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军事遗存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精品珍赏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精品珍赏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正是文明互鉴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近年来,随着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的增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精彩纷呈。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于2017年6月22日在杭州开幕,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协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
展览通过8个遗址点的140余件(组)展品,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到公元8世纪,以时间轴线为主,配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空间范围,系统展示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挑选了8件集中体现近年来科技文保成果的精美展品,与大家共同探讨鉴赏。
1.伊塞克金人服饰先秦时期,诸戎逐鹿兴衰离合,驰骋在草原绿洲上的游牧民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哈萨克斯坦七河地区与中国新疆的天山接壤,伊塞克金人墓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存。
该墓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以东的伊塞克河谷,年代为公元前5至前4世纪,1969年至1970年发掘,1996年完成服饰复原(图一)。
在原木建造的墓室中发现了金箔、金银牌饰、铁剑、匕首、青铜镜等陪葬品,4000多件金箔和金银锻打或铸造的牌饰将墓主装扮成金质的塑像。
其中高近70厘米的尖顶帽上有很多金牌饰,马、雪豹、山羊、鸟和树等纹饰构成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组合。
目前金人形象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非政府的一个国家象征。
哈萨克斯坦Ostroy Krym研究所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根据现场考古出土信息完成了服饰复原。
文物要实现科学复原,必须在考古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并保存第一现场的最原始信息。
例如伊塞克金人的尖顶帽展品是塞人的典型饰物,出土时尖顶帽织物已然无可追寻,旁边只有两条金边,但考古人员没有把两条金边简单当作金器来处理,他们意识到那是墓主头部帽子的构件,然后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收集并保存了下来,再去多方位推测考证服饰的材质、色彩等,这是一个意识和理念的展现。
古代军事考古学

古代军事考古学古代军事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战争及军事活动的学科,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探索和还原古代战争的历史场景和军事文化。
古代军事考古学以发掘和研究古代战争遗址、军事遗物和军事史料为主要手段,通过对这些遗存的分析,揭示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兵器、装备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通过介绍古代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深入探索古代战争的世界。
一、古代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古代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战场遗址、兵器装备、战争文化和军事史料等。
战场遗址是指古代战争发生的地点,通过对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地理环境、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兵器装备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军事器械和武器,是研究古代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的重要依据。
战争文化是指古代社会中与战争相关的思想、信仰、习俗和艺术等,通过对战争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军事史料则包括古代历史文献、兵书、战争记载等,是了解古代战争历史和战争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军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古代军事考古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发掘是古代军事考古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战场遗址和军事遗物的挖掘,获得文物、遗迹和遗址的信息。
同时,通过实地勘察、地理测量和环境分析等手段,还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古代军事考古学还运用物质文化学、战争人类学、实验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军事遗物的分析、实验重建和技术解读,揭示古代战争的兵器、装备和战术等方面的信息。
三、古代军事考古学的意义和价值古代军事考古学对于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古代军事考古学可以还原古代战争的历史场景和军事活动,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组织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古代军事考古学可以揭示古代战争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了解兵器装备、战争器械和战斗方式等,有助于对古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和进程的研究。
简要说明锁阳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锁阳城遗址位于我国河北省的张家口市,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锁阳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1. 古代军事要塞锁阳城遗址建于明代,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它位于山区之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经是明代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锁阳城对于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精湛技艺,对研究古代军事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文化交流锁阳城遗址所在地区历史悠久,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在古代,这里曾是多个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
