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8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粤科六年下科学教案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1《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教师活动1、看图回答:妍妍和波波在教室里做什么?(展示图片)2、提问:用一段铁线做成的回形针,怎么就能起到夹子的作用呢?一、活动1:精巧的构思回形针的铁丝具有较好的弹性,内外环差不多在同一个平面,当它们中间夹有纸张时,内外环就会产生向内的弹力而夹紧纸张。
(2)回形针的巧妙设计在哪里? 【提示】(3)回形针怎么正确夹纸? 【提示】 回形针设计小的那面其实是有点上翘的,于是很多人喜欢把小的那面朝上。
而事实上,这样夹纸容易在抽出时刮到纸张。
正确方法是把大的那面朝上。
5、做一做:制作一个回形针 导入: 你能用一段铁丝制作一个回形针吗? 1、工具与材料:尖嘴钳子和铁丝 2、回形针制作过程(展示示意图) 3、注意事项①内外两个环应在同一个平面②内环头应稍稍上翘③铁丝弯处要有弧度,不要有棱角④两个铁丝头要圆滑4、展示自制的回形针,说说制作过程的发现和感受【提示】原来看似简单的回形针,其实设计得非常巧妙,制作起来也需要不断的改进、测试和调整。
二、活动2:设计与生活1、好的产品离不开巧妙的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提示】构思→制作→改进→使用2、除了回形针,生活中还有哪些设计巧妙的日常用品?【提示】如圆珠笔、指甲钳、百叶窗、衣架、拉链等。
3、这些周围常见的日常用品,分别有什么用途?日常用品 用途听老师讲解 实验准备工具与材料按步骤实验操作展示回形针,说感受从实验中总结列举设计巧妙的日常用品回答动手制作回形针,体会回形针的巧妙设计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了解产品设计环节分析更多日常生活用品的用途,观察其结构,体会其巧妙的设计。
圆珠笔指甲钳衣架拉链 百叶窗 小结: 这些不可缺少的用品各有各的用途,使生活更加便利。
4、仔细体会日常生活用品的结构设计,指出它们的巧妙之处在哪里?用“○”在图中标示出来。
例如:小结:身边许多实用的日常用品,和回形针一样,都是经过巧妙的设计而发明的。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课设计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第1课杠杆第2课杠杆的均衡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第4课斜面第5课研究自行车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第6课宝贵的淡水第7课可贵的耕地第8课保护生物质源第9课矿产资源第10课大海宝库第三单元浩大的宇宙第11课太阳系第12课银河系第13课观天认星第14课研究宇宙第15课网络讲堂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第1课杠杆教课目的:1知道利用工具能够把罐盖翻开,知道使用撬杆翻开罐盖最简单。
2知道杠杆的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劲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必定的认识。
培育学生察看、比较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培育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活动①:如何更简单把盖子翻开?活动②:研究罐子突出边沿的作用。
活动③: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小组议论:省里力杠杆和费劲杠杆各有什么不一样,找寻身旁的省力杠杆和费劲杠杆。
教课后记:第2课杠杆的均衡教课目的:1知道利用机械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必定的认识。
2知道如何让天平易杠杆保持均衡。
着手制作简略小天平。
培育学生察看、比较、描绘和表达。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说使用工具的意义。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杠杆的均衡。
3活动②:制作简略小天平。
4活动③:找寻生活上的杠杆。
阅读: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小组议论:你以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教课后记: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教课目的:1知道利用机械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认识简单机械——滑轮、轮轴。
认识滑轮、轮轴与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培育学生察看、比较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4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说使用工具的意义。
认识到科学是不停发展的。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活动①:几种奇异的轮子。
活动②:研究滑轮的作用。
活动③:制作小吊车。
活动④:拔河竞赛。
活动⑤:找寻生活中的轮轴。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小升初的来临将使小学生忙碌起来,此时家长也会带着孩子到各种中学参加考试。
六班级学生要仔细复习以前的所有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粤教版小学科学六班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班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2.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讨论一下这种方法。
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沟通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四、垃圾焚烧的分析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粤教版2018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第1 课时《杠杆》内容标准: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 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演示:出示饼干罐。
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
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粤教版《科学》 六年级下册 课设计

3、练习:在认识杠杆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分析开瓶器如何打开汽水盖。
设计理念与特色:
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注重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和螺丝刀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__
基本信息
知识点名称
杠杆的认识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
2、通过帮助大头儿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想象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源与环境: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1、导入:以大头儿子的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何借助工具帮助大头儿子打开饼干盒的盖子。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陆地生态系统”部分:(1)学习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学习陆地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如何保护生态系统。
