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民为贵实用教案

民为贵实用教案

民为贵的历史渊源
民为贵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儒 家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孟子》中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观点,成为民为贵思想的经典 表述。
随着历史的演变,民为贵思想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 不同程度的传承和发展。
民为贵的重要性
民为贵思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指 导思想,它对于保障人民权利、 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国家发展具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 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公益事业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让学生成为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04
民为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2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民为贵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民为贵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民为贵理念概述
民为贵的含义
民为贵,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最 重要的存在。它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 的地位和价值,认为人民的福祉是国 家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社会层面,民为贵理念倡导关注弱 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 平和和谐。
在政治上,民为贵理念强调政府应该 以民意为依归,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 益,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案例二:某中学的民为贵教育实践
总结词
创新方式,强化实践环节
详细描述
某中学在民为贵教育实践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民为贵主题辩论赛、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强化实践 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民为贵思想。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某高校的民为贵教育实践
总结词
系统化课程设计,全面推广
详细描述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厚德载物。

在此精彩的历史画卷中,“人立国家,民为本”已成为一切兴衰的基本格言,提醒我们在一切事务中,要始终牢记民本观念,坚决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对民众的信任及赠予,以真正的回馈社会和国家的奉献。

概述:民为贵,这一命题是在古今中外被广泛赞誉和赞美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中枢力量,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倡导文明政治,尊重人权,提倡和谐社会,尊重个性的尊严,认真实施民本政策,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国家发展增添底气。

尊重人权:尊重人权是民为贵的本质所在,政府需要通过具体措施维护和谐社会,持续推进民本政策实施,加强个人尊严的尊重,让人民具备自由行为和正当权利,丰富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安宁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应当维护各种民众的权利,例如教育权、宗教自由权、免受暴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是民为贵的重要原则。

应当传承和发挥礼让、尊重、谅解等优秀传统社会价值,把社会原则贯彻到每一个层面,营造文明政治氛围,使每个公民珍视他人的尊严和人权,坚决抵制暴力、谩骂,促进政治生活文明有序,让社会能够和平发展。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为贵的根本。

各级政府应当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和民生水平,促进各阶层人民经济收入相对均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贯彻,加强社会凝聚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创建更加共建共治的和谐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激发:加强激发是实现民为贵的最优策略。

全体人民需要理解和认同民为贵的理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反腐败、依法治国、专家外经济,大力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创新,构建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添彩。

结语:民为贵,国家的发展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政府应当不断推进民本政策,尊重人权,提倡文明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民思想,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众的荣辱意识,让人民享有更完善的社会福祉。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教案标题:民为贵教案免费教学目标:1. 了解“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免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讨论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民为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民为贵?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来源。

- 分析“民为贵”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包括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幸福感等方面。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引导学生讨论免费教育对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思考与实践(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如通过社会活动、宣传等方式推动免费教育的普及。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为实现免费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思考与实践环节中的创意和可行性。

3. 学生对“民为贵”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的案例和效果。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与“民为贵”相关的素材。

2. 网络资源和书籍,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免费教育的案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与实践环节,学生将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教学延伸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费教育的理解和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民为贵》教案(2021最新汇编)

《民为贵》教案(2021最新汇编)

《民为贵》教案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

教师作辅导。

二:合作探究:思考:1、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2、“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

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

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

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

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3、怎样才可以得到民心?由第3则选文可以看出,第1则、第2则选文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

孟子是这么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认为,要想赢得百姓的心其实很简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而这样做也便是仁,所以孟子接下来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为动词,意思是走近、趋向。

“走”是跑的意思。

“圹”指原野。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归向仁、归向有仁德的国君,就好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一)读课文1、2、3则。

1、读准字音。

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授课教师授课班级2、9 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民为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板书设计民为贵孟子君轻民贵君暴民反君仁民归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第二则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第三则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明确:失其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简单)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简单)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难)概括:君仁民归三、探讨研究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提示:1、观点鲜明2、层次井然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3、机智灵活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民为贵”的核心观点。

(2)学习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君主因重视百姓而国家昌盛,或者因忽视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民”的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民为贵”。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为理解“民为贵”的思想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2)组织学生讨论: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3)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民为贵”这一观点的。

6、联系实际(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政府在哪些方面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的利益。

(3)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民为贵”的思想?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为贵”的思想内涵、论证方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3理论。

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

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

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

“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

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

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6、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与前一节一样。
四、巩固练习。
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
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
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
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
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
圹______谆_____朝觐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通_____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2)于传有之(传记)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害)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民为贵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孟子锋利痛快的议论风格和层次井然,明畅通达而又曲折有致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民贵民轻”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5)所欲与之聚之(为、替)
(6)所恶勿施,尔也(如此、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