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公式
2024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

2024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1. 力的大小和方向:F=ma2.力的合成:F=F1+F23.加速度的定义:a=(Vf-Vi)/t4.速度的定义:V=d/t5.力的作用时间:W=Fs6. 动能的定义:KE=1/2mv^27.动能定理:W=ΔKE8. 动量的定义:p=mv9.冲量的定义:I=FΔt10.动量定理:I=Δp11.能量转化定律:E1+E2=W12. 功的定义:W=Fs cosθ13.机械功的定义:W=ΔKE14.功率的定义:P=W/t15.压强的定义:P=F/A16.浮力的大小:F浮=ρVg17.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的重量18.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外力或合力为零19. 牛顿第二定律:F=ma20.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1. 弹性势能的定义:PE=1/2kx^222.弹性势能的大小:PE=Fs23. 弹性势能的定律:PE=1/2kx^224. 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Vx=Vcosθ25. 平抛运动的垂直方向速度:Vy=Vsinθ26.平抛运动的时间:t=2Vy/g27.平抛运动的最大高度:H=Vy^2/2g28.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D=Vx*t29.圆周运动的速度:V=2πr/T30.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2π/T31.圆周运动的加速度:a=V^2/r32.静电力的大小:F=k(q1*q2)/r^233.电流的定义:I=Q/t34.电阻的定义:R=V/I35.电阻的串联:R=R1+R2+R3+...36.电阻的并联:1/R=1/R1+1/R2+1/R3+...37.电流和电阻的关系:I=V/R38.电功率的定义:P=IV39.电功的定义:W=Pt40.电功的单位:焦耳(J)41.电能的定义:E=Pt42.电能的单位:焦耳(J)43.电容的定义:C=Q/V44.电容的串联:1/C=1/C1+1/C2+1/C3+...45.电容的并联:C=C1+C2+C3+...46.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A/d47.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强度:E=V/d48.感应电动势的大小:ε=NΔФ/Δt49.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右手定则50.感应电流的方向:左手定则51.动态平衡的条件: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52.静态平衡的条件: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53.杠杆原理:F1d1=F2d254.杠杆平衡条件:F1d1=F2d255.空气的密度:ρ=m/V56. 水的密度:ρ=1000 kg/m^357.固体的密度:ρ=m/V58. 动量守恒定律:Σmv=Σmv'59.能量守恒定律:ΣE=ΣE'60.热传导方程:Q/t=kAΔT/l61.热传导的条件:温度差、导热系数、截面积、长度62.热膨胀方程:ΔL=αL0ΔT63. 光的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64.球面镜成像公式:1/f=1/v+1/u65.球面镜放大率:V=h'/h=-v/u66.平面镜成像公式:1/f=1/v+1/u67.平面镜放大率:V=h'/h=-v/u68.物体、像距和焦距的关系:1/f=1/v+1/u69.声速的传播公式:v=fλ70.真空中光速:c=3.0×10^8m/s71.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kHz72.音速的传播公式:v=λf73.音速的大小:v=331.5+0.6T74.音强的定义:I=P/A75.音强的单位:W/m^276.音强的衰减规律:I=I0(d0/d)^277.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单缝衍射78.光的偏振现象:偏振光、偏振片79.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全反射80.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81.磁场的产生:电流、磁体82.摩擦力的大小:F=μN83.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关系:F静≥F动84.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85.管道流体的流量:Q=A1v1=A2v286. 管道流体的压强差:ΔP=ρgh87.波的速度:v=fλ88.波的频率和周期的关系:f=1/T89. 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F=mg90.电流的方向:从正电极到负电极91.电流的单位:安培(A)92.电流表的接法:串联93.电压表的接法:并联94.电压的方向:从正极到负极95.电压的单位:伏特(V)96.电阻的单位:欧姆(Ω)97.电阻表的接法:串联98.电容的单位:法拉(F)99.电容器的充放电:充电时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放电时电流从负极到正极。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t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V m =ρ浮力公式:F 浮=G – FF 浮=G 排=m 排F 浮=ρ水gV 排F 浮=Gp=SFp=ρgh帕斯卡原理:∵p1=p2 ∴2211SFSF=或2121SSFF=F1L1=F2L2或写成:121FF=滑轮组:F = n1G总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1G s =2 h 机械功公式:W=F sP =t W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热量计算公式: Q = c m △t(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Q 放= mqt Q I =欧姆定律:R U I =W = U I t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RU 2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P = W /tP = I U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分压原理:2121R R U U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21R R P P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分流原理:1221R R I I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 =U 1=U 2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1221R R P P。
中考物理必考总结公式(必备4篇)

中考物理必考总结公式第1篇1.速度v=s/t;2.密度ρ=m/v;3.压强P=F/s=ρgh;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I2Rt10.电学公式:电流:I=_=P/U 电阻:R=U/I=U2/P 电压:U=IR=P/I电功:W=Pt =UIt =I2Rt=U2t/R 电热:Q= I2Rt(焦耳定律)=UIt==U2t/R电功率:P=W/t= UI=I2R=U2/R串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R=R1+R2 U1:U2=P1:P2=Q1:Q2=W1:W2=R1:R2 并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1/R=1/R1+1/R2I1:I2=P1:P2=Q1:Q2=W1:W2=R2:R中考物理必考总结公式第2篇1.速度v=s/t;2.密度ρ=m/V;3.压强P=F/S=ρgh;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支持;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I2Rt;10.