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解读
汉语言毕业论文:浅谈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目录摘要 (1)Abstrct (1)关键词 (1)Key Words (1)一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2)二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3)(一)成长经验 (3)(二)弑父情结 (5)(三)“身体写作” (7)三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哲学思考 (8)(一)“超性别意识” (9)(二)孤独意识 (9)(三)自省意识 (11)结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释 ..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5)在守望中独舞——浅谈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论文从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切入,将陈染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归纳梳理,从成长经验、弑父情结、“身体写作”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进而得出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即:“超性别意识”;孤独意识;自省意识。
[Abstrct]:Chen Ran 20th century 90's women's literatur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writer, his work has shown a distinct feminine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from the New Literature cut into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novel by summing up the sor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patricide complex, "Body Writing" discusses the three levels to start, then come to philosophical sense thinking, namely: "Gender Awareness"; solitude; introspective awareness.[关键词]:陈染;女性意识;“超性别意识”;孤独意识[Key Words]: Chenran;Feminist consciousness; "Gender Awareness"; lonely awareness;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批女性作家中,陈染是比较富有个性的一位。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1、家园之痛 (3)2、失语之痛 (4)三、回归与退守 (4)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2、女性存在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
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
浅析陈染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 关键 词】 “ 知识女性” 自 ; 我想 象; 陈染
陈染 是当代 女性 作 家中不 能绕过 去 的研 究对 象 , 已 出皈主 要 她 小 说专集 有 :纸 片儿 》 《 《 、 嘴唇 里 的阳 光》 《 处 告 别 》 《 往事 干 、无 、与 杯》《 、 独语人 》 , 等 及长篇 小说 《 私人 生 活》 散文 集 《 片残 简 》 谈 、 断 、 话录《 不可言说》 等。陈染的创作中渗透着自觉的女性意识 , 她在 小 说世界 里描 摹女 性成长 蜕 变过 程 及其 复 杂 的生 理 、 理 、 情变 心 感 化 特征 和特殊 体验 , 视角 囊 括 孩童 、 儿 、 叙事 女 青年 、 知识 女 性视 角 和 女性躯 体视 角 。其 中 , 知识女 性视 角尤 为值得 关注 。它作 为当 代 女 性的代 表类 型 , 凸显着 鲜明 的 女性 意 识 , 时又 是与 陈染 自身 身 同 份 重叠 的最多 的一个 类 型 , 予 了她最 多 的倾 注 和 观照 。 因此 , 寄 对 这 一形 象的解 读能 更好 地把握 陈染 的写作 状态 和女 性主义 态度 。
部 分突 出于整个 句 子 , 汉 的。 因此 , 们可 认 为 , 语 在句 式 变 化上 更多 采 用 的是 我 汉 替换 不影 响语流 即定 方向 的方法 , 在语 流中突 显焦点 。英语 采 用 改 变 结构 , 成动 态句 式的方 法来突 显焦 点 。然 而 , 管哪一 种 方法 , 形 不 都 是为 了达到 突显焦 点 的为 目的的句 式变 化。
一
这 种孤独 的生 存状 态。尤 其是 现代都 市声色 迷 离的环境 下 , 的 内心 执 守愈 发显得 重要 。离群 索 居的 女 性是 陈 染小 说 中 最常 出现 的形 象 , 们的共 同特 点是 有一 间
女性心理世界的隐痛_解读陈染_私人生活_

20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7
文 学 评 论
