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无处告别》
陈染

•
长久的沉默,使她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她无法自我排解, 长久的沉默,使她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她无法自我排解,她似乎心 甘情愿做一个幽闭症患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这种远离, 甘情愿做一个幽闭症患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这种远离, 恰恰造成了一种生命的残缺,甚至倪拗拗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 恰恰造成了一种生命的残缺,甚至倪拗拗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时间 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陈染说过她的青春期就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 陈染说过她的青春期就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半疯半 濒临崩溃地走了过来,走的弯路太多,偏执的东西太多。 醒、濒临崩溃地走了过来,走的弯路太多,偏执的东西太多。所以她 现在依然喜欢“ 但决不偏执。生活需要遗忘,在遗忘中成长。 现在依然喜欢“想”,但决不偏执。生活需要遗忘,在遗忘中成长。 那么,倪拗拗呢,她将如何遗忘,抑或者她本身就不需要遗忘, 那么,倪拗拗呢,她将如何遗忘,抑或者她本身就不需要遗忘,因为 她从来没有接近过现实? 她从来没有接近过现实? 事实上,于倪拗拗而言,这段“私人生活” 事实上,于倪拗拗而言,这段“私人生活”,带给她的是抹不去 的记忆与困顿。她清醒的表示: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 的记忆与困顿。她清醒的表示: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时 间和记忆的碎片日积月累地飘落, 间和记忆的碎片日积月累地飘落,厚厚地压迫在我的身体上和一切活 跃的神经中。 她无法摆脱, 跃的神经中。”她无法摆脱,终也无法阻挡生活带给她的种种经历跟 记忆。无论她如何逃避、躲藏,那段青春期的成长, 记忆。无论她如何逃避、躲藏,那段青春期的成长,都必将成为她心 里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陈染的叙事总是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展开, 里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陈染的叙事总是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展开, 这种叙述具有某种奇妙的破坏性。她的文字节奏带有一种优美的弧度, 这种叙述具有某种奇妙的破坏性。她的文字节奏带有一种优美的弧度, 令作品读起来充满诗性。她在《私人生活》中写道: 令作品读起来充满诗性。她在《私人生活》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个 天使,但是天使也会成长为一个丧失理性的魔鬼。 我想: 天使,但是天使也会成长为一个丧失理性的魔鬼。”我想:这个陌生 的陈染,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天使;如果她是魔鬼, 的陈染,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天使;如果她是魔鬼,也该是个很人性 化的魔鬼吧! 化的魔鬼吧!
无处告别的孤独_读陈染_无处告别_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陈染作为当代女性作家以其细腻的笔端揭示了当代女性生活的窘境。
一些现代文明在给人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内心的安宁。
他们身处闹市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强烈的孤独,孤独构成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一、朋友———信任依赖与疏远陌生陈染笔下的主人公都呈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黛二,一个内心丰富的女人,她对于朋友们的信赖和需要不比对任何一个情人的少多少,她们都有着敏感脆弱的心灵,彼此心有灵犀互相欣赏。
黛二与缪一、麦三之间的感情,好得有时使男人们也插不进来,理解与信任是维系其感情的桥梁。
