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与东京家族的区别
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东京家族》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东京家族》。
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久久不能释怀。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讲的就是一对老夫妻从乡下来到东京看望子女的那些事儿。
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让我感触颇深。
老夫妻满怀期待地来到东京,大儿子是个医生,工作很忙,总是抽不出时间陪他们。
大儿媳倒是挺热情,可那种热情总让人觉得有些表面,带着点客气的疏离。
二女儿经营着一家美发店,整天忙着生意,对父母也是敷衍了事。
只有小儿子,还没成家,工作也不稳定,却能陪着老两口说说话,逛逛东京。
记得有一个场景,老夫妻坐在大儿子家的客厅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格格不入。
大儿子匆匆忙忙回来打个招呼,又转身进了书房忙工作。
老太太想帮忙做点家务,却被大儿媳拦住,说不用麻烦。
那一刻,老夫妻脸上的笑容是那么勉强,眼神里透着失落和无奈。
他们就像两个局外人,在这个所谓的“家”里找不到归属感。
还有一次,一家人难得一起出去游玩。
本应该是其乐融融的画面,却因为各种小矛盾变得不欢而散。
大儿子一路上都在接电话谈工作,心不在焉;二女儿不停地抱怨累,说这说那。
老夫妻默默地跟在后面,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在东京的日子里,老夫妻住在狭小的旅馆里,晚上睡觉都不敢翻身,生怕影响到对方。
他们原本以为来到东京能和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可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电影中的老头子,总是默默地抽着烟,不怎么说话,但从他的眼神里能看出他对孩子们的失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老太太呢,总是强颜欢笑,努力去迎合孩子们的节奏,可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小儿子带着老两口去看了东京塔,在那美丽的夜景下,老夫妻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可这短暂的快乐,在整部电影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后来,老太太突然病倒了,这一病,让这个家的矛盾彻底爆发。
孩子们开始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没有人真正关心老太太的病情,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看到这里,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首先说实话我并不会写影评,也没有进行过尝试。
对于这电影的前身《东京物语》我也一无所知,它的拍摄手法也道不明一二,至于山田洋次、小冿安二郎是何许人也更感迷惘。
只是凭勉力记起老师的只言片语以及自己的浅薄认知进行评论。
本片的导演是山田洋次,它进述了平山夫妇去东京看望儿女的一系列故事。
大致是抱着迫切想念来,带着痛心明悟去的故事。
不得不说是现实而悲伤的,影片令我几欲落泪,或是伤心或被感触。
在几度描绘的家庭画面中,被隐于儿女的谦卑微笑下,冲突以暗流们方式展现在观众眼中,与如画而温暖的东京景象相交,反衬出一种刺骨的冷漠。
整篇电影多采用固定的拍摄视角,给人的感觉就是静,仿佛处于完美的生活、道徳规范之中,又好像完全以老人祥和满足的晚年心态来观注一切,然而愈到后来愈品出一种痛心的失落寂寞来。
有些拍摄角度则让人身临其境嗅出一些细节来,耐人寻味。
(比如有个在家中的镜头据老师讲是将摄相机嵌于地板之下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
)接下来从我的观影角度来介绍剧情吧。
平山家族的长子幸一是医生,很成器。
二女二也开了间理发店,忙忙碌碌。
唯独次子游手好闲无所作为。
(但是饰演次子昌次的妻夫木聪不知是演员的关系还是原着的描述,总感觉透着随性真实的气息,颇对我的味口,让我一开始就隐隐猜到影片走势来。
)影片开始儿女们集聚在长子家中,在与父母通话中的语气毕恭毕敬,颇符礼仪,拉开了极有融洽感的序幕,只是惟独昌次不在其中。
不光没有接到乡下来的父母,被大家埋怨,说话间也很少使用敬语,嬉皮笑脸。
从兄弟姐妹的话气来看,大家对昌次的态度明显是不认可的,且从小都是如此。
兄长姐姐不客气地评论他的老爷车和他糟糕的生活现状。
甚至与他嬉笑的外甥都嫌弃他的菲亚特。
他或笑或低头掩了过去。
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很关心昌次生活,但一谈到工作一类的事情就会陷入冷场,透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怀揣理想自有苦处。
《东京家族》: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

《东京家族》: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作者:愛永来源:《廉政瞭望》2014年第02期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
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人生还要继续。
何为家庭和家族电影的开始,老夫妇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
起初,老夫妇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热烈欢迎。
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们再无闲暇陪伴老夫妇,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的点子。
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
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妇被送至旅馆后,两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
次日早晨,一夜无法安睡的老夫妇坐在海边,像平日一样闲聊,老先生笑老太太夜里打呼,老太太说她腰酸背痛根本没睡好。
尽管两人内心五味杂陈,也因为一份如常的陪伴,逐渐释怀。
两人相视而笑道:“我们回家吧!”我本以为他们要回濑户老家,后来才知他们回的是女儿的家。
但,女儿的家,是他们的家吗?看到老夫妇在被女儿拒绝后,拖着蹒跚的脚步,各自想办法在外过夜的场景,除了心酸,我想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
