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3)学会关爱他人,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3)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把握《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2)鉴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曲《琵琶行》,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魅力。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 调查身边人对《琵琶行》的了解和欣赏程度,总结感受。

《琵琶行》教学反思3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3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3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ipa Xing《琵琶行》教学反思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教学设计2、篇章2:一、本节课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

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

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

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

他们同在哪里? 5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1篇)《琵琶行》教学反思篇1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

”“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琵琶行》教学反思篇2《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

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

《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

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内容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诗歌学习。

2.1.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1.3 内容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1.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评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和技巧。

2.2.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3.1.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1.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对方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进行评价。

3.1.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反思3.2.1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2.2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等。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和相关注释。

4.1.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4.2 辅助工具4.2.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琵琶曲和展示相关图片。

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环境;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2.学生提前阅读《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古琵琶曲或展示一些古琵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然后引出《琵琶行》这首古代文学作品。

2.导读(10分钟)3.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整体阅读《琵琶行》,并重点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4.细节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李白通过琵琶演奏表达了哪些情感?(3)《琵琶行》中有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5.情感分析(15分钟)6.文学鉴赏(15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琵琶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李白的意象和意境、修辞手法、形象描写等方面。

7.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所得收获,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和体会,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因此,在教学前期,需要学生提前阅读《琵琶行》的相关资料,了解古琵琶的发展和特点,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首古代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用比喻、叠词、烘托等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掌握描写音乐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家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我多想看看一切美好的东西啊!”家人请来莫扎特弹奏小提琴曲子后,盲人激动地说:“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这位盲人带着满足的神情闭上了眼睛。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人的共鸣。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琵琶女。

二、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三、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苦难,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讽喻诗主要内容: 1、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2、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创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琵琶行教案反思

琵琶行教案反思

琵琶行教案反思教案标题:琵琶行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案进行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琵琶行》教案的反思:1. 教学目标:-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分析《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学习朗读《琵琶行》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3.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琵琶音乐的魅力;- 合作学习:分组让学生合作阅读和分析《琵琶行》,共同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并注重情感的表达。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古代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组合作阅读和分析《琵琶行》,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注重情感的表达;-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 教学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分析表达,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讨论,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6.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作者以及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和合作学习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兴趣,但在朗读训练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情感表达指导;- 教学评价:可以增加一些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写作等,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琵琶行》教案的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了解古代音乐文化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掌握《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古代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代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文内容,认读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解析诗文的意义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翻译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指出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的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有哪些内容呢?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从而有了著名的佳作《琵琶行》。

下面是分享的《琵琶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

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

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
的关系。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

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

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

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

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

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
“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

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
而在于理解和体会。

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

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

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
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

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
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

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
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
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
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

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

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我借鉴了许多教案,其中最主要的是王毅军老师
的《琵琶行》的设计思路,还有一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案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
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

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

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

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再让学生思考你眼
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

他们同在哪里?
5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 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 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

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 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

自由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反思:
1 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

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
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

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
让学生动起来。

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

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3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诗中的内容应该是与生活相
联系的,因生活的源头活水来浇灌语文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例如对于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相同的感受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加以感受,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