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得相当深刻、忘我,但同时又脆弱得不堪一击。
缪一与麦三都先后与别人同居结婚,无形中给黛二一种压力,也同时建筑起她们沟通交流的障碍。
在分离时,黛二对缪一拥抱的回绝更是加固了这堵无法穿越的墙。
黛二看到缪一憔悴与凄切的妊娠反应,怜惜之情油然而生,却被缪一的冷漠深深地压在心底。
当黛二带着营养品去看望缪一时,她的一番真诚被缪一的所作打击得所剩无几,寒喧客套话使以往真诚的贴心话荡然无存。
信任感的缺乏,使得主人公更加孤独,没有交流的基础,没有信赖的屏障,陌生越来越多的横亘在她们之间。
此时的主人公便学会了用孤独来封闭自己。
二、母亲———相依为命与战争无数陈染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的温文尔雅及丰富的涵养总会使主人公崇拜与景仰。
母女二人艰难的生活是以相互理解和扶持为前提的。
在失去了男人的家庭里,母亲的艰辛显得尤为珍贵,而黛二也很理解母亲的难处。
与母亲的相处又是悲伤与孤寂的。
两个单身女人都拥有着异常敏感的神经,稍不小心就会碰伤对方。
许多母亲认为她们的职责是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用自己的经验驯服她们。
所以对女儿的爱与呵护也变得强权起来。
于是窥视与反窥视、控制与反控制的常态会经常上演。
她们常常用言语扎伤对方,往往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将事态扩大到观念与情感的大问题,不满与怨恨骤增,战争频繁且永无休止。
[无处告别] 无处告别陈染讲的什么
![[无处告别] 无处告别陈染讲的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610e304e009581b6ad9eb43.png)
[无处告别] 无处告别陈染讲的什么有时候,一个闪念确定的一切,能够贯穿人的一生。
你会发现,时间的长短快慢对你执意坚持的某些事并不具意义。
纵然时光飞逝,年华瓣瓣指间飞落,那又怎样呢,时间只记取了与你在烟花深处的那场告别。
当时只道是寻常。
残香细袅秋情绪。
弹指韶光过。
从某处达到某处,对于现在,可以是倏忽而至的事情。
可是,要从桃花灼灼的某处告别,难。
你心底浮现一种沉淀之后的灰绿色,碰触到它的瞬间,就幻化成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说,你是很早以前就丢失了春天的人。
一定是这样。
在断裂之后呈现的秋色,使你无法触摸春天。
记忆如一张年深日久的黑白照片,被我们翻出来展示给对方,看那些旧痕陈伤。
你的笑容之后,藏着寒冷与黑暗。
而我,很多次,都只想对所经历过的一切,保持沉默。
永久的,永久的沉默。
只想用笑容掩盖那些所穿越过的,所挣扎过的,所承受过的,所毁灭过的。
那些,血。
对于无法被揭示的真相,我只对你说,没有真相。
我真的愿意做被疼爱着的天真无邪的孩子。
此刻。
任何时刻。
我们穿透黑暗的行走被你的歌声绚烂着。
我倒空一切,倒空我自己,只感受此刻有你的温馨。
过去内心的伤痛,都在身后的黑暗里。
我要你知道。
夜空中有清澈星光。
街边有霓虹幻化流淌。
风迎面吹来。
你高唱着一路向前,没有任何顾忌。
大步向前的背影,如劈开黑暗的凌厉的剑。
这是你血肉里的力量和真实。
我听着夜空中,你的剑气发出的铮铮的撞击的声响。
我有瞬间的开放。
携你的手,没有任何言语,安静地,走在你身旁。
你歌唱的任务,是要把很久很久以前郁结的黑暗,告诉给现在的人听。
从不曾顾虑别人是否能够理解。
它在生命行进着的地方得到了安放。
所以,我只,安静地开放。
我知道了我的出处,肉体的出处,灵魂的出处。
也因而知道了他们的归宿。
我笑着指给你看莲花的开放。
无限风光。
真正美好的地方,从来都不是能够轻易抵达的。
抵达了,也不是轻易能咂摸品味说的尽的。
也不是能够轻易离开的。
我用了40年才最终抵达。
生命里全新的感受和启发升腾着,快乐和飞翔的感觉混合着。
陈染小说中的灵肉冲突及其悲剧性

陈染小说中的灵肉冲突及其悲剧性作者:吕静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内容摘要:陈染作品中遍布灵肉冲突以及灵肉冲突导致的悲剧宿命。
笔者将参照性别分析、文本分析,审视陈染作品中的灵肉冲突及其悲剧性。
并认为其作品中的冲突是陈染灵肉和谐理想与现实矛盾所致;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小说结构、叙事话语与同性之爱三个方面。
关键词:陈染灵肉冲突悲剧性别分析文本分析一.灵肉和谐理想下灵肉冲突不可逆转陈染在《超性别意识》中说道:“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目前基本上是男权的世界观和规范,由于社会角色、压力以及对手的竞争,男人在整体上比较女人相对而言要虚伪一些,因为他们要更多地去面对征服这个肮脏的世界。
”陈染指出“有时,在恋爱中男人比女性更多一些虚伪”,“看不到这一点,是女人的悲剧”,正是看不到致使一场场感情在灵与肉的冲突中上演不久便戛然而止。
