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复试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Word版
(word完整版)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1。
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
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
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
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
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石器、陶器等)遗存 (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 7。
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考古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考古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题型:1、判断题(20分)2、名词解释(30分)3、简答题(20分)4、问答题(30分)金石学P24定义: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考古资料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考古学有助于对人类史的复原。
考古学文化P3定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命名原则: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分类依据: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
例如“龙山文化”可分为在鲁东山地与滨河平原的“两城类型”、路中丘陵和鲁西平原以东的“城子崖类型”、鲁西平原与豫东及苏北的黄淮地区的“青堌堆类型”。
一旦这种类型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绝对年代测量的主要依据P18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判断绝对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器物的纪年铭文是确定绝对年代的可靠依据。
自然科学测年P18、201、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C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C14的半衰期为5730±40年。
考古学提纲

考古学提纲一知识点(考古概况)1.考古地层学定义: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2.地层直接叠压反映了时间的连续或文化的相袭?(X)解析:因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由表面。
3.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4.考古类型学定义: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科学整理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5.型和式的区别:型是每类事物横向演化的序列(共识)式是每种演化序列中纵向发展阶段(先后)6.考古学定义:通过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获取考古资料(遗存和遗物),并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复原再现古代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
7.探方由主体、关键柱和隔梁组成。
探方的西南角一般为探方坐标的基点8.考古钻探要求:(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空穴要用纯土填实(减少考古工作的破坏性,因为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利于保护,防止破坏)(3)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4)洛阳铲的四种类型:普通型、破砖型、套铲、特种铲9.遗址发掘要求:(1)跨探方遗迹单位应由领队指定一方主持处理和记录,需要打掉隔梁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2)重要遗迹如需解剖时,应在记录、绘图、拍照之后进行,必要时可作模型,重要遗迹也应在记录、绘图、拍照之后起取。
10.土圹竖穴墓的发掘要求:(1)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但发现生土不一定到底,有可能有间歇性)(2)随葬品必须经过记录、绘图、拍照后,方可移动,随葬品必须逐件编号、登记,其编号必须与墓葬平、剖面图中的编号相符,复杂、易损物品的起取与保存,必须遵照有关技术规定,由领队指定有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必要时邀请或送交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处理。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考古学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代码:[735]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考古学简史、考古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对考古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大致了解考古学,尤其是中国考古学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等。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人类起源与演化的主要阶段二、人类起源的理论第二节旧石器概述一、石制品的类型和特征二、石制品的制作工艺流程三、真伪人工石制品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第二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分期与分区一、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区系划分三、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区域特点第四节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及其时代特征1、南方2、北方3、时代特征二、新石器时代早期(前仰韶时代)文化及其时代特征1、老官台文化2、磁山文化3、裴李岗文化4、跨湖桥文化5、兴隆洼文化6、时代特征三、新石器时代(仰韶时代)中期文化及其时代特征1、黄河中游2、黄河下游3、长江中游4、长江下游5、东北地区6、时代特征四、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文化及其时代特征1、黄河上游2、黄河中游3、黄河下游4、长江中游5、长江下游6、东北地区7、时代特征第五节中国史前考古专题一、人类的起源问题二、农业的起源问题三、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绪论一、夏商周考古的特点与分期二、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第二节夏商西周考古学文化1、发现、命名与典型遗址2、分期、分布与年代3、主要文化特征4、源流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5、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6、关于东下冯类型二、二里岗文化1、发现、命名与典型遗址2、分期、分布与年代3、主要文化特征4、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5、关于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的主源三、殷墟文化1、发现、命名与典型遗址2、分期、分布与年代3、主要文化特征4、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5、晚商时期除殷墟遗址外的其他重要发现6、关于二里岗文化与殷墟文化之间的缺环四、西周文化1、重要遗址2、分期、分布与年代3、主要文化特征4、西周文化的渊源5、关于先周文化第三节东周列国文化一、洛阳地区周文化二、秦文化三、晋文化五、楚文化第四节周边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一、北方地区1、晋陕高原区2、海河北系区二、西北地区1、河湟——陇东区2、河西走廊区3、柴达木盆区4、天山南麓区三、东北地区1、大小凌河流域2、辽北区3、辽东区4、嫩江中下游5、吉长区四、东方地区1、山东及其邻境地区2、江淮及皖西北地区五、东南地区1、环太湖——杭州湾区2、宁镇——皖南区3、鄱阳湖——赣江区4、湘北区5、江汉平原区6、福建及其邻境地区7、岭南区六、西南地区1、川东鄂西的峡江地区2、成都平原区第五节中原系青铜器一、器类与器名1、武器2、容器3、乐器4、马车与马具5、其他杂器二、分期与典型器的时代特征1、器形2、纹饰3、铭文4、组合三、青铜器冶铸业第六节夏商周时期的墓葬一、夏——春秋时期墓葬的发展1、棺椁结构2、墓室结构3、陪葬坑4、随葬品5、防护设施6、墓上建筑7、王陵区8、陪葬墓二、非正常埋葬1、人祭2、人殉三、族葬制1、族墓地2、公墓与邦墓之分第七节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一、城市的发展与城墙的修造1、城与城市2、城市的布局特点3、城墙的修筑二、宫室建筑1、庭院式建筑2、单体式建筑三、建筑材料与技术1、墙体2、木架3、瓦4、坯与砖5、陶水管6、建筑构件四、其他特殊建筑1、祭坛2、储藏性建筑第四章秦汉考古第一节绪论一、概论二、战国秦汉考古的分期三、战国秦汉考古的分区四、考古学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墓葬一、秦国墓葬1、秦墓2、秦始皇陵二、两汉时期的墓葬1、墓葬的分类2、黄河流域的墓葬3、长江中游地区的墓葬三、西汉帝陵的发现与研究四、汉画像墓的发现与研究五、买地券和朱书解除文六、墓前地上建筑和装饰七、黄河流域墓地的变化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城址与建筑一、秦都咸阳二、西汉长安城三、东汉洛阳城四、秦汉长城遗迹的发现与研究1、战国时期各国所修长城简况2、秦汉长城遗迹的发现与研究第四节秦