锁阳城遗址的存在,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和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3. 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它的存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考古价值1. 考古发掘锁阳城遗址曾多次进行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址。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 考古成果通过对锁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军事要塞的建造、防御体系、守备力量构成等方面的情况。
出土的文物也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劳动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三、保护与利用1. 保护工作锁阳城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通过修缮、加固、标示等方式对遗址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保护了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了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
2. 文化旅游锁阳城遗址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保护和利用遗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锁阳城遗址作为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不仅代表了古代军事要塞的建筑工艺和防御技术,还承载了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
“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的影响

“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贸易路线之一,它不仅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还传播了文化、宗教、科技等各种信息和物品。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科技知识等方面探讨丝绸之路对文物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古代文物的艺术影响十分深远。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艺术风格得以交流和汇合。
汉朝的青铜器在西域地区被广泛传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丝绸之路还带来了大量的宫廷艺术品、陶瓷器等,对当地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物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汉白玉雕刻、唐三彩、宋青瓷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量流传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影响了当地的艺术风格和工艺制作技术。
丝绸之路对文物中的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宗教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许多宗教建筑、雕塑、绘画等文物也随之传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大量佛教雕塑、寺庙壁画等宗教文物,充分展示了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融合。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宗教艺术和文物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的文物遗产。
丝绸之路还对文物中的科技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古代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的科技知识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融合。
在文物中可以看到丝绸、瓷器、玻璃器等大量商品的传播,这些商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
丝绸之路还将东方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传播到西方,推动了世界科技知识的发展和交流。
在文物中,可以见到丝绸之路对西方文明的贡献,同时也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文化对东方文明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继承。
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有所体现,更是世界文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物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挖掘其对当代世界的重要影响。
文物考古中的战争与军事制度

文物考古中的战争与军事制度在文物考古领域中,战争与军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战争遗址和军事文物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军事组织、战争制度以及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文物考古中的战争与军事制度,分别是战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军事器械的考古发现以及军事制度的重要性。
一、战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战争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战争遗址的发掘,可以还原古代战争的场景和战斗方式,揭示战争中的战术和战略,探寻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在中国,著名的战争遗址如赤壁、巨鹿、鸿门等,都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
通过对这些战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中的兵器装备、战争策略、军事指挥等方面的内容。
二、军事器械的考古发现军事器械的考古发现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军事器械的挖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军事技术和战争装备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方式提供有力的证据。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些战争遗址中发现了古代弩、战车、刀剑等军事器械,这些器械不仅是古代战争的象征,也是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这些军事器械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战争的场景,了解古代军事指挥和作战方式。
三、军事制度的重要性军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军事组织的基本法规和制度安排。
