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环评技术方法

环评技术方法
• 工程分析中常用物料衡算项目:总物料衡算、有毒 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 应用条件或前提: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 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
3、资料复用法 • 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
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 特点:方法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 • 适用范围: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基本工作内容(见P11表2-1,掌握)
重点工程分析 • 重点工程指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包括: 指工程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大或时间比较长的; 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的,其规模不一定很大,但造
成的环境影响却不小的 重点工程的确定方法包括: 可研设计报告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确定 类比调查与设计文件相结合 借助于投资分项(列入投资核算中的所有内容)
艺过程某一步骤或生产设备
G 投 入 G 产 品 G 流失
排污系数法 • 根据《产排污系统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
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 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掌握) • 采样点数目:一级≥10,二级≥ 6,
三级:2~4或0 公路铁路项目: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
• 固体废物分析与核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类,其中废液说明种类、 成分、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和去 向等;废渣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 于危险废物、排放量、处理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等
• 噪声和放射性分析与核算:应列表说明源强、剂 量及分布
• 污染物源强统计:按P15表2-4分别列废水、废气、 固体废物排放表,噪声单列
注意事项1:需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和生产管理 以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环评技术方法(2023总结)-图文

环评技术方法(2023总结)-图文

环评技术方法(2023总结)-图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2023版】专题一工程分析根据CP对EI的表现不同,分为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CP和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CP。

一、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一)掌握工程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1.物料衡算法,在工程分析中,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及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翔实或对生产工艺熟悉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讲,该方法是最精确的。

∑G投入=∑G产品+∑G流失(1-1)∑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1-2)2.类比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CP的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

类比法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但用此法应注意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生产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A=AD某M(1-3)AD=BD-(aD+bD+cD+dD)(1-4)3.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EIA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特点:方法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

适用范围: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CP。

4.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

(导则教材)5.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

(导则教材)(二)掌握CP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对于EI以污染因素为主的CP来说,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工程分析项目工作内容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项目组成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分析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强统计及污染物分析分析;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分析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与处理工艺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总图布臵方案分析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臵的合理性;分析环境敏感点处臵措施的可行性工程分析的内容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要求。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方案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方案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方案一、项目概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方案进行了一些探讨。

二、项目背景本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高架桥、地铁站等。

项目规模较大,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环境评价。

三、环境评价范围本项目环境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粉尘、噪声及排放气体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可能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3.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居民及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评价方法1. 现场调查和监测: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了解周边环境的现状及可能的影响。

2. 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分析,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3. 统计分析和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在工程建设前后对环境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了解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五、环境评价方案1. 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根据环境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包括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粉尘、噪声及排放气体等进行控制,防止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 实施环境监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了解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环境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环境应急预案:根据环境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对可能的环境突发事件进行预案设计和准备。

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相关部门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

工程环保评估方法

工程环保评估方法

工程环保评估方法工程环保评估是指对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程环保评估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生态风险评估、碳足迹评估和水资源评估。

一、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对工程项目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工具。

通过对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生态环境、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等方面的影响,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以指导工程项目的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筛选、影响预测、评价与分析、环境管理措施的建议等步骤。

其中,影响预测是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核心环节,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数学模型和专家意见等方法进行。

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

二、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一种对工程项目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项目建设或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结果,以指导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风险评估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和监测等步骤。

其中,风险评价是评估工程项目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论证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工程项目的生态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碳足迹评估碳足迹评估是一种衡量工程项目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贡献的方法。

通过评估工程项目在建设、运营和废弃阶段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来计算工程项目的碳足迹。

该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工程项目管理者了解项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碳足迹评估包括数据收集、计算碳足迹、评估碳足迹和制定减排措施等步骤。

通过数据的搜集和可行性分析,可以计算出工程项目的碳足迹,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减排措施,以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咨询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

咨询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1]BR>1-01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是投资项目外部性影响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审查项目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投资项目前期论证咨询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保护环境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于可能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建设,包括政府投资及企业投资项目,都应从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本章阐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要求。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标准体系(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1.综合性法律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第一次用法律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始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颁布并于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用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002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用法律把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跃上新台阶。

2.单行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各项环境保护单行法,如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2007年两次修订)、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都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具体条文规定。

颁布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如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订)、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和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也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的重要文件。

本文将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是衡量环境影响程度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需要选择与项目特性相符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从项目的类型、规模、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例如,对于水资源型项目,可以选择水质指标、水量指标等;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可以选择土地利用指标、空气质量指标等。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步骤。

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科学论证和专家意见的参与。

一方面,需要基于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专家会商、社区参与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意见征询。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通过模型建立和数据计算等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具体的数值计算;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现场考察等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估。

根据具体项目的特性和评价目的,可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估。

四、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综合应用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综合应用需要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效应。

例如,对于降水酸性的评价,既要考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考虑气象因素和地理环境等。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和方法的结果,可以综合判断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五、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系统性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估特定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通过EIA,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各类工程、开发和规划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确定评价范围:评价的范围决定了需要考虑的环境要素和相关影响因素。

2. 收集资料和数据:收集项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包括项目描述、现场调查和环境基线数据等。

3. 分析与评估: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

4. 制定预防和减轻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

5.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将上述步骤得出的评估结果和措施编制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6. 审批和公众参与: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审核机构进行审批,并开展相关的公众参与活动。

7. 监测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和管理环境影响,确保实施符合预期的效果。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地的影响。

2.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潜在影响,包括排放物的产生和扩散。

3. 水环境:评估项目对水资源和水体质量的潜在影响,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利用。

4. 土壤质量: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包括土壤污染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5. 噪声和振动:评估项目对噪声和振动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对周边居民和野生动物的影响。

