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广袤的地理面积和复杂多样的地形,才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抗战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首先,中国地理面积的延展使得日本侵略者面临了长期而艰苦的战争。
中国的陆地面积非常庞大,东西纵深约5700千米,南北纵深约5000千米。
这个巨大的面积使得日本军队必须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物资来维持战线,难以迅速占领中国。
此外,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人口,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其次,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中国地势高低起伏,山脉众多且纵横交错,这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道巨大的阻碍。
中国的山地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等,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防御地形。
中国军队可以通过利用险要的山地地形,采取军事机动,构筑坚固的防线,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此外,中国的江河湖海体系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较为发达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淮河等,这些江河交通便利,可以为中国军队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同时,中国的江河湖海也成为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进攻的重要工具。
中国军队可以通过水系的阻止和利用,迫使敌人陷入困境,从而获得战役的战略主动权。
最后,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带,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日本军队很难适应中国的气候环境,从而给中国军队提供了一定的作战优势。
中国冬季的严寒和漫长的雨季,使得日军在后勤保障和战场调度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在中国的抵抗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袤的地理面积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使得日本军队难以迅速占领中国,为中国提供了战略优势。
同时,中国的江河湖海和气候条件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和作战优势。
军事与地理

军事与地理材料来自大科普网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它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
它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普通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部门军事地理学三个部分构成。
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与军事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源流等,是军事地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概括;区域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包括战区军事地理、国家军事地理、边疆军事地理等;部门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些特定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军事地理等。
军事地理学发展简史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
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
《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
军事与地理

济南军区介绍辖区:山东、河南。
主要兵力部署在潍坊、开封等地该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另外还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各族和谐发展,为济南军区的稳定和预备一部队提供了各类人才。
地理位置:济南军区主要是在华东平原,以及山东丘陵一带,在黄河下游。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
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
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下辖3个集团军(20、26、54集团军),1个武警机动师(武警128师),总兵力愈25万。
济南军区防区为山东、河南两省,总兵力愈25万。
济南军区空军空5师(强击机师)山东济南Q5空12师(歼击机师)山东威海J7C、J7E空19师(歼击机师)河南郑州SU27、J7空31师(歼击机师)山东青岛J6、J5该部队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素有“铁军”之称。
其前身是由叶挺独立团和秋收起义部分武装力量所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
先后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苏鲁豫支队、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沈克尼文/图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以下简称《要览》)一书,讲的是历史军事地理知识。
综合其他参考资料,就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
一、关于历史军事地理学何为历史军事地理学,按照著者的解释,就是:研究历史上战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探索各历史时期的军事活动与地理条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的规律,为研究军事历史和现今国防建设、军事活动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释义为:研究某一战区或军事要地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各种地理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影响等的一门学科。
历史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们运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军事活动的客观需要,是随着人类军事活动的发展及人们对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能动的理性认识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把这个概念分成三个主体来理解,分别是“历史”、“军事”和“地理”,也即历史各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要览》介绍,史籍见载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战争,是神农伐斧燧之战(《战国策·秦策》《路史·后记三》《孙膑兵法》有记载),自此以后,战争成为历史的主角。
《要览》说明,记载中国战争数量的史籍有三个:一是刘统《中国古代战争与历史军事地理》,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发生过4000多次战争”。
二是《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后单独出版《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中国历代战争数为3791次。
