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记的品牌之乱(doc )
李锦记的品牌之乱

李锦记的品牌之乱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李锦记的品牌之乱近期我们在媒体上可以看到李锦记在做广告,一个是酱料的广告,还有一个是保健品及个人护理品、护肤品的广告。
李锦记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困惑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锦记就是一个酱料,怎么又冒出了这么多东西其实大多消费者有所不知,这两则广告一个是香港李锦记的,一个是南方李锦记的。
两个广告出街后,就在消费者的头脑里开战:李锦记到底是什么如何给它归类开战的结果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在信息爆炸、产品过剩的今天,消费者哪里分得清,其实也懒得去分清,他们会统统将其归之为李锦记。
因此,目前来看应是香港李锦记占了上风,因为消费者更多地会把李锦记看成是“酱料”,这正是香港李锦记生产的。
企业品牌之乱李锦记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品牌,由创制蚝油起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产品畅销海内外,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在国内,李锦记成为了高级酱料的代表品牌。
按李锦记的说法,这是企业完成的第一个使命,即把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了一家有品牌、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有潜力、有发展的民族企业。
我们相信,李锦记如果心无旁鹜、专注于酱料这一领域,不断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强化这一定位,在国内有望成为高级酱料的不二之选,也会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而问题就出在1992年,即李锦记成立了其全资子公司———广东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公司。
按李锦记的说法,是吹响实现第二个使命的号角:让中国的养生文化福泽全世界。
李锦记的这一选择,应该说是颇具战略眼光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保健品的需求必将趋旺,李锦记开辟这一新的业务领域也是颇有前瞻性的。
但李锦记却在品牌战略方面出了问题,将新成立的公司取名为南方李锦记———这无疑是李锦记的品牌延伸。
李锦记既是一个企业品牌,也是一个产品品牌,与海尔一样,将所有的产品都冠上了同一名字。
一个百年家族企业的不老传说

一个百年家族企业的不老传说——南方李锦记全国媒体交流会上感知李锦记一百多年前一个逃难至海边谋生的广东人在无意间发明了蚝油,一家由做酱料起家的小作坊开始了整整120年的艰难跋涉,今天这个当初在海边的小作坊已成为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企业巨人,但令人称奇的这家企业从创业者至今衣钵相承传了四代人,完全破解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这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全国媒体联谊活动欢迎酒会在江门碧桂园举行从兰州搭机到广州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深秋的西北腹地经历秋风秋雨已现山寒水瘦之势,但一到南粤广州竟是热浪扑面花红柳绿,这不禁让人感受到造物主的巨大能力。
接机的是一位高大的新疆老兄,穿着整洁干炼洒脱,是一位姓夏的经理,寒喧几句随即和全国各地媒体的朋友们乘大巴直奔侨乡——江门,参加由李锦记南方李锦记组织的全国媒体交流活动。
“李锦记创始人李锦裳原籍广东新会七堡涌沥村,因避乱迁居珠海南水镇,开了一家小茶寮。
为谋生计,李锦裳的茶寮出售蚝豉。
一次,李锦裳与往日一样生火煮蚝时,由于抽身去做其它事而忘了留在锅里的蚝汤。
直到厨房中传来一股浓烈香味,他才惊觉。
他冲进厨房,揭开锅盖一看,呈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厚厚的一层浓汁,鲜美无比。
后来广受华人喜爱的蚝油就这样因缘际会地诞生了,1888年,“李锦记”正式成立。
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期。
