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陈染个人化小说主题解读

她清冷孤僻 、 多情高妙 ; 她细腻敏锐 , 又无奈脆弱 ; 她执着 自信 ,
又 随意空灵 。在 内一 , 有一个 完整 自足 , t她 l , 而同时又残 缺混乱 的世 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于爱情( 并非 限于男女之间) 的渴望 和怀疑 ; 有 对于女性 的软弱和被动的哀叹 , 也有对于男性 自命不凡 与装 腔做势 的嘲笑;有母亲与女儿 的纠缠——这种 纠缠似乎已被赋于了某种象
表作 品 《 另一只耳朵 的敞击声 》 、 《 凡墙 都 是 门》 《 、 沙漏 街 卜语 》 、 《 私人 生活》 ,多 以现代女 性 的独
居 生 活 为 背 景 ,表 达 人 与 世 界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及其生存体 验的触摸 。陈染作 为 一 个 无 法 也抗 拒 认 同任 何 集 团、 群体 的个人 , 自己的生命 体 她
学 教育
名利 。她 只是生活在 自己未必 广
别写作 的色彩。她是一个个人 , 但
不是 一个无性或 中性的人 ,而是
一
验和言说 着掩盖于生存 表象 背后 的那 种生 存之痛 。特别是近年来 , 陈 染 的 创 作 呈 现 出 更 为 鲜 明 的
“ 边缘 心 理” 女性 意识 ” 其代 和“ ,
陈染是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 特而重要 的女 性作家代表 。 八 十年代初 开始发表诗 、 散文 , 以小 说《 纪病 》 世 在文坛脱颖 而出 , 被
视为“ 纯文学 ” “ 、先锋小说 ” 严肃文学女作 家中的最新代表 。2 世 纪 0
9 年代 以后 , O 陈染 渐渐离开 了“ 回忆 ” 或讲 故事 的写作方式 , 回到 内
学 教 育
陈染 个人化 小说 主题 解读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1、家园之痛 (3)2、失语之痛 (4)三、回归与退守 (4)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2、女性存在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
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
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解读

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解读摘要:在当代文坛中, 陈染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十分突出。
本文主要论述陈染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的困境和在超越困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陈染小说;生存困境;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陈染的小说,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源于她所采用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即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个性、主观性、陈述性的话语。
陈染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正是用这种女性特有的笔触,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
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成长过程。
本文试图研究小说中女性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
通过这些女性对孤独的体味坚守,从而展示她们孤独的存在意义。
再者就是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让人不禁侧目。
一、追求个体情感如果说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陈染的作品则让女性在与自己的身体遭遇中完成了自我造型。
小说中激荡着埃莱娜?西苏“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的回响。
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因自己的身体进入了男性的世界而存在,“身体是女性赖于确立自己,证实自己的存在尺度与价值尺度”。
陈染将这种价值尺度进一步凸现为一种解放、自由和摧毁男性伦理的女性欲望的标识。
在陈染的绝大部分小说中,女性性经历体验无疑是她写作的重心。
个体情感还表现为另一个词语——自恋。
对男性以及外界的极度失望使她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对自身躯体的关注与迷恋。
《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两膝曲着,侧身而卧,这姿势让她产生某种空虚,由于空虚,又产生某种幻想,又由于幻想,使她感到某种深刻的孤独。