在文物考古中,研究军事制度是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组织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军事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等级制度、军队编制以及训练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有秦朝的兵制、唐朝的募兵制度、明朝的边防制度等等,每个时期的军事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通过对军事制度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背景,探寻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战争与军事制度是文物考古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战争遗址和军事器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战争的场景和战斗方式,了解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笔记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笔记一讲:丝绸之路的开端哇塞,你知道丝绸之路是怎么开始的吗?就像一颗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萌芽一样。
在古代啊,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东边有精美的丝绸,西边有稀罕的香料。
那些商人啊,就像勇敢的探险家,他们想把东边的丝绸带到西边去卖个好价钱,同时也把西边的好东西带回来。
我就想啊,第一个有这个想法的商人得多有创意!这就好比你在自己的小镇上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美食,然后就想着把它带到大城市去,让更多的人品尝。
于是,丝绸之路就这么慢慢地开启了它的传奇之旅。
二讲: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当我看到那些古城遗址被发掘出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这些遗址就像一本本古老的史书,静静地躺在那里,等着我们去翻阅。
在这些古城里,有曾经热闹的集市,有高大的建筑。
想象一下,以前的人们在那里来来往往,做着买卖,谈论着远方的故事。
就像我们现在的商业街一样,人来人往,充满生机。
考古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从这些遗址里找出各种线索,拼凑出当年的繁华景象。
你要是看到那些破碎的陶片,也许你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在考古学家眼里,那可是宝贝,就像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能拼出一幅巨大而精彩的画面。
三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除了我们熟知的丝绸,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像陶瓷,那精美的陶瓷就像东方的精灵,沿着丝绸之路走向西方。
还有茶叶呢,茶叶就像健康的使者,给西方的人们带去了不一样的饮品体验。
那些商人背着重重的货物,翻山越岭,穿越沙漠。
这得多不容易啊!就好像你背着很重的书包,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还得走很久很久。
但是他们为了利润,为了把不同的文化和物品交流起来,坚持了下来。
这贸易品啊,可不仅仅是东西,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使者呢。
四讲: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说到文化交流,那可太有趣了。
沿着丝绸之路,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就像两条河流汇聚到了一起。
东方的绘画艺术、哲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到了西方。
西方的音乐、宗教也像候鸟一样,飞到了东方。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亚洲、东非、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自汉代开始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大量的商品交易,还有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这条古代海上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印度、中东地区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沉船文物。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较长,海上贸易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经常遭遇风暴、海盗等危险,导致许多船只沉没。
这些沉船在海底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货物,如陶瓷、金银器皿、珠宝、香料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贸易的繁荣,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海上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除了沉船文物,海上丝绸之路上还有许多古代港口、城市遗址和遗迹,如广州、泉州、马六甲等地。
这些遗址中发现的文物,如瓷器、铜镜、铜钱等,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贸易、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
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中,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被输往西方,而西方的珍珠、香料、玛瑙、红宝石等商品也被输往中国,这
些商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古代贸
易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海上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
物证据。
这些文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和促进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考古对中国的贡献

丝绸之路考古对中国的贡献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丝绸之路考古对中国的贡献,这事儿可不简单啊,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历史大书,咱们一页一页地去品读。
你想啊,这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路途遥远得像没有尽头。
考古学家们就像是探险家,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好奇心,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在追寻历史的足迹,每一个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还记得那回,考古队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里干活儿,挖出来的那一堆堆文物,简直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
