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⑵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统计表明: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荒漠化的发展:(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农垦规模扩大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地区西部荒漠地带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人为因素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

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

(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

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

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发生机制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

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

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

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

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

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

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

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

质荒漠化土地

考点三. 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

2.治理措施与经验: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修建坎尔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毛乌素沙地南部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

土和植物资源建设人工草场等)。现在又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的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造林技术,固沙植物物种选育技术等)。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宁夏中卫县铁路沿线的带状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又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进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这是改造利用荒漠的好方法。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立立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才能使更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彻底遏制荒漠化发展。

答案:A ⑤ B ⑥ C ④ D ② E ① F ⑦G ③解析: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因果关系。

[例2]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

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阴山—。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___,牧区③是

____________。

(3)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和________。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__________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400mm降水量线。由此可知(1)题答案应为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2)题,看图可知在①牧区内,自西向东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畜种越来越耐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牧区②地处新疆内陆,气候干旱。牧区③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3)题则是要具体分析我国东部种植业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要注意秦岭南北在降水方面的差异。(4)题则考查了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为产品的饲养业。

答案:(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2)经度;气候干旱;高寒(3)饲料丰富;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河网稠密(4)肉、乳、蛋;消费市场

一.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3题。

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 B.7月 C.8月D. 9月

2汉代以来,塔里木河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中上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4 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作用,首要的是()

A. 风蚀作用

B. 盐碱化

C. 水蚀作用

D. 冻融作用

5. 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 荒漠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也存在荒漠化问题

D.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形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大

6. 我国已经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A. 新疆

B. 内蒙古

C. 甘肃

D. 青海

7.我国下列及其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红漠化

B.黄土高原——盐碱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

8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雨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二. 读图综合题

9. 读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我国正在西北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工程是:,这一工程的巨大作用主要是:。

(2)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治理的根本措施是。新疆地区面积广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小,原因是:。

(3)图中酸雨区发生酸雨危害的原因是:,治理的根本措施

是:。

10. 根据我国降水和干湿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干湿状况看,我国西北内陆区属于气候区,在这种气候区自然景观多为和。其中贺兰山以东多为景观,贺兰山以西多景观。

(2)西北地区降水分布特点是。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

(3)从地质地貌角度来看,西北地区西部的农牧业多分布在地区,称为绿洲农牧业。影响绿洲规模大小和稳定程度、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因素是,近年来,绿洲环境趋于恶化的具体表现有:;;。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D

4. A

5. C

6. B

7.A

8.B

二. 综合题

7.(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盛;过度放牧、不合理垦荒,导致植被破坏;“三北”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原,保持水土

(2)③;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多暴雨;乱砍滥伐,乱垦滥供,导致植被严重破坏;种草种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3)南方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加强废气的回收利用,制成硫酸

8.(1)干旱、半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且西部有高山及青藏高原的阻隔)

(3)山前冲积扇绿洲冲积平原;水资源;风沙危害加大,沙尘暴连续发生;盐碱地面积有增无减;污染日趋严重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7: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标细化】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前练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措施:(1)合理利用; (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 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 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思维导学】 1.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2.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3.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归纳总结】 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荒漠化的防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最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共110页) 目录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2The Olympic Games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3Computers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1Cultural relics ?转化 design n.设计;图案;构思→v t.设计;计划;构思 debate n.争论;辩论→v i.争论;辩论 ?派生 名词后缀:-al,-or,-ist survive v i.幸免;幸存;生还→survival n.生存;幸存;存活;残存物→survivor n.生还者;幸存者 art n.艺术→artist n.艺术家 形容词后缀:-al,-able culture n.文化;文明→cultural adj.文化的 value n.价值→valuable adj.贵重的;有价值的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located in southern Beijing.It is included in the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orld heritage(遗产)list in 1998.With an area of 2.7 million square meters,it is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in the country. Built in 1420,the 18th year of the rule of Ming Emperor Yongle,the temple's main building is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祈年殿).The round hall,38 meters high and 30 meters in diameter,has triple eaves and a cone-shaped deep blue tile(瓦)roof crowned with a gilded knob.Surrounding the hall is a six-meter-high spacious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了解西北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学习要点】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以西, 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 、 、甘肃(北部)、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示意: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必修三同步练习: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B.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 【答案】 B 【解析】本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是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形成原因是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C 【解析】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表现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3.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A.人口和贫困B.过垦、过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商业性定居牧业 【答案】 A 【解析】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4.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是主因||,在人类活动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表现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A 【解析】在干旱区||,土地的植被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过度樵采. 5.下列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B.土壤有机质减少是荒漠化迹象之一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D.荒漠化的防治战略和对策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答案】 A 【解析】荒漠化不是简单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一起的过程.土壤有机质减少||,说明植被减少||,是荒漠化的迹象之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7.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 【答案】 B 【解析】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只能出现在B地. 8.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学案:Unit 2 Using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Ⅰ.重点单词 1.glory n.光荣;荣誉 glorious adj.光荣的 2.bargain v i.讨价还价;讲条件;n.便宜货 3.hopeless adj.没有希望的;绝望的 hope n.希望 hopeful adj.有希望的 4.foolish adj.愚蠢的;傻的 5.pain n.疼痛;痛苦 6.deserve v i.& v t.应受(报答或惩罚);值得 Ⅱ.核心短语 1.on purpose故意地 2.make a bargain with sb和某人达成协议 3.hear of听说;获悉 4.run the race参加赛跑 5.change one's mind改变某人的主意 6.pick up接收;拾起 7.one after another陆续地;一个接一个地 8.apart from除了……;除……之外 9.hand in hand手拉手 Ⅲ.经典句式 1.She was very beautiful and could run faster than any man in Greece. 她很美丽而且比希腊的任何一个男人跑得都快。 2.She was so angry that she said to her father that she would not marry anyone who could not run faster than her.她如此生气,以至于她对她父亲说,她不会嫁给任何跑不过她的男人。3.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more you speak English,the better your English will become.这很重要,因为你开口讲得越多,你的英语就会越好。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并能针对我国常见的“暖冬”现象和北方地区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向人们解释人类活动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P22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考例探究1】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1026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荒漠化的防治 √

26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基础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解析】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 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右图) 3.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