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土壤取样应注意的问题
土壤采集过程的注意事项

土壤采集过程的注意事项土壤采集是进行土壤分析、土壤监测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采集到的土壤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土壤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土壤样品时,应选择无污染的工具,比如不锈钢铁锹、不锈钢铁铲等,避免采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2.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采集样品时应避免选取生活污水、化工厂周围、交通要道等对土壤有潜在污染的地点。
3.合理确定采样点位:样品的采集点要有代表性,采集点应根据采样目的确定,比如农田土壤采集可以根据土壤类型、施肥情况、田块大小等选取样点。
4.采集深度的选择:采集时要注意采集深度的统一,一般常规采集深度为020厘米,特定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深度。
5.采集容器的选择:采集样品时要选择干净的容器,避免污染样品,一般采用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
6.采样方法的正确性:采集样品时应将工具插入土壤中,将表层的杂质清除后,均匀采集土壤,并尽量避免抓取混合土壤。
7.样品数量的确定:根据采样目的和实际需要,确定采样点数和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量。
8.采样时间的选择:采样时间应选择在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的时候,如早晨、晴天时土壤含水量较低。
9.记录详细的采样信息:在采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时间、样品编号等信息,便于后期数据分析和管理。
10.封存样品:采集完成后,样品应密封保存,避免外界因素污染样品。
这些是土壤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可以有效提高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遵循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确保采样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是土壤环境监管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的要求。
一、土壤样品采集要求1.选取代表性样点,避免采集样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误差。
2.在采样前应先了解采样区域的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历史背景及施肥情况等信息。
3.采样工具应使用干净、无污染、无铁质、无铜质的不锈钢工具。
4.采样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且应有标记。
5.在进行离子、有机物等分析时,要将地表层——下伏液态水层竖向采样并混合均匀后采集样品。
二、土壤样品处理要求1.土壤样品采集后,应进行混合均匀处理。
2.保持样品的湿度不变,并尽快送至检测单位或实验室。
3.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样品应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
4.有机质含量高的土样应进行曲线稀释或重量划定以获得最佳测定结果。
三、土壤样品检测要求1.根据不同的物质成分进行不同的检验,如离子检测、有机物质检测等。
2.检测前应进行试验室的初始污染检测,避免由试验室污染影响样品检测结果。
3.选择权威、正规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检测结果应有报告,包括检测方法、结果、误差范围、检测标准等信息。
四、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注意事项1.避免污染土壤样品容易受到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的影响。
为避免污染,需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工具,避免有色散、污染等情况。
此外,在采样前,应确认承重层的深度和类型。
2.避免干扰因素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例如,避免挖掘工具及人员践踏采样点周围的土壤;避免零星采集等情况。
3.不同类型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不同类型土壤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含有机质的土壤样品,在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止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等情况。
对于聚苯乙烯、石棉等不透明样品,在处理之前应先将其浸泡在水中,或使用旋转分离器等方法,以分离样品和土壤颗粒。
4.注意样品处理的时间在处理之前,必须尽快进行,以避免样品质量的损失。
土壤采样注意事项

土壤采样注意事项:
1.确定样点位置,每个样点样品个数,一般分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100cm,五个深度。
如果能分清楚A、B、C三个土壤层更佳。
2.准备记号笔、质量较好的自封袋、铝盒、环刀(带塑料外盒,带上下铝盖)、土钻(质量要好,否则易坏)、小铁锹(挖土壤剖面)、螺丝刀(用于清理土钻)、指南针、GPS。
3.测N、P、K、Ph等,根据实验要求,保存土壤鲜样(不能及时做实验的样品要放置在冰箱中保鲜,切勿冷冻)或者阴干样品、烘干样品等。
4.测土壤物理指标,如容重、孔隙度等,要保存在环刀中,取样时注意不要使土样受压变形,改变物理性质,否则造成结果误差较大。
当天取的样品,要当天处理,时间过长也会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改变。
测试土壤物理指标时,铝盒一般准备120个左右,环刀(带塑料外盒,带上下铝盖)准备60至90个为宜。
这样一天可以做3-5个样品。
5.取样之前,实验之前,一定要熟悉取样标准、取样流程、实验标准、实验流程,多看看国标和《土壤学》。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土样的采集和处理时,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土壤样品的采集过程和后续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土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土样的采集与处理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您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1. 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土样的采集时,首先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和方法。