护。 扭扭的自说自话正是在这种境遇下缓解内心孤独的一种 方式。 她全部的成长经历都向她显示着外部世界的强大和自 我的弱小, 没有同伴的她只能在自己身上寻找交流的对象, 所 以她称自己的胳膊为 “不小姐” 腿为 , “是小姐” 并经常和它们 , 交谈。 特别是在母亲去世后, 她更加陷入精神的荒原中, 举目 四望一片苍茫, 宇宙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放这颗千疮百孔的 心灵。 与外界交流的 “失语” 使她只能沉浸在个人的语境中。 当旁人以怪异的眼光打量着她与母亲衣服交谈的失常行为 时, 扭扭却正沉浸在象征世界里体会着一点温暖和快乐。 其次是在主观时空中的思绪畅游。对于扭扭而言, 时间 不再是一种客观的、 科学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尺, 而是由 “我的思绪流动而成” 。她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把自己从 现实生活空间抽离出来, 陷入扭曲的时间纬度而不愿自拔。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缘于人在潜意识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痛苦 的逃避, 拒绝接受客观事实, 在头脑中建立完全个人化的秩序 有离去只是变成了隐形人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 这种无奈的 自欺让人怜惜, 也揭示了女性的一个普遍弱点: 通过逃避来获 得心理上的平静和安全感, 固守自己的狭小空间以回避现实 的残缺, 建造起自己灵肉栖息的 “浴缸” 以极端的姿态抗拒外 部世界, 退回单纯的童真以自怜自恋来获得精神上的自我肯 定。正像陈晓明先生说的那样, 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可以抗 拒她的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才是她真实的存在。在完全自我 的思维逻辑中, 扭扭修补着现实生活中的残缺与创痛, 一任思 绪在广阔的空间中曼舞。生命的独异性决定了时间的私人 性, 每个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独异的时间。陈染在这里再次 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相对性: 对于一个个体的精神 空间而言, 真与假、 现实与想象并无绝对界限, 因而也就再次将一个女性个体性的体验升华为人类的整 体经验。 三、 情感之痛——两性关系中的主体意识 扭扭以两性关系中的主体身份出现, 敢于以女性性别角 色去体验、 认识世界, 探索两性关系中灵与肉的存在, 传达出 女性的自我醒悟。 无论是镜前的自我凝视、 抚摸和欣赏, 还是 对性欲需求的自白, 都是作为性别主体、 作为女性生命本体而 呈现的, 是女性对自我真实、 自然、 正常的生命体验的主动释 放。她不再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存在, 不再是男性笔下恶意 的、 歪曲的、 不实的描写, 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而是女性对 自我同时也是对他人对世界的一次主动探询、 发现和认知。 然而这种清醒的主体意识也带给她更多灵肉关系中的困惑与 创伤。 小说一方面彰显了 “菲勒斯中心” 下女性对于异性身体的 欲望, 勇敢地喊出了生命最本质的渴望。伴随着一个柔弱女 子欲罢不能的羞辱感和快感、 内心的焦灼和煎熬,性” “ 作为一
陈染笔下的超性别意识

陈染笔下的超性别意摘要:超性别意识写作,是指作家超越单一的性别立场,站在“人”的立场上写作,关注“人”的普遍问题,表达“人”的共同情感。
超性别意识是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一大潮流。
作为九十年代女性作家代表的陈染,在创作上显现的独特风格,是文学界的一大风景。
陈染首先提出超性别意识这个概念,那她作品中是否真正实现了超性别意识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独树自己的意识观念。
分析陈染笔下的超性别意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超性别意识这一概念,实现它的未来意义。
关键字:陈染超性别意识双向视觉双性同体双性和谐Abstract: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writing, refers to the writer, beyond a single gender position,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person" of writing, focus on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human" express "person" mutual feelings. Super gender awareness is a big tide female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ninety 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emale writers in the ninety s, Chenran vividly recounts modern people's perplexities, appear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que style, is a great landscape in the literary world. Chenran's first super gender consciousness, the concept is put forward that whether she works really realize the gender?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can help us to analyze female writers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dopt what kind of way to the tree concept of their own. Chenran's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gender consciousness, help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the concept, realize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Keywords:chenran gender consciousness two-way visual bisexual consubstantiality harmony between 前言:超性别意识一词最早出现在陈染的《超越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一文中。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2005年11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5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23 No. 4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蒋丽(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9)是主人公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共同体验,是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弥漫性的生存氛围。
