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割据,战争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样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进行探讨。

一、战略地理的重要性战略地理指的是地理环境对于军事行动和军队部署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中国大陆地势较为复杂,山川纵横,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的天然屏障和防线。

这些地理特征为各国提供了自然防线,使得守势相对于攻势具备一定的优势。

其次,江河湖泊的分布也决定了战争的形式。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形成了很多的分界线,实际上限制了各国势力的扩张。

最后,地理环境也影响着战争中的交通和物资运输。

山丘密布的地区行军困难,交通路线的开辟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战国时期的国家分布与军事布局1.齐国:齐国位于中国东部,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这一地理特点使得齐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国不仅占据了丰富的农田资源,还掌握着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交通要道,具备了较强的军事实力。

齐国的军事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山东地区,以及西北方的淮河流域。

而齐国与其他国家的交界处有一条龙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2.楚国:楚国位于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楚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楚国北部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形成了自然的防线。

同时,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这为楚国提供了有效的交通和物资运输条件。

楚国的军事布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西南方的巴蜀地区。

3.秦国:秦国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

秦国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秦国在交通和物资运输上的优势。

黄河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水系,形成了天然的运输通道。

秦国以南的巴蜀地区地势较高,形成了秦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天然屏障。

秦国的军事布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

4.韩国、赵国、魏国等周边国家都位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相对平坦。

2013级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学习与思考

2013级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学习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导言:了解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

著作、学者、刊物、学会等1、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

2、你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什么不足?3、《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

4、中国古代有那些历史地理著作?(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学术价值)5、简述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

6、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资料是如何获得的?7、现代科技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那些新的研究手段?8、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可发挥哪些作用?9、简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10、工业化阶段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人类应从中汲取那些教训,如何检讨这段人地关系?11、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2、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评价科学发展观。

14、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二元论、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内涵。

15、从历史地理视角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16、结合史实论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四个冷暖期、气候变迁规律、影响因素、气候变迁与社会发展1、试述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迁的温暖期与寒冷期及其气候变迁的规律。

2、分析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3、论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迁的相互关系。

4、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1、森林的价值。

2、分析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3、结合史实列举人类活动破坏森林资源的事例,并说明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4、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2、列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湖泊。

3、基本概念:云梦与云梦泽、金沙江、荆江、川江、峡江4、分析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率增大和灾害强度增大的原因。

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1、概念:疆域、西域、北向户(北户)、葱岭(葱山)、河西四郡、河西五郡2、解释:“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山西东魏北齐时期军事地理

山西东魏北齐时期军事地理

战术运用:兵种协同,水陆并进
兵种协同
东魏北齐时期的军事战术注重兵种协 同。步兵、骑兵、水军等各兵种之间 相互配合,形成战斗力强大的联合部 队。通过合理的兵种配置和战术运用 ,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水陆并进
山西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因此 ,军事战术中注重水陆并进,利用河 流进行水路运输和作战。同时,也注 重陆路交通的畅通,确保军队的快速 机动和物资运输。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山西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军事地理为主要研究对 象,包括地理环境、军事设施、战争与地理的关系等方面。
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探讨东魏北齐时期山西军事地理的特点、演变及其对当时战 争的影响。同时,结合现代地理学理论,对当时的地理形势 进行复原和分析。
军事意义
在东魏北齐时期,娘子关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 保障山西地区安全的重要屏障。
平型关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部,是太行山脉的重要关隘。
历史背景
平型关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关隘之一,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重 要军事要地。
军事意义
在东魏北齐时期,平型关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 是保障山西地区安全的重要屏障。
军事地理特点
地形多样
山西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 ,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战场环境。
交通要冲
山西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多条道路和 河流贯穿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防御工事
在东魏北齐时期,山西的防御工事得到了加强, 如修筑城墙、挖掘壕沟等,以增强防御能力。
军事地理与政治、经济关系
03
山西东魏北齐时期军事地理分 区

军事地理知识

军事地理知识

军事地理知识军事地理是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

那么你对军事地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军事地理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军事地理的简介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