”黛二极度自恋以至于她的朋友墨非觉得她不能一个人在河边漫步,怕她因自恋而跳下水拥抱自己的影子。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陈染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与魅力分析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第 1 0 0年 9期
陈染 小说 的语 言表 达方 式与魅 力分析
杨 涵
( 汉 大 学 新 闻与 传 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 0 2 摘 要 : 染 作 为 九 十 年 代 女 性 文 学 中 的 一 个 代 表 作 家 , 小说 的 语 言 表 达 上 具 有 独 特 的 感 染 力 。就 以 陈 染 的 小 说 陈 在
成 两 种 色 彩 , 半 青 白 , 一 半 紫 红 。她 把 这 只 忽 然 变 得 畸 一 另 言 预 示 情 感 , 感 推 动 情 节 。从 而 , 章 读 起 来 婉 转 凄 美 。 情 文 “ 光 斜 射 进 来 , 缕 惨 白 的 光 线 抹 在 黛 - d 姐 的 被 子 形 了 的 手 抚 在 自 己 的 大 腿 上 轻 轻 滑 动 。 简 单 的 细 节 , 象 月 一 , ” 形 通 使 上 , 是 拥 抱 她 , 摸 她 , 压 她 , 似 乎 觉 得 那 光 线 拥 有 重 的 表 现 出 主 人 公 自怜 自爱 的 扭 曲 心 理 , 过 侧 面 描 写 , 难 像 抚 挤 她 量 和 质 感 , 有 呼 吸 和 温 度 。那 缕 光 线 从 天 国 而 来 , 人 她 拥 伸 以 言 喻 的 人 物 心 理 状 态 和 复 杂 的 人 性 构 成 跃 然 纸 上 , 就 这 的 心 房 , 摸 她 的 内 心 。 细 腻 的 笔 法 , 柔 的 女 性 主 义 关 是 语 言 的 魅 力 。 抚 ” 温 怀, 月光仿佛 在作者 笔下 富有灵 性 , 和主人 公 的 内心相 交 相 又 如 “ 这 双 眼 睛 静 静 地 望 着 你 的 时 候 , 把 她 的 忧 当 便一 一ຫໍສະໝຸດ 2 大 量心 理 活动 塑造
关于陈染嘴唇里的阳光解读

关于陈染嘴唇里的阳光解读《嘴唇里的阳光》的解读《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出版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收集她近年来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了她创作成就。
文章以独特离奇的视角、大胆怪异的想象,叙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
巫女、空心人和秃头女们都在为幻觉守寡,在杂草丛生的情欲地带,人影像灵魂一样轻……,这本小说集是陈染先锋特质的代表作。
中篇小说《嘴唇里的阳光》以下简称《嘴唇》集中代表了这一风格。
小说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并行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做校对工作的知识女性黛二小姐作者小说惯用的女主角由拒绝爱实质是一种情欲,分列于“零,另一种规则”、“-,对针头的恐惧”、“三,重现的阴影”三节到屈服爱或是幻想爱分列于“二,一次奇遇”、“四,冬天的恋情”、“五,一次临床访谈”三节并最终嫁给爱或是陷入爱幻想中分列于“六,诞生或死亡的开端”,“七,飞翔的仪式”两节的故事,刻画了黛二小姐对情欲由压抑到接受并最终沉湎于幻想之中不能自拔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反应,揭示了现代知识女性对突如其来的情欲或者说性的解放产生的心灵悸动,更深层次反映了女性主体地位在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如何“突出重围”,取得立足之地,其中对佛洛伊德等人“潜意识”的运用使得小说一启幕便呈现一种迷雾。
由于很小的时候,黛二小姐的邻居为实现他的裸露癖而强迫未经世事的黛二看到了她一无所知的事情,从而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原始的“性”的刺激,产生先天心理上对性,也是对爱的恐惧。
这里,邻居男工程师成为男性主体地位的代表,而幼小的黛二则无力反抗,只有默默地承受这种强质刺激。
小说以“对针头的恐惧”来叙述,“针头”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用工具,而是隐射男性生殖器的代表意象。
小说在不同地方写到黛二小姐对“针头”的恐惧。
“他取来了装满麻药的注射器,针头冲上,用右手拇指推了推针管,细细碎碎的雾状液体便从针头孔零零星星喷射出来。
这雾状的液体顷刻间纷纷扬扬,夸张地弥散而开。
”“黛二小姐望着孔森医生举着装满药液的针管向她靠近,惊恐万状。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2005年11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5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23 No. 4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蒋丽(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9)是主人公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共同体验,是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弥漫性的生存氛围。
