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题库及答案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题库及答案

根据以下两个标准进行的:1、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4-2013;2、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质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题1分,共20分)1、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的过程。

答案: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

2、监测系统分为、。

答案: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

3、点式监测系统由、、、和组成。

答案:采样装置、校准设备、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传输设备。

4、数据采集设备是用于、和数据。

答案:采集、处理、存储监测。

5、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由开放的、、、和、等组成。

答案:测量光路、校准单元、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传输设备。

6、光源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路径是。

答案:开放测量光路。

7、在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中运用原理来完成校准工作。

答案:等效浓度。

8、点式监测系统中对外观的要求应具有。

答案:产品铭牌。

9、点式监测系统中对外观的产品铭牌应标有、、、、、等信息。

答案: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

10、监测系统仪器表面应完好、无、各零、部件连接可靠,各操作键、按钮灵活有效。

答案:无损、明显缺陷。

11、监测系统仪器主机面板显示、、、易于识别。

答案:清晰、字符、标识。

12、监测系统在环境温度为相对湿度、大气压、供电电压、条件中正常工作。

答案:(15~35)℃、≤85%、(80~106)kPa、AC(220±22)V、(50±1)Hz。

13、在环境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85%条件下,仪器电源端子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

答案:不小于20MΩ。

14、在环境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85%条件下,仪器在1500V (有效值)、50Hz正弦波实验电压下持续1min,不应出现、现象。

答案:击穿、飞弧。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201408019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201408019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试行)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二O一四年八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监测站点、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3)4.1 监测站点 (3)4.1.1 选址条件 (3)4.1.2 站点增加、变更和撤销 (3)4.2 监测项目 (4)4.3 监测频次 (4)5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4)5.1 系统的构成 (4)5.2 监测子站站房技术要求 (5)5.2.1 一般要求 (5)5.2.2 配电要求 (6)5.2.3 辅助设施 (6)5.2.4 站房示意图 (7)5.3 采样装置 (7)5.3.1 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技术要求 (7)5.3.2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采样装置安装要求 (9)5.3.3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光路 (10)5.4 分析仪器技术及安装要求 (10)5.5 系统支持实验室 (11)5.6 中心计算机室 (11)5.7 质量保证实验室 (11)6 系统运行维护与质量管理 (15)6.1 站点运行维护 (15)6.2 系统质量管理 (16)6.2.1 质量控制 (16)6.2.2 质量保证 (17)7 数据管理与审核发布 (19)7.1 日常数据管理 (19)7.2 人工审核规则 (20)7.3 数据有效性规定 (21)7.4 数据联网率统计 (22)附录A 监测点位周围环境与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 (23)附录B 监测点位调整的具体要求 (25)附录C 空气自动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 (27)1)二氧化硫分析仪 (27)2)氮氧化物分析仪 (27)3)一氧化碳分析仪 (28)4)臭氧分析仪 (29)5)PM10分析仪 (30)6)PM2.5分析仪 (30)7)PM10和PM2.5手工采样仪 (31)8)十万分之一天平 (32)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试行)前言为保障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下文简称“空气站”)的有效运行,规范空气站的选点、建设、质控和运维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大气环境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制定本规范。

安装验收100题及答案

安装验收100题及答案

安装验收100题及答案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后试运行至少运行。

( )A、30dB、7dC、10dD、60d(正确答案)2、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试送行结束后,计算监测系统数据获取率,应大于等于A、90%(正确答案)B、80%C、70%D、60%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点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零气发生器性能指标中,零气中NO浓度应,NO2浓度应。

( )A、<0.5 ppb,<0.5 ppb(正确答案)B、≤0.5ppb,≤0.5ppbC、 < 1ppb, < 1ppbD、≤1ppb, 1ppb,4、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CO分析仪器80%F.S.噪声为。

( )A、≤1ppb(正确答案)B、≤0.5ppbC、≤0.25ppbD、≤5ppb5、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SO2、NO2、O3分析仪器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为 ( )A、≤2minB、≤5min(正确答案)C、≤7minD、≤10min6、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联网验收时,要求报文传输稳定性在________以上,当出现报文错误或丢失时,启动纠错逻辑。

( )A、96%B、97%C、98%D、99%(正确答案)7、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SO2、NO2、O3)分析仪器长期(≥7d)量程漂移为。

)A、±5 ppbB、±10pC、±15pbD、±2ppb(正确答案)8、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子站空调机的过滤网至少________清洗一次。

( )A、每周B、每月(正确答案)C、每半年9、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子站应根据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和采样体积定期更换采样滤膜,滤膜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4d,当发现在5~15min内臭氧含量递减________时,应立即更换滤膜。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客观、准确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是评价、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