采集工具应该干净、无污染,以避免外来物质的混入。
采样时要选择草皮完好、无明显病害和虫害的地方,避免土壤样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另外,采集深度也需要注意,通常建议采集深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之间,以保证样品能够充分代表整个土壤剖面。
2. 采集位置的选择采集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特性来确定采样点。
如果研究的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壤特性,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确保所得样品能够真实反映该区域的土壤状况。
在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的情况下,采样点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3. 样品的处理方法采集到土壤样品后,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要将土样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潮湿和霉变对土壤样品的影响。
需要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样品丢失或污染的情况。
总结回顾采集土样和处理土样是土壤分析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采集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采集工具和方法,注意采样点的选取,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土样的完整性和干燥处理,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获得可靠的土壤分析结果。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进行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土壤分析的可靠性,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和规范,决定了最终分析结果的质量。
高质量的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至关重要,对于科学研究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相信您对土样的采集与处理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壤取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土壤取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取样的方法可采用对角线法、五点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等。
一般每块地至少要取五个样点,地块大时可多取些,取样深度一般以耕层(0—20cm)为准,多点取到的样品应充分混合,按四分法弃去多余的部分,保留约半斤,拣去枯枝落叶、残根、石硕等杂质,如有土块应研碎,作为分析化验的待测样品。
一般土壤养分的快速测定以新鲜土样为宜。
土壤样品的采集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宜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采样时要首先清除表层的枯枝落叶,有植物生长的点位要首先除去植物及其根系。
采样现场要剔除砾石等异物。
要注意及时清洁采样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2)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壤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铲取土。
(3)测定微量元素的样品必须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4)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
对于污染土壤的样品,要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与人身体的直接接触。
(5)采集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时,要防止待测物质挥发,注意样品满瓶不留空隙,低温运输和保存。
土壤样品前处理过程及其主要注意事项

土壤样品前处理过程及其主要注意事项《土壤样品前处理过程及其主要注意事项》土壤样品前处理是土壤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确保获取准确的分析结果,并有效地减少实验误差。
本文将介绍土壤样品前处理的过程,并列举几个主要的注意事项。
一、土壤样品前处理的过程1. 样品采集: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
采样地点需要覆盖该土壤类型的整个分布区域,并避免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混合。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使用干净的工具,如不锈钢锹或锄头,并避免与任何污染物接触。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样品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物质。
这包括移除土壤中的植物残渣、石块和根系等。
对于含有颗粒较大的土壤样品,可以使用筛网进行筛分,以去除颗粒。
3. 样品干燥:将样品在室温下晾干或使用风扇进行干燥,以去除土壤中的水分。
干燥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受到灰尘、杂质和其他干扰物质的污染。
4. 样品研磨:对干燥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以获得均匀、细粉末的样品。
这可以通过使用研钵和研杵、研磨器等设备进行。
5. 样品储存:将研磨后的土壤样品储存在干燥、避光、密封的容器中。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样品分为多个部分,并分别保存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二、主要注意事项1. 无污染:在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避免与任何污染物接触。
使用干净的工具和容器,避免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落入样品中。
2. 全面代表性: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以反映整个土壤类型的特征。