李锦记的百年传奇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书写了。
家族宪法从白云机场到江门有两个多小时的加程,从大巴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一组关于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的一个访谈短片,一个新鲜的名词吸引了我,“家族宪法”,当时有点奇怪的感觉,一个家族如何会有一部宪法?这到底是一个什第样的家族,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从这时起才开始对李锦记这个百年家族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未来的几天里对这个传承百年的家族企业和这个家族还有那个让人奇怪的家族宪法做了些许了解。
发现这个家族宪法是这个家族企业不老传说中的一个因素。
那个打造千亿元级调料帝国的人走了

Famous Company84名企那个打造千亿元级调料帝国的人走了7月27日,李锦记官网发布讣告称,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于2021年7月26日离世,享年91岁。
讣告称,李文达先生一生高瞻远瞩、创新求变,成功带领李锦记从香港走向世界,让百年品牌焕发生机,成为国际知名的酱料和调味品品牌;他确立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两大使命,开创了集团多元化、持续发展的新里程。
公开资料显示,李文达是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七堡镇人,被誉为香港“蚝油大王”。
蚝油不是油,而是用天然鲜蚝蒸煮后的汁液浓缩而成的调味品,是李锦记的发家之作。
1888年,李文达的祖父李锦裳在广东珠海南水建立李锦记蚝油庄,开启了制造及出售蚝油的业务。
1902年,李锦记迁址到中国澳门。
建立“酱料王国”1929年1月5日,李文达在中国澳门出生,这一年李锦记品牌已迈入第41个年头。
1932年,李文达的父亲、李锦记第二代成员李兆南将公司总部迁往中国香港。
1946年,17岁的李文达来到广州,在大德路的一间铺面中生产和销售蚝油。
李文达回忆说,每天他要骑着单车将生产出的蚝油,送到广州街头的各大酒楼或云吞面铺。
自1955年开始,李文达逐渐更深层次地涉足李锦记的业务,而后,李文达亲自设计了李锦记的新商标和包装。
1969年,他还想出搞批发的点子,让李锦记在中国澳门的营业额回升,解决业务的亏损问题。
1972年,李文达接手李锦记并出任公司主席一职,成为将李锦记推向全球的关键人物。
“李文达上进心强得不得了,而且在升上初中时就开始专注于蚝油了。
”李文达的一位同学曾这样评价道。
事实上,李文达初掌李锦记之时,家族留给他的并非万贯家财,而是分崩离析的危局。
彼时李文达的两位亲伯父想要放弃生意,李文达花光所有积蓄购得股份,并为此背上了银行的债务,这才保住了李锦记这块招牌。
为了重振李锦记,李文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决定推出工薪阶层也吃得起的平价蚝油,而“熊猫牌蚝油”的推出正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李锦记案例研究讲座

资料搜集与处理
收集和分析数据阶段的关键是提高案例的信度和效度
▪ 说明数据收集程序 ▪ 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
▪ 访谈、观察、问卷 ▪ 一手与二手数据结合
• 三角交叉(证据三角形)
• 材料三角交叉:指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源(注意:它不同于使用 各种不同方法)。
• 研究者三角交叉:指通过不同的观察员或访谈员来检测或减少研究 者个人的偏见(注意:它不是指研究中的分工合作,而是指对不同 研究者的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比较)。
• 知识贡献标准:是否对增加人类对某一类现象的知 识有所贡献?
• 没有或仅有部分知识:探索性研究问题 • 已有知识,但缺乏经验支持:证实性研究问题 • 已有知识,但不能解释部分现象:证伪性研究问题
• 运用价值标准:运用性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的选择(4)
• 探索性研究问题
• 对某一领域没有任何知识或只有零星知识
• 结论:理论驱动型案例(theory-driven research)
研究初步假设(2)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治理结构变革 产业创新
企业资源动态管理 内外部网络构建
国际化发展 战略创业
创业精神传承 家族企业跨代际成长
个案选择
• 李锦记是否适合我们的研究问题呢?
