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共享单车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方西也颇具成效。年,共享单车共减少4亿小时拥堵时同,相当于24万人一年的工作量;节约161亿元拥堵成本;接近18个水立方的建设费用;带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传统产业222亿元。
交通运输部表示,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当然也需要规范。针对共享单车押金的进一步监管,交通部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调研,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文件,也征求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和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不久将会按照程序发布和落实。
C.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
D.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晰。
5.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6.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摘编自年2月8日ຫໍສະໝຸດ 华网)材料三:从年6月至今,短短8个月的时间,加上此次倒闭的1号单车,已经有7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可谓“前赴后继”。诚如当初的网约车大战,在共享经济热潮中,为了生存下去,除了能够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撑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活跃用户,从而成为下一轮融资的谈资以及未来盈利的基准。当下的大多数共享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用着投资人的钱在争夺用户,在市场上发声。不过,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不合理的操作运营,在年下半年,数十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宣布倒闭停止运营,尤其是共享单车,更是成为了倒闭潮中的重灾区,还引发了用户对于共享产物的信任危机。
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人8000万—1亿人8000万—1亿人50万—100万人
特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应用场景广泛、主流移动出行模式用户覆盖较低
材料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

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

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

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科举也有“特招”廖保平中国每年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教育局或是高校都会公布年度艺体特长生招生计划和方案,要招多少,怎么招,考什么内容,怎么考等等,每年都会累坏一批特长生和他们的家长。

人的天分禀赋是有差异的,特长生有某方面突出于常人的兴趣与偏好,经过学习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学校教育中专门为特长生留有一席之地是有道理的。

不光现代教育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对特长生另加对待。

隋唐时期,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将此前的“察举制”改为“科举制”,分科考试,分科举人,这本身就有点针对不同人才进行不同的考试录取的味道。

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

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科。

之后,武则天又对制科考试作了调整,要求进行殿试,加试策文三篇。

当然也有因国家有特殊人才需求而进行的“制科”。

比如国家打仗急需军事人才,就设“足安边科”,选拔有特别军事才能的人;国家需要有音乐特长的人,就设“才膺管乐科”,选择能吹拉弹唱的文艺尖子。

在史籍中,可发现“制科”的名目极多,诸如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等等。

哈三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保的。

D.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2. 下列词语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颇有见地。

B.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颇有见解。

C.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颇有见地。

D.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颇有见解。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一意孤行,不顾他人意见。

B. 他做事总是独断专行,不顾他人意见。

C. 他做事总是固执己见,不顾他人意见。

D. 他做事总是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意见。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他的话像春风一样温暖人心。

C.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独自在角落里舔舐伤口。

D. 他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5. 下列句子中,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激起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B. 他的演讲引起了听众的热烈讨论。

C. 他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D. 他的演讲引起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6. 下列句子中,宾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 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B. 他完成了这个任务。

C. 他拒绝了这个任务。

D. 他理解了这个任务。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字不当的一项是:A. 他来了。

B. 他去了。

C. 他走了。

D. 他到了。

8.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字不当的一项是:A. 这是他的书。

B. 这是他的。

C. 这是他的笔。

D. 这是他的本子。

9. 下列句子中,使用“地”字不当的一项是:A. 他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B. 他认真地做作业。

C. 他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D. 他认真地做作业。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得”字不当的一项是:A. 他跑得很快。

B. 他跑得快。

C. 他跑得非常快。

D. 他跑得非常地快。

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2012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箴言(zhēn yán)B. 筵席(yán xí)C. 缄默(jiān mò)D. 踌躇(chóu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C. 他那瘦弱的身躯,却有着坚强的意志。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飞快,像一阵风一样。

B. 他学习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D. 他工作非常努力,废寝忘食。

4. 下列古文中,属于“记”的文体的是: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滕王阁序》D. 《桃花源记》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________》。

7. “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8. “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9. “________,对海而唱。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10.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文章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5分)12. 文章中“她”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说明。

(5分)1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或信息?(5分)14. 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对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10分)15. 如果你是文章中的“他”,面对“她”的态度,你会怎么做?请简要说明理由。

哈三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迸发(bèng)剽悍(piāo)箴言(zhēn)B. 蹉跎(cuō)踌躇(chóu)缱绻(quǎn)C. 翩跹(xiān)黝黑(yǒu)踽踽独行(jǔ)D. 峥嵘(zhēng)缄默(jiān)窈窕(yǎo)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B.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老谋深算,处事不惊。

C. 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令人佩服。

D. 他们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C. 你难道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D.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能力强。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叶子黄了,冬天的雪白了。

C. 他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从不冲动。

D.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努力,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D. 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B.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含答案)

2020 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

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

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

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

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

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

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

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

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

人类狂热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这种惊人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的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

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羽和皮毛,是人类的缺点。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

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C.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

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B.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C.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C.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

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

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

累迁内阁学士。

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

擢兵部侍郎。

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

逾年,起署刑部侍郎。

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

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

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

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

”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

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

三十年,擢户部尚书。

子齐贤,乡试未中试。

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

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

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

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

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

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

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

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

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

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

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

”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

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

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典.山西乡试典:主持,主管B. 领.以世职领:引领,引导C. 过失可原.原:原谅,宽恕D. 病.喘,遣医视病:生病,患病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B.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C.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D.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

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

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5分)(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之后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化解前人的诗意,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