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地貌教案1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题目: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
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其相应的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与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与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与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与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与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与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5-20◆教学过程: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类、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河流侵蚀地貌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入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2.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1)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如青年期、成熟期、老年期等,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
4.结合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解:
(1)简要回顾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其分类、形成过程和发育阶段。
(2)结合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发育阶段及环境效应。
(2)分析报告要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3)拓展作业要注重查阅权威资料,提高作业的学术价值。
5.作业评价: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6.总结与反思: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侵蚀地貌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与河流侵蚀地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
2.播放关于河流侵蚀地貌形成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在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对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的阅读和解读能力较弱。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如动态变化、地域差异等,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结合实例,讲解人类活动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案例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严谨、客观、求实的学术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1、理解河流侵蚀类型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2、河谷演变的过程;
3、理解并区分凸、凹岸。
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形成和发育过程
难点:弯道环流;河谷的形成过程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法;
学情分析:涉及探究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需要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合作探究需要认真解读材料和图片,发现问题,提出见解,汇集智慧。
本班学生,只要是需要动脑筋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爱思考和钻研,少数学生在思考,小组合作探究难以形成氛围;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弱,不敢发言的原因之一。
教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需要把问题设计好,学习素材准备充分,那块由学生自主完成,那快需要小组集体完成,那块由老师主讲?如何组织好课堂,采取哪种形式完成,效果更好?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应该保持轻松的氛围。
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想好衔接性、总结语言。
一、河流侵蚀类型
1、溯源侵蚀
2、下蚀
3、侧蚀
二、河谷的演变
初期: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深而窄V
中期:侧蚀加强连续河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S 成熟期:侧蚀加强宽而浅槽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