隔绝的空气阻碍着人们自由的呼吸。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主人公们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不仅生存个体之间无法沟通、无法交流,而且甚至还彼此提防、窥视、诅咒着。
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现实的生存世界的真切体认,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困惑与痛苦。
她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之后,洞穿了日常烦忙背后的空虚冷漠,鄙薄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在现实中又经历了痛苦铭心的亲情、爱情、友情后,又感到更加巨大无际的孤独。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她,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退守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图分类号] I207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7-05[摘要]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
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
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
陈染的在陈染的小说中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几乎是孤独而封闭的,如肖倪拗拗、黛二、孤独”““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2936 (2005) 04-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感受陈染小说中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矛盾

感受陈染小说中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矛盾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以独居生活为背景。
《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沉默的左乳》中的“我”,以及《《潜性逸事》中的雨子等。
她们外表美丽柔弱,但性情刚烈、坚毅。
对异性怀有复杂的渴望,希望在现实生活的爱情中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
然而,失望却常常伴随着希望而来。
黛二,一个原本已经对精神恋爱没有了祈求的人,却意外地碰到了那个让她找到感觉的气功师,在那里,她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性与爱相统一的美好和满足,达到了心中的理想境界,却最终发现那所谓的美好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那久违的真实爱情,期盼已久的灵与肉的交融,只是一次理想的幻灭。
那个气功师冷漠带笑的话语,让她尝到了得而复失的痛苦、无奈。
当温情的薄雾散去,她发现自己原来被“光秃秃地亮在空旷里”。
她带着满腔的失望和愤怒拐进了一条偏僻的荒径,那代表了她理想的荒原。
她是真的失望了,甚至“没有像往常那样习惯性地沉浸到悲观中,而是嘲讽地对自己笑了一下”。
而她与大树枝的爱情,不过是另一次对肉体的出卖。
真正的爱情对她而言,已是虚无。
灵与肉就如同鱼和熊掌,如何解决二者不可得兼的矛盾困境?在《沉默的左乳》里,女主人公是一位“经历过婚姻生活的建立与毁灭的成年女子”,也是追求灵肉统一的执著者。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她无法找到理想的境界。
在偶然一次散步时,她想“凭什么总是男人勾引女人呢?”这一叛逆的心理使她产生了去勾引阿粼的欲望。
但她清楚地知道“我不可能爱上这种头脑简单的男孩儿”。
“爱是需要在内心里与之发生某种有份量的碰撞及纠缠的。
有什么必要拒绝我们的身体去享受生活里那些天然、本真而具体的欢乐呢?”因此,她并不以为引诱这个比她年轻至少五岁以上的阳光一般纯粹的男孩儿是一种荒唐的行为,于是,她去勾引阿粼了。
但是当她与阿粼紧密相拥时,却告诉阿粼不要触碰她的左乳,因为在某一个传说中,女人的左乳是神圣的禁地,只有她的爱人才可以抚摸。
爱情是神圣高贵的,在尚未寻到理想之爱的情况下,性虽然可以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与自己不爱的男人发生,但爱却一定要留给自己心中期待的爱人即使明白那个人是远离自己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即使这种等待将会成为永久的空缺,却依然顽固地把它留给那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1、家园之痛 (3)2、失语之痛 (4)三、回归与退守 (4)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2、女性存在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
