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本)文言文泛读九篇(附注解)

自考大学语文(本)文言文泛读九篇(附注解)
自考大学语文(本)文言文泛读九篇(附注解)

第一篇《赵威后问齐使》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

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二篇《答李翊书》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期是期望,期许。几是接近。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是流传;法,效法。

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第二个于当在讲。

6.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

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皇东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者“不”的意思。

第四篇《答司马谏议书》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非特:不仅仅。

第五篇《论毅力》

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莽然是广大众多的样子。

2.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的呈现。

3.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是突然的意思。

4.盘根错节之既经。盘根错节就是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烦难复杂,不易解决。

5.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应刃而解是顺着刀口就分隔开来了。比喻事情容易解决。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羡是非常羡慕。

7.以为是殆幸运儿。殆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8.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是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是遭遇。

9.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庸讵就是岂,怎么。

第六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1)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意动用法,以什么为宜。全句可译为,望见了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以为奇异。(2)辨析一词多意

入穷山林,穷回奚谷。

穷:走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指登山顶点。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穷:尽头。

(3)疑难词句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僇人,受过刑辱的人,僇同“戮”。

恒,常常。

惴栗,惊惧不安。

隙,闲遐之时,

施施,缓行状

(4)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缘:沿着。

斫:砍。

茅筏:指茂密的茅草。

穷:登山顶点。

(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向:以前

于:从

是:此,这次

志:记

第七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萌:萌芽,此指出生的竹笋。

蜩蝮:蝉壳。

蛇蚹:蛇腹下的横鳞。二者形容竹子出生时之状。

剑拔:形容竹子如剑从鞘中拔出。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中:心中。

平居:平时。

了然:明白懂得。

忽焉丧之:忽然不见了,忘记了。丧,失。

(3)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器失声。

岁:年。

曝:晒。

废卷:放下画卷

(4)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乃:就。

从:追临摹写。

之:代追摹的形象。

振:动。

直:径直。

遂:完成。

释为:一见到那所画的竹子的形象,就急忙捕捉它,挥笔落纸,一气呵成,直至完成。

第八篇《报刘一丈书》

1、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时:时常、经常。

长想:长久或遥远的思念。

辱:是谦词,意味对方年长于已,这样是屈辱了对方。

馈遗:就是赠送东西。

益:更加。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门者:就是守门人。

甘言媚词:甜言蜜语。

袖:藏在袖子里,名词作动词。

私之:偷偷的给他。

刺:名贴、名片。

3、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

权门:就是有权势之家。

岁时:一年中的季节。

伏腊:伏祭与腊祭,前者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初伏。后者指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岁时伏腊:指一年四季中的伏祭和腊祭。

一刺:拜谒一次。

经年:整年。

间:间或。

道经:途中经过、路过。

疾走:快步。

4、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见于:就是见……于,是被的意思,被……见,固定被动格式,译为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

第九篇《马伶传》

1、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作代称国家。

当:处在。

盛时:兴盛的时期。

易:容易。

问:探访。

趾相错:脚趾互相错杂,形容人之多。

2、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贾:商人。

遍征:广为招请。

妖姬:艳丽的妇人。

静女:娴静、端庄的女子。

毕集:全来到。

3、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过:来拜访。

善技:善长技艺者,即优秀演员。

易:变更,此作超过的意思。

至:好到极点。

安从授之:又从哪学来。

掩其上:盖过他、超过他。

4、盖马伶耻出李伶下。

耻:意动用法,译为马伶已落在李伶之下为耻辱。

5、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此句为倒叙句,位于异哉前置,马伶之自得师为主语,译: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特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大学语文词语解释精选

寡人之于国也 1.尽心焉.耳矣焉:于是 2.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灾凶,此指饥荒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仅,只 4.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数罟 ..不入池数:细密。罟:网 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 7.狗彘zhi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9.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样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 11.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 1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弃甲曳兵而走:丢弃铠甲、拖着武器而逃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一、秋水(节选)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之间,不辩牛马时:按季节。灌:注入。涘:水边。渚崖:水洲岸边 2.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东面:脸朝东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旋:转;转变望洋:仰视的样子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折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穷:尽。殆: 危险。长:长久,永远。 5.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以:与。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6.方存乎少见 ..自多.方:正。见少:所见甚少。奚以:何以,..,又奚以 怎么。多:自我夸耀 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8.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尽此矣:全在这里了 9.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二、五代史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矣原:推究,推本求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与:给。矢:箭。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乃父:你的父亲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时。系:捆绑组:泛指绳索 2.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 3.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仇雠:仇敌 4.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还。本:推究本源。自:由于

大学语文文言文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大学语文试题库_名词解释[1]1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 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