电学公式:电流:I=_=P/U电阻:R=U/I=U2/P电压:U=IR=P/I电功:W=Pt=UIt=I2Rt=U2t/R电热:Q=I2Rt(焦耳定律)=UIt=U2t/R电功率:P=W/t=UI=I2R=U2/R串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R=R1+R2,U1/U2=P1/P2=Q1/Q2=W1/W2=R1/R2并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1/R=1/R1+1/R2,I1/I2=P1/P2=Q1/Q2=W1/W2=R2/R1中考物理必考总结公式第3篇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1、密度公式:2、速度公式: 3G = m g4、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5、杠杆的平衡条件:6、滑轮组: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7、压强公式:8p =ρgh9、浮力公式:F 浮=G –FF 浮=G 排=m排F 浮=ρ水gV 排F 浮=G 10、机械功公式:W =F s11、功率公式:12、机械效率:13、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t(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Q 放= mq★1、电流定义式:★2、欧姆定律:★3、电功公式:W = UIt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2RtW = U It 结合I =U /R →→W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4P = I U★4、电学规律★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P = I 2R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U1+U2分压原理: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P1/P2=R1/R2★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I1+I2分流原理:I1/I2=R2/R1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U1=U2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P1/P2=R2/R1★★★需要记忆的一些物理量★★★※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 8m/sc.水的密度:1.0×103kg/m 3d.水的比热容:4.2×10 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2.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公式大全1.速度公式速度(v)=位移(s)/时间(t)v=s/t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位移(s)=速度(v)×时间(t)s=v×t3.加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s)=初始速度(v₀)×时间(t)+0.5×加速度(a)×时间²(t²) s = v₀t + 0.5at²4.加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v)=初始速度(v₀)+加速度(a)×时间(t)v = v₀ + at5.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v)的变化量=加速度(a)×时间(t)Δv=a×t6.力的作用公式力(f)=质量(m)×加速度(a)f=m×a7.动能公式动能(E)=1/2×质量(m)×速度²(v²)E = (1/2)mv²8.动能与功的关系功(W)=动能变化量(E)W=ΔE9.弹簧的胡克定律弹簧的弹性力(F)=弹性系数(k)×弹簧伸长量(x)F=k×x10.引力公式万有引力(F)=引力常数(G)×大质量(M)×小质量(m)/距离²(r²) F=G×M×m/r²11.机械能守恒定律初机械能(E₁)+无关力所做的功(W)=终机械能(E₂)E₁+W=E₂12.可逆电池电解电离率方程ΔG(自由能)=-nF(电子的电荷量)×E(电动势)ΔG=-nFE13.法拉第电解方程m(离子的物质量)=It/zFm=It/zF14.周期时间公式周期(T)=1/频率(f)T=1/f15.等级放大倍数公式等级放大倍数=输出电压/输入电压A = Vout / Vin这些公式是初中物理中一些重要的公式,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
除了记住这些公式,还需要了解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以便能够正确应用在物理问题的解决中。
人教版_初中物理_公式大全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V m =ρ浮力公式:F 浮=G – FF 浮=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F 浮=G压强公式: p =S F物理量 单位v ——速度 m/s km/h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面积单位换算:1 cm2 =10--4m 21 mm2 =10--6m 2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局部面积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ρ——密度 kg/m 3 g/cm 3m ——质量 kg gV ——体积 m 3 cm 3单位换算: 1kg=103 g 1g/cm 3=1×103kg/m 31m 3=106cm 3 1L=1dm 3 1mL=1cm 3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F ——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P ——压强 Pa ;N/m 2F ——压力 N S —— 受力面积 m 2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单位换算: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p =ρgh帕斯卡原理:∵p 1=p 2 ∴2211S F S F =或2121S S F F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F = n 1G 总s =nh对于定滑轮来说: ∵ n =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来说: ∵ n =2 ∴F = G /2 s =2 h 机械功公式:W =F s功率公式:P=t W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100%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t (保证△t >0)物理量 单位F 1——动力 N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2——阻力臂 mQ 放= mq★电流定义式:t QI =欧姆定律:R U I = 电功公式: W = UItW = UIt 结合U =IR →→W = I 2RtW = UIt 结合I =U /R →→W = U 2t /R假如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总结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浮力公式:F 浮=G – FF 浮=G 排=m 排gF 浮=ρ水gV 排F 浮=G 压强公式:p =SF液体压强公式:p =ρgh帕斯卡原理:∵p 1=p 2 ∴2211S F S F =或2121S S F F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F = n 1G 总内部某一点到自由的单位只要相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G s =2 h机械功公式:W =F s功率公式:P =t W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100%热量计算公式: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t (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Q 放= mq★电流定义式:欧姆定律:电功公式:W = U I t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U 2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P = W /t必须对同一段电路、同一时P = I U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分压原理:2121R R U U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21R R P P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中考物理公式总结(最全)

中考物理公式总结(最全)中学物理公式物理量主要公式: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L):1km=1000m,1m=100cm,1m=10dm,1dm=10cm,1cm=10mm。
2.路程公式:s=vt,其中s为路程,v为速度,t为时间。
3.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F×l,其中F为力,l为力臂。
4.液体深度公式:h=F/(ρ×g),其中h为深度,F为液体表面上的压力,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5.物体厚度公式:h=V/S,其中V为物体体积,S为物体表面积。
6.主要单位:长度(L)以km、m、dm、cm、mm为单位,质量(m)以kg、g、mg为单位,时间(t)以h、min、s为单位。