针对当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发展现状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和常规气态污染物(SO2、NO2、CO)三类6项指标。

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传输,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此外,大部分省(区、市)也建成了方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保证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

随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快速发展,其运行管理逐渐暴露出质量控制技术欠缺、质量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

一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体系和质控体系不健全。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臭氧自动监测的量值溯源和传递体系以及颗粒物比对监测体系;国控站点不同来源标准样品质量良莠不齐,个别站点的SO2、NO2、CO等气体标准样品的量值偏差过高。

二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仪器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不清;缺少配套的适用性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技术规范不完善;缺乏不同区域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比对测试;颗粒物切割效率测试能力不全。

三是缺乏有效的对运维机构的监管手段。

部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社会运维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尚待健全;运维人员流动快,业务水平不高,上岗资质欠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监管办法和处罚手段缺失。

四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

国家网的运维机制发生了变化,原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测点位管理办法、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需要更新,质量管理工作依据需要完善。

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

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

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长三角区域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的组织架构、日常运行维护要求、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可应用于长三角环境监测站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及其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采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光化学前体物VOCs组分和颗粒物垂直分布监测时的运行管理与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HJ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4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79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32-、SO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80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4+、K+、Ca2+、Mg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817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HJ818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HJ82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83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910 环境空气气态汞的测定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1010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大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第一版)国家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自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大气超级站大气超级站(Atmospheric Supersites)是利用先进的高度专业化的监测设备对空气污染理化特性、立体时空分布、成因和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和健康影响开展多维度多参数、高时间分辨率长期观测和实验研究,并以此推动监测技术进步的多要素综合性大气监测站。

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篇一: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教程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及其他环境监测机构采用手工方法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活动。

本标准主要包括:采样方法,采样记录及要求,监测人员基本要求,采样质量保证等。

一、采样方法(一)24小时连续采样本规范规定的24小时连续采样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氟化物、铅的采样。

1.采样亭采样亭是安放采样系统各组件、便于采样的固定场所。

采样亭面积及其空间大小应视合理安放采样装置、便于采样操作而定。

一般面积应不小于5m2,采样亭墙体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火性能,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5℃±5℃。

2.采样系统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由采样头、采样总管、采样支管、引风机、气体样品吸收装置及采样器等组成。

采样系统各部分技术要求:(1)采样头:采样头为一个能防雨、雪、防尘及其它异物(如昆虫)的防护罩,其材料可用不锈钢或聚四氟乙烯。

采样头、进气口距采样亭顶盖上部的距离应为1m~2m。

(2)采样总管: 通过采样总管将环境空气垂直引入采样亭内,采样总管内径为30mm~150mm,内壁应光滑。

采样总管气样入口处到采样支管气样入口处之间的长度不得超过3m,其材料可用不锈钢、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等。

为防止气样中的湿气在采样总管中产生凝结,可对采样总管采取加热保温措施,加热温度应在环境空气露点以上,一般在40℃左右。

在采样总管上,SO2进气口应先于NO2进气口。

(3)采样支管: 通过采样支管将采样总管中气样引入气样吸收装置。

采样支管内径一般为4mm~8mm,内壁应光滑,采样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0.5m。

采样支管的进气口应置于采样总管中心和采样总管气流层流区内。

采样支管材料应选用聚四氟乙烯或不与被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

环境空气监测21项修改单

环境空气监测21项修改单

附件 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21 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类标准体系,我部决定修改《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21 项国家环境监测类标准,修改内容如下:一、《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修改单将“8结果表示”中“V s——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 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 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二、《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修改单将“8结果表示”中“V s——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 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 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三、《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79—2009)修改单将“9结果表示”中“V0——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四、《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修改单将“7结果表示”中“V0——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五、《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HJ 590—2010)修改单将“8 结果计算”修改为“臭氧分析仪能够测量吸收池内样品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测得的数据,按式(4)计算参考状态下臭氧的质量浓度:ρ=ρ⨯101.325 ⨯t + 273.15 (4)s p 298式中:——参考状态下臭氧的质量浓度,mg/m3;——仪器读数,采样温度、压力条件下臭氧的质量浓度,mg/m3;p ——光度计吸收池压力,kPa;t ——光度计吸收池温度,℃。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4—2013)修改单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4—2013)修改单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4—2013)修改单
一、将“3.8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

”修改为:
“3.8
参比状态reference state
指大气温度为298.15K,大气压力为1013.25hPa时的状态。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


二、将5.1.4.3中“(7)对各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存储、计算,并能以报表或报告形式输出,SO2、NO2、O3输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CO输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m3,并具有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单位切换功能。

”修改为:
“(7)对各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存储、计算,并能以报表或报告形式输出,SO2、NO2、O3输出参比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CO输出参比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m3,并具有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单位切换功能。


