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二妙丸,身体下部湿热病变的要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二妙丸5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二妙丸二妙丸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5种“二妙丸”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医学纲目》卷二十引朱震亨方。
组成:黄柏末、苍术末各等分。
制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证,湿疮,湿疹,丹毒,白带,腰痛。
下焦湿热肿痛,或流注游走,遍身疼痛。
湿热腰痛。
热痹,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属湿热伤气分者。
脚气。
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
湿热下注,腿脚发沉作肿,及膝下生疮。
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疹等。
湿疮,臁疮等证,肌肤焮红,作痒出水,属于湿热内盛者。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组成:棉花子1斤,朴消4两(入小酒瓶内,加老酒4碗,入瓶内封口,炭火煅,烟尽为度,取出)。
制法:上为末。
功效:内痔,脏毒出血。
用法:每服3钱,空心白酒调服,每日2次。
注意:忌生酒,热物。
来源:《医家心法》。
组成:橘红4两,半夏(姜制)4两。
制法:上为末,神曲为丸。
功效:疟疾3-4发,有痰有食,误服补药,以致不愈者。
用法:每于未发前3个时辰许吞1-2丸。
来源:《奇方类编》卷上。
组成:生半夏1斤,好烧酒1斤。
功效:痢疾,疟疾。
用法:泡透,阴干为末,老米饭浓汁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每服60丸,赤痢,清茶送下;白痢,姜汤送下;疟疾,白汤送下。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引何光甫方。
组成:巴豆(不去壳)7枚,荜澄茄7枚。
制法:上为细末,绵裹。
功效:齿衄。
用法:左齿病纳之左耳,右齿病纳之右耳。
中医燥湿清热名方二妙散,皮肤病、妇科病、男科病、肠胃病均可调

中医燥湿清热名方二妙散,皮肤病、妇科病、男科病、肠胃病均可调你有这样的症状吗?体型肥胖、面垢油光、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身体困重、小便黄有异味、大便粘滞、病后缠绵难愈、易发生痤疮、湿疹、生殖系统方面炎症……如果符合以上几点,基本可以判定你体内有湿热。
中医认为湿邪重浊、粘腻,所以湿邪为病可以出现肢体困重、神思乏力、肢体倦怠、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情况。
进一步发展就会侵犯到人体的肌肉、关节、经络、脏腑。
湿热是湿邪与热邪相互纠缠,热的症状相对比较明显,会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臭等症状,与“寒湿”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出现湿热症状一般有四个因素,一是感受外界湿热导致体内湿热堆积难以排泄(多见于江南、广东、福建等地);二是饮食不节,过食肉类、甜品、奶茶等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脾虚生湿、胃热炽盛;三是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四是情志因素,过度思虑,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致使湿热内生。
因此治疗湿热之症时,除了用药,还要做好个人防护,远离湿热环境,饮食有节,情志顺畅,再配以药物调节,疏肝健脾,清热燥湿。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是中医燥湿清热的基本名方,在湿热下注所致的炎症、红肿、渗出等症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各科都有应用,只要是辨证湿热,均可应用。
当初朱丹溪在创立二妙散这个方子时,只用了两味药,一个是黄柏,一个是苍术,黄柏清热,苍术燥湿。
所以二妙散,妙在清热,妙在燥湿。
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
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躁,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为清热燥湿之主药;两药相合,湿去热清,标本并治,中下两宣,诸症自除。
典型案例:浙江王女士,28岁,外阴瘙痒,多在月经前后发作,白带多,色黄,抹过外用药,用过甲硝唑,甚至上过内用药,但效果均不佳,月经一来病情就反复发作,已有三年有余。
二妙丸的功效与作用

二妙丸的功效与作用
二妙丸
【药名】二妙丸Ermiao Wan
【处方】苍术(炒)500克、黄柏(炒)500克。
【组方分析】方中以苦寒黄柏为君药,取其寒能清热,苦以燥湿,且善祛下焦之湿热。
以苦温苍术为臣,燥湿运脾。
两药相合,标本兼治,热清湿化,以奏清热燥湿之功。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
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制备方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剂型规格】水丸。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6~9克,一日2次。