三是施和金作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主要是依据《读史方舆纪要》为基础进行统计),统计截止明代中国历代战争数为6192次。
《要览》认为,三家的统计数相差颇为悬殊,认为施和金的统计最为详确、合理。
因此,按施氏说,《要览》给出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情况是:从空间分布上看:战事最多的是陕西,共有1281例,其后依次是南直(江苏、安徽、上海一带)、河南、京师(这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界定,并非现时行政区划)。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军事地形学总结汇报

军事地形学总结汇报军事地形学是一门研究军事战斗中地形地势对战场态势和作战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军事地形学与战争决策密切相关,对于提高战争胜算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军事地形学的总结汇报。
首先,军事地形学的重要性。
地形地势对战争中的决策和作战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形可以为部队提供防御的有利条件,例如山地、河流等自然地形可以形成自然屏障,阻碍敌军进攻。
另外,地形还能够提供战术上的便利,例如山地可以作为侧翼攻击的突破口,河流可以作为行军和运输的通道。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地形地势特点,军事指挥员可以更好地选择战术和部署部队,从而提高作战效果,增加胜算。
其次,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内容。
军事地形学主要研究地形地势与战术、作战和战场态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势的分类与特点、地形地势对部队机动性和可见性的影响、地形地势对防御和攻击的影响等。
此外,军事地形学还包括战场勘测和地图制作等技术方法,用于获取并表达地形地势信息,为战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军事地形学的方法和技术。
军事地形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勘测是获取地形地势信息的最基本方法,通过测量地面的高度、坡度、水系等指标,获取详细的地形地势数据。
遥感技术结合卫星、无人机等载具,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大范围地形地势信息,为战争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地形地势信息的建模、分析和展示。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军事指挥员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地形地势信息,帮助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最后,军事地形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军事地形学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同时,地形地势信息的时效性和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军事地形学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无人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
此外,地形地势的三维化和虚拟化模拟技术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以更直观、全面地展示地形地势特征和对战场态势的影响。
地方志的编纂与价值

地方志的编纂与价值地方志是一种全面、系统描述地方的文献资料,是指将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概括、准确地加以收集、整理、编写而成的一种资料性书籍。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所关注。
地方志的编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
自然地理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地貌、气候、植被、动物、矿产等情况;历史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发展史、族谱、文人墨客、文物古迹、名胜风景等情况;社会文化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饮食习惯、婚礼葬礼、习惯沿革、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地方志是反映一个地方发展历程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有机载体,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历史沉淀,是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记载。
编写地方志和保护地方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
地方志的编纂有利于促进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地方志的整理和深入研究,不断推动发展,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加深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地方志对深化文化传统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启示作用。
地方志也对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具有完备的历史材料,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从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设想。
另外,地方志还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提供宝贵的数据,促进地方的发展。
除此之外,地方志的编纂还具有社会文化的直接参与和人文传承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诸多地方的习俗文化正在消失,风俗习惯正在减少。
地方志的编纂就可以通过记录地方习俗,让这些传统得以延续并得以传承。
同时,编写地方志也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华历史传统、多彩文化的认知。
总而言之,地方志是一个记录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源,它对于研究历史、发展文化、促进地方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加强地方志的编纂和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 )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
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
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
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
”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
”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
(注3)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
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
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形,“往役军伕”的水源等重要军事地理资料。
又如,清《崖州志》中卷十三、卷十四,记述了海南岛南部军事要地的地理形势,并且有简要的军事评价。
举例说:“尖岭,一名放草岭,相去各一二里。
为罗蓬、红花、大茅三峒交界险要。
古官道由此行经落笔洞。
若剿三峒,能潜兵伏守,以歼援贼。
兵力厚,则乘势立捣援剿,可成破竹只功。
