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陶渊明练习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引导语:陶渊明《饮酒》其五表现了作者悠闲⾃得的⼼境和对宁静⾃由的⽥园⽣活的热爱,对⿊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下⾯是⼩编整理的原⽂与阅读练习题,欢迎⼤家学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译⽂: 居住在⼈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志⾼远,⾃然就会觉得所处地⽅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映⼊眼帘。

⼭中的⽓息与傍晚的景⾊⼗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归来。

这⾥⾯蕴含着⼈⽣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语⾔表达。

【鉴赏】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园⽣活、墟⾥风光,为诗歌开辟⼀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此为第三⾸。

前有⼩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时所写,并⽆内在联系,兴⾄挥毫,独⽴成篇。

这⾸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特⾊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忘⾔”“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然的⼀种表现。

起⾸四句:“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何等平淡,何等⾃然,似乎是诗⼈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那内涵、那滋味却⼜是相当丰富的。

⾸先,它蕴涵着诗⼈对⽥园⽣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境”,⽽⼜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满含着诗⼈对⼈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园之赞美;其次,诗⼈对“结庐在⼈境,⽽⽆车马喧”这⼀⽭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远地⾃偏”,这⾥⾯包含着两层意思,⼀是只要“⼼远”,就⾃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达到⽆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远”,⽆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24.诗词五首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16雅安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7.[16常德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8.[16盐城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饮酒》(其五)陶渊明【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饮酒(其五)》练习(word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饮酒(其五)》练习(word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饮酒(其五)》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基础知识1.《饮酒(其五)》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名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 自称______________。

诗人。

有《陶渊明集》。

2.解型默写。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诗歌阅读(一)阅读《饮酒》,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饮酒(其五)》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物描写。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诗词五首》积累卷20181122(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课文说明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二、反馈练习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理由。

答:因为“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天成、浑然天成的意境。

2、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抒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心灵的安静平和。

3、欣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课文说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凤翔。

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练习及答案陶渊明
班级:姓名: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习题】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结庐在人境(建造、构筑)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相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辨识)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4.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4分)
参考答案:
1.D “真”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3、“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4、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