样品的采样点需要尽可能地覆盖整个分布区域,并避免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混合。
3. 均匀粉末:样品研磨后,需要确保获得细粉末的样品。
这能提高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均匀性,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4. 保存妥善:研磨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水分和其他污染物的进入。
同时需要分别储存样品的多个部分,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综上所述,《土壤样品前处理过程及其主要注意事项》介绍了土壤样品前处理的过程,包括样品采集、处理、干燥、研磨和储存等关键步骤。
土壤化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

土壤化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土壤化验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信息,为合理施肥、选配作物、防治土壤污染等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化验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取样不规范、化验数据准确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土壤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分析土壤化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一、问题分析1. 取样不规范在进行土壤化验前,首先要进行取样工作,取样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农民或者农业技术人员在取样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取样深度不够,土壤养分含量会随着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取样深度要足够,一般深度在20-30厘米为宜;二是取样地点选择不当,比如在施肥地点周围取样,化验结果容易出现异常;三是取样数量不够,一个样品可能不能代表整个田地的情况,应该在整个田地中随机选取多个取样点进行取样。
2. 化验数据准确性不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是通过化验来得到的,而一些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并不高。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化验设备的使用不当、化验方法的选择不当、化验人员水平不高等。
这会让农民无法准确了解土壤的实际情况,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肥。
3. 土壤污染检测不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现阶段土壤化验中对于土壤污染的检测还存在不足,很多农民并不了解自家土壤的实际情况。
二、解决方法分析针对取样不规范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取样培训,让他们了解取样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发布相关的取样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对取样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为了提高化验数据的准确性,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化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可以加强对化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化验技能和水平。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采样点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特点选择采样点,采样点应代表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和土壤特性。
2.采样工具的选择:采样工具应该干净、无毒害物质残留,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土壤钻、土锥、铁锹等。
3. 采样深度的确定:根据需求确定采样深度,常用的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为0-20cm和20-40cm,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采样点的标记:在采样点附近做好标记,标明采样点的编号和采样深度,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5.采样方法:根据采样深度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一般常用的有冲刷法、钻孔法和铲取法。
冲刷法适用于较浅层的土壤采集,钻孔法适用于较深层的土壤采集,铲取法适用于较松散的土壤采集。
6.采样量的确定:采样量根据研究目的和分析要求确定,一般推荐采集1-2千克左右的土壤样品。
7.采样过程的注意事项:避免采样工具污染土壤样品,采样过程中避免有机溶剂和农药等物质的污染,同时要避免土壤样品的氧化和水分的流失。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1.去除杂质:采样后的土壤样品可能会夹杂有根系、植物残体、动物体等杂质,需要进行筛选和去除杂质。
2.预处理:不同研究目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预处理,通常包括土壤样品的干燥、研磨和筛选等。
3.分析样品的制备:根据研究要求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制备,包括土壤pH值的测试、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提取、重金属元素的提取等。
三、土壤样品的贮存1.样品容器的选择:选择无毒、无污染、密封性好的样品容器,常用的有塑料袋、玻璃瓶、聚乙烯瓶等。
2.密封:将土壤样品装入容器后,密封好容器,避免土壤样品与外界空气接触,避免氧化和水分流失。
3.贮存条件的选择:贮存土壤样品的环境要求干燥、避光、低温、通风,一般推荐贮存温度为4-8摄氏度。
4.样品标记:在样品容器上标明样品的编号、采样日期和采样点信息,便于后续的使用和追踪。
5.贮存时间的限制:土壤样品的贮存时间一般不宜超过半年,长时间的贮存容易导致样品的氧化和养分的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孙锡发
采样的准确与否是关系到土壤污
染调查成败的关键,因此,科学地部 点、有效地采样方法,是获取科学、 合理、有代表性的重要保证。
