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目录/C O N T E N T S光学萌芽时期01波动光学时期03几何光学时期02量子光学时期04现代光学时期05PART ONE光学萌芽时期01u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弟子所著《墨经》,记载了光沿直线传播和光在镜面上发射等现象,把物和像的位置及其大小与所用镜面的曲率联系起来。

u所著《光学》,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发射定律。

u和,最先测定了光通过两种介质分界面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u发明了凸透镜。

u宋代的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极为丰富的几何光学知识。

u发明了眼镜。

u,凹面镜、凸面镜、透镜、眼镜、暗箱和幻灯等光学元件已相继出现。

PART ONE几何光学时期02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光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人眼的观察能力,发明了光学仪器。

l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l和最早制作了复合显微镜。

l年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绕木星运行的卫星。

l年发表《折光学》,提出了用点光源照明时的照度定律。

l年指出入射角的余弦和折射角的余弦之比是常量。

l年在《折光学》中给出用正弦函数表述的折射定律。

l年提出了费马原理。

,基本上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但是早先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是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的。

但从17世纪开始,就发现了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

Ø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Ø也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Ø和分别独立的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所有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由此也拉开了微粒理论和波动理论关于光的本性之争的序幕以为代表认为光是按照惯性定律沿直线飞行的微粒流•直接说明了直线传播定律•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不能说明衍射现象•不能解释牛顿环•得出光在水中的速度大于空气中的速度的错误结论微粒理论以惠更斯为代表认为光是在一种特殊弹性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机械波•解释了光的发射和折射定律•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认为光是机械波,没有摆脱几何光学的概念波动理论综上所述,,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同时,由于相继发现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波动现象,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理论也初步提出来了。

光学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光学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光学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光学加工技术是通过聚光、反射、透射等方法,对物体表面进行加工和改造的一种高精度加工方法。

在现代工业中,光学加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精密元器件、光电子设备、化工机械等各个领域。

一、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光学加工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人们使用强烈的阳光来加热、切割各种物体。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1952年,西德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发明了激光技术,为后来的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年代初,人们开始试图将激光技术应用到光学加工领域。

而到了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光学加工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光学加工技术的优势光学加工技术与传统机械加工相比,有许多优势。

首先是高精度。

光学加工技术可实现亚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而传统机械加工却无法达到这个级别。

其次是高效率。

光学加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工艺加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成本。

另外,光学加工技术使用激光等光源进行物体加工,不仅不会产生振动、摩擦等危害,而且还能够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因此,光学加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三、光学加工技术的应用光学加工技术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微电子加工及半导体行业中,光刻机等工艺设备已经成为了生产过程的必备工具。

在航空、航天等复杂零部件加工领域,光学加工技术可以保证高精密度、高品质和光滑度。

另外,在生产高精度光学镜片及显微镜等光学部件方面,光学加工技术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激光加工可以通过去除物体表面一定深度的材料来实现加工。

相较于传统数控加工技术,光学加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产生的表面质量更佳,更适合进行光学方面的应用。

四、光学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光学加工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未来的光学加工技术将会应用在更加高级的物体加工事项上。

同时,光学加工技术还有望和新型材料、新型加工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的高精度加工技术。

光学发展简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光学发展简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

从人类社会的诞生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光学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对光学发展简史进行总结,以展现光学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贡献。

二、光学发展简史1. 萌芽时期光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光的现象,如墨子的小孔成像实验。

这一时期,光学主要关注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2. 几何光学时期17世纪,牛顿、笛卡儿、斯涅耳等科学家开始对光学进行深入研究。

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笛卡儿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为后来的波动光学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光学逐渐形成了几何光学体系,包括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

3. 波动光学时期19世纪,托马斯·杨、菲涅耳等科学家对光的波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这一时期,光学进入了波动光学时期,光的本性逐渐由微粒说转向波动说。

4. 量子光学时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波尔等科学家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的量子特性。

这一时期,光学进入了量子光学时期,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重点。

5. 现代光学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光学技术飞速发展,激光、光纤、光学成像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现代光学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三、光学的重要贡献1. 揭示了光的本性光学的发展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光的本性,从微粒说、波动说到量子理论,光学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线索。

2. 推动了科技进步光学的发展为许多科技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如光纤通信、光学成像、激光技术等,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3. 丰富了人类生活光学在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光学显微镜、光学眼镜、光学投影等,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四、总结光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光学的发展不仅揭示了光的本性,还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光学工程大事记

光学工程大事记

光学工程大事记一、前言光学工程是一门研究光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检测和处理等方面。

自从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光学工程得到了飞速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一些重要的光学工程大事记。

二、19世纪1. 光电效应(1887年)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次观察到了光电效应现象。