陈染创作的第一个丰获期(1986-1994),发表作品主要有《人与星空》、《孤独旅程》、《世纪病》、《定向力障碍》、《消失于野谷》、《纸片儿》、《与往事干杯》等。
这些小说的共同点在于每一篇文本中都有一个与女主人公相依相恋的男性,他们都是作者对理想之爱正反两方面的表达。
女性意识不到男性在恋爱中的虚伪,理想与实际短暂苟合、灵肉分裂冲突。
“我”与笔挺,“我”与流浪人,“我”与山子,“我”与老奈,其中,我与老奈、H是反面的表达。
“我”与老奈和H之所以貌合神离,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与他们世俗的生活方式不能相容。
正如陈染所说:“我的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女主人公,他们看不起某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男人”,灵肉冲突可见一斑。
在其小说《空的窗》中,女主人公渴望与男人在肉体结合之中,心灵也深挚地结合。
灵与肉的和谐统一似乎是女性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是她得不到满足,于是采取闭上眼睛想象她的情人如何优秀来满足自己。
这种灵肉无法契合而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无奈又悲凉。
在陈染创作的第二个阶段(1995-1999)里,《无处告别》中有一个例子: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女人爱上了一个男气功师,她满怀真情,最后发现自己只不过充当了气功师的试验品。
东北师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2-[学习资料]-答案5
![东北师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2-[学习资料]-答案5](https://img.taocdn.com/s3/m/1f23473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8.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22秋在线作业2答案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卢嘉川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项】《红旗谱》
【B.项】《“锻炼锻炼”》
【C.项】《将军族》
【D.项】《青春之歌》
【此题正确选项是】:D
2.布局精雕细琢,工于营造意境,用诗的语言托物寄情,歌颂祖国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具有上述特点的作品是()
【A.项】《太阳下的风景》
【B.项】《社稷坛抒情》
【C.项】《茶花赋》
【D.项】《黄鹂》
【此题正确选项是】:C
3.小说《受戒》描写了和尚娶妻生子、杀猪吃荤、赌钱等行为,以及小和尚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
【A.项】对违背佛门清规的出格行为的批判
【B.项】超脱世俗欲求的虔诚信仰的赞美
【C.项】把出家做和尚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的否定
【D.项】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此题正确选项是】:D
4.善于描写人的异常感觉,通过对主要人物黑孩的超乎平常人的感觉能力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既具有对"文革"那个苦难现实真实写照的一面,又使作品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
这篇小说是()
【A.项】宗璞的《鲁鲁》
【B.项】铁凝的《哦,香雪》
【C.项】张承志的《春天》
【D.项】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此题正确选项是】:D
5.诗歌《麦地》的作者是( )
【A.项】冀汸
【B.项】艾青
【C.项】舒婷
【D.项】海子
【此题正确选项是】:D
6.《慕尼黑》一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 )。
喧嚣城中孤独的舞者——《无处告别》中黛二形象研究

作者简 介: 王婉波( 1 9 9 1 - ) , 女, 河 南省 焦作 市人 ,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专业 在 读 硕 士 研 究生 , 主要 从 事 中 国现 3代 " - 文学研究。