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一、冶铁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二、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三、秦汉时期的漆器制造业四、秦汉时期的纺织业五、汉代制陶业的发展第五节秦汉时期的货币和度量衡一、两汉的货币二、秦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第六节秦汉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一、秦简的发现与研究现状二、汉简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第一节都城遗址一、曹魏邺城二、曹魏、西晋洛阳城三、平城及北魏洛阳城四、东魏北齐邺城五、六朝都城鄂城、建康六、北朝邺南城七、统万城遗址第二节帝王陵墓一、中原地区魏晋北朝墓葬二、南方地区吴晋南朝墓葬三、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四、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北朝陵墓五、东北地区魏晋墓葬及高句丽墓葬第三节世族及贫民墓葬一、曹魏西晋北朝陵墓二、吴晋南朝墓葬第四节陶瓷业的发展一、魏晋南北朝窑址二、魏晋南北朝制瓷业的发展第五节中西文化交流遗物一、货币二、金银器三、玻璃器第六章隋唐考古第一节隋唐城址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二、隋洛阳城遗址三、隋唐扬州城遗址四、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第二节隋唐墓葬一、唐代帝陵二、隋唐中原地区墓葬第三节手工业遗迹和遗物一、陶瓷二、金银器三、铜镜第七章宋元明考古第一节宋代考古一、宋代城址(东京城;临安城)二、宋代墓葬(宋陵;北方宋墓;南方宋墓)三、宋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第二节辽代考古一、辽代城址(上京;中京;祖州)二、辽代陵墓(怀陵;庆陵)三、契丹墓四、汉人墓五、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辽代瓷窑;钱币;金银器;铜镜)第三节金代考古一、金代城址与界壕(金上京;金中都;金界壕)二、金代墓葬(金陵;齐国王墓)三、金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瓷器瓷窑;矿冶遗址;铜镜;钱币)第四节元代考古一、元代城址(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二、元代墓葬(蒙古时期北方墓葬;北方地区的元墓;南方地区的元墓)三、元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第五节西夏考古一、西夏历史简介二、西夏陵墓三、元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第六节佛教遗迹一、雷峰塔二、造像三、元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第七节明代考古一、明代城址(明南京;明北京)二、明代墓葬(明陵;明藩王墓)三、明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40分(2)简答题50分(3)论述题60分四、参考书目1.《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刘庆柱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察复习资料绪言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
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
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
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
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
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
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
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
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黑大复试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科目代码:[060]一、考试要求学生要掌握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考古学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考古学的发展跟其它学科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等。
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新趋势、新型遗产类型,国际社会和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公约、法规与政策及其实践。
二、考试内容北方考古方向: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研究对象三、考古学研究分支四、考古学相关学科第二章考古学简史第一节考古学的萌芽一、西方古物学二、中国的金石学第二节考古学的诞生一、欧洲考古学的诞生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第三节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一、欧美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第四节考古学的转变与发展一、欧美考古学的转变与“新考古学”的兴起二、“新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第三章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第一节层位学(考古地层学)第二节考古类型学第三节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理论第四节聚落考古第五节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第六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文化遗产方向: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第一节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第三节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第四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主要措施第五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第二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节文物第二节建筑群第三节遗址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第五节历史文化名镇(村)第六节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科学收集第七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第八节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与规范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性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审批第四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第一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第五章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第一节"双遗产"的保存现状第二节"双遗产"的申报与审批第六章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第一节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开发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开发第四节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对策与建议第七章世界各国及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一节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二节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三节美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四节日本和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五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第八章关注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节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40分)(2)简答题(50分)(3)论述题(60分)四、参考书目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1、黑龙江大学《考古学史》讲义,王乐文等主编;2、《外国考古学史》,杨建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3、《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等主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
考古学综合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古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考古学基础考试是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考古及博物馆事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Ⅱ、考查目标1、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了解考古学的主要任务以及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