三、将5.2.4.2中“(7)对各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存储、计算,并能以报表或报告形式输出,输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并具有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单位切换功能。

”修改为:
“(7)对各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存储、计算,并能以报表或报告形式输出,输出参比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并具有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单位切换功能。


四、将公式(B3)修改为:
= ޼翿 (B3)
五、将公式(B5)修改为:
NO = NOV+ NO V NO ޼翿(B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效校准装置应至少配备 4 种不同长度的校准池,校准池材质应选 用高紫外透过率的材质。标定架与光源发射装置应连接牢固。 等效浓度计算 按照公式(B1)计算标准气体的等效浓度。
式中:Ce --------标准气体等效浓度,ppb; Ct --------标准气体浓度标称值,ppm; L---------光程,m; LC --------校准池长度,mm。
(5)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 反 应 和 不 释 放 有 干 扰物质的材料;长度不应超过3m,同时应避免空调的 出风直接吹向采样总管和支管。 (6) 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应安装孔径≤5μm的聚四氟乙烯滤 膜。 (7) 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连接总管时应伸向总管接近中心 的位置。 (8) 在不使用采样总管时,可直接用管线采样,但是采样管线应选用不 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采样气体滞 留在采样管线内的时间应小于20s。
漂移 MSD 和 24h 80%量程漂移 USD,然后可对分析仪器进行零点和量程校准。重复
测试 3 次。
SO2 、NO2 、O3分析仪器24h零点漂移:±5 ppb; CO分析仪器24h零点漂移:±1 ppm。
SO2 、NO2 、O3分析仪器24h 20%量程漂移:±5 ppb; SO2 、NO2 、O3分析仪器24h 80%量程漂移:±10 ppb; CO分析仪器的24h 20%量程漂移:±1 ppm;
(10)流量稳定性 待测分析仪器运行稳定后,记录初始进样流量值RM 0 ,连续运行8d,每天定时记录 待测分析仪器进样流量值RC i ,计算待测分析仪器进样流量与初始流量值的相对偏 差dQi;流量稳定性:±10%。 (11)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15~35℃环境温度范围内: SO2 分析仪器温度变化的影响≤1ppb/℃; NO2 分析仪器温度变化的影响≤3ppb/℃; O3分析仪器温度变化的影响≤1ppb/℃; CO分析仪器温度变化的影响≤0.3ppm/℃。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 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孙鑫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2017年6月
汇报提纲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 连续自动监测 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654 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hj193 2013
4.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由测量光路、校准单元、分析仪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等组成。
4.2.1 开放测量光路
光源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路径。
接收器
发射器
4.2.2 校准单元 运用等效浓度原理,通过在测量光路上架设不同长度的校准池,来等效不 同浓度的标准气体,以完成校准工作。 等效浓度:在仪器测量光路中放置校准池,通入标准气体,根据测量光程 与校准池长度的比例将标准气体浓度值转化为实际校准浓度值,该浓度为 等效浓度。本标准中所有适用于开放光程仪器技术指标检测方法的标准气 体浓度值均为等效浓度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系统组成与原理
监测系统分为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和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
4.1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由采样装置、校准设备、分析仪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组成。
4.1.1 采样装置
多台点式分析仪器可共用一套多支路采样装置进行样品采集。采样装 置的材料和安装应不影响仪器测量。
6 性能指标
(1) 测量范围 SO2 、NO2 、O3 分析仪器测量范围:(0~500)ppb,最小显示单位0.1ppb或0.1μg/m3; CO分析仪器测量范围:(0~50)ppm,最小显示单位0.1ppm或0.1mg/m3 。 (2)零点噪声 待测分析仪器运行稳定后,将零点标准气体通入分析仪器,每2min记录该时间段数据的 平均值r i (记为1个数据),获得至少25个数据。计算所取得数据的标准偏差S0。 SO2 、NO2 、O3 分析仪器零点噪声:≤1 ppb; CO分析仪器零点噪声:≤0.25 ppm。 (3)最低检出限 分析仪器零点噪声值的2倍。 SO2 、NO2 、O3 分析仪器最低检出限:≤2 ppb; CO分析仪器最低检出限:≤0.5ppm。
(9) 电压稳定性 待测分析仪器运行稳定后,在正常电压条件下,通入 80%量程标准气体,稳定后记录
待测分析仪器读数 W;调节待测分析仪器供电电压高于正常电压值 10%,通入同一浓 度标准气体,稳定后记录待测分析仪器读数 X;调节待测分析仪器供电电压低于正常 电压值 10%,通入同一浓度标准气体,稳定后记录待测分析仪器读数 Y。 供电电压变化±10%,分析仪器读数的变化:±1%满量程。