大学语文课文词语解释

议论文 一、寡人之于国也 1.尽心焉.耳矣 焉:于是,作兼词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灾凶,此指饥荒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仅,只 4.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5.数罟 ..不入池 数:细密。罟:网 6.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制止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9.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样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 11.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 1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弃甲曳兵而走:丢弃铠甲、拖着武器而逃跑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二、秋水(节选)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之间,不辩牛马 时:按季节。灌:注入。涘:水边。渚崖:水洲岸边 2.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脸朝东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 旋:转;转变望洋:仰视的样子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折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东海。穷:尽。殆:危险。长:长久,永远。5.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

以:与。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6.方存乎少见 ..自多. ..,又奚以 方:正。见少:所见甚少。奚以:何以,怎么。多:自我夸耀 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卒:“尽” 8.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 尽此矣:全在这里了 9.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矣 原:推究,推本求源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矢:箭。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乃父:你的父亲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时。系:捆绑 4.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名词用作动词。 5.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敌 6.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或,还。本:推究本源。自:由于 7.忧劳 ..可以亡身 ..可以兴国,逸豫 忧劳:忧患勤劳。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8.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尽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四、论毅力 1.若是其.莽然 ..不一途也 若是:如此。其:代词,指“成败之林”。莽然:广大 2.要其何以 ..成,何以败要:概括地推究。 何以:为什么 3.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蹇: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遭遇 4.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 参伍:交相错杂 5.冒.其逆而突.过之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 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大语名词解释

2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27.而皆背晋以归梁 背: 28.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 29.孟尝君曰:“客何好?” 好: 30.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 3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其肤: 3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负: 33.孺人中夜觉寝 觉寝: 34.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竹肉: 35.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 泪下如绠: 26.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 27.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溺:

28.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 29.然今卒困于此 卒: 30.战百万日滋之师 师: 31.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夜分: 32.但坐观罗敷 坐: 33.何况落红无数 落红: 34.生闻之,不觉解颐 解颐: 35.我们还得戒律自己 戒律: 26.弃甲曳兵而走 兵: 2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 28.揭其剑,过其友 过: 29.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绝:

30.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莫能如也: 3l.泣孤舟之嫠妇 嫠妇: 32.户内洒然 洒然: 33.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征: 34.何事苦淹留 淹留: 35.要我恪守的教诲 恪守: 2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27.号物之数谓之万 号: 28.何其衰也 何其:. 29.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30.项王军壁垓下 壁: 3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出己上: 32.虽驱世以笑我

33.知不可乎骤得 骤: 34.峨冠盛筵 峨冠: 35.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落寞: 2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斯: 27.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28.宗旨既乘,趋向自异 乖: 2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放: 30.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 31.字而幼孩 字: 32.固一世之雄也 固: 33.无一字龃龉 龃龉: 34.不衫不帻 帻: 35.登时一口一口的,把块绢子吐湿

自考大学语文(本)文言文泛读九篇(附注解)

第一篇《赵威后问齐使》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 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二篇《答李翊书》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期是期望,期许。几是接近。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是流传;法,效法。 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第二个于当在讲。

6.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 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皇东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者“不”的意思。 第四篇《答司马谏议书》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非特:不仅仅。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1)将有事于颛臾。"事"是战争。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一词当岂不、恐怕讲,"过"是责备,做动词,"尔"指冉有,"与"相当于"吗"。 (3)是社稷之臣也。"是"当这讲,指代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种。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贡献。就:居,担任。列:当职位讲。(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颠:跌倒,扑倒。相:辅佐的人。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厌恶。舍曰:不说。辞:推辞,寻找借口。 (7)即来之,则安之。来:是招来的意思,归顺。使动用法,就是"使之来"。安:当"安定"讲,也是使动用法,使之安。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就是凶年,灾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焉,代词,指梁惠王。 第三篇秋水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焉:乎。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变。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虚:枯竭。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6.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第四篇《谏逐客书》 1.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破获,战胜。举:夺取,占领。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如。却:拒绝。内:通"纳"。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瓦解。从:通"纵"。施:延续。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乃:却。业:使……成就功业。 第一篇《赵威后问齐使》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语句解释

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3.直不百步耳。(直:只) 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1.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2.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3.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1.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有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准则。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名言。 2.诗三百:又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 的起点,内容丰富,思想、艺术上成就极高。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赋、比、兴(手法)。收录了自西周及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 3.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 系,人人皆有仁爱。 4.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 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5.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6.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西周之礼 7.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以 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世说新语: 9.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 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10.良知:(1)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2) 用以指知识。(3) 好友;知己。 11.敬畏:既敬重又畏惧,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 非亲切 12.英雄:指非凡出众的人物、见解、才能,超群出众的人。英:花;雄:强有力的人或国 家。 13.神话:(1)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4.自由:(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自由。(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