隔绝的空气阻碍着人们自由的呼吸。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主人公们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不仅生存个体之间无法沟通、无法交流,而且甚至还彼此提防、窥视、诅咒着。
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现实的生存世界的真切体认,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困惑与痛苦。
她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之后,洞穿了日常烦忙背后的空虚冷漠,鄙薄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在现实中又经历了痛苦铭心的亲情、爱情、友情后,又感到更加巨大无际的孤独。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她,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退守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图分类号] I207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7-05[摘要]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
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
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
陈染的在陈染的小说中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几乎是孤独而封闭的,如肖倪拗拗、黛二、孤独”““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2936 (2005) 04-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论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当下,正是因为来自于外部的历史与现代性冲撞的合力,促使了女性分裂意识的形成。
女性不仅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并且,更意识到了作为女性自己的身份、角色、意识形态等。
脱离正常的意识,就预示着女性分裂意识的觉醒的开始。
女性分裂意识的形成,随之而来就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2.1男权的反抗尽管有着对于男权的恐惧,但是女性也渐渐地表现出了对于男权的反抗。
《私人生活》倪拗拗在文本中,描述了其向男权中心挑战,对自己老师和父亲的反抗。
以及认为一切公共的事务都是具有父权制色彩的,所以到最后将自我封闭在了卧室之中,以此来书写自己的私人生活。
2.1.1歷史、道德价值的拒绝对自我的关注,对历史、道德价值的拒绝,以及对男性话语体制和审美追求的疏离。
更是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而来的。
文本中,倪拗拗为自己的手脚取名“不小姐”、“是小姐”,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体现了对自我的关注的表现。
认为文明的意义就是命名,只是一种形式;用沉思默占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对于现代生活普遍的“游戏人生”的拒绝。
2.1.2男性话语的疏离在父权制社会,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所以文本中认为的外边的言辞就是一种相对于自身身为女性相对的男性话语,而这些男性话语都是虚伪的,都不是真实的。
倪拗拗看到了一本老书是这样描写女性的:“女人是危险的、邪恶的、潜行卑鄙的四蹄兽。
”倪拗拗认为这本书一定是男人写的,老书表明了年代久远,即女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父权制社会,由此体会到男人才是危险的,发出不必去找男人的感悟。
2.2女性欲望的追求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本能或自存本能,另一种是性爱本能或性欲本能。
但是,女性意识觉醒后,这套古老的秩序就不再起作用了,女性将不再因为世俗陈规而压抑自己的天性、欲望。
一方面欲望对于自己有着吸引,另一面又表现出排斥。
倪拗拗对于T老师的感情虽然一直都是厌恶,反感的。
但是在T老师对于自己表达了爱意之后,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同意了与其交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解读
摘要:在当代文坛中, 陈染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十分突出。
本文主要论述陈染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的困境和在超越困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陈染小说;生存困境;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陈染的小说,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源于她所采用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即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个性、主观性、陈述性的话语。
陈染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正是用这种女性特有的笔触,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
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成长过程。