眼睛又 黑又 大 , 妩 媚又 显忧郁 , 身 上散 发一 股子 知识 女 性 的多愁 善感 、 孤独 、 傲慢 。 ” 【 1 ] ( ∞ 她 虽然 生得 柔弱 , 但 内一 i 2 , 却 有 无 限 的力 量 , 无论 是 对 自己 , 对 别人 , 对 情感 , 还是 对世界 都有 相 当的把握 力 。 但 黛二 是孤独 无助 的 , 她努力 寻求 自我 与社会 的和 谐 , 但 永 远无 法 找到符 合 内心理 想 的社会 角色 和精神 家 园 。
特点 给读 者 留下 了深 刻 的印象 。
一
、
何 以有黛 二
黛二是《 无处告别》 中 陈染 精 心 塑 造 的 女 主 人 公。 也 是 陈染 本人 生活 经历 及思 想 的映射 。 陈染 1 8岁 的时 候 , 由 于家 庭 的变 故 , 她 和母 亲
在 一个 废 弃 的寺庙 里 生活 了 4年多 .这 段生 活经 历 对 作 者 的一生 产生 了很 大影 响 ,决定 了作者 的世 界
的孤 独 、 焦 虑 意识 。 更是 陈染 本 人人 生 观 、 世界 观 的 真 实 写照 。作 者把个பைடு நூலகம்人 的情感 遭 遇融 入 女主 人公 黛
二 的生活经 历 中。陈染 从小 父爱 的缺 席 导致 她具 有
一
种 恋父情 结 。 陈染认 为 。 父爱 的 缺失是 她 生命 中到
目前 为止一 个 最致命 的残缺 。所 以她 在作 品 中一 而
《无处告别》读书笔记

《无处告别》读书笔记《无处告别》读书笔记这么多天一直被陈染的文章渗透的神经兮兮,"我"的幽闭冥想症、黛二的无奈逃离与归来、寻找生存理由的送死信的老头、早晨眺望窗外,眼洞却又空又大的女人、还有缪一、麦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萦绕在我杂乱的心间。
我想抛开他们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把这些都紧紧的攒入脑中,我想可能和他们有共同点去寻找一个安静安全的栖息之所。
我一直记得陈染的话,虽然不确定是否为本人的直接描写,但我相信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主观臆想。
创造一个人不外乎自己的形象或是假想敌或是崇拜向往的人。
所以我深信书中的每一个人都鲜活的存在着生活着。
"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是个幽闭冥想症患者,难以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害怕亮光,那些光像是赤裸裸的将其暴露于人前,穿透身体看到先天孱弱的本性,当这些文字呈现在我面前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这是在说我吗?我和她一样喜欢一个人呆在小屋里,插上门,拉了窗帘,关上灯,就是我的世界;我曾经也想像黛二一样逃离这讨厌的城市,逃离这惯性一样无聊空洞的生活,可是她的逃离让我有了后怕,怕逃出一个幽暗的城市再次进入一个更加厌烦的空间,这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在三个月末又逃似的回到这个曾经被自己狠狠诅咒过的城市。
这已经不是一个生活地点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于固有的生活方式,习惯于惯性所以就更习惯于抱怨。
我们不喜欢挑战,不喜欢再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有时候觉得像是固步自封,但是一种已经熟悉了的亲切我很难抛弃。
我像是个陈旧的、迂腐的、传统主义下的奴隶,被固有的、惯性的生活奴役着,即厌恶着旧生活又懒惰于开辟新生活,连反抗都做的与世无争。
我是多么痛恨这样的自己,但是庞大高傲的自尊心不容许我低下头,只有痛苦又微笑着慢慢生活。
行走着,慢慢找寻我想要的生活,平静中播散着自己的爱。
听说过一种"彪爱"公益活动,主题是要打破冷漠,大声把爱说出来,把人心的距离拉近。
每一次这样振奋人心的活动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人身价值和现实行为的改变,结果也确实是这样。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 (59)

题目: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等。
选项A: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选项B:铁凝的《哦,香雪》选项C:舒婷的《致橡树》选项D:张洁的《祖母绿》答案:舒婷的《致橡树》题目: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选项A:《荒山之恋》选项B:《长恨歌》选项C:《小城之恋》选项D:《小鲍庄》答案:《小鲍庄》题目: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选项A:《长恨歌》选项B:《乌托邦诗篇》选项C:《启蒙时代》选项D:《叔叔的故事》答案:《启蒙时代》题目: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