”在同书卷十二《海防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海南岛南部海岸、海防实力和环海水道、重要海港等军事地理情况。
对海防地理形势记载详备的有明《嘉定县志》,其中内容曾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用。
《嘉定县志》中《兵防志》叙述了战舰、兵器、火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官长重视水战的意义等。
同时指出:“.......险要莫如刘家河,而此次为第一,何也?曰:海中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寇亦莫如日本。
山东、浙直与寇为邻,然山东之海,水势湍悍,山脉联络,非熟径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济之人未尝有也。
故倭患独浙江海屿为多,而通番者独众。
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掠,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涂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瓮碍(宝山之外,沿海有相家路者也是)。
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
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
”以上是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从防倭抗倭作战中经过精密的调查得出的经验总结,对当时防倭极有参考价值。
故而顾氏详细地节录这些资料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以供后人参考。
(注5)地方志中,具有突出军事地理价值的是“图志”和“图说”。
著名的有《九边图志》和《三关图志》,专论“亭障之夷险,城郭之坚暇,士马之强弱,钱谷之盈缩,夷部之远近。
”(注6)这些图志、图说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论说防区内的地理形势、当面敌情、以及己方兵力部署。
《三关图说》中,山西偏关附近的军事要地贾家堡的地图上注记有:“本堡在大同界,无边。
北距将军会,西距好汉山,各止数十里,当云朔孔道。
援兵行旅每为虏所邀截,乃两镇要害地也。
”图下注:“本道所辖边界,东自中路地椒峁,西南至河保石梯隘口,沿长三百六十三里零二百八十步,又自石梯隘口迤南至黑石峪黄河东岸,沿长二百一十里。
”又注:“贾家堡,嘉靖十六年虏大举由平虏老营犯一次;十九年八月又由平虏入犯;四十四年七月大举由老营入,攻毁贾家圪坨旧堡。
……隆庆三年十月由好汉山寇老营,掠本堡,系极冲。
”图志、图说除上述地理形势、敌情之外,还记录了当时守备军队的防区分界、任务及各种作战预案。
明《三关图说﹒分布扼守援剿事宜》中,偏关的御敌策略为:“虏由草垛山界驴皮窑进边,过灭胡而西,必由黄龙池以至偏关,由楼沟而下岢岚,西路参将堪于草垛山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黄龙池进援。
虏过灭胡而东,必至柞子以墕至寺墕、马站而下三岔、五寨,西路参将堪于柞子墕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寺墕进援。
”明代,我国沿海不时遭受“倭寇”的侵扰,海防甚为重要。
时人著录有:《海防图论》、《两浙海防考》、《海宁卫乘》等海防志。
其中以《万里海防图论》为著名,“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后,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
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余里,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
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于西北,此独详于东南。
”(注7)这些明代海防志中“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
”(注8)清代图志、图考与明代的性质想同,如《澳门图说》、《西招图略》等。
有代表性的为清《西藏图考》:“山川险易,道里远近,非图不明,尤为行军者必需”(注9)这部图考专述西藏地区的城池、关隘、山川、诸路程站,洋洋十余万言,以文字补充地图的不足,军用价值很高。
在这部图考中还附有与我国西藏相邻的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的简略情况。
《西藏图考》中记述边防口隘时说:“西南有廓尔喀其入藏四隘口:为喀达、为绒辖、为聂拉木,为济咙。
”对内地入藏道路也有详细的叙述,如“川、陕、滇入藏之路有三,为云南中甸之路峻戏重阻,故军行皆由四川、青海二路,……”其中各段路程、道里远近、沿途村落、粮食补给、少数民族情况、历史战迹记述详细。
地方志还记载了许多古代战争地理的著述篇目,便于今人查考。
如《山东通志》记载清任颛撰有《治卯精要编》是记西夏山川地理出入攻取之要的著作。
地方志记载的军事地理著述篇目有些已经佚散未能留传至今,但这些篇目却向今人展现了古人在军事地理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地方志的军事史价值地方志的军事内容还包极丰富的兵防、屯戍、兵器,以及攻防战守的战争史料。
通常地方志中均记载有当时当地的驻防、警备的官兵数额和部署情况。
如清代吉林《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记载着《库伦驻防》、《海参崴驻防》等兵防史料。
地方志的这些兵防史料,对我们研究古代驻军、兵役、军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地方志中还有不少关于当时驻防军队的兵器装备的记述。
如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九边”重镇宁夏城内有储放枪炮火器的“神机库”和“兵车厂”。
仅枪炮数量即达五千六百零二件,当时宁夏驻军二万五千六百人,依此概算,平均每四名军士就拥有一件火器。
(注10)其中有源自西班牙的佛郎机大炮,射程可达百余丈。
明嘉靖年间,宁夏可自造伏郎枪,每次装火药三两,发射铅子,射程可达千步。
并有使用这些火器获取胜利的记载。
又如清光绪《善化县志》中有对太平军进军路线、方向、运用地道战攻占城镇,利用“火箭”杀伤清军的记载。
此外,地方志保存有大量战争史料,如《偏关志﹒志余》是一部山西偏关的大事记。
《志余》记述了偏关自五代至明的大小29次战争经过。
又如《朔方道志﹒志余》以编年体记载了宁夏的历代战争。
其中对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同清军作战的经过记述颇为详细。
地方志记载的战史中有不少是农民战争和对外反侵略战争的珍贵史料。
我国古代的地方志在当时起到了“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之端”(注11)的作用。
岁月悠悠,地方志中记载的战争,已同那刀矛剑戟的冷兵器一起成为遥远的往昔。
然而,千百年来,地理环境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古人在地方志中对地理形势的分析记述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一些精当的见解,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仔细研究,会发现古人许多评述颇有见地。
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是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中的瑰宝,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它是我们研究军事地理和战争历史,以及编写地区兵要地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沈克尼文注:1、见《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见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3、见《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4、参见冯配岳、沈伟烈《关于军事地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地理科学》1984年第2期。
5、见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
6、见《三关图说﹒后序》。
7、8见洪焕春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转引《四库总目提要》。
9、见清《西藏图考﹒藏图小引》。
10、见沈克尼《明清时期宁夏中卫地区的兵防》,载《宁夏文史》第一辑。
11、见《元和郡县图志》。