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第一节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3 大气的压强教案(9篇)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3 大气的压强教案(9篇)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第一课时)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强的,这个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

认真的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就会体验到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

一、倒不满水的杯子实验器材:玻璃杯1个细长颈玻璃瓶1个水实验步骤:1.将瓶子里加满水。

2.把玻璃杯倒扣在瓶口上。

3.把瓶子与玻璃杯同时倒置过来后,把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水从瓶中流入玻璃杯里了吗?水会从玻璃杯里溢出来吗?4.向上提一下瓶子,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入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

(如图1所示)实验现象:当瓶口在玻璃杯中水面的上方时,瓶子里的水就会流入到玻璃杯里,只要瓶口低于玻璃杯口边缘的高度,玻璃杯里的水就不会倒满。

现象解释:装满水的瓶子倒置时,水会从瓶子里流入到玻璃杯里,在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中的水再流出,瓶内气体的压强会小于大气压强。

当瓶内气体的压强与瓶内水柱的压强和等于大气压强时,瓶内的水便不再流动;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水面时,空气由瓶口进入瓶内,瓶子里的水又会流出来,直到瓶口再次被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内的水又会停止流动。

二、瓶吞鸡蛋实验器材:玻璃瓶(装酸奶用的)1个熟鸡蛋1个热水实验步骤:1.将熟鸡蛋的硬壳皮剥掉。

2.往玻璃瓶中加满热水,过几分钟后倒出玻璃瓶中的水。

3.瓶中的热水倒出后,迅速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使鸡蛋竖直,并用手稍微压一下鸡蛋,让瓶口吸住鸡蛋后松开压鸡蛋的手,这时鸡蛋就会压实在瓶口上。

(如图2(1)所示)4.一会儿鸡蛋就会挤入瓶口中,再过几分钟的时间,鸡蛋就会挤入瓶子中,落到瓶底。

(如图2(2)~(6)所示)5.换用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做一做,观察一下鸡蛋哪一端在下面时实验容易成功。

实验现象:鸡蛋被瓶口吸住后,然后慢慢的挤入瓶中,落到瓶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了解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规律
- 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 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准备
- 课件
- 实验仪器和材料:电流表、导线、电池、电阻器等
- 教材和教具: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传导规律。

2. 讲解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规律,并结合实验进行展示。

3. 展示实验结果,并带领学生分析、总结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4. 引入欧姆定律的概念,并进行相关实验。

5. 鼓励学生思考欧姆定律的应用场景,并进行相关讨论。

6. 对学生进行小结和概念巩固。

四、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思
考问题的能力。

-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以评价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电流和电阻实验,并尝试应用欧姆定律
解决实际问题。

-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流和电阻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合理,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的传
导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评估中,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
思考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有待改进之处。

下节
课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电路中的其他因素和相关定律。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环节1:知识点梳理1.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②水循环的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f 地下径流;③水循环的意义: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例1 (2017·金华)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

“百川归海”描述的是()A. 蒸发B. 下渗C. 降水D. 径流例1 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

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C、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D、“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6.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江河水的蒸发。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绿色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3)了解茎的功能2、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性活动以及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只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培养学生的植物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植物也是有生命的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维管形成层的功能2、难点:维管组织的结构以及功能三、教学器材新鲜的豆芽、红墨水、解剖刀、培养皿、烧杯、放大镜四、教学互动设计内容教师学生1、探究活动(以同桌两位学生为一组)将新鲜的豆芽下端浸入红墨水中,放置于桌边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共同探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疑惑这会有什么现象啊?2、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我的身体为什么会越来越粗呢?”多媒体展示植物茎横切面的动画板书:茎的结构(由外到内):(见后的板书设计)(下同)多媒体展示维管组织的切面动画并结合书本内容的阅读板书:维管组织的结构:形成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运用问题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茎的结构教学将学生的答案进行疏理“为了能找到准确的答案,我们是不是该进到茎的内部去呢?”“就如果孙悟空钻到牛魔王的肚子里似的,我们去看个清楚吧!”由学生根据动画展示,按由外到内的顺序依次说出茎的结构“那么刚才的结构中大家找到了茎增粗的答案了吗?”“那么我们再深入一点,看看维管组织里还有什么?”“大家看清楚啊,维管组织中哪一部分是植物增粗的原因所在?”植物茎的维管组织中形成层是增粗的原因学生回答从外到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仍然疑惑,不知道茎增粗的原因学生因为没有找到答案,变得更有兴趣,想最终找到答案,更加投入于学习中学生在阅读内容同时会专心的找寻问题的答案“啊!找到了,是形成层”3、再次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为什么我就不能长粗呢?”再次利用一张生动的图片引出草本植物茎不能增粗的原因从而深层次的让学生理解:有无形成层是植物茎能否增粗的原因(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很简单,“那是由于它没有形成层”4、观看,理解多媒体播放一段“年轮”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理解大家平时经常听到的“年轮”这个名词的概念5、探究活动的继续介绍学生利用解剖刀,将豆芽进行横切,以及纵切,与没有浸过的豆芽作为对比材料,运用放大镜观察豆芽的内部发生怎么的变化,(学生在解剖的同时,教师下去查看)(请几组同学汇报所看到的现象)(条件充许,请几组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探究成果)板书:茎的功能:运输功能多媒体展示“植物茎中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板书:木质部、韧皮部多媒体展示四张“根状茎、块茎、鳞茎、球茎“的图片板书:茎的功能:1、支撑作用,2、贮藏与繁殖“刚才在上课前我们所做的探究活动,难道我们不想看看它怎么样了吗?”“我们都知道,豆芽原本是没有红点和红线的,但当浸没在红墨水中才出现了,并且,浸没也只是豆芽的下端,而为什么豆芽上部也会有红点或是红线呢?这个现象能告诉我们什么呢?”“非常好的词语‘运输’,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茎的功能”“那么大家又想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这个红点红线会出现在茎的中间部分呢,换句话说是茎的运输功能是茎的中间部分在起作用吗?”“其实,我们看到了只是水分的运输,它是茎中的木质部起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茎的木质部与韧皮部”茎的另两个功能是:1、支撑作用,2、贮藏与繁殖通过大家对探究活动所保留的疑惑,把学生的积极性再提升一下,使他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中来“我们发现在豆芽里有一圈红的,一点一点的”“我们发现在豆芽里有几条红线”“茎能将红墨水运输上去”学生会产生兴趣学生阅读内容6、小结结合本节课的板书进行课堂小结以为学生回答为7、课外探究“如何区别植物的根与根状茎”以大家生活中都知道的竹子为例,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资料的搜索完成任务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地球上的水一、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