• 理论和案例的双重发展 • “量身定做”
• 个案不与总体发生关系,因而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是否代表总 体”的问题,个案与类别发生关系,因而具有“典型”意义上的 “体现类型本质特征”的问题。 • 典型性 (typical):案例代表一般类型 • 关键性 (crucial):案例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占据关键地位 • 揭示性 (revealing) :个案成为某种新生事物的个例 • 离异性/反常性 (deviant):个案成为某种现有理论或知识的 反例或难以解释的个例
李锦记的故事

李锦记的故事
李锦记是中国最著名的酱油品牌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商之一。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有一个叫做李锦的人在广东潮州创立了一家小作坊,开始生产酱油。
李锦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和口感,他采用传统的酿造方法,使用优质的大豆和小麦,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卤制,制作出了一种口感浓郁、香味浓郁、色泽鲜艳的酱油。
李锦的酱油很快就在当地赢得了好评,成为了当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酱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锦的酱油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李锦的后代们不断改进酿造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将李锦记推向了国际市场。
今天,李锦记已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酱油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不仅在中国畅销,还远销海外,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李锦记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传承家族文化和创新精神,更与其对于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密不可分。
总之,李锦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 1 -。
从李锦记发展历程看民族品牌的培育

的一个 , 不 可 能 包 揽 ・ 切 。只 有 分 工 合 作 , 绝 , 分 担风 险 , 能分 享利益 , 而造福 人类 。 才 进 ① 同时 , 们 还 要 下 大力 气 开 拓 国 内、 际市 我 国
●
旦 。 必 须 让 诸 如 “同 修  ̄- , 世 养 生 ” “ 利 -德 济 与 思 及 人 ” 传 统 中华 文化 与现 代 思 想 理 念 相 结合 , 等
方 , 会 有 李 锦 记 品牌 的 产 品 。 李 锦 记 不 仅 成 为 就
●
Ⅶ 鲥 - 无
2
至 曼一
( 第 23 总 2 7期 )
地 超 过 1 0 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 品 超 过 2 0 多 0 产 5 种 。早 在 1 9 9 9年 , 锦 记 品 牌 就 被 评 为 亚 洲 食 李 品第 一 品牌 。在 这 一 百 多 年 的 时 间 里 , 锦 记 从 李
号企 业 的长处 、 处 与未来 发展 趋势 。 短
1
( 笔人 : 娅 茹 ) 执 吴
从 李 锦 记 发 展 历 程 看 民 族
品牌的 培 育
李 锦 记 从 煮 蚝 开 始 , 始 了 一 个 民 族 企 业 的 开 成 长 历 程 , 行 着 一 条 民族 品 牌 的 培 育 之 路 。 自 践
切 实 落 实 到 企 业 运 营 中 的 各 个 环 节 和 每 个 员 5 1 2
心 中 , 老 字号 的金 字招 牌 , 受 市场 的检 验 , 让 经 在 全 球 化时代 , 扬光 大 , 发青 春 。 发 焕
场 。只 有 国 内 国 外 、 体 推 进 与 个 别 突 破 相 结 整 合 , 形 式 、 渠 道探索 相结 合 , 医药 才 有可 能 多 多 中 打 破 世 界 医药 市 场 对 中 医 药 的 歧 视 与 偏 见 , 正 真
李锦记的广告发展史

李锦记是一家著名的调味品品牌,其广告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以下是李锦记广告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20 世纪初至40 年代:李锦记最初的广告宣传主要是通过口碑传播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如在店铺门口张贴海报和悬挂招牌等。
2.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随着电视和广播的普及,李锦记开始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广告。
这些广告主要是宣传其酱油和蚝油等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3.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李锦记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
