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 212《5人墓碑记》课件 苏教必修3

•
之逮所由使也
•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理解五六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 一、掌握字词:杜 老 隶 明 编伍 • 二、翻译句子: •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
之大,有几人欤?
•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
•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
总结事情理并
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 西铭,明末太仓(现 江苏省太仓县人)。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 之书必手抄六七遍, 故名其书斋曰“七录 斋”(其专集之名即 来源于此)。崇祯四 年进士,“复社”的 创始人和领袖。
明末天启年间,
魏忠贤阎党专权, 设立东厂排斥异己, 杀戮大臣------
复社成立于熹
茂。
• 二、巧用对比,强化主题 • 三、简练传神的人物描写
再 见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教学课件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自主学习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崇祯时,他 组织成立爱国社团“复社”,与阉党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张溥自幼勤学,所 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在文学上主张“兴复古 学”,“务为有用”。著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 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词。此 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
三、探究争鸣 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个人,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谈笑以死。“生还是死,这是一个 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请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有关历史人物,思考“生还是死”究竟是一 个怎样的问题。
3.古代文化知识 (1)碑记 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一种文体。最早的碑记,可 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 、琅琊刻石。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 看,原始的碑记只是叙述,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 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2)七录斋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 死。张溥因为是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人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 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 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著名的“七录斋”的故事由此产生。 明天启四年,张溥与江南文人在苏州创立“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 昌时等十一人,后来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等加入,以文会友,兼议朝政。他们崇尚气节,欲在明末的 风云变幻中有所作为。“应社”诸人就是未来“复社”的骨干。
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

我故作不解,
“官员……”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齐喊:
“贪污!”
“那么民众……”
我又问。
“只是为了钱!”
“麻木!”
“下岗!”
…………
答什么的都有,尽管我知道回答会是这样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尖锐。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
“地位越低的人越讲义!”
“哦,是吗?”
我看了他一眼,
“但是,后来,‘义’好像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词语,因为说到‘义’,大家容易将它与‘江湖义气’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些都是封建的糟粕,我们拥有的是更新更科学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义’更高更全,比如爱国主义什么的……
“可是,大家知道,前天,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大多数学生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有两三个孩子轻轻地回答: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地位很低的老百姓,当他的国家遭到一个大国侵略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主动去找国君,要求为击退敌人出谋划策……当他的乡里人劝他:那是当官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时候,他说,当官的鄙陋!没有远谋……”
孩子们一下子反应过来了:
“曹刿!”
“对,是曹刿,”
我接着说,
“一个地位低下的百姓,这时候,坚持的却是国家之大义。”
“因为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太物质了,据说这就是唯物主义!据说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有五个人的名字,在他们的生命逝去,躯体腐朽之后,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念诵: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于是,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没有精神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的民族只能醉生梦死!
“今天,是我工作以来,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我最高兴的一点是:这篇文章没有被删!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删除了太多的据说是过时了的文章;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一定为他们而哭,但是一定不要笑!因为当一个民族到了我们现在这种地步的时候,已经没人能笑出来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课件教案

他有他有
却的却的
死人活人
了活着死
。着;了
,
,
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 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太仓(江苏)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 “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 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 宗天启末。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 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 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 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以旌其 所为
呜呼 ,亦盛矣哉
(关于墓碑) (感慨)
突出“独五人之曒曒”的问 题
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 ,其疾病而死 ,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 闻者欤?
对
对比点是:死后的影
比
响
独五人之曒曒
以“何也”引发 下文
周公被逮,士人声 义 绨骑厉斥,众不能 堪 吴民痛心,噪而相 逐 吴臣请示,按诛五 人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 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 第二部分:出记下述文苏。州市民的反
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 第心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 名,照应开头。
首段,介绍“五人墓”的由来,抒发 感慨
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 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关于五人)生
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 身后
也斯 固 百
五人: 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
世 之
上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 遇
者,
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
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 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 分,但叙中有议, 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五 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然 后接着叙述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 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 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 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 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 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 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 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3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 印象。5 视五人之死
视6:令比五人较者。保今其首无领此以义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讨论明确: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 生之大”四字,实为结尾张本。
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第一个引出事实作为立论的 出发点,第二个引出议论的内容
从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 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 诛。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 什么精神?
合宜的道德,行为
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或道理,正义,名词。
替,给,介词。
行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 敛赀品财行以送,其名行词。 3 其走辱,人贱动行词。
行为,名词。
固 1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 竟”“到底”,副词。
2 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副词。
句式判断
判断句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
11 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2 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3 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14 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为之声义义愤/忠,义形暴容于朝词廷。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五人墓碑记》原文 注释 翻译 知识点 课文分析汇总