那些壁画、雕塑和经卷,堆得像小山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
领队老张头激动得脸都红了,嘴里直嘟囔:“这回可真是发了!”这些文物啊,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就像是时间的邮差,把古代中国的风采原原本本地传递到今天。
你看那些壁画,色彩鲜艳得像是刚画上去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说话。
再来说说那些经卷吧,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展开这些宝贝,就像是捧着祖宗的遗产,生怕弄坏了一丝一毫。
里头记载的典籍、诗词、曲赋,每一个字都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读着读着,仿佛穿越时空,和那些古人对了一回酒。
这些考古成果对中国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首先,咱得承认,这不仅仅是文物的发现,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巨大提升。
就像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家底儿,告诉咱们“你们的文化底蕴深厚着呢!”一个老教授曾经跟我说:“这些文物啊,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话说得太对了。
通过这些文物,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仅有高楼大厦,还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
再说说那些考古现场吧,那真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戏剧。
考古队员们就像是侦探,现场勘察、挖掘、记录,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漏掉一丝线索。
有一次,他们在新疆发现了古墓群,里头有金银器皿、丝绸衣物,简直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惊喜一个接一个。
考古不仅仅是挖掘文物,更是重建历史。
通过这些文物,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军事遗存
赵丛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张朝(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在其《中国———个人旅行的结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China:Erge-bnisseEigenerReisenundDaraufGegründeterStudien)[1]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抽象概念,其横亘于欧亚内陆腹心地带,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对话、民族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在世界古代史上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除了和平的贸易、朝贡往来,丝绸之路上不乏金革之声,“所谓通西域的丝路,实际上是在亭障遍地、烽墩林立和烟火相接的严密保护下才畅通无阻的”[2]。战争贯穿于丝绸之路的兴衰,从张骞“凿空”之前,至宋元之际丝路阻断衰落,战争与贸易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发展史的主题。利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军事活动进行研究,包括了对军事活动所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由于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其他物质文化遗存的研究,同时关注古代军事思想与物质遗存间的互动,可以获得对古代军事活动的深入认识,达到阐释军事发展规律及人类历史演变进程的目标。本文以此为视角,对丝绸之路进行长时段的考察,以期对丝绸之路兴衰演变的内在机制有所深入认识。
一丝绸之路的蒙昧阶段众多考古发现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孔道就已经存在。横亘于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的交流通道在青铜时代居住有众多的民族和部落,其频繁的接触、交流、冲突构成了早期丝绸之路文化互动的基调。先秦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萌芽阶段,地处丝绸之路的各个部族大都处于文化的萌芽或发展时期。日知认为:“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
空之时,由地中海周围,经伊朗高原至中亚,至中国,都已经或正在经历了城邦和帝国的古典时代国家或政治单位的阶段。”[3]早期政治单位
或国家的形成加剧了欧亚腹地的资源争夺,而战争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资源争夺和部族迁徙中地位突出,其一方面是资源争夺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民族迁徙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战争是蒙昧与血腥的,因此早期丝绸之路也具有一定的蒙昧性。众多的考古发现为探索早期丝绸之路萌芽和发展提供了直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事考古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02)研究成果。
73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16.02.0062016年·第2期
可靠的参考资料,考古材料除了能够反映中西方早期文化的接触,同时也揭示了丝绸之路形成之初的战争情况,能够深刻反映丝绸之路起源的蒙昧性。早期丝绸之路指的是张骞西使“凿空”之前的丝绸之路,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含义。在时间上,早期丝绸之路是公元前6~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形成阶段。早在新石器时代,作为文化交流通道的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但作为普通的交通通道,简单的文化交流现象并不能说明其特殊意义。丝绸之路应当是连接东西方璀璨文化的纽带,只有形成具有互相吸引力的两极才能够提供丝绸之路运行的内在动力。“西域史前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不断地接受来自于周边其他发达的古代文明中心的影响作用……西亚文明和中国中原文明都是在当地条件下独立形成和发展着的。”[4]公
元前6~前3世纪的亚洲大陆的东端,周朝处于发
展变化时期,虽然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但从文化面貌及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其先进性是不可忽视的;地中海沿岸、西亚地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相继兴盛繁荣,两者遥相对峙,为中间的早期丝绸之路运行提供了牵引力。在空间上,早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雏形,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受到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而与汉唐丝绸之路有所差异,但丝路主干已经形成。其大致范围横贯今天的中国西部、中亚、西亚地区,北抵蒙古草原、阿尔泰山,南接印度。地域广阔,环境各异,高山纵横,沙漠遍布,文化多样,在历史上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部落和民族,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人群要素。生业资源的差异是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原因,公元前一千纪左右的欧亚大陆,文明发展并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从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地区分布着不同生业方式的族群,农业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长期共存、并行发展。农业民族利用沙漠绿洲、山前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特点发展了农业经济;而北部草原、高原、山地地带被游牧民族所控制,发展了游牧经济。红山口—石人
