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
宋朝的宵禁制度

宋朝的宵禁制度
宋朝的宵禁制度是指晚上限制人们出门活动并要求所有居民归家休息的规定。
这种制度在宋朝的城市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北方城市。
宵禁的实施时间一般为黄昏到天亮之间,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能延长。
宋朝的宵禁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避免夜间发生盗抢、火灾等事故。
同时,宵禁也被视为一种排除非法活动和防止社会动乱的手段。
为了加强宵禁的执行,宋朝政府设立了守夜官和宵门官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巡逻、查验行人等工作。
虽然宵禁制度对于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夜间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单调枯燥。
因此,在后来的时代,许多地方取消或缩短了宵禁时间,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
宋代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宋代的制度与社会秩序一、政治制度在宋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制、科举、地方政府和军制等方面。
官制是宋代政治体制的核心,根据官员的职权和级别,分为九品官人制和标准官制。
九品官人制是依据官员的品级划分管理体系,而标准官制则按照官员的职务和地位来规定权责。
科举制度则是宋代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这种选拔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机制。
地方政府方面,宋代设置了州、县、乡等级别的行政机构,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治理本地区的事务。
军制方面,宋代实行兵役制度和兵法,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二、经济制度宋代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宋代实行了征粮法和均输法,这些法令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宋代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主要包括丝织、瓷器、绘画等,商业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商人通过交易和运输等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建立了完善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保障了经济交易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制度宋代非常重视教育,科举制度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除了科举外,宋代还设立了官学、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官学是培养官员的学校,私塾则是为普通百姓提供文化教育的场所,而书院则是学术交流的平台。
这些教育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普及教育,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
宋代还重视教育教育教育,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司法制度宋代的司法制度相对完备,法官和律师在司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设立了刑部和都察院等司法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案件。
此外,宋代还倡导温和的刑法原则,强调人性化和保护人权。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增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宋代注重了道德教化和宗教信仰。
宋代儒家思想盛行,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宋代还流行佛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的心理需求,提供了社会安定和精神寄托。
宋朝的社会制度

宋朝的社会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封建社会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
宋朝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社会制度。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实行了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
在宋朝初期,政府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行政机构,以集中管理和处理政务。
此外,还设立了监察机关如御史台,以监督和检查官员的行为。
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臣专权等。
二、经济制度宋朝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农业生产是宋朝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生产的主体。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宋朝实行了许多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宋朝还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修建了水利设施,以增加农田面积和提高灌溉条件。
