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讲解课件
合集下载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 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 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 已。”
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 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 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 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析】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 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 重、相互平等的和谐融洽关系。
【选文1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 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 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选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 谦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能翻译全文。
•
•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 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 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 已。”
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 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 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 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析】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 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 重、相互平等的和谐融洽关系。
【选文1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 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 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选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 谦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能翻译全文。
•
•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29_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

7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案:1、“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 置的标志;代词,代孔子,翻译为“他”; 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 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 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 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
• 子贡眼中的孔子: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阶而升也。
• 颜渊眼中的孔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 欲从之,末由也已!
• 总结:学识丰富、道德高 尚、施教有法、 无法超越
悟性高——举一反三
•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 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 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 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 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 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 不如他。”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 二、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三、感受孔子师生关系。
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各字注音
喟
kuì
绥
suí
莞
wǎn
偃
yǎn
箪
dān
牖
yǒu
答案:1、“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 置的标志;代词,代孔子,翻译为“他”; 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 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 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 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
• 子贡眼中的孔子: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阶而升也。
• 颜渊眼中的孔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 欲从之,末由也已!
• 总结:学识丰富、道德高 尚、施教有法、 无法超越
悟性高——举一反三
•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 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 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 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 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 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 不如他。”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 二、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三、感受孔子师生关系。
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各字注音
喟
kuì
绥
suí
莞
wǎn
偃
yǎn
箪
dān
牖
yǒu
《当仁,不让于师》ppt

05 结论
“当仁,不让于师”的价值和影响
价值
该文章所提出的“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强调了在面对仁义之事时,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应退让。这种观点体 现了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以及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重视。这种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
影响
该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鼓励人们在面对道德和正义问题时,勇于担当责任,不畏权威, 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人们的师生 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平等和尊重。
对未来的展望和启示
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仁, 不让于师”的精神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个人道德和 责任的培养,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担当 社会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尊重 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和长辈,继承 和发扬他们所代表的智慧和精神。
VS
启示
从“当仁,不让于师”这一观点中,我们 可以得到许多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始终 坚守道德和正义,不畏权威,勇于担当责 任。其次,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老师和长 辈,从他们身上学习智慧和经验。最后,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为推 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 考,如果能够勇于表达并付诸实 践,就可以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
推动文化繁荣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如果能够 尊重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就可以促 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增进社会和谐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果每个人都 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付诸实践, 就可以增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 盾。
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如何对待老师、如何对待 权威、如何对待仁义道德等问题提供了指导
当仁不让于师上课课件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 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 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 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 12·颜渊死。子曰:“噫!天
丧予!天丧予!”
•[评析] •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 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 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思考: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 现的不太一样?
•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 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 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 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 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 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颜渊其人
•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 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 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 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 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 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 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 世。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 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 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 思考: • 1、如果原文改为:“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好不好?为什 么?
•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更能衬托出 颜回的有才德,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赞叹 的情味。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课件 (共34张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亦各言.其志也 动__词__,__说__、__谈____ 3.言② ③夫 赵三 括子 自者 少之 时学 言.兵 何法 如,_言.名__兵词__事,__话_____动____词__,__议__论__、__谈__论____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 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怎 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 里,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 就不是国家的事吗?在宗庙祭祀,或者 盟会,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 只能做小相,那谁还能大相呢?”
【评析】
子路的坦率、冉有与 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 脱。孔子的机点评,再次 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 近人”的夫子形象。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__代__词__,__你__、__你__们______ _形__容__词__词__尾__,__…__…__的__样__子__
2.尔③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④语__问气__君词__何,__能相__尔当.__,于__心“__远罢__地了__自”_偏 _代__词__,__这__样___
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 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 人哀痛,又为谁哀痛呢?”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 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得 深沉!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 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 为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选文10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做 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 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 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
①亦各言.其志也 动__词__,__说__、__谈____ 3.言② ③夫 赵三 括子 自者 少之 时学 言.兵 何法 如,_言.名__兵词__事,__话_____动____词__,__议__论__、__谈__论____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 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怎 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 里,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 就不是国家的事吗?在宗庙祭祀,或者 盟会,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 只能做小相,那谁还能大相呢?”
【评析】
子路的坦率、冉有与 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 脱。孔子的机点评,再次 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 近人”的夫子形象。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__代__词__,__你__、__你__们______ _形__容__词__词__尾__,__…__…__的__样__子__
2.尔③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④语__问气__君词__何,__能相__尔当.__,于__心“__远罢__地了__自”_偏 _代__词__,__这__样___
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 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 人哀痛,又为谁哀痛呢?”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 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得 深沉!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 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 为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选文10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做 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 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 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
《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 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 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
更加
循循然善诱人 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如有所立卓尔 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 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遇到,面对 往、去 微笑的样子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遇到,面对
谦让
【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对。于师,介后
【译文】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 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 重视,对弟子人格的 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 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 弟,最赏识生活困顿 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弟子们,诸位
隐瞒
【6】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老天要了我的命。丧,使…丧命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
予!”
感叹词,相当于
连接谓语和补语,相当于“唉”极度悲伤 跟着他的人
“【得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这”个人。夫,相当于
为谁
“此”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12】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 要了我的命!” 【译文13】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 “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悲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 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我 灾荒、荒年 治理 等到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等到
舍瑟而作:
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 陈述
当仁不让于师(PPT)ppt课件