6.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计的潜在影响,包括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在各类项目和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项目:对新建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或称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揭示建设项目在运行中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及产生原因,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建设目的和建设过程等。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一般包括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判断并提出相应措施,并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伤害或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现象进行描述,提供预防和减缓危险废弃物(包括生产废物和生活废物)以及各种不合理操作不当会引起的不良后果。

主要应用于项目方案评价、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和环保设施设计与施工等方面。

通常来说,在进行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时需要首先考虑建设单位拟采用何种措施处理噪声污染时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然后再从技术上进行说明。

例如,我国目前在环保方面比较重视对地下水质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项目涉及到大量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对工程方案进行评价通常来说,在进行工程方案评价时,首先需要分析项目的设计目的、具体设计方案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果建设项目只是为了短期效益考虑,那么项目设计方案往往不会太合理,而建设单位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因此,在进行环保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以及运营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需要充分考虑项目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同时建设单位还要考虑项目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完成项目方案评价后,还要为施工阶段设置具体时间线,并就施工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出现严重漏洞或者产生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

在具体设计阶段,需要将所有可能产生污染或危害因素考虑在内,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最小化治理措施,确保项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为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奠定基础。

同时需要注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将施工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样才能确保其不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讲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录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一、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标准体系 (1)(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 (1)(二)环境标准体系 (2)(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6)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6)(一)环境影响的程度 (6)(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7)(三)不同等级单项因子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7)(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8)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8)(一)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8)(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内容要求 (8)第二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1)一、环境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11)(一)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1)(二)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11)第01讲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录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一、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标准体系 (1)(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 (1)(二)环境标准体系 (2)(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6)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6)(一)环境影响的程度 (6)(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7)(三)不同等级单项因子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7)(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8)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8)(一)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8)(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内容要求 (8)第二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1)一、环境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11)(一)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1)(二)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11)二、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1)(一)普查与详查 (11)(二)污染源评价 (12)(三)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的确定 (13)三、污染物工程分析法 (13)(一)类比分析法 (13)(二)物料平衡计算法 (14)(三)资料复用法 (14)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方法 (14)(一)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要求 (14)(二)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步骤 (14)(三)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方法 (15)五、环境影响预测 (16)(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6)(二)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及内容 (17)六、建设项目的环境治理 (18)(一)环境治理措施 (18)(二)环境治理方案的优化比选 (19)第三章项目用海的环境影响评价 (20)一、海洋环境敏感区及其保护 (20)(一)海洋环境敏感区的界定 (20)(二)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22)二、海洋开发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3)(一)海洋开发使用的主要类型 (23)(二)主要涉海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 (23)三、涉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与方法 (25)(一)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5)(二)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6)(三)海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7)第四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8)一、规划环评概述 (28)(一)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范围 (28)(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28)二、规划方案及其分析评价 (29)(一)规划方案分析 (29)(二)现状调查及分析评价 (30)三、环境影响识别及分析评价 (31)(一)规划环境影响的产生及类型 (31)(二)规划环评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方法 (34)(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 (37)(四)规划环境影响预测 (39)(五)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9)四、环境减缓措施及对策建议 (40)(一)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0)(二)结论性意见与建议 (40)第五章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42)一、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及内容 (42)(一)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42)(二)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42)(三)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44)二、开发区规划及环境状况分析 (45)(一)开发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45)(二)开发区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 (47)三、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 (47)(一)开发区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48)(二)开发区行业准入分析 (52)(三)主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3)四、开发区资源需求与污染源分析 (53)(一)开发区需水量预测 (53)(二)开发区热负荷预测 (54)(三)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5)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59)(一)开发区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60)(二)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60)六、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对策 (62)(一)开发区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62)(二)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63)第六章环境风险评价 (64)一、环境风险及其调查 (64)(一)环境风险 (64)(二)环境风险调查 (64)二、各类环境风险的识别 (65)(一)易燃、易爆物质的识别 (65)(二)毒性物质识别 (66)三、环境风险类型的确定 (66)(一)火灾 (66)(二)爆炸 (67)(三)毒物泄漏 (67)(四)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68)四、风险防范与减缓措施 (68)(一)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68)(二)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 (70)(三)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70)(四)其他措施方案 (71)(五)应急预案 (72)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74)一、公众参与的性质、目的及范围 (74)(一)公众参与的性质和目的 (74)(二)公众参与的范围 (74)(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 (75)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76)(一)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76)(二)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78)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形式 (79)(一)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 (79)(二)座谈会和论证会 (79)(三)听证会 (79)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1]BR>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是投资项目外部性影响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审查项目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投资项目前期论证咨询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保护环境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于可能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建设,包括政府投资及企业投资项目,都应从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本章阐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要求。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标准体系(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1.综合性法律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第一次用法律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始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颁布并于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用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002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用法律把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跃上新台阶。

2.单行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各项环境保护单行法,如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2007年两次修订)、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都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具体条文规定。

颁布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如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订)、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和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也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其他相关法律,如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同样有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应规定。

这些法律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政法规1994年发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资质管理,并明确了建设单位、评价单位、负责环境影响审批的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成为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法规。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针对我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践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如何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法规,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框架图(二)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体系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掌握环境标准的使用原则及具体要求,是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1.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构成我国根据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性质、内容和作用,实行三级六类标准体系。

三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六类是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其中地方环境标准只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两类(图1-2)。

图1-2 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根据是否强制执行又可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执行,超标即违法。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标准引用,也必须强制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为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

2.各类环境标准的主要特点(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各类环境标准的核心,用于衡量一定时期内环境优劣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