是国家和军队统帅与总参谋部以及各级司令部必须研究的内容。

中国古代称“地利”。

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

饥饱劳逸,地理为宝”。

清代施永图编撰有《武备地利》一书。

中国历史上与地利相似的用语还有“地势”、“形胜”,如《史记·高祖记》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近代,又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其空间范围相当于大气圈对流层顶至岩石圈沉积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时也扩及到海洋底部、陆地深部和外层空间。

由于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动的内能在各处分布不均,地球表层各处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成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具有不同影响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环境。

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称军事地理学。

它是人类在长期武装斗争实际中认识、利用地理条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是对军事与地理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科学地指导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

又称军事学。

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帝国主义时期,战争的范围空前扩大,手段也空前残酷。

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政治集团为了准备战争和争取胜利,竭力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体系。

扩展阅读:军事与军事科学战争与军事战争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2.3-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历史网原文来自:第三节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一南北对峙与东南根本南北对峙之际,南方政治重心必集于东南。

这一局面的形成实有其地理上的基础。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

除孙吴与曹魏(西晋)之间短暂的对峙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它南北对峙如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元)对峙时,北方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所建。

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气候、环境及人的习性差异较大,遂使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业,男子皆精于骑射,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人自为战;生长北方,性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

秋冬时节,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驱驰。

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

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

治军以组织、秩序和纪律见长。

历史上的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

在战略战术上,注重谋略,讲究部伍阵法,善于利用城市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

建立水师。

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时节。

春夏时节,正值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投送。

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都可谓利弊半参。

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

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在南北对抗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

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

军事地理——精选推荐

军事地理——精选推荐

军事地理发表日期:2003年5月2日出处:综合国力作者:综合国力已经有315位读者读过此文一、军事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的影响以及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

它是人们在长期武装斗争中认识、改造与运用地理条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对于科学地指导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作战行动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各国军官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军事地理学按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军事地理学、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和区域军事地理学三类。

普通军事地理学对军事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规律性的研究;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是按某一军种、兵种或军事职能部门需要进行的研究,如海军地理学、空军地理学、军事后勤地理学、战略地理学等;区域军事地理学是对一定地区军事地理状况的整体研究,如以国家或战区为地域范围的国家军事地理、战区军事地理等二、军官的必修课军事地理军事地理是军事地理环境的简称。

军事地理一词约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原意直译为军事的地球描述。

中国在清朝末期和近代的译著中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军事地理”等。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和日本一些学者从国防和战争的角度,曾提出“国防地理”和“战争地理”及其“海战地理”、“空战地理”和“战略地理”等称谓。

现今的“军事地理”已成为上述各称谓的概括语。

军队行军、打仗,都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的特有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

军事上,通常将影响战略、战役、战术应用、武装力量组成、训练,武器装备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作战物资的储备和供应等与军事活动直接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地理环境,称为军事地理环境。

它是一切战争和军事活动赖以存在的基本环境和物质基础,也是影响战争胜负和军事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地理条件。

古代所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军事地理在战时的运用。

其意义是在抵挡敌人进攻时,军队在一条敌军必经的狭路上设部队防守,就可以阻挡住敌军大部队由此通行。

人教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图说历史”(世界古代史部分)

人教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图说历史”(世界古代史部分)

【图说历史1—古代埃及】非洲东北角,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畔诞生了文明古国——古埃及。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下游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实现初步统一,后经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三个时期。

新国王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强国。

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与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很高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

太阳历是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先后占领。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图说历史2—金字塔】“图说历史”九年级历史上册(至古代史)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其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伴随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图说历史3—古巴比伦王国】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流域南部出现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实现初步统一。

后,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流域中的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实现60进位法。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莫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进入王国最强盛时期。