【质量控制】
1.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涩。
2.显微鉴别苍术、黄柏。
薄层色谱法鉴别苍术、黄柏。
3.除应符合丸剂有关的各项规定外,按照薄层色谱法进行荧光扫描测定,本品每1克含黄柏以盐酸小檗碱(C20H18CINO4)计,不得少于3.0mg。
【使用禁忌】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阴虚者禁用。
【现代研究】二妙丸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某些以变态反应为病理的疾病疗效颇佳。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下肢丹毒、白带、阴部湿痒和湿疹等属湿热下注者。
一剂二妙散,扫尽天下湿热

一剂二妙散,扫尽天下湿热一剂二妙散,扫尽天下湿热!阴囊潮湿、湿热带下、筋骨疼痛均可治中医陈玉龙教授原创身体有炎症,输液治疗效果好?其实不然,老中医告诉你,输液虽然当时抑制住了你的炎症,消除了你的不适,但会加重你体内的痰湿,为下一种疾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简单点说,西医就是治着这里、伤着那里,拆了西墙补东墙,最终病没完全治好,却把人的身体霍霍得差不多了。
那么身体有炎症怎么办呢?中医认为出现炎症,除了外邪(外伤和病毒),总结起来主要有湿滞、血瘀、气滞、食滞、痰阻、热聚等。
就像一条路,本来好好的,虽然路窄,慢一点也通畅。
但来了一帮人放路障,这地方不通了,就相当于发炎了。
那么怎么调呢?很简单,辨证论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就针对这个原因来调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医治疗湿热类炎症的好方法,只用两味药,一味清热,一味燥湿,就能达到湿热除、百病去的效果,而且见效快、不复发。
湿热类炎症的表现:因为湿为阴邪,它重浊、黏腻,所以和热邪搏结以后,会有向下走的趋势,中医称之为湿热下注。
一是湿热下注于前阴,引起生殖系统的炎症女性表现为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附件炎、膀胱炎、尿道炎、宫颈炎、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男性表现为前列腺炎、阴囊潮湿、阴囊湿疹等疾病。
常见症状为阴部潮湿、黏腻、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小腹坠胀疼痛。
二是湿热下注于大肠,引起胃肠道方面的炎症表现为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遗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痔疮等疾病。
常见症状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气味秽臭、肛门灼热、尿少色黄,或口渴、或发热。
三是湿热痹阻筋脉,引起骨关节方面和皮肤的炎症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脚气等疾病。
常见症状为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红肿、灼热拒按。
四是湿热下注于下肢,引起筋骨痿软、手足不用的问题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等。
湿热一堵,全身受苦!2味中药二妙散,现在也有中成药,叫二妙丸,扫尽湿与热

湿热一堵,全身受苦!2味中药二妙散,现在也有中成药,叫二妙丸,扫尽湿与热中医之声湿热的感觉是怎样的?像夏天,南方沿海一带的天气,热,但不是干热,是那种潮乎乎的热。
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呆着会很难受,脏腑也一样,也会感到不舒服,慢慢地,运转就失常了。
先来说说湿热有哪些表现。
湿热的人脸上爱出油,头发也油,好像怎么都洗不干净。
爱长痘痘,长痤疮。
我们说体内有湿气的人容易腹泻,但湿热和寒湿又不一样了,寒湿腹泻呢是你吃凉的,肚子就不舒服,吃油腻的,肚子还是不舒服。
湿热导致的腹泻比较急迫,因为有热,排便以后肛周会有灼热感。
寒湿腹泻没有这种感觉,它是像水一样,不会很臭。
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区分。
另外,寒湿体质的人尿量多,次数也多,老想上厕所,尤其是到了晚上,不去个七八次厕所就睡不好觉。
尿液清晰如水,基本上没什么味道。
湿热体质的人呢正好反过来了,小便发黄,味道也重,尿量很少,中医也叫小便短赤。
再看舌头,寒湿的人舌质淡,所谓淡就是有点儿发白,舌苔也是白白的,腻腻的。
湿热的人舌质是红色的,舌苔发黄,发腻。
嘴巴里头不清爽,老是黏糊糊的,容易口干口苦,一开口讲话,嘴里的气味很重。
湿邪还有一个特点,湿性趋下,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水往低处流嘛。
湿热往下走,容易引起什么问题呢?容易有一些妇科问题,比如白带异常,表现为白带多,色黄,粘稠,有异味。
以及男科问题,比如阴囊潮湿、阴囊湿疹。
再有就是肛周湿疹。
湿热再往下走,还会导致痛风、脚癣等等。
好,到这里,湿热的症状我们讲的差不多了,该怎么清除湿热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朱丹溪。
朱丹溪最初是研习理学的,研习来研习去,也没研习出个所以然。
眼瞅着这样消磨时光也不行啊,四十三岁那年,朱丹溪做了一个决定,决定学医。
朱丹溪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又肯勤勉用功,这一次总算是闯对了路子,最终学有所成。
朱丹溪的医术有多高超呢?当时的人们是这样称呼他的,朱半仙,这水平就很高了。