2.“储水容器的作用”部分:(1)学习储水的基本概念,了解储水容器的功能;(2)探讨储水容器的用处,如蓄水、滞洪、库控、调节水泥等。
3.“滤过物土壤分类”部分:(1)学习滤过物土壤分类原理,了解滤过物土壤的特点;(2)研究滤过物土壤的形状、成分、结构等,了解滤过物土壤的用途。
4.“表面正电荷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部分:(1)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以及表面正电荷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习表面正电荷的结构特点,并运用它的知识进行化学反应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及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等知识,并明白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2. 让学生深入学习储水容器的功能、用处以及在水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使学生掌握滤过物土壤的分类原理,了解滤过物土壤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它的优势;4. 让学生掌握表面正电荷的概念,了解它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分析和利用它。
三、教学重点1. 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点;2. 储水容器的功能、用处和在水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滤过物土壤的分类原理,特点和用处;4. 表面正电荷的概念,并学会用它分析和利用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以实物或实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形式,体验、感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现场讲解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储水容器的功能、用处和在水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采用 video、 PPT 等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滤过物土壤的分类原理,了解滤过物土壤的特点和用处;4. 通过理论讲授、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表面正电荷的概念,并学会用它分析和利用化学反应。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陆地生态系统、储水容器、滤过物土壤和表面正电荷的讲稿、图片,用于辅助讲解;2. 准备实验设备或器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滤过物土壤的特点与用处;3. 准备多媒体教学支持,例如清晰的video 和PPT 等,以供学习资源。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杠杆》 (2)第2课《杠杆的平衡》 (6)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12)第4课《斜面》 (17)第5课《研究自行车》 (22)第6课《珍贵的淡水》 (25)第7课《宝贵的耕地》 (31)第8课《保护生物资源》 (34)第10课《海洋宝库》 (40)第11课《太阳系》 (44)第12课《银河系》 (47)第1课《杠杆》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2.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械会有这样的认识:机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人们利用机械可以大大地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为迅速更为准确。
可是,大型机械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总是由几种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机械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组合起来的,这就是简单机械。
因此,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知识,改变自己的日常概念。
3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2、难点:认识杠杆的要素;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导语1、在生活中我们用了不少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工作,下面我来看看如何更容易完成下面的工作;1、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2、讨论方法;3、亲手试一试;4、导入新课,我们打开盖子的方法是应用了“杠杆”这一工具,今天我们来研究杠杆,5、板书课题:杠杆2【活动】二)、活动安排合作探究1、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粤教版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粤教版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粤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呼吸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呼吸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呼吸过程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呼吸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哪些呼吸活动?”3.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呼吸过程的原理和方法。
Step 2: 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系统地讲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2.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模型,生动地展示呼吸过程,并解释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和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吸入的氧气在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产生的?”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Step 3: 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呼吸实验,实践探究呼吸过程。
可以利用吸管、水杯和氢氧化钠等材料,观察和记录吸入和呼出的变化。
2.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总结呼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除了人体呼吸系统外,还有其他生物也需要进行呼吸吗?它们的呼吸方式有什么不同?”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五、课堂小结。
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第一单元
第
内容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
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