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个子女照顾,却被迫两三个月就得迁移到另一位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
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飘泊。
难怪,老先生后来说:“我再也不去东京了。
”这也说明了:东京虽有牵挂的三个子女,但永远不是他的家。
《东京家族》与其说讲述的是家族,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让人清楚认知到伴侣有多重要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名不是《东京家庭》而是《东京家族》?后来明白了,只有在濑户老家子女尚未离家时,老夫妇与三个子女组成的家才是“家庭”。
待子女离家后,各自在东京成家立业,濑户家真正的成员仅剩平山夫妇。
日本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日本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东京家族》是由日本导演是奈良裕也执导,于2013年上映的一部家庭剧情电影。
这是一部描绘了东京中产家庭的日常生活的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多种困境和挑战。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对家庭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影片通过一个寻常家庭的生活,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责任和沟通。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对夫妇山下和玲子展开。
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妻,一直希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却一直未能如愿。
这个未能实现的梦想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焦虑和困惑。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来自于工作和社会压力的挑战,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和脆弱。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家庭不仅仅依赖于血缘关系,还需要相互的理解和支持。
电影还展示了许多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故事。
玲子的兄弟,一直在东京奋斗的企业白领,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以个人的幸福为代价。
他在一次事故后变得越来越迷失,变得没有目标。
玲子的姐姐则是一个离异的单身妈妈,面临生活和教育的压力,但她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为了她的孩子而努力。
这些故事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精湛的表演,刻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内心的情感起伏。
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问题,但是他们通过互相倾听和理解,找到了共同的解决办法。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是一个互相依赖和相互扶持的整体,每个人的问题和挑战都应该得到关注和理解。
影片还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思考。
家庭成员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金钱和社会期望。
他们追求成功和幸福,但却陷入了无休止的竞争和焦虑中。
通过展示这些问题,导演提醒观众反思现代社会给予我们的压力,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压力。
《东京家族》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示了现代东京的繁华和喧嚣,生动地展示了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
《东京物语》的人生寂寥

《东京物语》的人生寂寥电影《东京物语》是由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于195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部电影以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人生的寂寥描绘,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寂寥,同时也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的意义。
电影以一对年迈的夫妻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到东京探望子女的故事。
然而,他们在子女家中的短暂停留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反而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助。
子女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甚至对他们的到来显得有些疏远。
这种疏离和冷漠让我深感触动,也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得以展现。
老夫妻的无助和孤独在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得以体现,令人心痛。
他们曾经为子女辛苦付出,但现在却被遗忘在角落。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处境,他们在子女繁忙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失去了应有的关怀和陪伴。
这种人生寂寥的描绘,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对老年人的态度和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除了老夫妻的孤独,电影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子女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家人相处,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也显得有些敷衍。