在手工业方面,宋朝的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享誉世界。
此外,宋朝的商业也相对繁荣,茶叶、盐、铁等商品都有较为广泛的交流和流通。
三、文化制度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繁荣时期,文化制度也相应发展壮大。
宋朝提倡文人政治,科举制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才子佳人。
文学方面,出现了长篇小说《红楼梦》、散曲和词章等重要文学形式。
绘画方面,北宋时期形成了绘画的苏、黄、米、董四家。
此外,北宋还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如沈括和美术家如李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宋朝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政治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经济制度以农业为基础,兼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文化制度则呈现出繁荣的特点。
这些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约532字)。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延续了319年和167年,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1.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政治更加稳定。
2.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北宋来说更加宽松。
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宋朝被迫南迁,南宋政权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如设立了行宫,以便及时应对外敌入侵。
此外,南宋还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社会变迁1. 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中心如东京、开封等繁荣起来。
其次,科技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的地位逐渐提高。
2. 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南宋政权的建立导致了政治和经济的南迁,南方地区得到了发展,如临安成为了南宋的首都,经济繁荣起来。
其次,南宋时期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士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南宋时期相对宽松。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这可有意思啦!唐朝那时候,城市规划那叫一个规整。
坊市制度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大家长,把城市里的居民和商业活动管得紧紧的。
坊是居民区,就像一个个小盒子,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市呢,是专门做生意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区域和时间。
您想想,这是不是有点像学校里上课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该干啥干啥。
在坊里,晚上就得老老实实待着,不能随便出门瞎溜达。
这要是放到现在,咱晚上想出去吃个夜宵都不行,多憋屈呀!到了宋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坊市制度开始松动,就像紧绷的琴弦松了劲儿。
城市变得更加自由和热闹,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
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摆摊做生意,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夜市差不多嘛,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卖啥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逛街购物,享受这繁华的都市生活。
唐朝的城市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规范,就像一列整齐的士兵,步伐一致。
可宋朝呢,更注重的是活力和繁荣,如同一场欢快的舞会,人人都能尽情展示自己。
您说这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很神奇?从唐朝的严格管束,到宋朝的自由奔放,这中间的转变,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吗?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其实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的反映。
唐朝的时候,大家更注重规矩和礼仪,而宋朝呢,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生活。
这就好比咱们从过去的黑白照片时代,走进了如今的彩色高清时代。
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充满惊喜和可能。
