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1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1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1篇)《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

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

但它又是幸运的。

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

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

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

这对我感触很深。

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

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

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

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他过,但在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

史铁生就是一个。

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

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

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

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病隙碎笔》读后感篇2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

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病隙碎笔读后感(精彩6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精彩6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精彩6篇)《病隙碎笔》读后感篇一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

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

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

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

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

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

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

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

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

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

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二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

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24篇)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

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

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

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

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

“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

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

”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

“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

”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篇2史铁生,一个他生前我曾经关注过,却从未读过其作品的人,却在他离世后引起了我的注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5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5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5篇《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5篇(一)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

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

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

《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读完《病隙碎笔》后,我不禁深受触动。

这是一本描写疾病与生活的自白性散文集,作者将自己在抵抗疾病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和感受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病隙碎笔》通过作者个人的病痛经历,探讨了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诉说自己在经历病痛折磨中的日常琐碎,以及在医院里与病痛抗争的心路历程。

作为读者,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疾病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坚强和勇气。

通过读《病隙碎笔》,我意识到疾病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

而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放弃,必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

作者在书中的描述让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他用文字将内心的挣扎和奋斗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病隙碎笔》还让我思考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当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人们往往会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所遗憾,是否有所留下。

这本书就给了我启示,生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要珍惜每一天,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

总的来说,《病隙碎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手法上都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也对作者的坚强和勇敢深表钦佩。

希望能够有更多人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明白生活的真谛。

《病隙碎笔》读后感(二)《病隙随笔》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性情感慨和生命哲学为主题的随笔集。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对于生活、疾病、矛盾等问题的思考和触动,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独特的思辨之美。

这本书以其颇具个人特色的文风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吸引了我。

《病隙随笔》一书共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对生活、疾病、爱情、死亡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存在感的探索。

作者的笔法独特,既有叙事的情感渲染,又有思辨的思考和启示,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哲学和诗意的魅力。

《病隙碎笔》读后感10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10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10篇《病隙碎笔》读后感1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顽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喜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快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生病的阅历是一步步懂得满意。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他后来患了尿毒症,常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间,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由于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

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肯定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久的过程。

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心与祈祷。

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苦痛与苦恼分散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裂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饱满的思想,召唤光明的到来。

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秀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制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

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行多得的好书。

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快乐。

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士气啊。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病隙碎笔》读后感12篇《病隙碎笔》读后感1“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这句话出自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史铁生。

这是《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

他深深地明白,生命使自己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会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的感悟。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

但他还是熬了过来,乐观地对待生活。

他说:“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无时无刻都处于幸运之中,应当珍惜当前的幸运,不应该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他用一生找寻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

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

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

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书中的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病隙碎笔》读后感一《病隙碎笔》读后感一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史铁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尽可能的把握着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写下了生病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想。

他将他一生来回翻看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几番领悟,两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议论,是他对人生的发问,便是这些议论带我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我猜想或许是等待死亡的时间长了,便也就看淡了生死,也就并不那么惧怕人生终点的到来,反而能够静下心来感悟自己那并不漫长的的一生。

史铁生先生在很多观点上看法很特别,角度新颖,娓娓道来如老大哥促膝谈心。

但也愤世嫉俗,对不喜欢的观点一顿猛轰。

他认为爱的本质就是对差异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不见而信,俗人的本质是自卑和索取……很多偏向哲学思想的判断。

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信仰基督的,而且瞧不上佛教,于是也看着他厚此薄彼的争论。

《病隙碎笔》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

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这句话我一直似懂非懂,一路成长过来我渐渐的适应了独处,也慢慢的理解了这句话,仅仅只是理解而并非懂得。

他说,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

关于生病的意义那一段,让我印象极生病的经历: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满着智慧和安详。

曾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已走远,魂归地坛。

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

他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他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

《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

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

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
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

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书中有一句话说:“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

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

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

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

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

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谈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

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

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

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
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

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

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

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

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

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

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

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
陷。

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

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

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

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

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

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

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