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
在陈染的小说中,女主人公们发现自己的目光无法与男性交接;自己的话语不能被男性承认;自己的理想难于让男性首肯。
无论是可把握的客观实在,还是不可捉摸的命运力量,都在无情地开着玩笑,以戏谑和嘲弄的眼神俯视着在绝望中挣扎的女人们,最终将她们逼回到孤独的境地。
而她的小说男主人公不是无能、懦弱、猥琐,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满足女主人公的需求,就是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最后总是免不了背叛妻子的结局。
小说《时光与牢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女主人公水水有过四次婚姻,在前三次的婚姻中,她分别选择嫁给了爱情、金钱、美国护照,却一无所获。
最后,她选择了“找个本份安稳的年轻男子一起踏踏实实过日子”,可是丈夫的无能、懦弱,“在世道上许许多多复杂而有难度的事情面前总是唯唯喏喏、无能为力”,终究还是让水水厌烦、不满。
小说给女主人公安排了四次婚姻,从年轻时天真地追求一份纯真的爱情,到心智成熟后“懂得了放弃浪漫与奇异之想”而开始追求“平庸的精神之光”,最后,她才知道:家,这个她认为“是全世界唯一使人卸下伪装面具、放松防卫机制而敞开身体与思想的最后城堡”,依然不是女性最后的心灵归宿,她只有在每一天的平庸生活里,渐渐老去、死去。
这是陈染小说里描写的一类婚姻。
而在小说《潜性逸事》中,女主人公雨子的丈夫用世俗的眼光看,应该是个很出色的男性:八方玲珑、左右逢源、周旋自如、如鱼得水,在单位也很得领导的赏识,另外,他在生活上也勤快节俭,总是能在下班时候“把沿途菜摊上正大量下市的、价格最低廉的蔬菜挑选回家”。
但在思想和志趣上却与雨子相去甚远,她甚至无法从他那里获得爱情的激情。
而当她决定跟这场“貌合神离、虚与委蛇、同床异梦”的婚姻说再见时,丈夫却出其不意地告诉她,她最好的朋友李眉,将会成为她的“接班人”,投向她丈夫的怀抱——原来自己的丈夫与李眉早已有染……作者在描述雨子的心态时说:“以前,她的脑子里闪动离婚的念头时,她的内心总是立刻充满负罪感。
现在她知道,她自视过高了,她实际上最多不过和他打了个平手”。
在陈染描述的这两类婚姻中,无论是象第一种丈夫窝囊、无能的,还是第二种丈夫出色、能干的,最后的结局,女性受到的伤害总是比男性大的多。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世上的婚姻全部归为以上的两类,但是陈染对婚姻的描述无疑使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婚姻悖论: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更加感性,她们总是想在婚姻中寻找那种叫做“爱情”的东西,但是婚姻生活的平淡琐碎和实实在在,终究使她们认识到“爱情”这样缥缈的东西,是不适合婚姻生活的,于是女性们学会了“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她认为踏实可靠的男人过日子,但是结果同样是悲剧:无能的,担负不了一个男性应担负的责任,有能耐的,又没有忠于妻子忠于婚姻的定力。
而且这样的婚姻往往因为没有爱情做基础,一旦撕裂,就崩溃地越发彻底。
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纸片儿》等四部作品可谓陈染性别意识空前高涨时的沉痛出击,对女性反抗意识的开掘可谓淋漓痛快,但这并非她写作的终极理念,所以,充分自觉的性意识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逐渐趋于淡化,黛二、雨子、麦弋、寂旖等人,在性的问题上,大致可以同时说一句:性,从来不是我的问题。
在拥有了成熟的两性观的陈染看来,男人和女人是这个世界上平等存在与对待的主体,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延伸,对于女人来说,男人“拥有和我共同的关于人类普遍事物的思考,我只是他主体上不同性别的相互延伸。
我在他的性别停止的地方,才开始继续思考。
”1对于男人来说,道理同样成立。
性,不该成为女性特殊的问题,而是一种男人与女人平等享有的权利,即“性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彼此奉献了一部分身体、一些器官”。
2在她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有这样一段对女主人公倪拗拗的性心理描写:“她感到自己身上的某一种欲望被唤起,她想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那种神秘的,从未彻底体验过的快感,她更喜欢的是那一种快感而不是眼前这个人。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陈染笔下的1萧钢陈染:《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对话录》,《陈染文集》(第四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第255页女性的身份,已经彻底从男性视野塑造的被赏玩的欲化对象的地位中挣脱出来,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在陈染的笔下,拥有了自由开放的性观念的女性,性的满足已经变得不足挂齿,但是仅仅拥有性,显然不能满足陈染笔下的知识女性的全部需要,黛二们未持久地沉溺于身体的欢愉、肉体的满足,她们更多关注的,仍然是情感的匮乏和心灵的焦虑。