所以说呀,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您难道不觉得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篇章吗?。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相当严格。
政府对在皇宫值夜班的官员有明确的规定,即“内外官应分番宿直”,这意味着政府机构的办公官员需要轮流值夜班。
如果官员应值班而未值,或应留宿官署而未留,使得“昼夜不相须”,即白天和晚上的值班情况不能相互配合,那么将会受到“笞二十”的处罚,即鞭打二十下。
如果擅自离职一天一夜,将会受到“笞三十”的处罚,即鞭打三十下。
在值班时,会按照更点来计算时间(每夜分为五更,每一更次分为五点)。
对于需要点检的官员,如果多次点名而未到,每次未到将会受到“一点笞十”的处罚,即每迟到一点就鞭打十下。
但一天之内,即便点检的次数再多,最高处罚也仅按迟到二点的罪责来执行,即鞭打二十下以下(包括十鞭以上)。
如果官员屡次点名都未到,将会根据未到的日数,以无故不值班的罪名进行处治。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总是那么严格。
中国宋代的制度和政治变迁

中国宋代的制度和政治变迁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制度改革,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的重要时期之一。
一、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方和法律制度。
在这些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性的制度之一。
宋朝的官僚制度以考试、选拔和升迁为基础,自此形成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大寺庙和贵族手中收回,赋予了民间士人获得官职的机会。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稳定,对其中央政府的稳定和控制、地方治理的稳定和纪律化、官员素质和管理的稳定和提高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科举制度外,宋朝还实行了士族政治。
在这一制度下,官员的世袭和个人财富成为了官员能否晋升和留任的关键因素。
这也使得朝廷权力和地方武装的控制之间产生了互相制约和社会流动变得更为困难的情况。
二、政治变迁宋代的政治和制度变迁比较复杂。
尽管官僚制度长期稳定,但在不同政权和历史时期下,朝廷的权力和应对政策都有所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西边有西夏的政治威胁,北方也有边境地区的变乱,因此朝廷在这一时期下更加重视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的建设。
随着北方边境变乱的平息和西夏的削弱,朝廷的重点逐渐转向内政。
这一时期,民间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迅速,但同时,财政支出的剧增和地方势力的增强也带来了朝廷权力的削弱。
在南宋时期,朝廷通过诸多变革和调整来应对这些问题。
朝廷加强了税收管理和监察,实行了官员身份和工资的规范和管理,夯实了科举制度的基础,加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同时加强了与外部势力和平共处的政策。
这些变革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管辖能力。
然而,在江南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南宋的国际地位开始下滑,朝廷和士族的腐败也愈加严重。
到了南宋晚期,金元入侵,该王朝的覆灭变得不可避免。
三、总结宋代的政治和制度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成为了这个朝代背后顺畅的基石,但在士族政治和地方势力纷争下,朝廷的权力和地位也时起时落。
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

《 东南学术} 0 9年第 3期 20
认 为 导致商 周 王朝政 治腐 败和 生活 淫乱 的一个 原 因 , 就是 夜不 寐 E不 作 , l 因为 夜聚 晓散很 可能 是“ 聚而为妖 逆 者 ” 者导 致 “ 逸淫 乱 ” 或 荒 ⑥。夜 晚活 动在 古 人 的想 象 中似 乎 都是 鸡 鸣 狗盗 、 奸 淫邪 妄之事 。在传统 社会 中 , 活 时间 的反常 , 生 就是 伦理 秩序 的颠倒 。
里 人士 群聚 , 更是需 要严 加 管理 。
经 典 的权 威 和普遍 的 常识都 告诉人 们 , 官方应 当对 不按 正常 时 间生活 的人进 行严厉 管理 , 因为这 可能会 引起 混乱 。所 以 , 政者 对 民众 的夜 晚 活动采 取 了种种 限制 和压制 的手段 。 执
个基 本秩 序 。 “E出而作 , l 日人 而息 ” 被 儒 家认 同 , 是 而且 被 普 遍 视 为 天经 地 义 的 时 间安 排 。 因为 在 灯
火 困难 的传统社 会 , 它不 仅 符合 古代 民众 自然 劳作 的实 际需 要 , 也符 合儒 家对 于古 代 生活 的理
想。朱熹曾经说 到, 按照正常的秩序 ,饥而食 , “ 渴而饮 ,t E出而作 , 入而息 , 日 其所 以饮食作息
罪恶 的关 联 。例如嘉 靖 年 间 , 吴江 县有个 大 盗高 三 乡里 横行 二 三 十年 , 常 匿 藏于 六 里坝 , 经 在 夜 间 出来 杀人 。巡 抚浙 江 的都 御史 王汝训 , 因家业 甚大 而常 恐被盗 匪行 劫 , 以致终 夜防 守多至
废寝 ④。据 钱肇 然 《 外 冈志 》 续 记载 , 自明末 到 清代 都 盛 行赌 博 之 风 , 而且 大 抵是 在 夜 晚 , 以避 开官 府 的管控 ⑧。明正德 十 四年唐龙 《 停差 烧造 太监 疏》 到 :今鄱 阳湖贼 船数 百 , 来 劫杀 。 提 “ 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序言: 中国传统社会时间的官方属性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时间分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自然时间表征的是自然事物运动的顺序性和过程性,而自然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事件相联系后则成为社会时间。