主要公式:1.面积公式:S=ab,其中a和b为矩形的两条边;S=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
2.体积公式:V=S×h,其中h为物体的高度;V=4/3πR³,其中R为球的半径。
3.密度公式:ρ=m/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4.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其中F浮为浮力,ρ液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
5.压强公式:p=ρg h,其中p为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6.合力公式:F=F1+F2(同方向)或F=F1-F2(反方向)。
7.速度公式: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路程,t为时间。
8.功率公式:P=W/t,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9.重力公式:Fg=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10.功的公式:W=F×h,其中W为功,F为力,h为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1.密度公式:ρ=m/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12.测量质量的方法:称重法、压力差法、阿基米德原理法。
13.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其中F浮为浮力,ρ液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公式一.有两套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序号公式适用范围各物理量及单位1 ρ=m/v 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ρ密度kg/m3m质量kg V体积m3 g/cm3g cm32 v = s / t 求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v速度m/s s路程m t时间s km/h km h3 P = W / t 求做功的功率、功和做功时间P功率w W功J t时间s kw kwh h二.基本公式(只能采用国际单位)序号公式适用范围各物理量及单位1 G = m g 求物体的重力和质量G 重力Nm 质量kgg9.8N/kg2 F浮=ρg v 求受到的浮力液体密度、体积F浮浮力Nρ液体密度kg/m3v 排开(浸在)液体体积m33 P =ρg h 求液体的压强、密度和深度P 压强Paρ液体密度kg/m3h 深度m4 P = F / S 求物体的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 压强PaF 压力NS 受力面积m25 W = F S 求机械做功的多少、力和距离W 功JF 做功的力NS 做功的距离m6 η=W有/W总求机械效率和有用功、总功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JW总总功J7 I = U / R 求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I 电流AU 电压VR 电阻Ω8 P = U I 求电功率、电压和电流P 电功率WU 电压VI 电流A9 Q=I2Rt 求电路产生的电热Q 电热JI 电流AR 电阻Ωt 时间s10 Q = m q 求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料质量、热值Q 热量Jm 质量kgq 热值J/kg (J/ m3)11 Q = cmΔt 求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比热容和温度变化量Q 热量Jc 比热容J/(kg ℃)m 质量kgΔt温度差℃12 F1L1=F2L2求作用在杠杆的力和力臂F1 F2动力和阻力NL1 L2 动力臂和阻力臂m三.推导出的公式(只能使用国际单位)公式 适用范围公式 适用范围F 浮 =G -F 拉 知道弹簧测力计在空气和液体中的示数差求浮力 F 浮 = G 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或悬浮时求浮力W 有=Gh 求把物体抬高时做的有用功 W 总 = F S 求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做的总功F =G+G 动/n 滑轮组中已知物重和动滑轮重求拉力S = n h 求绳子自由端的距离S 和物体或动滑轮移动的距离h η=G / n F 已知物重和拉力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 = U 2 / P 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P = I 2 R 已知电流和电阻或在串联电路中求电功率P = U 2 / R 已知电压和电阻或在并联电路中求电功率W = U I t 已知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求消耗的电能。
Q = P t纯电阻电路中求用电器产生的热量电学专题(一)两种基本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21I I I == 21I I I += 电压特点21U U U += 21U U U ==电阻特点21R R R +=总21111R R R +=总 比例关系212121R R U U P P == 122121R R I I P P ==(二)两个主要的物理规律 定律名称 主要内容公式 研究方法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RU I =控制变量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Rt I Q 2=控制变量 转化常用估算量1. 电流: 计算器100μA 灯0.2A 电冰箱 1A 空调 5A2. 电功率:计算器 0.5mW 电灯60W 电冰箱 100W 空调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热水器1000W3. 质量:硬币 6g 中学生 50Kg 鸡蛋50g4.密度:人 1×10 3 k g / m 3 空气 1.29 kg/m3 冰0.9×10 3kg/m3 ρ金属 >ρ水 >ρ油5.体积:教室180 m 3 人0.05 m 36.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7.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大气压强10 5Pa8.速度:人步行1.1m/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40m/s9.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 课桌椅1m 教室长10m宽6m高3m10.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专题五常见隐含条件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13.白气:液化现象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专题六容易被理解错误的知识点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
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
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
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
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
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
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 cm2 = 10-4m2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
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 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V物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 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 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
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
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
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
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
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
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