同时,李锦记还开始推出一些新产品,如豆瓣酱和香辣酱等,并通过广告宣传这些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4. 21 世纪至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李锦记开始注重数字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
李锦记通过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发布产品信息和品牌故事,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
总的来说,李锦记的广告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化的过程,其广告宣传方式和策略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改变。
李锦记:家族企业传承的成功样板

李锦记:家族企业传承的成功样板1888年,广东南水,贫寒青年李锦裳第一次在自家店铺挂上“李锦记”的招牌。
李锦记最初专心做蚝油,如今传到家族第四代手中,已覆盖调味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
“李锦记122年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李锦记工作将近17年的“老臣”黄秉玉告诉记者。
企业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亲兄弟、堂兄弟之间曾两次爆发股权争夺战,家族四分五裂,企业落到负资产的境地。
1972年出任公司主席的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决心探索家族企业长青之道。
上世纪80年代,李文达的五位子女相继学成回到香港,逐渐成为李锦记的中坚力量。
家族目前共有26位成员,李锦记逐渐成为一个家族企业传承的成功样板。
家族委员会:强化家族观念黄秉玉有一个特别的头衔“李锦记家族企业群体事务部总监”。
黄秉玉说,这个部门是李锦记家族承担社会责任,为服务于国内的家族企业而设,他们的工作不涉及李锦记家族内部的事情,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黄秉玉告诉记者,2003年,李锦记成立了“家族委员会”,是公司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家族委员会的核心职能,就是研究怎样治家。
包括化解家族矛盾。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则不是家族委员会关心的内容。
从家族制度建设,到下一代培养,都是委员会工作的范畴。
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会期四天。
家族成员必须赶到一起开会,雷打不动。
会议首日,每人介绍自己,包括自家的孩子和家庭情况;第二、第三日,讨论各项家族建设的议题;到了第四日,所有的配偶被邀请参加会议,向他们通报前几天会议通过的内容公司的方方面面,以便当好“贤内助”,做到“心一致,行动一致”。
黄秉玉介绍说李锦记家族委员会组织会议的一个标准是“要爽、要好玩”,要让家族成员处在与董事会完全不同的轻松的家庭氛围中。
家族委员会的成员,必须都是“血亲”,如今包括李文达夫妇和5位子女在内,共有7名核心成员。
必须具备李锦记思利及人的核心价值观,懂得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要有“直升机思维”——以大局为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锦记的品牌之乱近期我们在媒体上可以看到李锦记在做广告,一个是酱料的广告,还有一个是保健品及个人护理品、护肤品的广告。
李锦记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困惑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锦记就是一个酱料,怎么又冒出了这么多东西其实大多消费者有所不知,这两则广告一个是香港李锦记的,一个是南方李锦记的。
两个广告出街后,就在消费者的头脑里开战:李锦记到底是什么如何给它归类开战的结果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在信息爆炸、产品过剩的今天,消费者哪里分得清,其实也懒得去分清,他们会统统将其归之为李锦记。
因此,目前来看应是香港李锦记占了上风,因为消费者更多地会把李锦记看成是“酱料”,这正是香港李锦记生产的。
企业品牌之乱李锦记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品牌,由创制蚝油起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产品畅销海内外,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在国内,李锦记成为了高级酱料的代表品牌。
按李锦记的说法,这是企业完成的第一个使命,即把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了一家有品牌、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有潜力、有发展的民族企业。