再说回湿热,朱丹溪开的方子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只有两味药,黄柏和苍术,合起来叫二妙散。
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痿痹、脚气、带下的基础方

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痿痹、脚气、带下的基础方中药方剂中所指的清热祛湿剂是适用于外感湿热、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黄疸、热淋、痢疾、痿痹、泄泻等病症。
方剂的组成用药也常常以清热利湿药或清热燥湿药为主。
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个方剂出自由元代朱震亨(别称:朱丹溪)著述,后明代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因方中用药只有两味故名曰——二妙散。
丹溪心法二妙散中的两味中药为:炒黄柏、苍术(米泔水浸,后炒)功效:清热燥湿二妙散作用: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
主要用于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下、淋浊等症。
其中因湿热下注、导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脚气肿痛者用此方以清热燥湿。
注:米泔水就是我们用来淘米的水。
以它炮制药物,主要用于吸取中药材所含的油脂,减弱药物的辛燥气味和滑肠作用。
用法:将以上两味药等分、研为细末并调匀。
每次可以服用3-5g,若制成丸剂,每次服用5g。
用作汤剂可以水煎服。
黄柏方解:本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其性寒凉苦燥沉降,可入肾、膀胱经。
可清下焦湿热。
苍术以苍术为臣药,其味辛、苦,性温。
可入脾、胃、肝经。
一方面可助健脾祛湿,另外一方面苍术气味芳香,切燥湿之力强。
与黄柏结合使用“黄柏之妙在于去热、苍术之妙在于燥湿。
”二妙散妙在清热燥湿,虽然方子极其的简单,但是效果有专攻。
在服用此方剂时为防止黄柏的苦寒之性伤及脾胃,我们可以适量的加入少许姜汁以调和药性,并发挥生姜之辛散之性以助此药祛湿之效。
川牛膝故此,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则成三妙丸,在清热燥湿的基础上,可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之证。
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阴药下行,可治下焦湿热之两脚麻木、痿软无力。
薏苡仁在三妙丸的基础上再加入薏苡仁则成四妙丸,薏苡仁舒筋缓急、健脾渗湿,可主治湿热痿证。
苍术、黄柏两味药,二妙丸清热除湿效果好!

苍术、黄柏两味药,二妙丸清热除湿效果好!二妙丸是用于清利下部湿热的基本方,是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中医流派中养阴派的创始人朱丹溪所制,出自《丹溪心法》。
二妙丸组成简单,就两味药——苍术、黄柏。
二妙丸是如何发挥清利下部湿热作用的呢?二妙丸组成简单,仅两味药。
苍术是标准燥湿药,朱丹溪是这样描述苍术的功效的:“治上、中、下湿疾皆可用之。
”明确祛湿为苍术的核心功用,认为“散风益气,总解诸郁”,因此对于湿邪引起的气机郁滞,有治疗作用,防止湿郁化热。
《本草衍义》中记载:“苍术其长如小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
”因而其具有芳香化湿的特点,湿为秽浊邪气,芳香药则能对抗其浊性,这也是中医芳香化湿的原理。
从现代研究来看,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青霉菌、黑曲霉菌及黄曲霉菌等细菌、病毒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不流动或流动性较差的水或潮湿环境是这些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这些也能说明中医芳香化湿的科学内涵吧。
在《本草纲目》中对苍术的记载:“能除恶气,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本草正义》中记载:“苍术,气味雄厚,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
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之。
”古人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常采用燃烧苍术来杀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净化空气。
古代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在家中熏烧苍术来驱瘴避秽。
这些都是苍术芳香化湿功效的灵活应用。
从苍术的生长环境来看,出产于江苏茅山地区的苍术质量最优,被称为茅苍术,是道地药材。
茅山地区的气候具有高温、雨量充足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说,药用动植物的活性成分有些也可能是在逆境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苍术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就有对抗逆境效应,也就是说苍术能够对抗高温、高湿,这恐怕是它用于清利湿热的重要原因。
方中黄柏用的是树皮内层,质地柔软,颜色鲜黄。
黄柏的根结成球块状,状如松树下结成的茯苓一般,从本草理论来看,植物的根结成球结块状,它的能量走向必定下行,且黄柏味道极苦,性寒,能将在下、在内郁结的火清解。
二妙丸(散)妙用