这种疏离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人们为了生活和事业而忙碌,但却忽略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电影通过这些细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
电影《东京物语》在表达人生寂寥的同时,也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左右,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情感的交流。
电影中的老夫妻虽然孤独无助,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
他们并没有因为孤独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寻找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这种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东京物语》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对人生寂寥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
《东京家族》电影观后感范文

《东京家族》电影观后感范文《东京家族》最新电影观后感范文有三个孝顺的子女老人却无家可归?深度解析现代亲情,真相太心酸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留给亲情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
子女“候鸟式”回家,父母“观光式”探亲,变得越来越寻常。
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是寻常事。
电影《东京家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东京家族》豆瓣评分8.7,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相比《东京物语》,它多了几分温暖与柔情。
所以,导演山田洋次很有信心地说:“我拍完就觉得这绝对是属于我的作品。
”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亲情的疏离、父母的落寞、子女的无力。
我们能在当中看到如今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01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结伴来到东京。
因为这里生活着他们的三个子女。
长大成人后,孩子们选择离开家乡,在繁华的都市忙碌、辛苦地生活着。
父母有父母的期望,儿女有儿女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团聚太难。
虽然三个子女算得上孝顺,但尴尬一开始就埋下了。
先是孙子因为要把房间让给爷爷奶奶住,很不开心。
后来是负责接站的小儿子记错了父母下车的站点,导致老两口白等半天。
最后,急脾气的父亲选择打的。
即使过程很波折,但一家人围绕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
顺便唠唠家乡那个丈夫去世的女人过得怎么样了,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干啥,爸爸的朋友是否还在世。
都是琐碎,可也都是生活的烟火!所以,虽然这天过得很劳累,但老两口心满意足。
毕竟,年龄大了,还有什么比儿孙欢聚一堂更让他们幸福呢?可,这幸福能持续多久?02虽然子女对父母的到来很欢迎。
但都市中打拼的人,各有各的难。
突然来了两个老人,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要被打破。
老大本来计划周末带着父母出去兜风,但临出发前突然有事。
老两口也只能安慰儿媳、儿子:“没事,忙点好。
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东京家族》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叫《东京家族》。
看完之后,心里头那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
影片讲的是一对老夫妻从乡下来到东京看望自己的子女,结果在这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这对老夫妻,老爷子叫周吉,老太太叫富子。
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东京,想着能和孩子们好好聚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刚到东京的时候,大儿子幸一还算热情,把老两口接到了自己家里。
可这所谓的热情,也只是表面上的。
幸一是个医生,工作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陪父母。
老两口就只能在屋子里干坐着,无聊得很。
有一天,幸一说要带他们出去玩,老两口高兴坏了。
结果呢,就是去逛了个无聊的公园,连顿饭都没好好吃。
周吉老爷子脸上虽然没表现出什么,心里头估计早就嘀咕开了:“这算哪门子的游玩啊!”再说那个女儿繁,开了个美发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对父母的到来,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还嫌老两口麻烦。
富子老太太想去她店里看看,她都一脸的不情愿。
老两口在大儿子家待不下去了,就去了小儿子昌次那里。
昌次住的地方又小又乱,可他对父母倒是真心的好。
带着老两口去吃好吃的,虽然不是什么高档的地方,但那份心意,老两口能感受得到。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老两口坐在昌次那小小的房间里,灯光昏暗。
周吉老爷子默默地抽着烟,富子老太太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笑。
他们的眼神里,有对子女的失望,也有对生活的迷茫。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那种孤独和无助。
还有一次,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
表面上看起来和和气气的,可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大儿子和女儿在那儿互相攀比,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老两口坐在那儿,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不知道有多难受。
