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合集下载

郯庐大断裂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基于大地热流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控热探讨

基于大地热流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控热探讨

基于大地热流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控热探讨宋仁亮(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摘 要:通过对岩石热物性参数及井温实测,叠合计算得到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温梯度介于2.00~3.75 ℃/100m、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50~100 mW/m2,均呈中部高南北低趋势,地温场、热流场的异常分布格局极具相关性。

运用地球系统科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地热资源受郯庐断裂带构造控制,热源来自地幔热流、地壳热流(岩石放射性生热)、岩浆活动的残留热、热流体对流热和断裂活动生热。

受郯庐断裂带构造的影响,大地热流异常区的低温地热资源(20~90 ℃)沿主干断裂走向呈规律性分布,地下水深部循环过程中受热源影响,δD、δ18O同位素值因分馏作用随温度降低而变小。

温泉中的3H测试均值为2.97,地下热水的3H测试值多数小于2.0 TU,表明地热流体为1950年以前补给的地下水。

关键词:地热资源;大地热流;地热流体;构造控热;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1)04-0061-07地热资源是指蕴藏于地壳浅部可供利用的地温能源,一般将200m以浅的称为浅层地温能,200~3000m称为深层地热能,3000~10000m称为干热岩。

本文主要论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深层地热能,即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

郯庐断裂带早期调查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60年徐嘉炜指出皖苏鲁北北东向断裂系或是庐江—郯城断裂系,阐述了庐郯断裂带位置走向[1]。

1992年徐嘉炜、马国峰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具体特征[2]。

2000年王小凤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构造体系及复合的思路,对郯庐断裂带这一巨大复杂的“断裂系”的形成演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3]。

郯庐断裂带地热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李四光考察了天津地热资源提出“地热会战”之后。