古代中国依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来安排社会时间,顺从太阳运行的起落与运行,形成了春播、夏耘、秋收和冬藏的社会生产传统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规律。
古代中国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方面,是充满秩序感的。
指导与安排社会时间是中国古代官方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历代政府既要公布历法,还要制造时间计量工具,在白天以“圭表”、“日晷”等测量日影,而在夜间和阴天以“滴漏”、“刻漏”等测量水流,用以作为时间流逝的表征。
《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 悬) 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
“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 “火守”是在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
唐宋时期盛行的计时工具是“称漏”。
宋代“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皇城中专设“钟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进牌之事” ,真宗时规定“司天监先差职官二员于钟鼓楼下专掌漏刻”,“昼夜轮一员在楼下专管时辰”。
中国古代官方在计算时间之后,还要将时间的更迭交错公告于众,形成“晨钟暮鼓”的报时体制。
古代中国城市多设钟楼与鼓楼,晨起( 辰时) 撞钟报时,暮起( 酉时) 击鼓报时。
为了便于广告时间,一般城市的钟鼓楼多设在谯楼之处,“重屋曰楼,门上为楼曰谯。
自秦、汉间郡有谯门,今邑治亦皆有之,或呼为敕书楼,上置鼓以警夜漏” 。
而如果没有城墙设置,地方城市则择高处建鼓楼,如宋新设乳源县,“去县东百馀步,近犀水,有高阜,立鼓楼於上” 。
政府根据这个时间信号,约束与保证官民从事各种活动时能有相互准确一致的时间,鼓楼所司者“日两衙,夜五漏” 。
宋代还将“谨时候”作为县令“劝课农桑”的重要考察指标。
对于地方官吏而言,按时开衙听取公事是勤政的重要表现,坚持天明早衙是对地方施政评价的重要标准。
如宋代文彦博的经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情况:文潞公为越之诸暨宰,鼓楼新成,书一绝于上,曰: “挂向楼头一任挝,挝多挝少侭从他。
黄紬被里贪春睡,舒出头来道放衙。
”有不相喜者,以诗达时相吕文穆公,意其不事事。
中国古代官方掌握与播报时间,主要是为了督促民众进行生产,以免有误白日农耕,所谓“严戒禁,省晨昏,惕民之勤,警民之惰也”,“鼓以戒昏旦而兴居有节”,从而使昼夜秩序成为“不言之教、不令之威”,用统一的时间进程束缚和限定民众的社会活动。
宋代政府非常重视对社会时间的管理,促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日夜分配问题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时间秩序。
一、从“禁宵行者”到“三更半夜”: 传统日夜秩序的松动葛兆光先生提出古代中国对于白天与黑夜不同的人类活动,普遍持有”合法”与“非法”、“正常”与“非常”的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将“人有夜寐忽觉而漫出门”列为禁戒之事,《周礼·秋官》中“司寤氏掌夜时。
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
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周礼》中的相关记载成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传统形成的基础,唐代都市中改里为坊,取名为“坊”在于防也,坊设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
唐律中还专设“犯夜”罪名来维护夜间秩序:诸犯夜者,笞二十; 有故者不坐( 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
故,谓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 。
唐朝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 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 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为了便于居民知晓宵禁的开始与终止,唐代在街道上设置了称为“街鼓”的警夜鼓。
“旧制: 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
马周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冬冬’,公私便焉。
”所以唐代日暮鼓动时分,社交活动就要按时结束,路人匆匆话别,户户门窗紧闭。
唐代文学中女子李娃与情人相会,“久之日暮,鼓声四动”,李娃之姥问其男居住远近,其人曰: “在延平门外数里”,希望因路远而见留也。
姥则曰: “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
” 可见唐代夜禁之后,街道禁止行人,而彼时人们的交际生活也要随之停止。
宋代日夜秩序是延续唐代的法律规定,但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因为打破了坊市制度,街鼓制度也已实际废除,至熙宁时,“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
陆游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而宋人夜晚可以进行社会交际,这个变化首先是从士大夫群体开始的,宋太宗时赵昌言为枢密副使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是时陈象舆、董俨俱为盐铁副使,胡旦为知制诰,尽同年生,俱少年,为一时名俊。
梁颢又尝与公同幕。
五人者旦夕会饮于枢第,棋觞弧矢,未尝虚日,每每乘醉夜分方归,金吾吏逐夜候马首声诺。
象舆醉,鞭揖其吏曰: “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都人谚曰陈三更、董半夜。