后来,富子老太太突然就病倒了。
这一病,可把家里搅得一团糟。
大儿子和女儿嘴上说着担心,可行动上却一点都不积极。
只有小儿子昌次,忙前忙后的,照顾着母亲。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都是些什么子女啊!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结果到了需要他们的时候,一个个都靠不住。
东京物语一部关于家庭与生活的日本经典电影

东京物语一部关于家庭与生活的日本经典电影《东京物语》一部关于家庭与生活的日本经典电影《东京物语》是由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于195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
该片以家庭与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日本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变迁与亲情的渐行渐远,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电影中讲述了一对年迈的丈夫和妻子来到东京探望儿女的故事。
他们期望与儿女共度时光,然而事与愿违,儿女们因忙于工作和生活,对父母的慰问显得冷漠。
尽管如此,夫妻两人并未表露出太多的不满,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失望和孤独,寄托着对家庭与生活的美好期许。
影片以细腻的画面表现了情感的渐行渐远。
在镜头中,孩子们的忽视、忙碌、冷漠无声地让观众感受到夫妻两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导演通过描绘夫妻俩的琐碎生活,细致呈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默契和亲情。
独特的影像风格,借助暖色调、对比度和空间构图的运用,将观众带入情感的涟漪之中。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活生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的夫妻二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都具备了日本传统家庭的特质。
丈夫深沉内敛,妻子温柔体贴,儿女们忙碌奔波,但内心却无法释放出真挚的情感。
这一形象塑造凸显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缺失和亲情的流失,以及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
观影过程中,观众会发现自己在某些画面中找到共鸣。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碌的工作和社交环境让我们经常忽视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而《东京物语》正是通过一部日本家庭的故事,勾起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影片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旨在唤起观众对亲情和家庭的关注。
导演小津安二郎在片中没有刻意强调情感的流失,而是通过温情细腻的叙述,让观众在感受到剧情的沉重之余,也能思考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总结而言,《东京物语》这部关于家庭与生活的日本经典电影,以其深刻细腻的情感描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通过展现家庭关系的变迁、亲情的渐行渐远,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家庭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京物语与东京家族的区别
亲情片是日本人非常拿手的题材,山田洋次从影五十周年的纪念作品——《东京家族》。
故事设定与六十年前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几乎一样,广岛乡下的老父母进城看望东京的儿女,大儿子是医学博士,经营一家诊所。
大女儿开理发店。
不同的是《东京物语》里的次子昌二已战死,留下未亡人纪子。
在长子长女都为侍奉父母而为难之时,纪子则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
《东京家族》里的次子昌次则做着父亲不认可的工作——舞台美术,父子关系冷淡。
女友纪子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家的关系。
纵然《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一样,是关于衰老和死亡的悲伤故事,《东京家族》却仍有一层温柔暖和的色调。
虽然是翻拍之作,不过与原版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加入了很多日本当代的现实状况,更容易让当今的观众产生共鸣,只是新加入的大地震这一背景在电影里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核心表达的虽然还是同样的命题,只不过新版的显然要更加温情,催泪效果也很强,但看过之后的余味却有些淡。
看的时候总能联想到小津导演的版本,对比之中突然体会到了原版机位的设置和画面的构图是多么的巧妙。
《东京家族》中,有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
当父母第一次到东京,坐车去长子家。
路上老母亲絮絮叨叨,吩咐司机怎么走。
年轻的司机无奈指指导航仪,我有这个呢。
老母亲还没有明白,老父亲就扯扯她的衣袖,指指导航仪。
二人比划了下,其实都没有明白那新鲜的东西是干什么的。
长子长女没空陪父母,叫弟弟昌次来。
昌次领着老父母游东京,坐观光巴士,到一个景点都会说,请往哪里哪里看,现在到哪里哪里了。
如《东京物语》中的情景相似,儿子没空陪父母出去溜达让弟媳陪父母逛逛。
《东京家族》里也有一段繁华的歌舞伎全景,镜头停留了好几秒。
突然一转,
到了后台的昌次身上,正忙着搬道具,这就是不被父亲理解的工作。
老夫妇被儿女遣到海边宾馆,二人坐着并肩看海。
远处有年轻人蹦蹦跳跳逗狗。
老母亲费了好大劲才站起来,一对年轻人恰好朝气蓬勃地跑步路过。
凡此种种表现,都是山田洋次爱用的。
转折从老母亲的死开始。
《东京物语》的情绪很节制,儿女们接到病危电报尚懒洋洋彼此求证。
《东京家族》则不吝挑动观众的泪点,从医院到老家,儿女们念及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都很难过。
观众也是此起彼伏的抽泣。
山田洋次和小津毕竟很不同,一样的故事,小津是寂寞极了,春夜静静看能剧那样的寂寞,酒已喝尽。
山田洋次是幽默温情,从《幸福的黄手绢》《寅次郎的故事》一路走来的风格。
因此《东京家族》催泪,《东京物语》则是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