《五人墓碑记》原文注释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dài),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当:在……的时候。
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于义:被正义所激励。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yān)废祠(cí)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jīng) 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y ǐ)哉!至于今:到现在。
至于:到了。
于:本句三个“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
郡之贤士大夫:苏州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
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立刻,就。
除:修整,修治。
阉废祠(cí):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用来。
葬之:安葬他们。
之:代词,指他们(指上文五人);本段其余“之”为“结构助词‘的’”。
且:并且。
立石:竖立碑石。
于:介词,在。
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
墓之门:坟墓的门前。
墓:坟墓。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jīng) :表扬,表彰,名作动。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
本文译为“啊”。
亦:也,也算。
盛:形容词,盛大,隆重。
矣(yǐ)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第1段内容概括:本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文主题素材

后山寻找合适的场地,预计新学期开课。
精选教育课件
3
据称,设立爬树课并不是“为了爬树而爬树”,厦门大 学设立爬树课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 而技能这种东西,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之中,无异于一件奢侈 品。我们的大学生,有世界一流的知识储备,有世界一流的 做题和考试能力,却没有足够多的逃生技巧。这不免算是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五人墓碑记》课文主题素材
精选教育课件
1
课内素材 在阉党横行霸道的年代,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百僚钳口, 道路以目,有操守的人都远走避祸,甚至有些人或卖身求荣, 或为虎作伥。在这个时候,五义士挺身而出,伸张正义,蹈 死不顾,声震全国,让敌人看到正义力量的存在,不敢进一 步镇压。从此,五位义士的传奇故事彪炳史册。
应用角度:“舍生取义”“正义的力量”“平凡与伟 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精选教育课件
2
鲜活素材
多爬几棵树,少看几本书
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选修课,
在这门课上,可以教学生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
由移动,甚至可以“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记者采访了厦
大教授爬树课的老师,对方表示,目前已经开始在学校本部
精选教育课件
4
[热评] 教育的首要本取工作不是教会学生拿高分、不 是教会学生多读几本书,而是教学生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 知识重要,技能更重要;安全知识重要,安全技能更重要。 在安全方面,我们显然还缺少许多具体的生存技能。因此, 多一些如爬树课一样的“雷人课程”,教育不至于成为“雷 区”。多爬几棵树,少读几本书,不会误导一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故作不解,
“官员……”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齐喊:
“贪污!”
“那么民众……”
我又问。
“只是为了钱!”
“麻木!”
“下岗!”
…………
答什么的都有,尽管我知道回答会是这样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尖锐。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
“地位越低的人越讲义!”
“哦,是吗?”
我看了他一眼,
学生大笑。
我等他们静下来,又慢慢地说:
“这是我第五次教《五人墓碑记》。在我以前教的时候,有的学生笑了:大概觉得这些人真是些SB!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还是官员,居然去杀人,还为他去死!
我停了一下,
“的确,现在的人智慧多了,聪明多了,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没好处,当有些曾经被传诵千古的观念已经成为陈迹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一个据说是很现代的高度上,对前人指手画脚,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确是太傻了。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地位很低的老百姓,当他的国家遭到一个大国侵略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主动去找国君,要求为击退敌人出谋划策……当他的乡里人劝他:那是当官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时候,他说,当官的鄙陋!没有远谋……”
孩子们一下子反应过来了:
“曹刿!”
“对,是曹刿,”
我接着说,
“一个地位低下的百姓,这时候,坚持的却是国家之大义。”
“因为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有五个人的名字,在他们的生命逝去,躯体腐朽之后,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念诵: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于是,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没有精神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的民族只能醉生梦死!