必须严格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 《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 定》、《蔬菜农药残留抽样规范》、有机
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种植制度 3、作物、品种 2.轮作方式 4、灌溉方式
5.肥料施用 a.品种 b.方法 c.用量 d.成分
6.农药施用 a.品种 b.方法 c.用量 d.成分
土壤采样的方法
一、概念 1、在一个确定的采样区内各采样点采集的混 合样品,其测试结果正确反映采样区的平 均含量。 2、在一个确定的点位采集的一个样品,其测 试结果反映了测试物质在点位的含量。 3、在一个点不同深度的一套样品为分层样品。 4、同一背景点位按照自然发生层次采集的一 套样品为背景剖面样。
3、成熟期一致
相同作物品种如果成熟期不一样,也会带来差异,因此, 样品的成熟期也需一致。
4、植株(果实)大小一致 植株(果实)的大小反映料其生长过程 中养分的供应情况,同时也影响到对重金属 的累积,因此,植株的大小也应相对一致。 5、光照基本一致 果树,多年生植物(葡萄等),光照对 果实品质影响很大,取样时,应注意阴面和 阳面。
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程》、
食品监测技术规范》、《新鲜水果和蔬菜
的取样方法》、《无公害农产品抽样规范〉
等实施。
采样前必须了解的几个问题
一、环境
1.土壤:包括成土母质、质地、pH、容重等
2.地形:地貌、坡度、海拔高度等
3.气候:积温、日照时数、极端天气情况
4.水文:降雨、灌溉水来源、地下水位等
2、藤蔓蔬菜 如瓜类:、番茄、辣椒、茄子等,采中 段果实或上、中、下各1/3的果实作为样品。 样品应无病虫害危害。 3、茎类蔬菜 如萵笋、结球甘蓝等应取中等大小或大、 中、小各1/3的产品作样品。 4、块根类蔬菜 如土豆、洋葱、大蒜等,应取中等大小 或大、中、小各1/3的产品作样品
三、果树
1、部位
三、采样的时间
时间上应相对集中一些,以避免气候带来 的差异,如:降雨、高温等。 1、农耕地一般以大春收获后取样较为适宜,因 大春收获后到小春播种期间隔时间较长。 2、果园应在收获后到冬季施肥前采样。 3、蔬菜地采样建议在秋季蔬菜收获后取样。 4、其它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是也应在秋季 后采样。
四、样品的采集 1、混合样的采集 A、样点的确定方法
一、粮油作物
1、采样部位
由于农产品是以可食部分为主,因此,
采集的是种子部分。
2、采样方式参照土壤采样的方法进行。
3、样品量,要求4公斤。
二、蔬菜
采样量:一般为3~4公斤,个体大的蔬菜,一般需
5~10个。 1、叶菜类 整株采样,不同的区域应采集株型、个体大 小基本一致的样品,一般采集小、中、大各1/3的 样品,采样后去掉泥土,粘附物和腐烂和萎焉部 分。
土壤样品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其影响因素
很多,包括自然(如高度、坡度、母
质等)因素、包括人为(如耕作)因
素,例如种植制度,轮作方式,肥料
使用方法(条施、穴施)、免耕、深
耕等措施均能造成局部差异。
• 一、采样点的选择 1、必须要有代表性。 A、土壤类型 B、肥力水平 C、利用方式
D、灌溉方式
在点位上,一般50×50m或100×100m的
区域内采用蛇形、梅花型、对角线型采样。 蛇形:适用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地 势不平坦的地块。 梅花型:适用于面积较小、土壤均匀、地势
平坦的地块。
对角线型:受污染的土壤。 建议普遍采用蛇形。
在每一个点用相应的工具采集一个样品,将多 个点的样品按等量混合均匀后按四分法取舍,最 后保留需要的数量,(相当于3公斤风干的土样)。 B、采样的深度 水稻土一般0-20cm;旱地应根据土层的厚度 确定,要求也是0-20cm。果园要求是0-20cm, 但是这种深度是否符合实际,有待商量。
分树体上、中、下,内、外、阴、阳采
样。 2、对已采收的采样对象,以果堆、果窖、储 藏库为一个样点பைடு நூலகம்分上、中、下随即取样。
农产品取样中应注意的问题
1、品种一致 不同品种对重金属的累积是不同的,因此,在取植株样 时必须充分注意。 2、生长部位一致 植物不同部位其含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取植株样时 必须也充分注意。
二、选择采样方法 1、普查点:采用混合样。 2、背景值:采用剖面样。 3、在重点区: A、单独样:适宜于固体、大气沉降污染土 壤的监测。同样也适宜挥发性、半挥发性 项目的测定。 B、混合样:适用于污灌区。 C、分层样:适宜于监测点,应根据区域污 染内型和污染程度确定层次,耕层可根据 具体情况确定,0-5cm;0-10cm;0-20等。
5、避免多种土壤类型、多种母岩交 叉分布的边沿地带选侧采样点
6、避开表土严重破坏的区域,是否改造过土壤, 平整过土地。 7、在丘陵区水田应考虑在冲沟的不同部位,旱 地则应考虑不同的坡度。 要选侧土壤类型特征发育良好,地势平坦、 然植被良好、各种因素相对稳定的点。
8、行间和根际
行间和根际的差异很大。这是由于作物
1、尽可能地远离房屋
生活带来的污染,这些 污水是否灌溉农田
2、尽可能地远离公路
铅的含量高于其它地点,一般应离主 要公路300M
• 3、尽可能地远离工业区
三废(废气、废渣、废水) 特别应注意废水是否灌溉农田,对 灌溉水源的影响,采样点附近曾经是否 有过砖厂等。
4、尽可能地远离大型养殖场
家禽粪便对水源造成的污染,是 否灌溉农田。
剖面示意图
阳光
地面
地面
垂直切面
B、剖面样的采集
1、根据土体发育的实际情况而定,按照土壤 发生的层次采样,一般取A、B、三层,也 可按照深度采样,表土取0~20cm,中层取 20~50cm,底层取100~120cm。 2、对B层发育不完全的山地土壤,只采A、B 层。 3、对旱地发育不完全的土壤,在表土层020cm、心土层50cm、底土层100cn采样。 4、对水稻土按照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 潜育层取样。
2、单独样的采集
用采样铲采取面积25×25cm,深度为
0-20cm的土壤。
如果用于分析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时,
样品应直接采集到聚四氟乙烯衬垫棕
色磨口的玻璃品中。
3、分层采样 在污染监测点位,按照不同深度取样 (如0~20 cm、20~40cm、40~60cm等, 但是要根据污染的特点确定)。
4、背景剖面样的采集 在选定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点位上, 进行。 A、剖面的挖掘 (1)、剖面的规格:长1.5米,宽0.8米,深 1.2米 (2)、剖面应垂直,向光 (3)、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剖面挖至潜水面 (4)、土层薄的旱地,剖面挖至风化壳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二次污染 1、取样工具 2、样品存放过程中的污染
3、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对养分吸收造成的差异,因此,取样必须要 一致。
通行的办法是一般取空行间。
9、土层相对一致
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在一个层次上, 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注意施肥点、沟肥料的残留、作 物根茎等,土表的枯枝落叶带来的差异。
农产品取样的方法
为了使结果具有代表性,反映出真
实的情况,获得较多信息,植株取样 点最好与土壤取样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