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_刘庆柱_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_阅读答案
悟读荣新江先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悟读荣新江先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朱鸿君这个春节没有一丝儿年味的,没有爆竹的喧闹,更见不到拜年走亲访友的人脉。
其实也好,守望着一方清静过得还算充实。
但我的心其实早就已经飞到了任职多年的吐鲁番学研究院,三年多,我都没有去过一次。
首任院长谢辰生先生年前带着百年的收获与付出驾鹤西归了,接下来研究院的许多工作还得继续有序展开,这其中少不了还要麻烦全国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各路人保驾护航。
正想着如何协助新任书记多年好友张勇同志,把研究院的工作再上层楼,就收到荣新江先生一月十五日亲笔题签的,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权威作品集《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这是天意吗?我真的说不清楚,我记得就是收到快递的那天,整个姑苏城都被满天的雪花淋湿,盼望几年的第一场大雪终于降临了。
水池边上竹林旁那株移植多年的腊梅树开得特别茂盛,满枝头绽放金色的光彩,阵阵腊梅的清香在雪融中不断地扩散开来,逗得几只小鸟在枝头的树丫上跳来蹦去,吱吱地发出悠扬的鸣叫声。
这场大雪掩埋了一切,唯独剩下美丽和宁静。
那一夜,我在书房里一杯清茶沉淀下浮躁的心,伴随着荣新江先生的丝绸之路十八讲,踏进了月氏、斯基泰与丝绸之路前史,在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血色月亮的照射下,和荣先生一同见证了月氏及其西迁。
当初我真的搞不懂,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是塞克人、波斯人、月氏人、恹哒人、粟特人、吐火罗人、突厥人、蒙古后裔、印度人、吐蕃还是党项人?我真的分不清楚。
正如当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0年穿过里海门户时,中亚西部进入了历史的光照之下。
在战胜并控制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他就转向了大夏与阿姆河右岸地区。
该地区最晚在埃斯库罗斯生活的时代就已经被希腊人所知晓。
当时的疆域扩大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在亚历山大铁蹄征服之下,伊朗东部各部族,大夏人、粟特人和一些塞克人部落首领们只能被迫接受。
于是就在中亚西部建立了希腊的统治。
反正当时整个人类迁徙、融合、动荡、安息,一切都要看胜利者的笑声落在那一块土地上。
丝绸之路影响城市发展的相关佐证

丝绸之路影响城市发展的相关佐证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古代丝绸之间的一条古老贸易路线。
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品交易通道,更是一个文化、人口和技术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丝绸之路对城市发展的相关佐证。
一、商贸繁盛丝绸之路的存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得以传播和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西方的黄金、银器等商品也通过这条路线带到中国。
这种贸易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商机,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佐证一:历史文献记载在《史记》中,有关丝绸之路的记载就屡见不鲜。
例如:“过月氏西至大宛,继达高车,次徒服,而南交禺山然后东、越恒山发至延安而南越。
……多国异域驰相舶来。
”这段文字清晰地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繁忙贸易场景。
佐证二:丝绸之路的遗址丝绸之路的遗迹是对其影响的直接见证。
在今天的陕西省,有许多在丝绸之路上建立的城市和贸易驿站,如著名的长安城、敦煌、天水等。
这些城市的繁荣和富庶,都与丝绸之路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
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沿途经过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知识和艺术的传播,也促进了城市的文化繁荣。
佐证一:文物考古发现通过文物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大量佛教艺术作品,这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见证。
同样,在鄯善县发现了许多与西域文化有关的遗迹,如古代的佛教寺庙和古罗马风格的建筑,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佐证二:文学作品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表达。
《西游记》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它讲述了唐僧师徒沿着丝绸之路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城市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也刺激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丝绸之路为城市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概述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著名商路,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许多考古发现揭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物和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交流、经济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本文旨在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这些考古发现横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包括马家窑文化遗址、敦煌莫高窟、大月氏古墓群等等。
通过对这些发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多样性、交流活跃度以及其对古代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十大考古发现的具体内容,包括其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总结,分析其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我们将以结束语作为本文的结尾,概括全文重点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对古代交流与文化发展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让我们一同踏上丝绸之路的考古之旅,探寻古代世界的文化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本部分将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针对每一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在介绍每项考古发现时,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系统阐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价值。
为便于读者理解,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3. 正文:此部分继续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剩余考古发现。
同样,针对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为提供详实的信息,将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确保文中内容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每项考古发现也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丝绸之路古代相关书籍