“今天,是我工作以来,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我最高兴的一点是:这篇文章没有被删!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删除了太多的据说是过时了的文章;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一定为他们而哭,但是一定不要笑!因为当一个民族到了我们现在这种地步的时候,已经没人能笑出来了!
“也就在今年,一座大城市,几个歹徒在数百人的围观下,竟然将一个人的手生生砍下来,之后扬长而去……”
教室的空气越来越凝重。
“不要责怪这些人冷漠,我可以坦然承认:如果我在场,我也不敢上去管。别说多了,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行窃,你会阻止他吗?
学生没有回答。
“我想,现在的人,能在小偷走了之后提醒你一声,就已经算是好人了。不怕大家笑,有时候我坐公交车,给老人让了个坐,自己都很得意——我终于又作了一回好人了!”
“但是,”我问,“是不是只有老百姓才知道义呢?”
学生们说不是。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有一个官员,坚持正义,反对强权,特别与当时专权的宦官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后来被罗织罪名下狱。他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为了自己信奉的理想正义而献身,是他最大的愿望。后来,这个大臣在狱中被酷刑折磨致死,这个人的名字叫陈膺。”
“于是,曾经被中国无数的古人奉为人生最高目标的‘义’,现在,居然只能存在于黑社会中,这也许是这个社会最黑最黑的一个黑色幽默了。
“而其他的呢?礼义廉耻?礼——现在已经成为对上毕恭毕敬,对下颐指气使的一个代名词;廉?这个我已经不想多说!据说有学校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班干部为班上买东西都要吃回扣!耻?我们还有耻吗?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让我们再往后走: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当当时入侵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军,到了一个叫三元里的小村子时,那里的人民让他们感觉到了什么叫‘义’。那是什么样的人民?在他们的一生里,除了看见过鞭炮里面的火药之外,就没有任何热兵器的概念,但是他们却凭着手里最简陋的农具,打败了横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的士兵!
“距今一百年前,当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被镇压的时候,一个领导者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说:‘中国变法还没有人为之而流血,现在,就从我开始吧!”
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
今天,我上《五人墓碑记》。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这是我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了,但是,今天上,不知为什么,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走进教室,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上这篇课文,但是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社会上最讲“义”的是哪一种人?
“黑社会!”
学生以惊人的一致齐声回答,这种回答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谭嗣同!”
学生大声回答。
“对!是谭嗣同。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足以流传千古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学生跟着我念出后两句,大家的神情越来越沉重。
“二十多年后,一群忧国忧民的年轻学子,为了抗议卖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愤然走上街头,‘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文化的开端,更是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义’!”
“但是,后来,‘义’好像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词语,因为说到‘义’,大家容易将它与‘江湖义气’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些都是封建的糟粕,我们拥有的是更新更科学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义’更高更全,比如爱国主义什么的……
“可是,大家知道,前天,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大多数学生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有两三个孩子轻轻地回答:
“南京大屠杀。”
“对,南京大屠杀,”我点了点头,“我向这几位同学致敬!因为若不是网上的帖子告诉我,我也不知道。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这就是我们的道德?”
“大概就在一年前吧,广东一个城市的街头,几名歹徒当街侮辱一位孕妇,围观的有上百人,无一上前阻止……
“今年年初,四川某地,夜晚,一位青年女子被歹徒追杀,她在街头呼救,她敲遍了街上几乎每一扇门,但是无人施以援手,那位女子被歹徒杀害在街头……
我停了停,
“现在,我来为大家朗读一下《五人墓碑记》。”
朗读之后,叫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下课文的内容,就下课了。
也许,这是一堂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课,但是,我觉得,最难达到的目的,也许已经达到了。
孩子们的神情有些沉重了。
“差不多一个时期,另外一位大臣陈蕃,为了保护陈膺,竟然被皇帝赶走。而也就是这个陈膺,在谋诛杀宦官的行动失败之后,率领太学生和家奴冲入宫门,慷慨赴死。”
“也许,义,并不是下层人民的专利。从陈蕃到陈膺,到关羽张飞,到岳飞文天祥,到林则徐关天培,我们无数的官员贵族也不是不讲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