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5首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2

合集下载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渔家傲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诗词五首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2。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

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 )前朝.( ) 嗟.日暮()谩.() péng()舟周láng()结lú( ) féng ( )火 sāo( )更短不胜zān ()答案:1。

piān yān zhī庐 zhóng xié jǐ cháo jiēmàn 蓬郎烽搔簪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 )(6)殷勤..问我归何处( )答案:2.(1)建造房屋(2)闲适的样子(3)长安城(4)毁坏 (5)销蚀 (6)情意恳切3.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2)

24 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其作品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极高。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其诗现存1400多首,广泛地反应了唐王朝从盛而衰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其诗被称为“诗史”,让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三吏”“三别”等。

2.背景资料《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都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

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

此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

赤壁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透视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4.理解诗句(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探究案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24.诗词五首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前朝.()嗟.日暮()谩.() péng()舟周láng()结lú() féng ()火 sāo()更短不胜zān()答案:1.piān yān zhī庐 zhóng xié jǐ cháo jiē màn 蓬郎烽搔簪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何处()答案:2.(1)建造房屋(2)闲适的样子(3)长安城(4)毁坏(5)销蚀(6)情意恳切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著名诗人,名潜,字,浔阳柴桑人。

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

字子美,自称,河南巩县人。

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著名诗人,史称为“”。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1.积累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重点)3.赏析诗歌,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背诵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热爱读诗吧,它会为你的心灵添彩!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浓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五言律诗《春望》。

3.字词积累结庐.(lú) 喧.(xuān)东篱.(lí) 烽.火(fēng)搔.(sāo) 簪.(zān)4.自读前两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5.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6.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饮酒(其五)》(一)听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重点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 新人教版

【重点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 新人教版

春望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背景透视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诗句解释(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探究案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2.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2)
4.诗的颔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5.尾联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形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三)探究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三山”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2)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24 诗词五首
1.积累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重点)
3.赏析诗歌,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难点)
1.朗读法;
2.品读法;
3.背诵法。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热爱读诗吧,它会为你的心灵添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戟.( ) 殷.勤( ) 长嗟.(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4)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背景链接(1)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春望》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3)《雁门太守行》,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做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为元和二年(807)。

(4)《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述,有感而作,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5)《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记载,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1130)。

二、合作探究饮酒(其五)1.依据诗歌内容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2.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3.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三、解难答疑1.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忘言”?4.本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望二、合作探究1.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三、解难答疑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字领起了哪些内容?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的两层意思。

3.首联中“破”“深”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4.“国破山河在”中“破”字描绘出怎样的景象?5.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反馈拓展《饮酒(其五)》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学习反思】【作业】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

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

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

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

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

相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