准气体,同时用秒表开始计时,当待测分析仪器显示值下降至80%量程标准气体浓度标称值
10%时,停止计时;记录所用时间为待测分析仪器的下降时间。响应时间每天测试 1 次,
重复测试 3d。
SO2 、NO2 、O3 分析仪器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5 min; CO分析仪器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4 min。
2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 、NO2 、O3 、CO)连续自 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 、NO2 、O3 、CO)连续自 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14)无人值守工作时间 (1)长期(≥7d)零点漂移 SO2 、NO2 、O3分析仪器长期(≥7d)零点漂移:±10 ppb; CO分析仪器长期(≥7d)零点漂移:±2 ppm。 (2)长期(≥7d)量程漂移 SO2 、NO2 、O3分析仪器长期(≥7d)量程漂移:±20 ppb; CO分析仪器的长期(≥7d)量程漂移:±2 ppm。 (3)连续运行60d,平均故障间隔天数:≥7d。 (15)多气体动态校准仪 流量线性误差 待测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将标准流量测量装置串联到多气体动态校准仪气路中,使 校准设备产生流量计(20%~80%)满量程流量,分别记录校准设备流量值和标准流量 计测量流量值,计算两者的相对误差;重复测试3次。 流量线性误差:±1%
4.1.4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用于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并能按中心计算机指令传输监测数据和 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1)能够显示和设置系统时间。 (2)能够显示仪器内部工作状态的参数信息,并至少每5min记录系统的采样流量等工作状 态信息。 (3)能够显示实时数据,并能够记录存储至少3个月以上的有效数据,具备查询历史数据 的功能。 (4)具备时间标签功能,数据为设置时段的平均值。 (5)具备数字信号输出功能。 (6)具有中文数据采集和控制软件。 (7)对各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存储、计算,并能以报表或报告形式输出,SO2 、NO2 、O3 输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 μg/m3 ,CO输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m3 ,并 具有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单位切换功能。 (8)仪器掉电后,能自动保存数据;恢复供电后系统可自动启动,恢复运行状态并正常开 始工作。
CO分析仪器80%量程精密度:≤0.5 ppm。
(7) 24h 零点漂移和24h量程漂移
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记录分析仪器零点稳定读数为 Z0;然后 通入20%量程标准气体,记录稳定读数 M20;继续通入80%量程标准气体,记录稳定读 数M80。通气结束后,监测系统连续运行24h(期间不允许任何维护和校准)后重复上 述操作,并分别记录稳定后读数。计算分析仪器的 24h 零点漂移 ZD、24h 20%量程
(4) 量程噪声 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将80%量程标准气体通入分析仪器,每2min记录该时间段数据 的平均值ri (记为1个数据),获得至少25个数据。计算所取得数据的标准偏差S, 即为该分析仪器的量程噪声。
SO2 、NO2 、O3 分析仪器80%量程噪声:≤5 ppb; CO分析仪器80%量程噪声:≤1ppm。 (5)示值误差 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分别进行零点校准和满量程校准后,通入浓度约为50%量程的 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再通入零点校准气体,重复测试3次,计算分析
仪器的示值误差。 SO2 、NO2 、CO分析仪器示值误差:±2%满量程; O3 分析仪器示值误差:±4%满量程。
(6)量程精密度
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分别通入20%量程标准气体和80%量程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
分别记录2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xi 和8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yi ,重复上述测试操
作至少6次以上,计算分析仪器20%量程精密度P20 和80%量程精密度P80 SO2 、NO2 、O3分析仪器20%量程精密度:≤5 ppb; SO2 、NO2 、O3 分析仪器80%量程精密度:≤10 ppb; CO分析仪器20%量程精密度:≤0.5 ppm;
采样装置的功能要求: (1)采样装置应连接紧密,避免漏气。采样装置总管入口应防止雨水和粗大 的颗粒物进入,同时应避免鸟类、小动物和大型昆虫进入。采样头的设计应 保证采样气流不受风向影响,稳定进入采样总管。 ( 2)采样装置的制作材料,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 有干扰物质的材料。一般以聚四氟乙烯或硼硅酸盐玻璃等为制作材料。 (3)采样总管内径范围(1.5~15)cm,总管内的气流应保持层流状态,采样 气体在总管内的滞留时间应小于20s,同时所采集气体样品的压力应接近大气 压。支管接头应设置于采样总管的层流区域内,各支管接头之间间隔距离大 于8cm。 (4)为了防止因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而致使采样总管内壁结露对监测污染物 吸附,采样总管应加装保温套或加热器,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30~50)℃。
CO分析仪器的24h 80%量程漂移:±1 ppm。
(8)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
待测分析仪器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通入80%量程标准气体,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