第三更是子时,为现代夜间十二时左右,可谓正是半夜。
后赵昌言因治水有功,太宗诏入中书,笑对其曰: “半夜之会,不复有之。
”“三更半夜”这个俗语由此形成。
另有刁学士,“约喜交结,请谒常至夜半,号‘刁半夜’”。
宋代各城市中普遍地存在夜市,使普通百姓也拥有了夜生活。
北宋时孙升已经说到“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
南宋杭州的商业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锺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宋人诗中描绘“夜关不锁戍无兵,负贩行歌乐太平” ,苏辙诗云“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 ,僧人释印肃亦云“昨夜三更穿市过,只闻米贱油盐贵” ,陆游诗云“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
宋代市民也常在夜间聚会宴饮,“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
为了方便人们夜间聚会,北宋出现了代办民间宴会的机构“四司六局”,其中专设“油烛局”负责夜晚灯火照明。
随着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和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民众所拥有的社会时间已经溢出和游离于农业社会的自然时间,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属于他们的夜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俗,“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自然也就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语言。
在宋代商业城市生活习惯的推动下,“夜禁”条法成为一纸具文,“全日制的中国”初具雏形,这是中国昼夜秩序的历史性进步。
二、从天上到人间: 城市中的节日灯火对农业日夜秩序的搅动节日是社会时间自身运行的行进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节奏表现。
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
节日的重要功能是集体性呈现人类自由时间的人生乐趣。
《说文》曰: “节,竹约也。
”清段玉裁注曰: “约,缠束也。
”意思是说,竹子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有一个“缠束”过程,形成一个标记,即“竹节”。
这形象地说明了节日的重要主题是与原来的社会生产秩序相隔离,“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中国古代皇帝为使官员欢度节日,通过节日假日化安排来体现自由时间的给予。
《后汉书·礼仪志》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代普遍以节日为法定假日,节假日的总天数都超过了40 天。
宋代官员节日假的天数更多,首先因为国定的休假日空前增多,如规定六月六日为天书再降日,明令休假一天,三伏天有司也休假,此外凡遇节令日如立春、春分、清明、立夏、立秋、重阳、立冬等,规定休假一天; 其次宋代增加了某些节令的休假天数,如元日、寒食、冬至等节令都休假七天,夏至、腊月三天。
但对于皇帝来说,赐予官员自由时间容易做到,而赐予民众自由时间则比较困难。
因为中国古代的节日如春节、冬至等都是季节性节日,民众脱离生产的自由来自于自然世界而不是天子皇权。
宋代上元( 又称元节、元夕、元宵) 节正是在创造全民自由时间意义上得以提升了其在封建国家时间框架中的位置。
唐宋时期元宵节都有燃灯习俗,但唐代强调燃灯的宗教内涵,意在“重门夜开,以达阳气”。
僧俗燃灯供佛,唐睿宗时“僧婆陀请正月望后开门燃百千灯”。
玄宗天宝年间诏: “重门夜开,以达阳气。
群司朝晏,乐在时和,属此上元……自今已后,每至正月,改取十七十八十九日夜开坊市门。
仍永为常式。
”宋代君主改变了燃灯的政治内涵。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 下诏: “上元张灯,旧只三夜,会朝廷无事,区寓乂安,况当年谷之丰,宜从士民之乐,具令开封府例取十七、十八两夜灯。
” 宋初强调所增两夜为”方当年谷之丰登” ,这是宋代君主最初设计的节日寓意。
太平兴国六年( 981) 又把“燃灯五夜著为令”形成了一种制度。
此后宋代皇帝则逐渐强调上元节“与民同乐”的政治内涵。
宋仁宗时有臣僚言:“上元观灯,本非典礼。
正以时和年豐,欲与百姓同乐,为太平之荣观而已。
” 而仁宗在召近臣宗室观灯时,顾左右曰: “朕非欲独为游观,此因岁时,与万姓同乐耳。
” 宋徽宗时臣僚言: “祖宗朝曾展观灯日数,而近年因雪亦曾展日。
欲乞特展放灯日,以尽众庶欢欣莖望之意。
”宋徽宗观灯时,特书曰“宣和与民同乐”。
蔡襄《上元进诗》: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天上清光开夜色,人间和气阁春阴。
”宋代上元放灯的政治寓意得到君臣的一致肯定,所以南宋淳祐三年( 1243) ,又增加十三日夜,由此宋代上元放灯增至六夜。
为了与民同乐,宋代政府出面制作了精巧、豪华的元灯,其中以汴京的“山棚”和临安的“鳌山”最具代表性。
宣德楼门前广场南御街上,每年扎一座特大灯山,称鳌山,高十六丈,阔三百五十步,两条巨龙盘绕其上,如腾云驾雾。
整个鳌山装华灯数十万盏,无比壮观。
广场设露台,演出百戏杂技节目,供面姓观看。
这成为宋都元宵节的代表性景观: “鳌山彩结蓬莱岛,问晚色,双龙衔照。
“鳌山耸,喧天箫鼓” ,并成为宋代元夕诗词中必用的应时典故:元祐中元夕,上御楼观灯,有御制诗。
时王禹玉、蔡持正为左右相,持正叩禹玉云: “应制上元诗,如何使故事。
”禹玉曰: “鳌山凤辇外不可使。
”民间富家上元也会张灯。
“庆元间……四十里灯光不绝。
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
挂灯或用玉栅,或用罗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
”[29]宋代上元灯节打破了政治地理的限制,不仅京城热闹,地方也是一片喜庆,从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