与一个男人“除了性爱之外没有什么共同的情感经历”,“除了凭本能营造出来的世界外,没有其他的共同世界”的关系,终究留不住黛二的心。
所以,这种“既要解放了的现代女性的感官体验欲求,直接纯粹的身体行为;同时又无法摆脱深埋骨中的古典性的沉思冥想”3的矛盾,是陈染笔下的现代女子,在获得了性方面的自由甚至主动权之后,却因为无法与异性有着精神和思想上对等的沟通,而要面临的新的问题。
黛二一直在苦苦寻求一种难以实现的灵肉合一的状态,当她遇到那个让她心动的气功师的时候,她甚至以为她找到了,气功师飘逸的气质、不俗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她,所以,当他主动向黛二小姐示好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声音、他的气息、他的诱导几乎把她的精神和肉体全部调动起来”,她甚至天真地以为,“她几年来苦苦寻索的东西终于魔幻般出现了”,可是忽然之间,“一切都崩溃了”,原来她不过是他正在进行着的一个气功试验的实验品而已。
绝望的黛二只有带着满身的伤痕,体味着孤独的自由,一个人继续往前走。
正如她在散文《超性别意识》里说:“超乎肉体之上(不排除肉体)——我一生都在追求这种高贵而致命的爱。
从某一侧面来说,它是我创作的动力,是我生命的帝王,是我活下去的一部分理由。
但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特别是我这种带有自然的绝望主义者和温和怀疑主义者倾向的人,非常明白这是一种更多地活在梦想里的生活。
而我不相信任何梦想。
所以,也许最终会一无所获,失败地逃离人类。
”4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1、家园之痛“家园”在陈染的小说里是有双重注解所指的,一方面,它对应于主人公当下的现实家园,另一方面,它又更指向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陈染的小说里,她所营构和表现的“现实之家”几乎全部都是残缺和破损的,“家”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主人公们生存悲剧性的直接注解和显在表征。
而对家园失落之痛的表现,陈染又是沿着两个特定的层面来展开的,一是父母之家的丧失。
小说《与往事干杯》里的家庭模式,是陈染大部分小说里女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些‘无父’的个体,‘家’对于他人所意味的爱情和安全感随着父亲的远离而成了一种不着边际的梦想。
她们面对社会和世界时再也没有了依靠和退路,‘家’和世界一样,成了一种共同的压迫他们生存和心灵的灰暗之所”。
5除了父母之家的破碎影响了陈染作品中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的形成之外,她还描述了成年后的女性,“自我”之家的破碎。
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总是行走着一对对同床异梦的爱人、情人,现实之家几乎最后无一能避免分崩离析的可悲结局。
如果说在《时光与牢笼》中,水水和丈夫的爱情之家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却仍然还维持着一种世俗的形态的话,在《潜性逸事》中,我们则和主人公雨子一道在现实之家灰飞烟灭的缕缕尘埃中,目睹了爱情和友谊的双重覆灭。
同样的家园破败景象在《饥饿的口袋》中也清晰可见,剧作家麦弋因为离婚而把她的现实之家改造成立一座“空洞之宅”。
3杨敏:《论陈染小说人物心理困境》,《小说评论》,2005年第5期4陈染:《超性别意识》,《陈染文集》(第四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第116页女友的同住和男友的短暂回归不但未能带给她丝毫“家”的回忆,相反麦弋却从他们的双重背叛中再次体味了“家园”人去楼空的凄凉与心酸。
而与“现实家园”的失落相对应,对“精神家园”流逝的悲悼也是陈染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家可归的生存焦虑既根源于现实之家的破败,同时更来源于内心和精神上的无助与无奈。
而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绝望心绪的突出表征就是精神之家的无处着落和无处寻觅。
在小说《饥饿的口袋》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那样的淡漠隔阂,即使在同一储蓄所的同事也互不关心甚至互不认识:“听说你要调走了,我没什么好留恋纪念的话可写。
不过既然大家同事一场,随便写吧!可是似乎真的没什么可写。
”“我俩并不相熟,只是在储蓄所穿着同样的制服,走到对面时,觉得对方是同事。
倘若脱掉工作服,我们肯定不认识。
”在余闲时间储蓄所里,人人在排着空队,但却没有一个人在发现真相后告诉大家。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剧了人的寂寞与孤独,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余闲时间储蓄所,试图在外在的拥挤、欺骗中去慰藉内心的空洞。
而在《塔巴老人》中,塔巴和黑丫都是没有亲人朋友的孤苦者,但在尼姑庵内他们的交流和相通又何尝没有为她们筑起暂时的精神之家呢?在此意义上我们似乎能对陈染小说主人公的“尼姑庵情结”和向往“幽僻之所”的怪癖获得一种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