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与追求真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
3、让学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学习,领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把握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尊师的前提下坚持真理。
2、难点(1)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当仁不让于师”,避免陷入极端的思维模式。
(2)如何将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背景及含义,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理解这一观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当仁不让于师”。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师生之间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争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当仁不让于师”的话题。
(2)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以及在他们心中,老师的权威和真理哪个更重要。
2、知识讲解(1)介绍“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当仁,不让于师。
”(2)解释其含义: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强调在追求仁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就退缩或放弃自己的观点。
3、深入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当仁不让于师”?②如何判断自己所坚持的是“仁”而不是固执己见?③ “当仁不让于师”是否意味着可以不尊重老师?(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当仁不让于师”的案例,如古代学者为了追求真理与老师辩论,现代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验证等。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二。熟读课文
阅读课文1-3节,注意重点字词
第一节:
毁:诽谤。逾:超越。伤:损伤。多:只,仅仅。
见:表明
第二节:
“知”通“智”,聪明,智慧。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斯:就。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绥(随):安抚。和:团结协力
第三节: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博:使……广博。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办法。
当堂检测,加强巩固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
(3)愿为小相焉-----
3、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予所否者,天厌之。----
4、特殊句式:
(1)吾无隐乎尔。-------
(2)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名人事例,名人名言
六。当堂检测
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
(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_-----
2、“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检查作业
1、检查学生诵读及译文
2、检查学生归纳的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尊敬老师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故事、图片等教学素材。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情景设置、讨论题等。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所需道具、奖品等。
六、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信任等。
3. 第三课时:讨论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第四课时:分析不尊敬老师的后果,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的必要性。
3. 分析实例:分析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信任等。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尊敬老师的情感。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与老师沟通、交流的经验。
6. 案例分析:分析不尊敬老师的后果,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8.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4篇)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4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育文言阅读力量。
2.感受孔子光芒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受,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观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悟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争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纳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学问链接:(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很多光芒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查找才智。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解释,阅读本文,把握如下根底学问。
1、为以下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把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3、解释以下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迷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特别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教学过程: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尊重师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师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尊重师长的内涵,并将其付诸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采用故事导入法,讲述一个关于尊敬师长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师长?2. 讲授新课:(1)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强调尊重师长的传统美德。
(2)分析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教、积极参与等。
3. 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关于尊敬师长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尊敬师长的经历,激发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向尊敬师长的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四、作业设计1.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关于尊敬师长的感悟文章。
2. 制定一个尊敬师长的行动计划,为期一个月。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在尊敬师长方面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阐述“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展示出尊敬师长的具体行为,如礼貌待师、尊重师教等。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尊敬师长的方法与技巧。
5. 学生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坚持执行尊敬师长的行动计划,并在课堂上分享成果。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当仁不让于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当仁不让”、“师”等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当仁不让于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
(2)学生跟读并模仿,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拓展(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当仁不让于师》。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尊重师长”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当仁不让于师》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论语·颜渊》。
2. 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启示。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所学到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做到在尊重教师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场景。
3. 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介绍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 阐述尊敬师长的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训、积极参与课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价学生在模拟互动中的沟通技巧,检验学生对尊敬师长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的辛勤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教师明确: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12,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教师明确: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如: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教师明确:1,理解好以下字词: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
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