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夕停泊,一生离落。 身居这座曾经给过他几年平静和安宁的城市,偶 尔抬头看天,会忍不住想,千年之前,他是否也 曾站在同一个地点仰头望天,心里仍然揣着他的 家国,还有天下黎民。 算来这寓居成都的几年,竟是他一生漂泊里鲜有 的安宁。这是怎样的悲哀? 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装得下天下人,没 帝被跌宕混乱的一生填满悲凉。 初中时朋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子美是这世间最 值得爱的人。我一脸莫名地问她为什么,答曰, 你爱他,他爱天下人,这不是很美丽的事吗?
凡人不凡,圣人不圣
——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
都说杜甫是“圣人”,而我却说:他只是平凡的人。
少年狂 绵绵不断的青山,一望无垠的黛色旷野,独登岱宗眺 望这激动人心的巍峨,任猎猎山风拂起青衣,卷起发带。 高昂的头颅,辽远的眼神,似乎要把翻滚的层云、高飞 的鹰雁尽收眼底。他要做一只雄鹰,追击那平凡的鸟儿, 要将鲜血洒满平芜。和众多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正值 青春年华的他心潮澎湃,身体里每一根血管里都涌动着 他沸腾的热血。他和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少年轻狂,一 样的有着对未来骄傲的梦想。 他,只是平凡的人。
2.梳理杜甫主要的生平事迹
(1)读书与壮游(712-745) 712年,河南巩县出生。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 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 著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唐玄 宗登基。 (2)困居长安(746-755) (3)陷贼和为官(756-759) (4)漂泊西南(760-770) 763年,52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65年,54岁。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买 舟南下。至嘉州。六月,至戎州。自戎州至渝
1.问: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 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 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 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 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后来的 诸子百家,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 的尧舜禹等圣人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 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 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 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 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 中道德完全的人。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反映和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五、结语
杜甫的精神遗产
杜甫的作品传承了他对真实、 正直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成为 历代文人的楷模。
杜甫的现代价值
杜甫的诗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 有启迪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灵 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成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用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 尊敬,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代表作品
杜甫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登高》、 《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等。
三、杜甫的成就
1
杜甫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通过他的诗作,抒发了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杜甫和“万方多难”
1
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生活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
杜甫的政治立场
2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杜甫对朝政持批判态度,他通过诗歌
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的
改革期望。
3
杜甫的反映和批判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 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豪放深沉 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杜甫生平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杜甫的成名之路
杜甫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被发现,但在官场的不顺和家族的变故中,他的诗才渐渐为人所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文译文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
两句互文,上下意思相似,可以大致解释为:到越、梁游历,行程不顺,只有伤感。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招待、邀请他酬诗唱和,并时常给与恩惠,我以最大的能力表达感激之情都做不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线疟疠怎么可以忍耐过秋天的三个月?寒冷和酷热在这百日相互交替。
头发白了眼睛晦暗(好像是座位上都出了茧子),一身皮肉皱缩发黄命像细线一样脆弱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挨饿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杜甫的主要诗作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杜甫诗歌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解析,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与李白、王维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现实意义:讨论杜甫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杜甫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手法等,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回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注重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很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传记文体”,导入新课: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升阅读水平。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长安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优效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积累写作素材。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冯至(1905—1993),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0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德国文学,兼修美术史和哲学。
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用其所得一万马克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2.传主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史诗”。
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三吏”为《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我们学过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蜀相》等。
【相关链接】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