我们相信,李锦记如果心无旁鹜、专注于酱料这一领域,不断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强化这一定位,在国内有望成为高级酱料的不二之选,也会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而问题就出在1992年,即李锦记成立了其全资子公司———广东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公司。
按李锦记的说法,是吹响实现第二个使命的号角:让中国的养生文化福泽全世界。
李锦记的这一选择,应该说是颇具战略眼光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保健品的需求必将趋旺,李锦记开辟这一新的业务领域也是颇有前瞻性的。
但李锦记却在品牌战略方面出了问题,将新成立的公司取名为南方李锦记———这无疑是李锦记的品牌延伸。
李锦记既是一个企业品牌,也是一个产品品牌,与海尔一样,将所有的产品都冠上了同一名字。
但与海尔不同的是,当提起海尔的时候,人们会把海尔定位成“中国第一家电品牌企业”,而说到李锦记的时候,想到的却是“酱料”或是生产酱料的企业,这就与南方李锦记肩负起李锦记的第二个使命———传播养生文化根本不是一回事。
李锦记原本想利用品牌资产在新的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从短期效果来看品牌延伸应该会有些作用),但却硬生生地将稠稠的酱料抹在了南方李锦记的产品上,给新的产品增加了负面的联想。
从另一方面来说,南方李锦记产品的成功,也会冲淡李锦记的“酱料”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李锦记拥有的这一消费者心智资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是拉升企业成长的不竭的动力,但如任由“儿子”相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伤害加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失去这一焦点的危险,而一旦失守,必将成为千古遗恨。
新公司取名南方李锦记的失误,其后遗症在一些方面早已显现。
李锦记是一个家族企业,非常注重公益事业,其以南方李锦记的名义兴建了多所希望小学,但小学不叫南方李锦记希望小学,也不叫李锦记希望小学,而是无限极希望小学,“无限极”,是什么,是南方李锦记的拳头产品———增健口服液的名称。
而一个产品名称怎能运用到公关活动中公关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企业。
企业通过公关活动来塑造自身形象,以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增进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并将良好感性形象附加到企业的产品中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可能是南方李锦记的无奈,用“李锦记”吧,宣传的是酱料;用“南方李锦记”吧,给消费者加强的认知可能还是酱料,因此难以达到宣传南方李锦记是生产保健品企业的目的;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弱点,字数太多,使用不便,也不易记忆。
同样在南方李锦记的专卖店的店名应用上也出现了障碍,它取名为“无限极专卖店”。
弊端如上述外,还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南方李锦记生产三大品类的产品(保健品及个人护理品、护肤品)都在这一专卖店销售,无限极只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三大品类的产品都统一在了“无限极”的名下,“无限极”吞不下不说,又让另两个品类模糊了“无限极”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的“增健口服液”的认知,这无疑又是对无限极的伤害。
产品品牌之乱南方李锦记最着名的品牌非“无限极”莫属,它是南方李锦记当家花旦,南方李锦记最初将增健口服液取名“无限极”,因屡获殊荣,得以扬名天下。
后来进一步将市场细分,推出了针对儿童和妇女的口服液。
然而遗憾的是,“无限极”并未就此止步,而将其延伸至了众多的产品之上,出现了无限极品牌家族:如无限极增健口服液、桑唐饮、钙片、红果露,甚至出现了无限极牙膏等产品,无限极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帐蓬品牌。
这可能缘自南方李锦记欲要打造的一个所谓的大品牌的梦想,但却因此而落入了品牌专家所称的“中国企业第五季陷阱”。
第五季是健力宝历经磨难之后倾力打造的一个大品牌,它包括了汽水、果汁、茶、水,而汽水又包括了可乐、柠檬、苹果、橙汁等多种口味。
消费者要喝第五季,会有几十个瓶瓶罐罐要他进一步确定,同时当消费者跟商家要一瓶第五季的时候,售货员也会无所适从,因此就人为地给双方造成了买卖障碍。
第五季营销推广所费不赀,但却不得善终,其错误的根源之一即是陷入了打造大品牌的误区。
无限极品牌的延伸,严重破坏了无限极在消费者心中的“增健口服液”认知,无限极代表了太多的产品,同时也就不能明确地指代任何一个特定的产品,成为了一个虚无品牌。
品牌力学方程式告诉我们,品牌力量与其代表的产品种类成反比,赋予品牌产品种类越多,心智就越容易失去焦点,品牌就越虚弱乏力。
南方李锦记对于其品牌的混乱也有所觉悟,在2005年初的时候,曾对无限极麾下的产品进行了剥离,把它们划归到另两个帐蓬品牌底下。
因此,现在南方李锦记又发展出另两个品牌:个人护理品系列的植雅及护肤品系列的维雅。
而推出这两品牌也存在失误。
首先,有违南方李锦记的第二个使命———“让中国的养生文化福泽全世界”。
南方李锦记雄心壮志令人感动,但它并未专注于保健品这一领域,而是扩展至日化品及化妆品,因此给人以失信的感觉。