他使用紫外线照射金属表面,并观察到了电子的释放。

这个实验为后来研究半导体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打下了基础。

2. 全息术(1948年)194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德尼·戈尔利创造了全息术,这是一种记录并再现三维图像的技术。

全息术在军事、医疗和艺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三、20世纪1. 激光(1960年)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泰德·梅曼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激光。

激光具有高度的单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它在通信、医疗、材料加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 光纤通信(1970年代)197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光纤具有低损耗、高带宽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铜线通信。

3. 光存储器(1980年代)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存储器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光存储器应运而生。

光存储器具有高密度、高速度和长寿命等优点,在计算机存储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全息显微镜(1991年)199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特曼发明了全息显微镜。

全息显微镜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观察样品的三维结构,它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

5. 光刻技术(1990年代)1990年代,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光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刻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进行微米级图案制作的技术,它在半导体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四、21世纪1. 光学计算(2008年)2008年,美国科学家约书亚·桑德伯格和伊凡·施坦恩发明了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计算方法,称为“光学计算”。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作为一门研究光的传播、变化和控制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为您介绍光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

1. 古代光学的起源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光的传播是由于视觉物体发出的“视觉射线”进入人眼中。

然而,直到公元11世纪,光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才开始出现。

2. 光的折射和反射在17世纪初,荷兰科学家斯涅尔斯和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独立地发现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斯涅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斯涅尔斯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而笛卡尔则提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些发现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光的波动理论到了18世纪,英国科学家哈伊根斯和法国科学家菲涅尔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他们认为光是一种波动,能够在介质中传播。

这一理论解释了许多光的现象,如干涉和衍射。

然而,对于光的性质仍存在一些争议,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才给出了更完整的解释。

4. 光的粒子性和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即光由一些离散的能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电磁性质和光电效应等现象。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5. 激光的发明和应用到了20世纪中叶,激光的发明引起了光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汤姆斯和查尔斯·赫舍尔发明了激光,这是一种具有高度聚焦能力和单色性的光源。

激光的问世引发了光学技术的革命,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材料加工等领域。

6. 光学器件的发展随着光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光学器件也相继问世。

例如,透镜、棱镜、光纤等器件的发明和改进,为光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光学器件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光的性质,推动了光学技术的进步。

光学专业发展成长概况

光学专业发展成长概况

光学专业发展成长概况光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其发展成长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光学专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学科发展、研究领域、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光学专业的发展成长进行概述。

一、历史沿革光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对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到了17世纪,光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伽利略、笛卡尔和胡克等人的研究为光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世纪末,光的波动理论得到了发展,杨氏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

19世纪,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

20世纪,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光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二、学科发展光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光的产生、传播、控制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光学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如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光谱学、激光光学等。

几何光学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原理,是光学研究的基础。

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衍射等现象,为光学原理的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光谱学研究光的频谱特性和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广泛应用于光谱分析和光谱技术。

激光光学作为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激光的产生、放大、调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领域光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应用领域。

在基础科学方面,光学研究探索光的本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光的传播机制等。

在应用科学方面,光学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信息处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光学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光学在激光加工、光学传感、光学显微镜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信息通信领域,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的提高。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一、引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光的行为和性质。

它的发展历程深远,从古代的朴素观察到现代的高科技应用,都离不开光学理论的支撑。

本文将带您回顾光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探索到现代的突破,以及未来的展望。

二、古代光学探索简单光学仪器: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透镜来放大文字和观察细小物体。

反射与折射的初步认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实验观察,初步阐述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中国的光学贡献:中国古代的《墨经》记载了许多关于光学的知识,如小孔成像、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反射等。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学发展透镜的改进与应用:文艺复兴时期,透镜被进一步改良,广泛应用于观察、研究和科学实验。

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发明:借助透镜组合,望远镜和显微镜被发明,大大促进了天文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开普勒的光学研究: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色差和视觉的概念,对后来的光学理论有重要影响。

四、光学科学的形成光的波动理论: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提出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现象。

光的粒子理论:同时期,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提出光的粒子理论,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

电磁理论的发展: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预测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五、近现代光学的发展量子光学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为量子光学奠定了基础。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开启了激光技术的新纪元。

非线性光学的兴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非线性效应。

六、光学前沿研究超快光科学研究:超快激光技术被用于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最快过程。

量子光学与量子计算的结合: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调控光的行为,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提供技术支持。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前沿应用:结合生物医学和光子学的研究,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七、结论光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光学冷加工工艺简介-精品文档

光学冷加工工艺简介-精品文档

光学冷加工工艺简介1.光学冷加工发展现状我国光学冷加工加工技术,虽然有较长历史但具有完整的生产工艺是在1950年以后。

光学冷加工工艺在1950年之前虽然已有所采用,但完整性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光学行业各方面人士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工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本世纪初,我国光学制造业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已形成了很强的生产能力,并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光学制造能力已达到每年可达五亿件以上。

