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活环境》5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6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全单元教案目录第13课《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但“环境”并不仅仅等同于生物所栖息的地点,或它们生存的场所。
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它们生活空间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所有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单元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熟悉的生物进行硏究,探索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是《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
丹顶鹤是学生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学生通过对丹顶鹤的栖息环境与其身体特征的相关硏究,初步认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丹顶鹤的家”,根据丹顶鹤“颈长、腿长、嘴长”的身体特征,引导学生推測它们生活的环境是茂密的松林还是开阔的湿地。
此外,教科书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来进一步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第二个活动是“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鸟类的身体特征,如喙、足等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丹顶剖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2.知道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初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2.查阅资料,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进一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3.观察图片鸟足特点,探讨鸟足的外形和结构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探索动物的奥秘,增强爱护动物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1.2《生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环境》

(2)生长、发育 (3)繁殖。 (4)遗传和变异:亲代与后代之间表现出既相似 又有差异的特征。 (5)具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6)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二、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2.范围 (1)最大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 石圈的上层。 (2)通常认为的范围:海平面以上、以下各约10 千米之间。 (3)绝大多数生物生活的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 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3.适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 给等。
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的生物有200多万种, 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能进行呼吸 1.新陈代谢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2.生物能生长发育
3.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生物具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6.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B、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蘑菇
D
)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但有生物例外,它是(
D D、流感病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C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的生活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 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595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生物的生活环境

存空间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 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条件(
A.季节 B.水 C .生物
)
D .空气
7、完成导学案
14
为了我们的家园
天更蓝、山更绿,水 更清
大家想说句……
课堂小结
生 物 的 生 活 环 境
生物圈
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 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范围: 海平面上下各约10千米
空气、稳定的营养供给、水分; 提供的基本条件: 阳光、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生存空间
概念: 生物圈内生存、居住的场所
栖息地
类型: 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溪水、沙漠, 不同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17
当堂达标
1、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 √
A、水 B、阳光 C、空气 D、土壤
2、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
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重点)
3、栖息地的概念及影响栖息地的因素有哪些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重点)
知识拓展一:生物圈
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 下列问题的答案要点。
地球上 有生物生存 的圈层就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由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 的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决定栖息地特征的因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4、生物分布与栖息地的关系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2.掌握细胞内外液体环境的特点与作用3.掌握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途径及其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细胞内外液体环境的特点与作用2.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途径及其重要性【教学难点】1.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理及其重要性2.如何在实验中观察细胞所处环境【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2.实验教学法3.讨论教学法【教学内容】一.概念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细胞内外环境,对细胞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细胞内环境: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是细胞内液态环境,细胞核内包含染色体等遗传物质。
细胞外环境:包括细胞外质,细胞在外部介质中生存。
二.细胞内环境1.细胞质①水:细胞质中水占80%~90% ,水的重要性是整个细胞环境最基础的质量基础。
②溶酶体:细胞内一种包含多种酶的空泡,可以吞噬和分解有害物质。
③核糖体:细胞内一种质体,它对细胞的物质代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线粒体:细胞内生命活动重要场所之一,被视为细胞“发电站”。
2.细胞核细胞核内包含遗传物质DNA,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细胞外环境1.细胞外液珠:由于各细胞膜的存在,细胞外液环境被分成细胞外液珠和负电位珠。
2.细胞外负电位环境:由于细胞负离子的存在,细胞外环境呈现出负电位环境。
3.细胞间隙液:成为细胞体积的一半或以上,与细胞外液珠、细胞外负电位环境隔开。
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条件。
其中,物质的进出通过细胞膜进行。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①扩散作用:分为简单扩散和载体介导扩散。
②特殊通道作用:由膜蛋白质通道介导。
③渗透作用:利用溶剂通过膜向浓度较高的一侧运动。
2.物质进出的重要性物质进出细胞膜是细胞的专门活动方式,能够满足细胞对外界条件的不断调整和改变的不断适应。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与导入教师简单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作用观察课件图片或实物,并尝试回答问题知识讲授介绍细胞内外液体环境的特点与作用讲授解析,提出提问倾听,做笔记并尝试回答教师提问重点突出重点介绍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途径及其重要性讲授解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倾听,做笔记,并尽量理解教师的讲解实验部分利用实验观察细胞所处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跟着教师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板书设计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环境: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外环境:细胞外液珠、细胞外负电位环境、细胞间隙液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渗透作用、扩散作用、特殊通道作用物质进出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本课时重点介绍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作用,细胞内外液体环境的特点与作用,以及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七年级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

如氮气、氩气等,虽然对生物生存不是必需的,但它们占据了空气的大部分。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矿物质
水中的矿物质如钙、镁、钠等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参与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呼吸作用的重要物质,其含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有机物
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影响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水中的化学物质
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分解的产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腐殖质
土壤中的矿物质如氮、磷、钾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矿物质
土壤的酸碱度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酸碱度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03
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它们描述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则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总结词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通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类型
土壤肥力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也不同。
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也不同。
土壤酸碱度
土壤
02
生物生存的化学环境
是生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大部分生物通过有氧呼吸获取能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实验汇总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一组有阳光,一组没有阳光。
实验的方法:
(1)分别将3粒种子放到垫有纸巾的盘子里,并加入适量的水。
(2)往一个盘子上扣一个大个不透明的杯子,另一个扣透明的杯子。
实验现象:两天后,两个的盘子中的绿豆都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实验三: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用到的材料: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豆芽。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阳光。
我们不改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实验的方法:
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茎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四: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喜欢干燥的生活环境呢?
我的猜想: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目标:
知识点一: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提供的 生存条件 知识点二:栖息地 栖息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生物分布与栖息地 的关系
知识点一:生物圈
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层 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叫做生物 圈。 2、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吃的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电脑、光盘
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整理课件
4、下列对栖息地概念理解错误的是(D)
A、栖息地是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 场所
B、地球上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
C、栖息地具备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 条件
D、各种栖息地基本特征相同,生物种 类也大体一致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枯叶蝶 竹节虫
合素茎防化仙 作,内止为人 用能含水刺掌 。 进有分,叶
行叶蒸为子 光绿发了特
,
整理课件
1、栖息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影响因素:不同的土地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 素,决定了各栖息地也有不同的特征。
2、生物分布与栖息地的关系
自己浏览课本P7找出孔雀及野 大豆栖息地的特征。 3、生物生存与栖息地的关系
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 丧失
破坏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人口 数量剧增,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 不合理利用
整理课件
植被破坏
过度放牧Biblioteka 化土 地 荒 漠水 土
zxxkw
流 失
生物圈
小结:
栖息地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所生活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所生 活的环境
整理课件
2、在岩石圈生活的生物主要有(D)
A、森林、草原B、陆生植物和人 C、陆生植物、细菌和真菌 D、陆生植物、细菌、真菌和人
整理课件
3、我国神州“七号”发射进入太空后,
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三名宇航员已经 脱离了生物圈这个圈层,但必须从生物 圈中带上足够的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物质,这些物质最起码应包括(A)
思考:
有的同学认为生物圈中的大气层、水圈、 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这种观点对吗?
错。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划 分是根据其构成物质的不同大体划分的,三 者不能截然分开,例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 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稳 定的营养供给
知识点二:栖息地
整理课件
相关链接:
课本P7相关链接 ①大气圈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此外
还有细菌等微生物。
②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是生物生 活在水面下约10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在岩石圈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 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 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岩石圈 也是人类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