子沟一期遗存在天山南北麓主要表现了定居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但已经出现游牧文化的因素,与之对应的哈密盆地绿洲则长期发展农业经济。而红山口—石人子沟文化二期,游牧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公元前3~前2世纪,
红山口—石人子沟一期遗存逐渐消亡,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具有典型游牧文化特征的二期遗存入侵导致的,其主要手段应当是战争。而且在石人子沟遗址发现有手持管銎斧或弓箭的士兵争斗场景的岩画,红山口—石人子沟遗存中存在如弓、镞、管銎斧、剑、矛、铠甲等武器,反映出该地区在公元前一千纪下半叶战争频繁[5]。而其中
的原因之一则可能是,由于公元前一千纪左右气候剧变,导致自然资源分布发生变化,属于红山口—石人子沟一期遗存的月氏人的生业方式逐渐由定居农业向游牧转变;而原本生活于蒙古高原的匈奴部族也受到气候剧变的影响西进南侵,以武力夺取了对东天山地区自然资源的控制权,促使这一地区生业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加剧了该地区的游牧化。战争在考古学上有如下表现:具有防卫设施的聚落或城镇;武器如刀、剑、弓、矢等装备;武器陪葬或武器祭祀现象;伤亡者、战士;包含战斗场面的造型艺术品或画面[6]。早期丝绸之
路上的战争遗存十分丰富,充分体现出战争或争斗在丝绸之路蒙昧阶段的普遍性。公元前8~前6世纪,双鸟回首剑和鹤嘴斧在米努辛斯克
盆地与中国北方广泛传播,如在中宁地区出土属于春秋晚期的回首剑,而且该墓出土器物以马具和兵器为主,兵器还有管銎斧、镦、镞等[7]。
公元前2世纪之前,地处丝绸之路的民族
众多,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与两端强大的波斯和中国匹敌,而且中间地带分裂的格局使得这条东西大道战争频发,居住于此的部族屡屡迁徙。自商周时期起,中原统治者就不断地对西北地区的羌人发动大规模的征伐战争;至春秋时期,秦国因东进受阻,遂向西扩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公元前4世纪中期,迫
于中原王朝的压力,西北地区的羌人爆发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这些羌人早在张骞‘凿空’前
74■考古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军事遗存
二百多年就率先打通丝绸之路的青海道,开创了中西交通的先河”,“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通向新疆的早期开拓则与羌人的西迁密切相关”[8]。以羌人为代表的西戎诸族与中原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是周秦时期中原文明向西扩展的途径之一,“甘肃东部周秦遗址的出现是伴随着军事征服与人口迁徙而实现的,秦人进入西汉水上游地区具有军事殖民性质”[9]。甘肃礼县西山遗址M2003随葬有3鼎2簋及青铜戈、剑各1件,墓主的鼻梁部位有1件铜镞插入头骨之内,表明墓主非正常死亡,而且很可能是战死的[10]。在该遗址发掘的其他墓葬,也能够反映出秦人在这一时期与西戎诸族之间战争频发的特点。公元前2000~前1000年气候剧变,“造成华北农业边缘地区人群的畜牧化,以及因剧烈资源竞争而产生的武装化”[11]。放诸丝绸之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因资源竞争而产生的武装化并非中国北方地区独有的特点,丝绸之路上族群的畜牧化及武装化是丝绸之路蒙昧阶段的主要特点,也是丝绸之路蒙昧阶段的重要运行机制。匈奴的崛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强大的匈奴联盟时期,中国北方与东部的蒙古高原以及与西部内陆亚洲山麓地带的交往几乎停滞了。这种交往只得改道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了”[12]。公元前6~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除了东西方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中间的纽带地区则仍然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并行发展,但由于生业资源的限制,中间纽带的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游牧文化的生产方式,其武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出现了高度武装化的匈奴民族,开始第一次以强大军事管控能力掌握丝路要道。二匈奴崛起与“凿空”众所周知,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具有明确的军事目的,旨在联络月氏,抗击匈奴;二次西使,旨在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13],夹击匈奴。司马迁将张骞西使称为“凿空”,自此中原与西域有了正式的官方往来。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均为抗击匈奴,仅是联络的盟友不同。文献对西域诸国的军事实力记载颇为含糊,如乌孙“控弦者数万,敢战”,康居“控弦者八九万人”[14]。但考
古发现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从而获取张骞“凿空”的军事背景。(一)匈奴的军事遗存秦汉之际,楚汉争霸,匈奴趁中原内乱、国势衰微,不断扩张,逐渐控制了河套、河西、西域等地,“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15]。匈奴文化是典型
的游牧文化,冒顿单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其所依赖的即是匈奴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史载匈奴民族“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16]。
先秦时期,匈奴于北方草原逐渐发展强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在军事领域,善骑射的特点造就了令农耕民族恐惧的强大战斗力。目前发现的属于匈奴文化的马具十分丰富,如准格尔旗玉隆太匈奴墓出土的车马器及饰件,有二节直棍式铁马衔,车的出现体现了受到汉地的影响[17]。1979年,凉城县
毛庆沟匈奴墓地也发现有马衔等马具遗存[18]。
从春秋末到战国晚期,匈奴墓葬中大多发现
了马衔、马镳、马面饰等马具,其中大多数为实用品,而非中原多出的随葬明器[19];而且铁
质马具在战国晚期已经比较普遍,反映出匈奴文化的重大转变,其武器装备已由青铜质进化为铁质。兵器是反映军事实力的重要特征。匈奴兵器与马具一样,在战国晚期也进入了铁质兵器的时代。与中原地区相比,匈奴人以剑、斧、刀、镞、戈为主要兵器,深刻地反映了其游牧军事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独具特色,桃红巴拉墓地出土的战国早期短剑全长25.3厘米,中
间有脊,扁茎,剑首作两羊头相向状,具有浓厚的游牧特色[20]。以触角式剑首为典型的鄂尔多
斯式短剑被认为是匈奴文化遗存,从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广泛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带,并在中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