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秋节的经典习俗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现代⼈过中秋节⼀般是吃⽉饼、赏⽉,你知道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吗?下⾯店铺精⼼整理了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 1、赏⽉ 在中秋节,我国⾃古就有赏⽉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即祭拜⽉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
设⼤⾹案,摆上⽉饼、西⽠、苹果、李⼦、葡萄等时令⽔果,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玩⽉颇为盛⾏。
在宋代,中秋赏⽉之风更盛。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风俗依旧,许多地⽅形成了烧⽃⾹、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亮、舞⽕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
皓⽉当空,夜深⼈静的时候,未婚少⼥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蹑脚,借着⽉⾊摸到别⼈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她将来会遇到⼀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习俗。
3、观潮 “定知⽟兔⼗分圆,已作霜风九⽉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中看。
”这是宋代⼤诗⼈苏轼写的《⼋⽉⼗五⽇看潮》诗。
除中秋赏⽉外,观潮可谓是⼜⼀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各民族中秋节习俗 蒙古族“追⽉” 中秋之夜,蒙古族⼈爱做“追⽉”的游戏。
⼈们跨上骏马,在银⽩⾊⽉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亮由东⽅升起,坠落天西⽅。
执着的蒙古骑⼿,不到⽉亮西下,“追⽉”不⽌。
藏族“寻⽉” 西藏⼀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
是⽇夜晚,男⼥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中的明⽉,把周围河塘中的⽉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饼。
赫哲族“祭⽉”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们要采葡萄、祭⽉。
相传是为了纪念⼀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
关于中秋节的10大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10大习俗习俗一:赏月习俗二:吃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习俗六:玩儿兔爷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中秋的古代习俗祭拜月亮与嫦娥

中秋的古代习俗祭拜月亮与嫦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团圆的向往和对丰收幸福的祈愿。
在中秋节当晚的习俗中,祭拜月亮以及仰望嫦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下面将为您介绍古代人们在中秋节祭拜月亮与嫦娥的习俗和传说。
一、祭拜月亮的习俗中秋节当晚,人们会在家中的庭院或者室外空旷的地方设立一个供台,供奉着丰盛的食物和美味的月饼,还有一盏点燃的蜡烛。
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在供台周围团聚,一边观赏着皓月当空,一边猜谜语、品尝着美食,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祭拜月亮的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人们将月亮看作是阴阳的化身,认为拜月可以祈福祈愿,据说月亮还可以代替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会在月圆之夜前后,聚集在一起,俯首跪拜月亮,祈求幸福安康,或者在月下开展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对联、猜灯谜等,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二、嫦娥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在中秋节的文化中,嫦娥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传说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她因为吃了她丈夫发现的长生不老的药丸后飞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子。
嫦娥的神话故事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中秋节的习俗。
根据传说,嫦娥因为丈夫发现了长生不老药,在怕被人盗取,她便怕药丸不见,在飞出的路上误入月宫。
为了纪念嫦娥,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家庭团聚、祭拜月亮和嫦娥。
三、赏月与古代诗词每年中秋,人们都会欣赏到满月当空的美景。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赏月十分热爱,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他们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月亮的美丽和人们的情感,将这些句子广泛流传至今。
在唐代,杜甫留下了“井研花处乱红丝,桃李争妍果秀期。
玉露坠琼板前地,金风送消夜上梨”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团圆幸福的渴望。
苏轼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通过描绘江边美景寄托了思念之情。
四、现代中秋节庆祝活动虽然中秋节的传统仍然深入人心,但现代人们对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自唐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最受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在人们心中也就意味着团圆美好。
下面店铺就告诉你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中国中秋节的习俗1: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2: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3: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朝中秋节风俗

宋朝中秋节风俗宋朝时期,中秋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活动和风俗。
1. 赏月:中秋节赏月是宋代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这一晚会点燃灯笼,挂在家门口,同时在宝塔山和城墙上也会点燃灯笼,形成一片灯海。
人们围在一起赏月,吟诗作对,互相品茶。
2. 吃月饼:中秋节最有特色的美食就是月饼。
在宋代,月饼是用芝麻、豆沙、莲蓉等材料制成的。
人们在中秋节会互相送月饼,表示团圆和友谊。
3. 祭月:中秋节祭月是宋代人的一种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庙宇、家中或公共场所供奉月神,祈求平安和团圆。
同时,也会点燃香烛,进行祈福仪式。
4. 赏菊:中秋节也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在宋代,赏菊也是很普遍的活动。
人们会在菊花展览会上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并进行品评和颁奖。
5. 打香囊:中秋节时,一些地方会出现打香囊的游戏。
人们把香囊拴在自己的腰间,然后进行相互击打,也有人在香囊里放置一些驱邪的草药。
总的来说,宋代中秋节的风俗多种多样,但都强调了团圆、祈福和庆祝丰收。
此外,宋代中秋节的风俗还有以下几种:6. 拜月:人们在中秋节还会进行拜月的活动,有的地方会在庙宇中设立供台,还会放放烟花、焚香祭祀。
7. 赛龙舟:龙舟竞赛也是宋代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上比赛,龙舟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彩旗,此外还伴有鼓乐和欢呼声,非常热闹。
8. 赛灯船:在广州等南方地区,中秋节还会举行赛灯船的活动。
人们用纸制成各种形状的灯船,放在河面上,赛场上点燃了灯船之后,船上的灯光竞相闪烁,非常热闹。
总的来说,宋代中秋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至今,中秋节的这些传统活动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被保留和发扬光大。
传统中秋节庆祝活动与习俗