丝绸之路古代相关书籍一、《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
该书通过描述大秦国的兴起、发展和灭亡,揭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其中,书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他所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大秦帝国》以其详实的历史记载,为读者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彼得·弗兰克·奥希恩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著作。
该书从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成果和历史事件的研究,还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各种商品和文化交流,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以其深入浅出的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彼得·弗兰克·奥希恩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全新视角的历史著作。
该书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史观。
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和西域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更是整个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的象征。
书中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各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揭示了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丝绸之路的方式。
四、《丝绸之路:一个亚洲经济圈的兴起》《丝绸之路:一个亚洲经济圈的兴起》是罗伯特·卡普兰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通过对丝绸之路上各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亚洲经济圈的概念。
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崛起将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辐射全球的经济圈。
书中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各国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合作和互利共赢来推动亚洲经济圈的兴起。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贯穿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自古以来,它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考古发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
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的壁画和雕塑多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有关。
在考古挖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佛教文物,还发现了许多来自印度、西域等地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砚台等,充分证明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二、玉门关玉门关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之一。
在考古挖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其他珍贵文物。
这些宝贵的发现证明了古代贸易的繁荣程度,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三、敦煌郑吴窑敦煌郑吴窑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座古代陶瓷窑址。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瓷器残片以及印有外国文字的陶片。
这些发现表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之一,也证明了当时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四、龟兹古国龟兹古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许多古代佛教遗址、古墓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包括佛塔、佛像、经卷、装饰器皿等。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当时佛教的繁荣程度,也表明了龟兹古国与丝绸之路的联系与交流。
五、敦煌藏经洞敦煌藏经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藏经洞之一。
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卷和文物。
这些经卷包括印度、波斯等地的佛经,充分说明了敦煌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来自丝绸之路各个地方的文物和文献,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砚台等,进一步证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往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挖掘发现非常丰富多样,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贸易的繁荣程度,而且也揭示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影响。
这些考古挖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和保护丝绸之路的遗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如何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

如何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记录,而证明历史真伪涉及考古学、文献学、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
下面将从考古学、文献学、史学等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
首先,考古学是证明历史真伪的重要手段。
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在地下发现文物和遗迹,进而还原出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考古学家通过挖掘、清理、记录、分析和研究文物和遗址,可以对历史事件和时代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例如,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上发现了汉代的沿线城市和商队遗址,从遗址中可以得出丝绸之路的存在和繁荣,进一步证实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其次,文献学也是证明历史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评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比对、拆解和解读,可以辨别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例如,对于一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关键事件,文献学家可以通过比对其他史书、注释、诗词、碑文等多种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审视事件的真实性。
如果多个文献相互印证,那么就能够更加可靠地证明历史的真实。
此外,史学也是证明历史真伪的重要手段。
史学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解读,其目的是通过整理、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史学家会通过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逻辑等多种方法,识别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性。
例如,在研究一位古代政治家的生平时,史学家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史书,还有遗留下的记载、信件、日记等资料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和还原人物的真实形象和活动。
总的来说,证明历史真伪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考古学、文献学和史学是比较常见和重要的方法。
通过考古学的挖掘、发现遗迹和文物,可以还原出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文献学的整理、拆解、比对和解读,可以辨别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通过史学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更加准确地证明历史的真伪,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历史课题研究题目题目: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交流一、研究背景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分析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的1. 研究中国的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 研究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3.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研究内容1. 丝绸之路的产生与发展:探讨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和重要节点。
2. 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包括货物贸易、资金流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研究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4.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分析丝绸之路在扩大国际视野、促进互相了解与尊重、促进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史书、文献和学术论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经济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2. 历史比较研究法:对比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其他古代贸易通道,分析其在历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3. 考古研究法: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和文物的考古发现,还原历史场景,了解交流与交往的具体方式和内容。
4. 专家访谈法:采访相关学者和专家,了解他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和意见,从而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同时,研究结果也能够为今天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六、论文结构安排1. 绪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3. 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
4.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5.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6. 结论: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展望。
七、预期结果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融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 4 至11 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
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
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
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
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
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
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
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
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
如果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
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 。
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
用。
C. 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 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 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
外交之路。
C. 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 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 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 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 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1.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
B 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 4 至11 世纪”不是“始终” 。
D项,于文无据。
故
选Co
2.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
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只
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
道” 。
故选D。
3.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
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
故选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