【图说历史4—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从法典可知:(1)古巴比伦分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
19世纪初叶拿破仑率领的法兰西大军对俄罗斯 的征服。
极度严寒: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使得入侵者 无法进行战斗.没有饮用水,没有温热的食物, 没有取暖的房屋,更为可怕的是枪栓被冻结在 枪筒里炮筒被无情的冻裂。
3、水体对战争的影响
河流、湖泊、海洋是影响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 赤壁之战——大江,城池的修筑,往往依懒水
基本规律
1、中国古代战争北多南少,但宋以来逐渐形 成南多北少的格局。
2、中国古代战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后来逐渐向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推进
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
六、重要关隘的变迁
1、秦汉时期 函谷关(河南灵宝县西),有路如槽,深险如
函。战国策称“车不得方轨,骑不能并行”。 汉代后少提。 潼关(关中东大门),从秦汉一直民国。三门 峡水库修才拆除。
阳关、玉门关
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唐以后地位下降。 劝君更正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剑门关——三国至现代。处川陕要道金牛道上, 两山相对如剑。关系四川存亡。
瞿塘关——三国至现代。蜀楚交通要隘。
2、唐宋时期
大散关:宝鸡西南,陈仓故道。宋金对峙之地。 雁门关:山西代县西北。宋至明代。 韶关:由湘入粤 仙霞关:由浙入闽
四、地理环境与军事
1、地理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军事行动与战争进 程的客观物质条件。
不同环境决定战争的不同形式、战争进程的长 短与武器的选择
五指峰
陕北地区
环境因素影响战术
A、先秦时期:战车风靡一时。商在灭夏的鸣 条之战中使用战车70 乘。商代后期车战已成 为主要作战方式。武王伐纣用战车300 乘, 周 宣王伐楚用战车3000 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中国古代防御体系
一、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

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

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

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

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2、明长城
(五)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就秦以后的长城而言,它又是农牧民族及其经济文化矛盾的产物。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

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兴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东亚大陆特殊环境下的产物。

东亚大陆东南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明显,因而温暖湿润,西北偏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被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西北地区逐渐干冷。

正是这种地理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东亚北部的茫茫草原和西北干旱的隔壁沙漠,成为南方农业文明和北方畜牧文明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往往和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对立。

在军事力量上,农耕民族有时候并不比游牧民族强,在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过程中,长城的修筑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长城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

二、关隘
1. 中国古代关隘分类和名称与地理格局
关:本意是门关,门闩。

后来引申为动词,并且语义拓展,有近10个意思。

其中之一便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守卫处所。

关的地域分类:边境之关和内地险要的关口。

(请举例)
关的地形分类:因山为关、因河为关、因沙阜为关等。

2. 中国古代重要关隘的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相对少些。

在北方又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政权的交界地带。

其次是黄河与秦岭淮河之间的交通要道处。

再次才是南方的关隘。

具体的名称:
北方序列:铁门关、阳关、玉门、嘉峪关、陇关、萧关、雁门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

江淮序列:大散关、潼关、函谷关、武关、仙人关、剑门关,武胜关、瞿塘关、清溪关、南津关、仙霞关。

岭南序列:梅关、韶关、娄山关等
中国古代的关隘主要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道作用,另外经济上还有征收赋税的功能。

在军事方面,关隘的得失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败。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关隘。

函谷关,河南与陕西交通要道。

潼关,关中东大门,战国至秦汉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玉门关,汉武帝通西域是重要关隘,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

大散关,控厄秦蜀交通咽喉,秦蜀、宋金志战略要地。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的终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要道和西北民族征战的重要关口。

山海关,河北秦皇岛东北隅,中原与东北地区交通咽喉,明清之际的满汉争夺要点。

剑门关,川陕交通金牛道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蜀军事争夺地。

其余还有武关、雁门关、居庸关、娘子关等重要关隘。

3. 中国古代关隘与战争
中国古代关隘主要是军事上控制出入,以少胜多,此外是交通枢纽和征收赋税的功能。

因此攻城略地、颠覆王朝往往直接和间接与重要的关隘争夺大有关系。

如汉代刘邦控制虎牢关项羽逡巡不敢进、黄巢取潼关而唐趋灭亡、鞑靼攻破居庸关而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出卖山海关而明朝覆亡等等。

三、城防
我国古代城市的城防也十分完备,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城墙普遍用砖石包墙,所以其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第二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十分频繁,这往往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一、稳定军事区域的形成。

据学者研究,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些军事区域。

大致有塞北、河套、河西、西域、关中、韩中、巴蜀、江淮、东北、中原、荆湖等21个重要的军事区域,但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二、历代战争地理分布特点
先秦时期,北方京师、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战事最多。

秦汉时期,北方京师、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战争。

三、中国古代战争分布的总体特征
前期北多南少,以黄河流域居多。

后期南多北少,从江淮向岭南推进,尤其是四川和长江中下游最突出。

呈现此种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

思考与作业:中国古代战争分布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