3、了解博物馆学的主要任务、博物馆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过程、原则和方法。
4、运用考古学、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文史知识解决在考古及博物馆工作遇到的问题。
Ⅲ、考试形式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古学约40%博物馆学约30%文化史常识约30%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5小题,每小题10分,共150分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Ⅳ、考查内容一、考古学基础知识1、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2、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3、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对象4、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与遗物概况5、中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6、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存7、新石器时代遗迹与遗物的特征和分期8、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注意事项9、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和内容10、夏代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存11、商代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存12、周代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存13、西周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存14、东周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存15、秦代主要的文化遗存16、汉代主要的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遗存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遗迹与遗存19、东北地区高句丽族和鲜卑族的主要城址和墓葬20、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新疆主要文化遗存21、隋唐时期国内外民族交往的主要文化遗存的基本概况22、隋唐主要城址、手工业作坊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3、五代十国主要的文化遗存24、宋代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5、辽代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6、金代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7、西夏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8、元代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29、明代主要城址、手工业遗址和重要墓葬的基本概况主要参考书:安金槐:《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1.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
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
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 (石器、陶器等)遗存 (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7.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科目代码:[060]
一、考试要求
学生要掌握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考古学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考古学的发展跟其它学科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等。
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新趋势、新型遗产类型,国际社会和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公约、法规与政策及其实践。
二、考试内容
北方考古方向: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研究对象
三、考古学研究分支
四、考古学相关学科
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萌芽
一、西方古物学
二、中国的金石学
第二节考古学的诞生
一、欧洲考古学的诞生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第三节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欧美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四节考古学的转变与发展
一、欧美考古学的转变与“新考古学”的兴起
二、“新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层位学(考古地层学)
第二节考古类型学
第三节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理论
第四节聚落考古
第五节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
第六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方向: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
第一节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
第三节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四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主要措施
第五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文物
第二节建筑群
第三节遗址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
第五节历史文化名镇(村)
第六节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科学收集
第七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第八节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与规范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性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四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第一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
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
第五章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第一节 "双遗产"的保存现状
第二节 "双遗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六章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
第一节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开发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开发
第四节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第七章世界各国及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一节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二节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三节美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四节日本和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五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
第八章关注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节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40分)
(2)简答题(50分)
(3)论述题(60分)
四、参考书目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
1、黑龙江大学《考古学史》讲义,王乐文等主编;
2、《外国考古学史》,杨建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等主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
文化遗产概论:
1、《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于海广等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3、《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年。
4、《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单霁翔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