1992年王兆荣对郯庐断裂温泉水氧和氢同位素与断裂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温泉水氧和氢同位素受郯庐断裂控制[4]。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郯庐断裂带 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 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杨 占宝
( 利 石 油 管 理 局 地 震 台 ,山 东 东 营 胜 270 ) 500
摘 要 :中 国大 陆东 部滨太 平洋地 区一系列 中新 生代大 中型含 油 气盆地分 布于郯 庐
断裂 两侧 或位 于郯庐 断裂 带 内,显然 ,这 些含 油气盆地 的形 成演 化和分布 与郯庐 断 裂 带的发展 演 化密切 相关 。本 文 以地 质 、地球 物理资料 综合分 析 为基础 ,从含 油气
气勘探 开 发具有 重要 意义 。
1 郯庐 断裂 带 中新 生代 演化特 征
2 世纪 6 0 0年代 以来 ,我 国不少专 家学 者对 郯庐 断 裂进 行 了 深入 研究 m ,认 识 不 断深
化。多数学者认为郯庐断裂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存在,中生代才开始连成一体 ,并开始大规模
平移 剪切 ,新生 代 发生伸 展裂 陷并分 段解 体 。关 于 郯庐断裂 的规 模与 延伸 、形成 时代 与演化 历史 、断 裂运 动 的力学性 质与位 移 幅度等 重大 问题 ,仍然存 在着 较多 的争议 。但 是 ,对 郯庐
中 图分 类号 :T l 1 1 E2. 文献标 识码 :A
郯庐 断裂带 是我 国东 部滨太 平洋 地 区的一条 巨 型岩石 圈断裂带 ,南 起湖北 广济 ,向北经 庐江 、郯城 、沈 阳 、长春 等地 ,在 黑龙 江萝 北 地 区延 伸 出境 ,总 长度 大 于 20 k 40 m,总 体呈
自2 世纪 8 0 0年代 以来 ,作 者对渤 海湾 、苏北 、松辽 等 盆地 的构 造特 征 与沉 积 充填 样 式 进行 了研究 。根 据盆 地构 造型 式及 其与郯 庐 断裂 间 的组合关 系 、区域构 造 、岩浆 活 动等特 征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19)03-0576-11
0 引言
郯 庐断裂带位于山东和江苏境内的鲁苏沂沭段,又称沂沭断裂带,主要由 5支主干断裂组 成,呈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架,向 S至安徽境内该格架不复 存 在。其 中,安 丘 -莒 县断裂 (图 1 中 F5)是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李家 灵 等,1991,1994;晁 洪太等,1994),历史上曾发 生 过 公 元 前 70年 的 安 丘 M7地 震 和 1668年 郯 城 M8 地 震。安 丘 -莒县断裂全长 360km,自北向 南 可 划 分 为 安 丘 段、莒 县—郯 城 段 和 新 沂—泗 洪 段 (李 家 灵 等,1994;晁洪太等,1994,1997)。安 丘 -莒 县 断 裂 的 新 沂—泗 洪 段 (即 江 苏 段 )又 称 为 马 陵 山 -重岗山断裂,其总体走向 5°~15°,长 170km。江苏境内为 黄泛平原和 岛状残丘,该断 裂主 要出露于丘陵岗地的边缘地带,如南马陵山的东麓、重岗山西侧以及峰山、嶂山等地(图 1)。
578
地 震 地 质
41卷
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和难点。近 年 来,张 鹏 等 (2015)、曹 筠 等 (2015)对 郯 庐 断 裂 带 江 苏 段 的 晚 第四纪活动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安丘 -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发生 过 1次大 级别 古地震事件,但尚未获得该次事件确切的发生 时 间,也未能解 决 1668年 郯 城 地 震 是 否 破 裂 到 江苏段的问题。
前人对于 1668年郯城 M8 地震的地表破裂向 S终止的位置存在3种不 同观点:方仲 景等 (1987)认为地表破裂终止于宿迁晓店;高维 明等 (1988)、王华林 (1995)认 为 地 表 破 裂 向 S终 止于新沂何庄;李家灵等(1991,1994)认为地表破裂终止于郯城窑上,未再向 S延伸。该 问题 的确切答案涉及到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离逝时间及复发模型等重要参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Ab ta t E lc me ta e ( 2  ̄ 1 8M a ft elt e o ocitu in r m h o t e n sg n sr c : mp a e n g s 1 0 2 )o h aeM s z i n r so sfo t en rh r e me t
( . c o lo s u c sa d En io m e a gn e ig,Hee ie st fTehn lg ,He e 2 0 0 fi Unv riyo c oo y fi 3 0 9,Chia .Re e r hI siu eo n ;2 s ac n tt t f
s g e fZha b lng u lf eta o g t e Ta — a l e m nto ng a i p itb l l n h n Lu f u t
CAO n NI M a -a XI e g ln XI e - a , W ANG i g xn Ya g , U n ln , E Ch n —o g , E W n y Jn - i
m a ma s u c ss o l e a mii g o et g b t e h r s n h n l ,a d e p re c d 8 g o re h u d b xn fm li ewe n t e cu ta d t e ma te n x e in e n
中 图分 类 号 : 6 8 7P 9 P 1. ;5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5 6 (00 0 —4 50 10 —0 0 2 1 )30 1 —6
Di c s i n o e r g ne i n l t e o o c i r so s f o t e n r he n s u so f p t o e ss o a e m s z i nt u i n r m h o t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

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

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张岳桥1,董树文2ZHANGYue-qiao1,DONGShu-wen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

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

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

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

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

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

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年郯庐断裂是亚洲大地构造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东亚最令人困惑的构造要素。

对此,前人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众多,各家观点相差很大,众说纷纭。

自20世纪50年代根据航磁异常特征确定了郯庐深大断裂带以来,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组成结构特征,取得了许多共识,可以概括为[1](图1):①郯庐断裂带在航磁异常图上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构造,对应于陡立的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长达2400km。

这些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复杂,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历史。

②位于山东和江苏境内的中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主段,由4条边界断裂组成(F1至F4),分别控制了白垩纪“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其中安邱-苴县断裂(F2)构成了华北地块与扬子陆块的边界。