名人故事及名人名言尊师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因不满校方对学生的压制领导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险些被张干开除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学习目标:
❖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 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
--
总结 :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
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 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 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 关爱!
晚-- 年整理研究文献
名人故事及名人名言 :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因不满校方对学生的压制 ,领导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险些被张干开除。建国 后,张干的日子很不好过。毛泽东了解张干的情况后,致函湖南省 政府主席王首道,要他代为慰问,送些救济粮款,后来还请他到 北京观礼。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
阅读第4则,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小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 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 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
心中的地位。
--
第一则:
毁:诽谤 伤:损伤 见:表明
第则: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表修饰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学习目标:
❖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 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
--
总结 :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
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 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 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 关爱!
晚-- 年整理研究文献
名人故事及名人名言 :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因不满校方对学生的压制 ,领导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险些被张干开除。建国 后,张干的日子很不好过。毛泽东了解张干的情况后,致函湖南省 政府主席王首道,要他代为慰问,送些救济粮款,后来还请他到 北京观礼。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
阅读第4则,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小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 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 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
心中的地位。
--
第一则:
毁:诽谤 伤:损伤 见:表明
第则: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表修饰
优质课当仁不让于师课堂PPT课件

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CHENLI
5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 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 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 乎!”
CHENLI
6
选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 贤于子乎?”
CHENLI
10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 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 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 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CHENLI
11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 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CHENLI
12
选文4
子曰:“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 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
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 手段卑劣。
CHENLI
8
选文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 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CHENLI
9
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 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 及也?”
CHENLI
7
【评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 的挑拨,运用比喻、排 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 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
18
CHENLI
CHENLI
5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 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 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 乎!”
CHENLI
6
选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 贤于子乎?”
CHENLI
10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 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 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 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CHENLI
11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 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CHENLI
12
选文4
子曰:“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 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
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 手段卑劣。
CHENLI
8
选文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 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CHENLI
9
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 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 及也?”
CHENLI
7
【评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 的挑拨,运用比喻、排 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 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
18
CHENL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 良、敦厚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
融洽。
小结:
• 第4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平等 待人的品质和率真、和善的人格。
• 他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相互尊重 的师生关系。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请点评孔子在本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 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 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 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 难以踵从的。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 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 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 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 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 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 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 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原文】
注释: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1、之:到……去。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
2、弦歌:弹琴唱歌。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 3、焉:怎么。
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4、诸:“之于”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5、使:使唤。
是也,前言戏之耳。”
6、戏:开玩笑。
【译文】 • 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 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本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点评。
•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
老师,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
制教育,表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
关系的追求。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 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
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 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 我吧!”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
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 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 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 夜”的评价思路。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 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 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 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 刀!” •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 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 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 唤。’” •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 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德?
•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 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 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 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原文】
[注释]
1·叔孙武叔毁仲尼, 毁:诽谤。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
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逾:超越。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伤:损伤。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 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敬仰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
小结: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
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 之情。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 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抑:不过。之:代“圣于仁”。云尔:如此罢 了。 【译文】 •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 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 可以这样说罢了。” •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注释】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判断。
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
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 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本章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了 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 品质。
多:只,仅仅。
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见:表明。
【译文】 •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 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 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 不自量罢了!”
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最主要的说理方法是 什么?
[注释] 疾:重病。牖:窗户。 斯:这样。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 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本章怎样表现孔子跟弟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主要看两点:①探病的方式。
②反复的感叹。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 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 的危险去看望他。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端木赐
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 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 尚的颜渊。
•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 出一辙。
【原文】 6、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
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教学目标
• • 一、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 二、解读形象,学习精神。 • 三、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 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 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 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 道”的君子形象。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 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 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 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 谓:“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这样 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 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 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 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 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 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 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 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 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 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 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 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是如何反驳 陈子禽的?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 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 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 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 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 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颜回是怎样评价孔子 的?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度赞扬老师的道; 老师是怎样教导的内容及效果;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打比方:孔子的道深奥无际。 (2)侧面衬托: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 无能 (3)对比:孔子的道让自己高不可攀
才德无与论比, 崇拜之情淋漓 尽致
融洽。
小结:
• 第4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平等 待人的品质和率真、和善的人格。
• 他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相互尊重 的师生关系。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请点评孔子在本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 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 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 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 难以踵从的。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 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 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 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 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 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 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 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原文】
注释: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1、之:到……去。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
2、弦歌:弹琴唱歌。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 3、焉:怎么。
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4、诸:“之于”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5、使:使唤。
是也,前言戏之耳。”
6、戏:开玩笑。
【译文】 • 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 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本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点评。
•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
老师,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
制教育,表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
关系的追求。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 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
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 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 我吧!”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
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 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 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 夜”的评价思路。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 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 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 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 刀!” •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 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 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 唤。’” •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 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德?
•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 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 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 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原文】
[注释]
1·叔孙武叔毁仲尼, 毁:诽谤。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
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逾:超越。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伤:损伤。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 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敬仰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
小结: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
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 之情。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 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抑:不过。之:代“圣于仁”。云尔:如此罢 了。 【译文】 •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 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 可以这样说罢了。” •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注释】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判断。
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
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 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本章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了 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 品质。
多:只,仅仅。
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见:表明。
【译文】 •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 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 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 不自量罢了!”
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最主要的说理方法是 什么?
[注释] 疾:重病。牖:窗户。 斯:这样。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 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本章怎样表现孔子跟弟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主要看两点:①探病的方式。
②反复的感叹。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 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 的危险去看望他。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端木赐
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 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 尚的颜渊。
•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 出一辙。
【原文】 6、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
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教学目标
• • 一、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 二、解读形象,学习精神。 • 三、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 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 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 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 道”的君子形象。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 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 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 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 谓:“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这样 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 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 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 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 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 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 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 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 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 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 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 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是如何反驳 陈子禽的?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 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 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 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 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 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颜回是怎样评价孔子 的?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度赞扬老师的道; 老师是怎样教导的内容及效果;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打比方:孔子的道深奥无际。 (2)侧面衬托: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 无能 (3)对比:孔子的道让自己高不可攀
才德无与论比, 崇拜之情淋漓 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