龙源期刊网 二妙丸(散)妙用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1期二妙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一书。
本方由黄柏、苍术2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腿膝疼痛、脚气肿痛、湿疮以及带下、淋痛等病症。
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如下,患者可酌情选用。
丸剂:每10粒1.2克,每瓶200克。
散剂:每袋10克。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内服二妙丸,每次6克,早、晚各服1次。
温开水送服。
在服用本药时,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或生冷之食物。
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口服二妙丸,每次8克,日服3次,10天为1个疗程。
二妙丸与西药保肝药同时应用,能明显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治疗妇女白带过多取二妙散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
5天为1个疗程。
一般用药2-3个疗程后,症状即可消失。
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内服二妙丸,每次6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7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盐饮食,注意休息,预防感冒。
在恢复期症状消失后,不得停药过早,应继续服用6天后停药。
治疗口腔溃疡将二妙散研为极细末后,加入蜂蜜中混合均匀(比例为20:100),装入瓶内备用。
用时,将上药膏涂于溃疡处,每日3次,含药15分钟后咽下。
含药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
治疗慢性胆系感染内服二妙丸,每次6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5天为1个疗程。
连续服至症状消失时为止。
治疗坐骨神经痛本病为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疼痛,屈伸不利。
内服二妙丸,每次8克,日服3次,黄酒和白开水各半送服。
7天为1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方出处】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使用历史】约650年。
【主要成分】苍术(炒),黄柏(炒)。
【整体药性】苍术性温而燥,黄柏性寒。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
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脚气、湿热带下、淋痛,阴囊湿痒等。
【典型征象】湿热相搏、着于下肢,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为痿证;如湿热下注前阴,则病带下浑浊,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禁忌人群】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妙丸是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的常用中药方,“二妙”两字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
本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脚气”门中的苍术散,朱丹溪将苍术散改名为二妙散。
书中载:“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
右(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
若痰带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
后以趁痛散服之。
”
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将苍术散改作丸剂,名二妙丸。
苍术散自创立以来,虽几经增补易名,但以苍术、黄柏二药为主的配伍法度,以及清热燥湿的功用原则都始终未变,至今仍是治疗身体下部湿热病变的要方。
现代临床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下肢丹毒、结节性红斑、慢性湿疹、皮炎等下肢皮肤病,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也有用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梨状肌综合征,和其他一些病征。
慢性前列腺炎,是常见于青壮年男性之间的多发病、难治病,有些病人的病情缠绵不去、很难治愈,还伴有比较明显的精神压力,常常是多处求医治疗,却没有明显的疗效。
病征多是下腹部隐痛,有时伴有热感,排尿灼热不畅,尿后余沥,患者大多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脉滑主证。
中医辨证认为,一般病因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
在临床治疗中,多以二妙散加味为主方。
药物组成:黄柏、苍术、海藻、薏仁。
随症加减。
临证时,只要辨证准确、药量精当,就能发挥小方治大病的奇妙疗效。
