究显示,采用基因炮技术或利用激光微刻等技术进行基因导入也是可以实现植物基因转化的,但农杆菌转化技术仍是当前基因转化领域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物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一种较佳的方法,并使其成为基因工程和育种的最有效途径,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转基因技术有农杆菌介导法、花粉通道法、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离子束介导法等等,其中农杆菌介导法以其费用低、拷贝数低、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短及能转化较大片段等独特优点而备受科学工作者的青睐。
农杆菌介导法主要以植物的分生组织和生殖器官作为外源基因导入的受体,通过真空渗透法、浸蘸法及注射法等方法使农杆菌与受体材料接触,以完成可遗传细胞的转化,然后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出转基因植株,并通过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转基因植株后代。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
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转化的详细机理已有大量综述, 并介绍新进展. 野生型根癌农杆菌能够将自身的一段DNA转入植物细胞. 因为转入的这一段DNA含有一些激素合成基因, 因而导致转化细胞自身激素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冠瘿瘤. 这些致瘤菌株都含有一个约200 kb的环状质粒, 被称为Ti(tumor inducing)质粒, 包括毒性区(Vir 区)、接合转移区(Con区)、复制起始区(Ori区)和T-DNA区4部分. 其中与冠瘿瘤生成有关的是Vir区和T-DNA区. 前者大小为30 kb, 分virA~J等至少10个操纵子, 决定了T-DNA的加工和转移过程. T-DNA可以将携带的任何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但这些基因本身与T-DNA的转移与整合无关, 仅左右两端各25 bp的同向重复序列为其加工所必需, 其中14 bp是完全保守的, 分10和4 bp不连续的两组. 两边界中以右边界更为重要.
VirA作为受体蛋白接受损伤植物细胞分泌物的诱导, 自身磷酸化后进一步磷酸化激活VirG蛋白; 后者是一种DNA 转录活化因子, 被激活后可以特异性结合到其他vir基因启动子区上游的一个叫vir框(vir box)的序列, 启动这些基因的转录. 其中, virD基因产物对T-DNA进行剪切, 产生T-DNA单链. 然后以类似于细菌接合转移过程的方式将T-DNA与VirD2组成的复合物转入植物细胞], 在那里与许多VirE2蛋白分子(为DNA单链结合蛋白)相结合, 形成T链复合物(T-complex). 在此过程中VirE1作为VirE2的一个特殊的分子伴侣具有协助VirE2转运和阻止它与T-DNA链结合的功能. 实验表明, 转基因植物产生的VirE2蛋白分子也能在植物细胞内与VirD2-T-DNA形成T链复合物. 之后, 这一复合物在VirD2和VirE2核定位信号(NLS)引导下以VirD2为先导被转运进入细胞核. 转入细胞核的T-DNA以单或多拷贝的形式随机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 研究表明T-DNA优先整合到转录活跃区, 而且在T-DNA的同源区与DNA的高度重复区T-DNA的整合频率也比较高. 整合进植物基因组的T-DNA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重复、填充和超界等现象发生, 例如在用真空渗透法转化的拟南芥中有66%出现超界现象, 甚至有整个Ti质粒整合进植物基因组的报道, T-DNA超界转移现象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其左边界周边序列有关.
现在, 对农杆菌感染过程中其本身因子的转录与调控已研究得相当深入, 但
是对被感染植物细胞中有关的分子过程以及作用机理知之甚少, 尽管已经有许多工作表明农杆菌的侵染与植物的基因型有关. 最近人们用拟南芥菜(Arabidopsis)研究这一问题,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利用T-DNA插入突变, 有人分离出一些农杆菌感染缺陷的拟南芥菜突变体. 在这些突变体中, 农杆菌感染的阻断有的发生在感染早期, 表现为农杆菌向根部附着的频率降低, 有的则发生在随后T-DNA向植物细胞核转运和整合的过程中. 对这些突变体做进一步的研究, 无疑对弄清植物细胞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所参与的因子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 研究者从拟南芥菜cDNA文库中分离出了和VirD2和VirE2特异互作的蛋白质, 如AtKAPa 和VirD2的核定位信号(NLS)特异结合, 转运T-链复合物到细胞核中; 另有几种被称为亲环素(cyclophlins), 能和VirD2和VirE2的非NLS结合, 详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关于T-DNA向基因组的整合, 虽然拟南芥菜uvh1基因一度被认为与此有关, 但是近来Preuss等人[22]证明, uvh1突变体在T-DNA的整合上与野生型农杆菌没有什么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前者使用根为外植体, 而后者在拟南芥菜开花期使用真空渗透法, 被感染的是生殖细胞, 因此它们之间很可能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关系, 而仅仅反映了有关的基因产物具有组织表达的特异性. 由这些结果看来, 不少植物因子直接参与了T-DNA在植物细胞中的转移和整合过程. 由于农杆菌在转化很不相同生物(真菌、裸子植物和单、双子叶被子植物)时自身内的转录调控过程基本相同, 因此发生在被感染细胞中的分子过程就成为决定农杆菌转化能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扩大农杆菌宿主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上有一段转移DNA(T-DNA),具有向植物细胞传递外源基因的能力,而细菌本身并不进入受体细胞。
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主要包括:
①受伤的植物细胞为修复创伤部位,释放一些糖类、酚类等信号分子。
②在信号分子的诱导下,农杆菌向受伤组织集中,并吸附在细胞表面。
③转移DNA上的毒粒基因被激活并表达,同时形成转移DNA的中间体。
④转移DNA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因为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况且其不能合成起诱导作用的信号分子,所以限制了农杆菌介导法在单子叶植物中的应用。
不过近年来大量成功转化的实例表明,植物、真菌、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细胞都可以作为农杆菌的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