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的《山寺夜起》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寺中夜起观赏月亮的情景。
诗中“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诗人不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被山寺中的景色所吸引,无法入眠。
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家,无处可归,只能在山中独自徘徊。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XXX的《春日耕者》通过描绘农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颈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春耕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珍视。
他认为政治法令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这首诗中,“春醉海棠”一句用字恰到好处,表达了海棠娇艳欲滴的美丽和春天的盛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不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XXX的《唐叔良溪居》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物形象。
他独自XXX思考,欣赏着门巷玲珑、野望通的美景。
他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隐士的洒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颔联中的“犹”“已”用得恰到好处,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XXX的《早行》中,XXX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行途中景物变化的特征。
诗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通过对比山和树的形象,表现了早晨的山雾和树影,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性的思考和追求。
他认为在早行的路上,真实的景象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XXX和XXX的两首诗都用形容词和动词来表现海棠的特点,XXX的《海棠》用“XXX”“红嫩”来形容海棠的颜色和娇艳,而XXX的《海棠》则用“碧绡”“红肤”来描绘海棠的颜色和柔美。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唐】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③。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④。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⑤。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⑥。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⑦。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⑧。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释】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
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②昵昵:亲热而细柔。
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
③划然:突然。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④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⑥未省:不懂得。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⑦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⑧遽:急忙。
⑨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古文运动旗手。
诗作气势宏大,想象丰富,语言新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参考译文】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
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接着又转成风和日丽,远处飘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飘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它一心向上,结果还是一落千丈。
惭愧呀,我空有一双耳朵,不会欣赏音乐。
但是听了颖师的琴声之后,我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
颖师你高超的琴艺,一会儿把我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我置入悲苦的地狱,就好像同时把冰火投入了我的胸膛。
【阅读训练】1.此诗和白居易的《_____》、李贺的《_____》并称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2.前十句摹写声音。
声音由_____突然_____,又_____,又____,又____,忽然又_____。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 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 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高中语文古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B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王维C. 苏轼D. 李清照答案:C二、填空题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是唐代诗人______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答案:李白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自宋代诗人______的《游园不值》。
答案:叶绍翁三、简答题1. 请简述《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答案: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横溢,擅长骈文,其代表作《滕王阁序》以其辞藻华美、气势磅礴著称,被誉为“骈文之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请简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夜晚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诗歌鉴赏题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白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
3.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
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的动作,表达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和答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感讽·其五》李贺①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
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
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晋挚虞《三辅决录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首二句写石。
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啜泣的景象。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②因循:随意地空让时光流逝。
③珠鞴(gōu):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④摩诃池:在锦城西,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此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场所——西楼着笔。
首句先以“豪雄”二字概括宴会盛大场面,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
B.“锦绣笙箫”描写歌管竞逐的画面,暗藏标题“宴”字;“在半空”则描绘出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水槛遣心二首(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水槛遣心二首(阅读答案)【唐】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①。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②。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轩:长廊。
楹:柱子。
赊:远。
②细雨两句:千古名句。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惟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参考译文】草堂离城郭很远,庭院开阔宽敞,旁无村落,能够极目远眺。
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泻着掠过水濛濛的天空。
城中人家十万户,这里只有两三家。
【阅读训练】1.首联写草堂的________、尾联与之呼应,更突出了草堂的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分别描写远眺到得景色。
从距离看,澄江平少岸是___景,幽树晚多花是_______景。
3.第五、六两句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前一句写__,后一句写____;出写出了鱼儿的___,斜写出了燕子的____,两句均写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儿和燕子的__态。
4.诗题遣心,说说诗人此时的心情。
5.默写杜甫诗句。
【参考答案】1.环境闲适幽静2.远近3.水中天上欢欣轻盈动4.诗人得到了安身之所,面对绮丽的春光,心情极其优游闲适。
5.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分类汇编专题03古诗鉴赏阅读

近三年(2021-202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古诗鉴赏阅读(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①,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远离中原的一处僻远荒凉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边塞诗一句一景,表面似乎不相连属,实际统一于“征人”形象。
B.马策、刀环虽然小而微,却足以引起读者对征戍之事一系列的联想。
C.“白雪青冢”“黄河黑山”两幅图景,描绘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
D.全诗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
2.本诗最后一联对仗尤其讲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小题。
楚州①夜泊【元】俞俊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注】①楚州:古地名,元代指淮安府路,下辖淮阴、山阳等地。
(1)首联“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①。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②劳苦辛。
闭廪③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老人:诗人自称。
②酤:酒。
③廪:粮仓。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侧面描写为主,通过富有乡村气息的意象描写收麦。
B.“赖”是“幸亏”的意思,表现诗人对有孙辈相助的欣慰。
C.“饥乏”“苦辛”侧面描写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热烈。
D.诗人赋诗,是为了表达对参加收麦入仓的外孙的怜悯之情。
高中语文必修下-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习题)(解析版)

《登岳阳楼》同步习题一、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有什么用意?2.杜甫《登岳阳楼》颈、尾两联由“家事”写到“国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宽广阔大的特点。
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出下文的诸多情感。
2.家事凄凉落寞,国事令人心酸,(或:个人孤独飘零,国家战乱不停)表达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两句是写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把整个天地万物都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本诗为写景抒情诗,作者站在岳阳楼上,触景生情,引发诸多感慨。
2.后两联抒发的情感,应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中关键词“病”“孤”“戎马”“涕泗流”来感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材料一:登岳阳楼(其二)宋·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材料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A.《乐府歌辞》B.《琴趣汇编》C.《格律诗萃)D.《古风拾贝》4.请根据两诗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异同填写下表。
5.两首诗画线句均有一“浮” 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答案】3.C4.流离失所的身世之悲/观景遗愁的无奈直抒胸臆老病无依的悲戚/对亲朋的担忧眷恋/无以报国的悲痛5.“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野步(清)赵翼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
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谢逸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飏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答:(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
(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16题。
霜天晓角陈继儒①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
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
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野步(清)赵翼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
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谢逸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飏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答:(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
(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16题。
霜天晓角陈继儒①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
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
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
③陈仲,战国著名思想家。
名定,亦称陈仲子,山东邹平人。
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