用中医方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能够标本兼治,有攻补兼施的优势,因此见效快,而且不易复发。
上方中的主药为黄柏,它的药性苦寒,能够清除湿热;苍术的性味苦温香燥、燥湿健脾,能够使脾的健运功能恢复,使湿去则热无所附,而且湿生无由。
海藻药性苦寒、清热消痰,能够软坚散结而利水,薏仁健脾、利湿还能清热,这两味中药,能够助黄柏、苍术加强清热健脾利湿的功能。
脚气的学名为“足癣”,是皮癣菌侵入了皮肤表皮层,造成足部感染,轻则引起皮肤脱屑,常常令人瘙痒,重则剧痒、足部大面积脱皮等,有些人还会起水泡,脚很臭。
如果脚癣被抓破,化脓菌侵入就可能造成皮肤感染,继续发展,可能变为脓疱疮或是丹毒;也可以引起淋巴管炎,俗称红线;还能造成淋巴结发炎。
再严重的,就会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脚气有一定传染性,可以传染到手,引起手癣或灰指甲,也可以传染给共同生活的人。
这种病在夏季最多见,南方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一些,这与闷热、潮湿的气候有直接关系。
脚气的平均发病率高达到1/3,在一些高发地区甚至可以达到60%。
尤其在一些群体中,比如运动员、矿工、军人等,足癣的发病率竟可高达80%。
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人患有脚癣?主要有三个因素:
(1)湿热体质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如果不清除体内湿热,只是口服或外用抗真菌一类的药物,在短时间能取得效果,可是再次进入潮湿的环境,或者鞋袜的透气性不好,就会又导致脚癣复发。
(2)交叉感染。
生活在一起的有人患有脚气,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会造成传染。
所以在公共浴室洗澡时,尽量不要使用公共拖鞋。
(3)还有的人因病情较轻,就不把脚气当回事,或者忙起来无暇顾及,因此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常见的脚癣一般有三种类型:
(1)鳞屑角化型:一般出现在脚跟的侧边,皮肤干燥脱屑,呈逐渐扩大趋势,冬季加重,还可能形成足跟部的皲裂。
到了夏季,反而会减轻一些。
(2)水泡型:多见于夏季,是在足部侧缘或脚掌,出现成堆或分散的水泡,有的在脚趾间也有较多分布。
水泡很厚、很痒,慢慢自行干涸、脱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化脓性皮疹,患者会有疼痛的感觉。
(3)趾间糜烂型:比较常见,常表现为足癣的首发。
足趾间的皮肤浸渍发白,有瘙疰感,常常搔抓,导致表皮剥脱,露出新鲜红嫩的薄皮肤。
一般夏天较重,如果是汗脚,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趾间糜烂,往往会继发为链球菌感染,最后可能变成丹毒。
趾间糜烂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很多人在遭遇脚气时,往往立马会想到涂抹各种外用软膏,而清除体内湿热才是治愈此病的关键所在。
由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方,在元代危亦林听著的《世医得效方》第9卷的“脚气”门中,名为苍术散。
原文是:“一切脚气,百用百效。
苍术,米泔浸一日夜,盐炒。
黄柏,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各四两。
右(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进三四服。
”在治疗脚气上,古人
所运用的就是清除体内湿热之论。
体内的湿热一旦祛除,疾病的源头也就根除了,再配用西药清除表面的炎症,杀灭真菌,疾病也就自然痊愈了。
如果脚气已令你瘙痒难忍,或者脚部溃疡使你不能再穿高跟凉鞋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下二妙丸,说不定有惊喜。
二妙散最早见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痹,一切脚气,百用皆效”。
《丹溪心法》将此方名改为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此二方名字不一样,功效主治所述基本一致。
“二妙”之名非常形象也更容易记诵,所以被后世医者广泛流传。
二妙散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筋骨疼痛,以及下部湿疮、带下黄白和湿热致痿等病征,普遍应用在内外妇儿伤等各科。
到了明朝,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加入一味牛膝,取名为三妙,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这是二妙散最早的加味应用。
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脐痈》中也有三妙散方,加的是一味槟榔,“共研细末,干撒肚脐,出水津淫成片,止痒渗湿,又治湿癣,以苏合香油调擦甚效”。
这个三妙散是外用的。
在《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又加入薏苡仁,制成丸剂,称为四妙丸,治疗湿热下注造成的两脚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痛痒等。
二妙、三妙都是标准的中成药,用来治疗丹毒、流火、带下,以及阴囊湿痒等,其疗效卓著,经得起临床检验。
而四妙较之二妙、三妙的功效而言,就更妙了。
用四妙散加味,治疗身体下部的疾病,也不应全以脉象为依据,如果舌红或黯,或大而厚腻、留有齿痕,只要看见舌根生苔,就可以取用。
再加入土茯苓、地肤子,就叫作五妙、六妙,只要应用合于法度,总有一个“妙”字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