我国光学冷加工的能力在国际上应当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的生产工艺却是比较落后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大批量生产高精度元件。

(2)不能制造高精度的特种光学零件。

究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如下:(1)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精度及速度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2)执行工艺规程不够。

(3)没有专门工艺研究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单位。

(4)暂未形成相关的行业法规。

在国际光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光学冷加工产能均大规模向中国转移。

目前中国的元件制造商主要给亚洲的光电产品制造商配套生产为主。

国内的传统光学加工企业抓住机遇,向现代光学加工企业转型。

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积极合作,国内企业凭借制造成本优势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拉动光学冷加工行业进入一轮高速成长的景气循环,中国大陆成为继中国台湾之后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光学冷加工产能承接地和聚集地。

国内光学元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1)国内企业凭借制造成本优势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2)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光学元器件及光电应用的技术研发与投入。

(3)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积极合作,国内的传统光学加工企业抓住机遇,向现代光学加工企业转型。

(4)不少产品的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已被中国厂家所占据并保持较大数量的出口。

以上这些都为中国光学元件产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国内光学元件产业发展势头强硬,但同时有着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1)企业群体庞大,但规模小而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发布日期:2008-03-05 我也要投稿!作者:网络阅读:[ 字体选择:大中
小 ]
我国光学仪器的加工技术,虽然有较长历史但形成批量生产并具有完整的工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光学冷加工工艺在解放前虽然已有所采用,但缺乏完整性。

解放后经过光学行业各方面人士及职工的努力,方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加工方法。

五十年代初期,光学行业的设备陈旧,工艺落后。

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加工工艺主要是采用“苏联”的工艺,设备也是由苏联引的和按“苏联”图纸制造的专用设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个别厂家由德国引进了先进设备(如铣磨机和光学对中心磨边机),受到这些设备的启示,国内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工艺科研和研制新设备。

首先进行的是研究粗磨机机械化和设计粗磨机,由于设备和工艺的改进,加工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后来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光学工艺的革新受到冲击,刚见成效的工艺革新,就此停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对光学冷加工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提出了“四化”目标,即毛坯型料化、粗磨机械化、精磨高速化、定心磨边自动化。

经过努力,这些目标全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基本实现了。

光学工业实现了光学冷加工“四化”,为军转民生产光学仪器奠定了有力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针对当时民用光学仪器生产,又提出了光学零件制造的新四化,即抛光高速化,清洗超声化,辅助工序机械化和辅料商品化。

“新四化”,虽然受到了管理体制改变的影响,在研制设备和进行工艺科研的时间和深度不够理想,但全部实现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点是对光学加工机理和工艺因素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科研人员和课题组的努力,均取得了理想的科研成果。

在光学零件的定摆磨削和光学零件加工中不同牌号玻璃与不同结合剂的丸片之间的合理匹配都在光学加工方面有了突破,引起光学界的重视。

这些科研的成果对光学加工工业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我们进一步提高光学加工的科研水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新的创新开辟了道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光学技术和工艺科研硕果累累的时期。

不但在光学加工的基础理论方面,而在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模具,以及辅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如光学加工机理,光学零件加工工艺因素,光敏胶,PH值稳定剂,光学导电膜,易腐蚀玻璃保护膜;PJM-320平面精磨机,QJM220球面精磨机,QJP-100与QJP-40光学中球面与小球面精磨抛光机;光学零件复制法;光学零件超声清洗代替清擦,光学零件真空吹塑包装以及自聚焦透镜制造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这些科研成果,不但通过了部级鉴定,而且均获得子部级奖励或国家发明将。

进入九十年代后,在中国光学行业有了更大的进展,这是由于光学产品出口,光学工艺也随着有了更大的改变和进展。

我们采用了几十年的成盘加工工艺受到了冲击,而单件光学加工在光学批量生产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本世纪初,我国光学制造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已形成了很强的生产能力。

据有数字统计的资料,我国光学制造能力已超过了五亿件/年,当然这不包括,一些小型民办企业的生产能力。

在亚洲也好,在世界上也好,中国光学冷加工的能力应当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的技术水平却是比较落后。

主要是表现在不能大批量生产高精度元器件,大部分企业不能长期稳定生产,不能制造高精度的特种光学零件。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a.执行工艺规程不够b.没有专门工艺研究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单位c.没有行业法规d.没有软件贸易企业,没有“光学工程”的承包单位。

光学加工设备和光学工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孔夫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

这说明设备在工艺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光学加工设备和国际上光学设备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即脚踏、机动、电动。