选项A:《哦,香雪》选项B:《玫瑰门》选项C:《笨花》选项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答案:《玫瑰门》题目:《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选项A:司猗纹选项B:庄老太爷选项C:苏眉选项D:竹西答案:司猗纹题目: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
选项A:《一个人的战争》选项B:《子弹穿过苹果》选项C:《守望空心岁月》选项D:《同心爱者不能分手》答案:《一个人的战争》题目: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选项A:《与往事干杯》选项B:《私人生活》选项C:《无处告别》选项D:《嘴唇里的阳光》答案:《私人生活》题目: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同性恋的赞美态度的()。
选项A:《嘴唇里的阳光》选项B:《与往事干杯》选项C:《私人生活》选项D:《无处告别》答案:《私人生活》题目:因具有朦胧的女性视野而受到批判的《百合花》的作者是()。
选项A:韦君宜选项B:茹志鹃选项C:宗璞选项D:杨沫答案:茹志鹃题目: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
选项A:《爱,是不能忘记的》选项B:《祖母绿》选项C:《无字》选项D:《方舟》答案:《无字》题目: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上的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有朋友给我推荐陈染的小说,一直没有去阅读。
那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的偏见。
但在她的每一部文集里,《无处告别》都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想,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黛二小姐庸困倦怠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着什么。
”
我一直在琢磨,陈染以这样一句漫无边际的句子作为小说的开头,一定有着什么诡秘的用意。
的确,如果说这句话并不能证明小说的主题的话,那它起码清楚地印记下了女主人公的状态。
黛二小姐是以头痛、牙痛,还有仿佛整夜未眠的感觉进入状态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恰好是一篇用人物的状态来替代主题的小说。
黛二小姐的状态正愈发无限地逼近现代人的精神领域。
正如小说永远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而不是煞费苦心编织离奇的故事一样。
从这一角度出发,《无处告别》可以带来一种启示——游移中的精神最终被生活所吞没和拒绝。
黛二小姐生活在自我的情绪中,她试图跟广阔的社会产生更多的接触,小说也就此从朋友,现代文明,母亲,和世界与黛二小姐的关系中去寻根究底,黛二小姐也同时从各个方面承受不同的压力。
在最近或最远的生活里面,带给黛二小姐最终的失意和沮丧则是完全相同的。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在黛二小姐的朋友中,墨非是个善于游戏自己的人物。
遗憾的是,他走得并不彻底,他仅能勾起黛二小姐对朦胧未来的想象。
但这远远不够。
黛二小姐固执于自己的任性和幽闭。
所以她放弃了墨非。
黛二活在一种纯粹的自言自语中。
她选择了生命由浓重到虚无的逃离。
黛二在文明的城市里渐渐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她的恐惧和焦虑超越了此时此刻的时间河流,停留在现在以后,停留在毫无空间感的广袤宇宙之外。
它所代表的是最基本的接触和方式。
欲望的复杂的背后,其实是生命原始的简单状态。
黛二小姐一意孤行,甚至是奋不顾身去接近这种真实。
不论真实意义存在与否,她都付出了代价。
她在美国的那场可怕的、摇摇欲坠的婚姻;她与朋友缪一、麦三的道别,整个气氛的恍惚,不可捉摸和忽隐忽现的隔阂,都表明了黛二小姐的决心以及根深蒂固的压抑。
人内心的真理意识已经流于虚假了。
“我想走在老地方/我想走在老路上。
”
黛二终于在不知不觉中滑出了单纯的物质欲求,现实的战车将她摔离了轨道。
她妄想用子虚乌有的意念来解救精神。
那个滑稽的气功师也就乘虚而入。
人性的平衡被出卖和利用。
黛二的失败活象是命中注定似的。
当黛二独自疲惫地飘摇在城市街道的风雨中,她依然保持着冷静。
她获得了仅有的支撑。
只不过,生命充满着失望,没人对快乐负责,包括你自己;人类的精神永远在告别中轻轻地转身离去。
由此,陈染的《无处告别》给予了阅读者最深刻、最残忍的伤害。
除此,没有别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