从业务的角度讲,这两大行业并非南方李锦记之所长,更关键的是它要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专业级的选手,且是国际级的大企业:如安利、玫琳凯、雅芳、仙伲蕾德等。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安利不也是多处开花吗是的,但安利是世界第一直销公司,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有了强势的定位,其领导地位目前无人能够撼动,人们相信领导者,相信它说的话,相信它的产品,消费它的产品。
还有一个事实是,安利是在成功后,再收购推出保健品和化妆品的。
所以我们效仿领导者,不是学习它的现在,而是要盯住它的过去,看到它是怎样成功的———就是专注某一领域,在这一品类取得主导权之后,再图谋发展。
而南方李锦记在保健品行业还远未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还任重而道远。
其次,两大品牌与无限极一样,都落入了打造大品牌的误区。
从李锦记到无限极再到植雅和维雅。
我们可以看到其打造品牌思维是一致的,就是打造大品牌。
李锦记品牌是成功的,无限极也取得了些许成功,我们认为二者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竞争不充分的年代。
那时,大品牌给人以信赖感及品质保证感,在没有多少产品可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相信,一棵树的果子这个是甜的,另一个也是甜的。
然而现在已处于大竞争的时代,更多的产品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且品质大致相当,难分伯仲。
这时候人们更加相信的是领导品牌、专家品牌或者定位清晰的品牌。
现在打造囊括众多产品的大品牌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了。
再者,两大品牌的名字也值得商榷。
植雅和维雅都是雅致好听的名字,单独运用哪一个都是不错的,但两个名字同时运用就不理想,因为它们太相似了,相似得使消费者难以分清,这就给消费者造成了混乱,到底这两者各代表哪类产品心智运行的规律是,人们厌恶混乱和复杂,而喜欢简单,因此,在消费者面临众多产品选择的时候,他就会倾向于定位明晰的产品。
植雅和维雅是家族的同胞品牌,而家族品牌的关键是使每个“同胞”都具有一个符合自己身份的独特的个体品牌。
不要给这些品牌一个家族式的外观或家族式的身份。
要使每个品牌尽可能地不同并相互区别。
无限极与二者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可取的。
李锦记的应对之策南方李锦记改名如果说,南方李锦记借势李锦记的品牌效应,在公司创立的初期沾了光的话,那么现在的李锦记只会更多地给南方李锦记“抹黑”。
而且母子公司各自越成功,对彼此的消极影响会越大。
因此南方李锦记要尽早摆脱李锦记的阴影,而且离得越远越好,不仅是名字,就是现在脱胎于李锦记的商标也要重新设计,同样也是离得越远越好。
南方李锦记的全名为广东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现在来看也难以涵盖三大品牌了,南方李锦记改名已势在必行。
重新规划品牌战略我们正处于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大竞争时代,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两条路可选择。
一条是做世界级大品牌。
大品牌并不是指规模大的品牌,而是在某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牌,如可口可乐主导可乐品类,微软称霸软件,宝洁在日化领域一家独大,但这条路非一般企业可走,没有强大的实力则难以问鼎。
大部分的企业要走的是另一条路———专门化经营,在某个狭窄的领域或某个产业的局部,实行聚焦,打深打透,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品牌。
如格力专注于空调,万向集团集中于汽车的一个部件万向节,而格兰仕的微波炉世界第一。
南方李锦记要走的同样应是第二条路,就是聚焦于中草药产品,在这一领域内做强做大。
因此,南方李锦记就需要在战略上做出取舍,剥离与此无关的业务,不要让其再侵蚀主业,而要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倾注于中草药产品。
再则,南方李锦记还要走出打造大品牌的误区。
新时代的营销,必须让你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明确的与众不同的定位,最成功的方法就是让你的品牌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拥有一个词,如提起李锦记时我们想到的“酱料”。
而中草药产品太多,且差别也较大,因此需要打造一个个产品品牌,当然在推出产品时,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审视一下新的产品,是否开创了一个新品类,如若不是就要三思而行,因为一个跟风的品牌不仅难有大的作为,还将分散企业的资源。
当然不能忘了要给新的产品取一个新名字。
如果南方李锦记不能走出打造大品牌的误区,则终将陷入所谓“大品牌”的大麻烦之中。
传统的营销如此,直销也是如此,因为不管营销采用何种方式,最终都是人在消费产品,而“大”品牌并不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产品阶梯中拥有一个位置,不能拥有一个位置就不能赢得消费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