传统中秋节庆祝活动与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被称为月圆节、团圆节。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同时还有一系列与中秋节相关的习俗。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赏月祭月中秋节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赏月祭月。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团圆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美食和水果。
人们围坐在桌旁,细细品味月饼的甜香,享受着月光的温柔。
同时,也会准备香烛和水果等祭品,在月下燃烧香烛,向明亮的月亮祈福,感慨人与自然的伟大。
二、吃月饼中秋节的必备美食就是月饼。
传统的月饼通常是以豆沙、莲蓉、五仁等为馅料,外层裹着金黄的酥皮。
每年中秋节,市场上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月饼,口味繁多,款式丰富。
人们会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月饼,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这一美食盛宴。
三、赏花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赏花灯。
这些花灯通常由竹篾、彩纸等制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灯光闪烁,各种花灯争奇斗艳。
人们会带上孩子一起欣赏花灯,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嫦娥奔月。
相传很久以前,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们的生活,但后羿嫦娥因为误闯了禁地,被遣送到了月亮上。
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会讲述这个故事,并且通过观赏满月,来怀念后羿和嫦娥的神话故事。
五、击鼓传花击鼓传花是中秋节的传统游戏之一。
人们手拿一个小鼓,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鼓声传递鲜花。
当鼓声停下时,手中拿着鲜花的人就会被淘汰,直到最后剩下一个人为止。
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还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六、赛龙舟赛龙舟是中秋节期间举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赛事。
参赛的龙舟通常由一支桨手和一位鼓手组成。
队员们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提升自己的力量和配合能力,以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这项活动既是一种竞技比赛,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节日。
一、来历: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
相传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庇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向明亮的圆月祭祀。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二、风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赏月。
当晚,家人团聚,一同赏月,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常被讲述。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食是月饼。
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
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3. 点灯笼: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是点灯笼。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花园里挂灯笼,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氛围。
特别是在公园或广场上还会举行灯笼展览,各种造型的灯笼争奇斗艳,壮观非常。
4. 赏桂花: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季节,人们会在这时欣赏桂花的香气和美丽。
5. 祭拜家神: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为家中的神像或祖先设立祭拜台,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和祝福。
三、故事: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太阳,炎炎夏日使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后羿英勇地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
但他的举动引起了太阳神的愤怒,太阳神降下久旱。
后羿为了挽救百姓,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不死药。
但被嫉妒的弓箭手冯宣偷走,后羿只好把药丹交给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不忍看到百姓苦苦哀求,决定用这颗药丹消灭罪恶并拯救百姓。
她吞下了药丹后飞升至月宫,成为嫦娥仙子,并定居在月亮上守护着人间。
2. 后羿射日:相传,后羿为了救世人们,这天以力大无穷、箭术精湛的他开始实施了射日计划。
后羿利用自己超人的力量,用绣线一箭射往天空的九个太阳,成功拯救了人类,太阴隐去九个太阳,回到了正常的状态。
人们敬佩他的英勇事迹,将他的名字流传至今,中秋节也因之而更加庄重隆重。
以上是关于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
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与家人团聚,共度一个温馨美满的中秋节。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庆祝活动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庆祝活动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当时人们通过丰收祭祀和祈福来庆祝这一节日。
在古代中秋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祭月祭月是古代中秋节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中秋节当作丰收的象征,认为月亮代表着丰饶与团圆。
因此,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户外的广场或庭院中摆放一张祭月台,然后在祭月台上供上水果、糕点、月饼等食物,并点上香烛,燃放烟花爆竹,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祝福。
二、品尝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当属月饼。
古代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人们会举行品尝月饼的仪式。
当时的月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豆沙、红枣和莲蓉等做馅料的甜月饼,另一种是以煮熟的蛋黄、一些坚果和盐做馅料的咸月饼。
这些月饼外形精美,口感独特,人们会亲朋好友一起将月饼切开分享,象征团圆和和谐。
三、赏月中秋节也是赏月的好时候。
在古代,人们会卷起长卷,置于户外的庭院或广场上,与家人一起仰望明亮的月亮。
有的地方还会举行赏月的活动,赏月的时候,人们会奏乐、跳舞、吟诗,享受月下的宁静与美丽。
赏月的同时,人们互相祝福,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击鼓传花灯击鼓传花灯是古代中秋节的一项传统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娱乐活动。
传统上,人们会制作花灯,花灯形状各异,有动物形象、花鸟图案和人物形象等。
当晚,人们手持花灯,循着一定的顺序和节奏,一边击鼓一边传递灯笼,形成热闹的游戏场景。
这项活动不仅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同时也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
五、谜语游戏在古代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谜语游戏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写下简单或者复杂的谜语,将谜题贴在墙上或者隐藏在花灯、月饼等物品中。
然后,大家在猜谜人的领导下一起猜谜语,猜中的人会得到小礼品或者奖金。
这项活动不仅娱乐性十足,还能增加人们的智慧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秋节的经典习俗中秋风俗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
还有两枝新毛豆角。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玩月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
';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
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苏轼的《水调歌头》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刘禹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周紫芝)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张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顾炎武)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文天祥)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明、薛论道)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
(元、王冕)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
(秋瑾)遥知百国微茫外,来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增广昔时贤文)凭铁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
(文天祥)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梁启超)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李白)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李世民)安能终士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
(苏轼)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文天祥)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
(江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
(京镗)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
(苏轼)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冯梦龙)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
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
(陆文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宋濂)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元好问)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