向南至安徽张八岭,几条断裂汇合成1条,沿张八岭—肥东陆块西侧发育。

再向南,郯庐断裂带沿大别山东缘延伸,在广济终止在长江以北,没有错开扬子前陆地区的近E—W向褶皱构造带。

③向北延伸至渤海湾海域和下辽河,主要由3支断裂组成,分别控制了下辽河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育[2]。

东北地区通常认为有3条断裂,由东向西分别为敦化—密山断裂、伊兰—伊通断裂和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3]。

后者隐伏于松辽盆地东侧之下。

敦化—密山断裂被认为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4-5]。

所有这些断裂在白垩纪—早新生代时期强烈伸展复活,控制了白垩纪—早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育。

④地表出露的郯庐断裂带大部分以脆性变形为主,记录了晚中生代—新生代的活动和变形历史[6-7]。

沿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基底岩石中发育了大型韧性走滑剪切带,如大别山东缘、张八岭地块、苏鲁造山带西缘等,它们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受到后期构造的改造。

这些基底韧性剪切带记录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早期的变形历史[8-9]。

⑤横穿郯庐断裂带的2条地学断面(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和安徽灵壁至上海奉贤)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浅部表现为堑-垒结构的复杂构造带,在深部是一条向下延伸切穿地壳到达上地幔的断裂破碎带与上地幔隆起带[10]。

郯庐断裂与三叠纪超高压变质带空间关系密切,人们对此予以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时代、折返机理等都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果[11-30]。

相比而言,郯庐断裂带的研究程度滞后于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对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尽管提出了众多的模式[31-33],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模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

主要分歧涉及到这条大型岩石圈断裂带的形成时代、大地构造属性、演化阶段、区域动力学背景等。

总结起来有:①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古老断裂带,还是一条碰撞造山断裂带,抑或是陆缘走滑断裂带?②断裂带是否有大规模的走滑位移?如何理解郯庐断裂带向南突然终止、向北则延伸至东北地区?如果存在大规模的走滑位移,位移量是多少?是什么时候发生和累积的?走滑位移量是如何沿走向分布的?位移量又是如何被吸收的?③郯庐断裂带与其两侧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间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成生联系?2个超高压变质带是被郯庐断裂带错开的吗?如果被错开,如何解释郯庐断裂带向南突然终止于超高压变质带一侧?④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是一条走滑断裂,那么同碰撞走滑位移量是多少?如何沿走向分布?⑤后碰撞阶段走滑位移量是多少?如何沿走向分布?显然,全面述评郯庐断裂带的研究成果和各家观点的分歧超出了笔者的能力。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这条巨型断裂带涉及到的重大构造问题,对最近10年来所获得的新的观察资料和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尤其是郯庐断裂带及其两侧基底韧性带的研究、构造年代学测试数据、盆地分析、古构造应力场bythelithosphericandcrustalthickeningoftheeasternNorthChinaBlockand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Tan-Lufaultsys-tem.Thefourthstage(EarlyCretaceous)sawcrustalextensionandintracontinentalrifting,resultingincollapseandthinningofthethickenedlithosphereofNorthChina.Duringthefifthstage(LateCretaceoustoPaleocene),dextralstrike-slipmotionpredominatedandanumberofpull-apartbasinsformedalongandatbothsidesoftheTan-Lufaultzone.ThepapersystematicallydescribestheMesozoicdevelopmenthistoryandgeologicalfeaturesoftheTan-LufaultzoneanditsspecificroleplayedinthetectonicevolutionoftheEastAsiancontinent.Keywords:Tan-Lufaultzone;Tan-Lufaultsystem;Mesozoic;basementstrike-slipductileshearzone;Xu-Huaiorocline;strike-slipstructure;extensionalstructure1372第27卷第9期图1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构造纲要图(根据参考文献[39-43]编制)Fig.1Tectonicoutlineofthesouth-centralsegmentoftheTan-LufaultzoneK2-E—上白垩统-古近系;K-E—白垩统-古近系;T3—上三叠统;Pt—元古宇;Ar-Pt1—太古宇-古元古界反演等,来检验以前提出的断裂带的形成模式和演化历史,以此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关于郯庐断裂带形成和阶段性演化的模式,进一步提出郯庐断裂带研究的科学问题,推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研究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