基本是两大系列,一是德国系列、二是日本系列。

解放前主要是德国设备为主,即从1936年云光厂成立,从国外引进的德国设备如:单轴粗磨机、二轴精磨抛光机、四轴精磨抛光机、五轴精磨抛光机等。

二是伪满的大陆科学院为维修使用的光学仪器从日本购进的设备。

解放后156项中的西光厂又从苏联购进了光学加工设备、它的原型机亦是德国设备、如ЩМ-500和ЩnМ-350型单轴粗磨机、ЩnМ-350三轴精磨抛光机、ЩnМ-200中型六轴精磨抛光机、和ЩnМ-60小型六轴抛光机以及Ц-2型定心磨边机等。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由长春专用设备厂研制出了GM0.8铣磨机、南仪厂又在七十年代初期研制出GP-5型高抛机(后改成Q835型)。

铣磨代替了粗磨、高抛代替了古典抛光。

这是光学制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

此后研制出了PJM-320。

在平面加工方面实现高速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光学加工技术发展来看,我国光学加工技术主要分为两大分支。

一支就是原五十三工厂承袭德国人的加工技术,基本上就是散粒磨料加工,古典式抛光,而另一分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配合156项援建项目而引进的苏联的加工技术。

它主要包含有散粒磨料粗磨,古典式和准球心抛光,弹性胶盘,柏油抛光模和自准定心磨边。

由古典方法转向机械化粗磨(铣磨)、准球心抛光,是光学制造业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对光学加工改革起着推动作用的是兵器工业“739”会议。

上世纪七十年中期是我国光学制造技术大变革的时期。

八十年代光学制造技术最大变革由成盘加工转向单件加工。

单件加工很早就在日本采用,1983年“北总”是从日本引进PenTaxK1000相机开始引进这种技术和设备的。

而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早在这以前从事劳务出口时,在日本已经接确此项工艺,但由于我们在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引进了设备,而在工艺结构上还不完善,没有相应配套的工装和辅料,所以采用上述设备后,生产效率并不高。

加之当时,生产批量不大,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足够的认识。

但是一些专家看到了此种工艺的特点,它很适合中国国情。

因此北总在1983年于江西召开的工艺研讨会上把它列入了三条高效生产线之内。

这三条生产线即:平面高效生产线(228厂承担)、球面单件生产线(308和598厂承担),刚性上盘球面零件高效生产线(248和原5208厂承担)。

北总在江西开会的同时,机械部决定由沈工所(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牵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南京电影机厂等单位参加研究建立一条刚性上盘最佳参数高效生产线。

由于技改投资强度大,研制单位多力量雄厚,所以很快研制成功,经专家门鉴定认为是国内第一条光学零件高效生产线,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

这样,一时在全国光学行业兴起一股光学零件刚性上盘进行加工的热流。

国内不少厂订购了这种设备(每条生产线含三台Q826铣磨机和四台Q875精磨抛光机)。

此生产线可以完成粗磨、精磨、超精磨和抛光等光学加工任务。

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最佳参数生产线具有高效,精度较高,流水作业等优点,但同时又有一定的缺点,如个别零件(中心特别薄的负透镜等)不能加工,模具制造难度大以及相应配套的辅料需要进口或配套供应等。

这样使这股刚性上盘热很快冷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单件加工的高效生产技术。

这是由于大批量生产引起的,首先“云华”合资厂为进行大批量生产望远镜而引进成套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

由于它的高效和操作方式很适合中国国情,加之是按工艺结构全面引进(即按产品加工要求成套引进设备、技术及辅料),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为了使这一工艺和设备早日实现国产化,二九八厂、南仪厂、光辉厂都投入了一定的力量进行研制。

于1990年研制出了国产四轴单件精磨机。

继之,二九八厂亦研制出了精磨机、抛光机、磨边机等设备。

北总科技局很重视单件加工技术的国产化,在研制
经费上给予了支持,使得单件加工在我国很快的推广起来。

现在单件加工设备已经有了一个较完善的系列。

相应的辅料也有部分能够生产。

单件加工在大批量生产中,目前在中国的光学行业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光学仪器行业发展很迅速,同时光电仪器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在光学加工方面除了对批量有较大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加工精度,扩大加工范畴。

因而国内光学工艺方面的专家对非球面加工,自聚焦透镜制造,导波器件制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光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光学加工工艺,研制出一系列的光学加工设备。

有些设备已成为国内名牌产品,有的已出口援外或外贸出口。

这些设备有Q826、Q875、Q835A、QM-80、YG367、YG368、QA8510等名牌设备,最近我们又研制出了环抛机床和下摆机床。

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光学仪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各相关专业的发展也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

新的加工技术,新的加工设备都需各专业配合特别是数控技术的配合方能研制成功,我们相信在本世纪初会有更多新的光学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