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水的零碎知识将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对各类水体的存在及其转化和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水》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修改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2学情分析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通过学习已获得了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本课时是本章电和磁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探究,向学生介绍有关磁的一些基本知识:磁性、磁体、磁极、磁化,为本章后续研究磁体作准备。

教材编写怪实验为基础,通过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3重点难点重点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化的概念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学时难点难点磁化的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一).【引入】抛出问题: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生回答】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二)介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司南是磁石做的,司南柄可以指南,罗盘比较重,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接着出示现代指南针,追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生回答】指南针可以用来指南北。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指南针是否可以指南北?一、观察规律: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1、不要让其它磁体靠近它。

2、多做几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现象:让学生现场感受指南针的指向。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集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2)课题:1.1水在哪里 (2)课题:1.2水的组成 (4)课题:1.3水的密度 (6)课题:1.4水的压强 (7)课题:1.5水的浮力 (8)课题: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1)课题: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3)课题:1.8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6)课题:1.9水的利用和保护 (17)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19)课题:2.1大气层 (19)课题:2.2天气和气温 (21)课题:2.3大气的压强 (22)课题: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25)课题:2.5风 (27)课题:2.6为什么会降雨 (28)课题:2.7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30)课题:2.8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33)课题:2.9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 (35)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36)课题: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36)课题:3.2神奇的激素 (38)课题:3.3神经调节 (41)课题:3.4动物的行为 (42)课题:3.5体温的控制 (45)第四章电路探秘 (47)课题:4.1电路图 (47)课题:4.2电流的测量 (49)课题:4.3物质的导电性 (51)课题:4.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55)课题:4.5变阻器 (57)课题:4.7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60)课题:4.8电路的连接 (63)第一章生活中的水课题:1.1水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过程: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

可利用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

冰川水为淡水。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通直流电1.水-----------------------氢气 +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3.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

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如:水电解;氢气燃烧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 密度的公式: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单位:牛/米2,帕斯卡或帕 Pa 1 帕 = 1 牛/米21帕的意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3.物体受到的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增大压 B 压力一定(增大),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 B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错误说法: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条件)注意的题型:对物体不同的切割;几个物体相叠的情况4.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测量仪器:压强计原理:根据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高度差大,压强也大。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压强特点: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变大(深度从液面开始计算)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不同密度的液体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压强也大归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P=ρg h推导过程—— 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第五节水的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2.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 = G排 = ρ液V排gρ表示液体密度 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归纳:锦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 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6.密度计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处于漂浮状态)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溶液: q(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转换方法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100%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g)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6. 溶解度的计算A 比较简单的的,直接用比例关系去求。

如某温度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10 50? 100 通过比例,可以求出该温度是M 的溶解度为20克B 比例关系不是一样就能看出来的,用公式如某温度时,4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S/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S =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得 S =100*10/40=25 克C 当题目只给给出溶液质量时,可有两种解法如某温度时,50克M溶液中最多溶有10克M,求M的溶解度?方法一:溶剂质量= 50 克– 10 克 = 40 克再用B方法求解方法二:S /(100+S)= M质/M液 S /( 100+ S)=10/50 得 S =25 克7. 大部分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有些随温度变化明显,如硝酸钾,对这种物质的结晶,应用降温的方法;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如熟石灰,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

同时,气体溶解度也和压强有关,压强大,溶解度也大。

(如饮料开后会有气泡产生)3.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大,浓度大a %= M质/M液关键:分清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注意:在某些情况要考虑溶液是否已经过饱和,如果是,就要注意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没告知溶质,溶液的,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

a %=溶解度/溶解度+100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