本文试图研究小说中女性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
通过这些女性对孤独的体味坚守,从而展示她们孤独的存在意义。
再者就是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让人不禁侧目。
一、追求个体情感
如果说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陈染的作品则让女性在与自己的身体遭遇中完成了自我造型。
小说中激荡着埃莱娜?西苏“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的回响。
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因自己的身体进入了男性的世界而存在,“身体是女性赖于确立自己,证实自己的存在尺度与价值尺度”。
陈染将这种价值尺度进一步凸现为一种解放、自由和摧毁男性伦理的女性欲望的标识。
在陈染的绝大部分小说中,女性性经历体验无疑是她写作的重心。
个体情感还表现为另一个词语——自恋。
对男性以及外界的极度失望使她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对自身躯体的关注与迷恋。
《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两膝曲着,侧身而卧,这姿势让她产生某种空虚,由于空虚,又产生某种幻想,又由于幻想,使她感到某种深刻的孤独。
”黛二极度自恋以至于她的朋友墨非觉得她不能一个人在河边漫步,怕她因自恋而跳下水拥抱自己的影子。
《破开》中的主人公“我”如两棵悠闲柔韧的丁香树散漫随意又稳定自守。
当她们孑然一身时,只能退回到自己的内心和自身,因此,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的自恋,便能引起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二、强烈的自救意识
女性在现实中遭遇各种生存困境,而这些生存困境使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更难实现女性争取独立地位和主体性的愿望。
女性为了摆脱各种困境,实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希望通过女性写作从精神上摆脱男权中心的压制,其中“个人化写作”对男权中心的反抗最深刻也最有力度,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个人化写作作为反抗专制男权的基本手段,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拒绝男性的参与,争夺女性的话语权。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
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因为在这个世界中,男人和女人构成了最基本的二项对立,而陈染的作品恰恰是针对具有权威地位的男性世界而构建的女性存在空间。
这种显而易见的写作姿态,并非旨在与之抗衡,而是希望得到一种角色的认同和价值肯定。
三、对于生命的探求
(一)孤独的灵魂
陈染文本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孤独”、“忧伤”、“忧郁”的字眼。
其主人公不是孤独忧郁就是幽闭多思。
其文本处处散发的“孤独意识”,正源自创作主体的孤独心境。
比如陈染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专横、执拗、暴戾、冷漠的;与此同时,“母亲”形象则大多是温良优雅、才情横溢、聪慧著感的知识女性。
但“母亲”尽管充满智性、灵性并有优雅的体貌,却并不能挽救她失败的婚姻,最终只能独守家园。
在单亲多感的“母亲”关爱和熏陶下,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中,黛二多思、善感、孤独忧郁的性格特征就自然而然[1]。
孤独和忧伤奠定了陈染创作的基调。
如果说这种基调的产生主要源于陈染孤独的生命意识和孤独的心理状态,那么陈染文本中的孤独和忧伤也正是她生命意识的流淌和心理状态的写照,她与生俱来的忧郁和孤独,使极富文学天赋和艺术才华的陈染创作的一系列形象,如肖蒙、黛二、水水和雨子等,在性格上都有相似之处:纤细敏感、多思、孤独、不谙世俗,都有一种明显的幽闭倾向。
在一些
人物形象的身世经历上,有着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显示出作者创作中的自叙特色。
(二)女性的成长
陈染小说文本中,女孩童年的创伤性经历清晰地做着人物的人生底色。
家庭的支离破碎常常是她们的童年所无法回避的现实:父母离异、父爱残缺不全,童年的天空布满阴霾。
创伤首先来自父亲。
《私人生活》中童年的“我”就曾怀着恐惧与惬意剪开父亲的毛料裤子,把那累积的对抗性膨胀到了极端。
创伤还来自其他成年男性。
这些女孩都或多或少遭受到男性的“诱拐”及侵犯,造成自我的确认和对两性的认知存在误区与盲区,于是,女孩成长过程不能自然而然且须付出痛楚的代价。
这些创伤性情结渐渐沉淀在女孩的潜意识中,继而移位、异化和裂变,成为其人格发展与建立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成长过程也由此失去平衡与宁静[2]。
(三)自我性别的复苏
在《小镇的一段传说》里,陈染借助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将目光投放于远古时代的荒蛮社会中的男女两性之中,虽然主旨在于探索宇宙、生命、意识等重大前沿问题,但作者的女性生命经验及其性别视角导致其天然地对女性人物及其生存的关注与审视,于陈染对女性原欲的神秘和力量进行了形象的揭示。
与这篇小说相关的小镇文学,同样是原始欲望受到无比压抑的小镇人物,他们的命运事件,被压缩在了极其精致的构思中。
的陈染敏锐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关键点,她发现了性别话题并将它之推到文学表现的前沿,其写作笔
触直接伸向了男女两性性别关系上,从而将始终处于混沌不清状态的女性性别身份清晰化。
四、结语
本文对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如上分析,只是陈染小说艺术世界的极微小的一个方面。
陈染以沉思的女性形象,以对女性生存的追问,对生命的探求,对人性关系本原的展露,为我们打开了生命想象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陈染.无处告别[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78.
[2]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